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逼自己合群,是一件很傻的事


武志红 (ID:wzhxlx)授权发布

几年前,我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女孩很困惑于自己的「怪」。

她和朋友去看电影,演到男主角去世的桥段,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哭,可她却一点也哭不出来,甚至连感动的感觉都没有。

可最后,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群,她偷偷用眼药水弄湿了纸巾,并在自己脸上擦了擦,假装刚刚哭过。

女孩说的那部电影我也看过,说实话,虽然有些片段很煽情,但在情节设置和演员表演方面,确实就乏善可陈了。

女孩的「怪」,很可能是因为有着和旁人不同的鉴赏力,但群体不需要成员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允许这样的能力。

一开始,个体或许还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而不安,继而就会心安理得地放弃独立思考,跟从群体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法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给了我们答案,他说道:

「当人身处人群中时,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会取代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是指每个人必须独立思考,活出自己,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这意味着个体的意识必须是清醒的、理智的,行为也应该是个性鲜明的。

而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丧失了个人的主体感,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感受、想法,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独立的个体,用大脑思考,有控制力和判断力。

但当个体融入群体后,大脑活动会逐渐消失,脊髓活动却分外活跃,因此人会变得冲动、易怒、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自然而然连行动都开始变得不自主,潜意识放弃思考,更多是在模仿与跟随他人。

个人的意志就这样消失在了群体中,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了无踪迹。

据说,希特勒在检阅身穿黑色制服的党卫军时,看着黑压压的人群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时,他说:「我没有看见一个人,我看见的是人群。」

那具体什么样的表现,可以称之为群体无意识行为?

网络上的「键盘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不久前,一位女医生和一位13岁少年在泳池里发生了争执,这事后来被曝光到了网上。

网上成千上万缺乏独立思考的键盘侠,就像嗅到了气味的「异鬼」和「丧尸」一样,迅速展开攻击,一边倒地开始了对女医生的辱骂。

被骂了几天后,女医生身心交瘁,选择了自杀。事情却也在这时有了反转,女医生的家人说出了争执的起因——少年在泳池中,先对女医生进行了肢体骚扰。

一瞬间,键盘侠们调转炮口,将之前用来辱骂女医生的话,在少年一家身上又用了一遍。

被无意识控制的群体就是这样,他们不擅长推理,却很擅长付诸行动。他们的行动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情感。

在情感与理性的永恒冲突中,情感从来就没有失败过。

正因如此,盲目的服从,极端的偏执,狂热的传播,就是他们的特征。

同时又因身处于网络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匿名的,所以不再考虑任何的后果,则更为肆无忌惮。

而且,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还会衍生出一种人多势众的可怕力量。这力量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盲目,如同滚烫的铁水一泻千里,肆意流淌,总是伤害无辜。

这种情绪与行为还具有很严重的传染性。

在美剧《权利的游戏》中,「异鬼」会通过撕咬,让正常人变成自己的同类。

同样,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也会将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传染给别人。

勒庞说:

「混乱癫狂的头脑,本身就具有传染性,正因如此,治疗疯癫的专家医生很容易自己发疯。事实上,有些类型的疯癫,比如广场恐惧症,甚至能由人类传染给动物。」

而且,群体意见和信仰的传播,也主要就是依靠传染。

其次,这部分人群不容易接受逻辑和推理,却很容易接受催眠和暗示。

《乌合之众》的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位叫戴维的心理学家召集了一群观察者,其中包括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华勒斯先生。

在试验中,戴维当着他们的面演示了「灵魂现形」,并让他们将其记录下来。

虽然戴维很清楚,自己只是耍了个低端的骗术,进行催眠和暗示,而在这些优秀观察家写下的报告中,全都认定自己观察到的是超自然现象。

这群观察者的智商,远远高于常人,却也难逃暗示和催眠的影响。

被催眠和暗示的人,大脑处于停转状态,只服从脊髓神经发出的无意识信号,而这种信号完全是由别人控制的。

这时,个体不再是他自己,成了一个不受自我支配的机器。

很多人也正是利用无意识信号,实现自己的目的。

演讲家用煽动性的语言从情感上打动听众,而不会指望靠理性让其服从。

广告重复同一句话,比如「X牌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

这些话简单,粗暴,肤浅,甚至前后矛盾,却能给人强大的催眠和暗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被洗脑,真的以为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相比充满理性的著作,几句肤浅却有感召力的口号更能带来催眠与暗示的效果。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杰作,虽然是在1895 年首次出版,但你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观点丝毫不过时,反而会让人茅塞顿开。

它告诫我们:

融入群体,意味着个体人格的消失,群体的叠加只能是愚蠢的叠加。

这似乎让我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生命的展开必须要在关系中进行,而另一方面,建立关系则可能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沦为“异鬼”和“丧尸”。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既能融入群体,又不失去自我呢?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对此有着清醒的见解,他认为:

如果我们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融入群体,我们就会像一锅粥一样,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但是这并不是融入群体唯一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我们不必成为一锅粥,而是可以像沙拉一样各自保持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并呈现在一起。

在这样的群体中,也许我们有冲突和争论,但却能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也许我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但却能相互接纳,让关系变得真诚而真实。

最终达到勒庞所说的层次:「尊重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一个民族的美德。」

而上面这种融入群体的方式,也就是我一直崇尚的「我与你」的关系,想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我们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跟随内心的节奏前行。

* 作者:武志红,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被淹没 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你是如何被广告商忽悠消费的 | 大众心理探秘
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
古斯塔夫•勒庞《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当你站在一群人中间,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一个人的精神失常,是极易被识别的;一群人的精神失常,却很难被发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