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兼论三焦、腠理、经络的实质(一)

2022-02-26 22:39

在开讲燮理焦腠境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个切开了的橙子,这是我今天要讲课的道具。

通过这个橙子要表达什么呢?大家看,这个橙子上有一层一层的膜,这些膜将橙子分为一瓣一瓣的结构。每一个橘瓣之间和橘瓣的内部,又有许多白色的筋络,这些筋络是有许多的丝和膜组成,把橘瓣分为无数个小小的隔间。在这隔间里是一种半凝固的液体,它们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类似于冻胶一样。它处在液体和固体的一个交界状态,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运动等因素。

如果压力高,运动快,温度高,它就向偏液态转化;相反如果如果温度低、压力小、运动慢,它就偏固态。

胶体

比如,你拿着一个橘瓣,如果用手慢慢揉搓,果汁就全流出来了;相反,你把橘瓣放那里一动不动,它就保持的时间长一点。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好多类似的现象?比如皮冻,温度高就融化了,温度低了,就凝固了;相同的温度受到的撞击多了,也可以转化成液体。

皮冻

如果要举一个物理学上的例子,就是液晶态,液晶态是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既不同于固态、液态,又不同于气态的特殊物质态,它既具有各向异性的晶体所特有的双折射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超出一定温度范围,热致液晶就不再呈现液晶态,温度低了,出现结晶现象,温度升高了,就变成液体。

液晶态

其实我们体内也有这样的物质,就是组织液,对组织液的认识虽然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将其独立命名为一种组织,则见于2018年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文章《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该文将其命名为 interstitium(间质组织)。并将其描述为“一种以前从未被认识到的,组织和组织之间的模糊空间,它们是细胞之间的充满流动着的组织液的一种动态伸缩、宏观可见的窦状空间”。

组织液的分布,在体内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保持相对固定,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它不是完全的液体,它可以在液体和半固体之间的互相转化;另一方面组织液会被身体内大大小小的组织纤维和膜状的东西分隔并限制。这一组织遍布人体上下内外,在经方六重境的创立过程中,也曾分别使用过多个不同的名字。

肌筋膜:

肌筋膜的命名可以很好地反映这种组织的张力属性,在《解剖列车》中,也采用了这一命名。但这一命名用到经方六重境中则有一定缺陷,它只是着重强调了这一组织中膜和丝状等纤维成分,而没有体现充斥于其间的组织液。而且,筋膜是解剖学中已有的术语,包括浅筋膜、深筋膜,不能很好地体现“间质组织”作为细胞间质的属性,也不包含组织液。此外,将肌筋膜理解为肌腱和筋膜时,直观上让人觉得它主要与形体训练、运动医学、推拿等学科关系更为密切,从中医角度讲似乎与经筋的概念更为接近,而不容易似人联想到三焦、腠理、六经辨证等中医相关领域。

筋膜链与十二经筋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结缔组织基本上可以描述间质组织所涉及的所有成分,但运用结缔组织描述“间质组织”这一概念时,需要注意需将广义结缔组织中的骨、软骨、血液等成分除外。

结缔组织

间质纤维系统:

这一描述既包含间质,又包含纤维。人体遏任何器官,都是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镶嵌了各类功能细胞而形成,不同的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进一步构成我们的身体。可以说,这个间质纤维系统才是构成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没有这个体系,而只有一堆各类功能的堆细胞的话,可以想象这一对细胞随时都可能到处流散,遍地都是,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间质系统形成的支架,才使得我们的身体能保持特定的形态,有各种功能,我们的身体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细胞

我们以前学习解剖学的时候,为了研究的方便,往往是用融化脂质的方法,用化学物质把我们认为不需要的部分全部溶解掉,溶解不掉的,还要用手术刀把这些东西全部刮掉,然后一根一根的神经、一块一块的肌肉分离开来供学生看,这个过程称之为制作标本。这种标本便于学生观察人体内的各种结构,但偏偏完美地去除了这个遍布身体的间质纤维系统。

因此,相比于其他组织器官而言,现代医学对间质纤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这个系统,却恰恰是我们中医赖以建立其气血精液、脏腑经络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正是因为现代医学对它研究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目前中西医沟通的困难。西医认为中医体系缺乏物质基础支持,不够客观化,而中医则认为西医不懂气化,特别是实现不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尤其是围绕着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

经络的现代研究

伴随着国外开始重新重视这一结构,我们中医界也开始试图用这个结构来解释我们自己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未来针对这个平台的研究,有可能是将来中西医从理论层面真正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但对这一体系的研究,目前仍重在肌筋膜系统,倾向于指导形体训练、筋膜疗法、针灸推拿及整脊等领域,翻译到国内的著作也主要是针对这方面居多,很少用来阐释中医基础理论,最早运用间质组织来阐释六经辩证体系的就是我们经方扶阳学派。

焦膜学说:姚荷生教授曾专门提出来“焦膜”病理论,“焦”指三焦,与传统上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不同,明确提出“焦膜”的概念就意味着否认了三焦不是实质器官的观点,其“通行元气和津液”的功能也就有了具体的组织结构来承担。

其实,早在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就指出“脐下脂膜惟系下焦耳…由此推之,则包脾络胃之脂膜即中焦,心下膈膜及连络心肺之脂膜即上焦矣”。

张锡纯还提出三焦就是我们身体的板油,但是板油在人体内是有特殊的含义的,主要是指大网膜和小网膜,就是腹腔里面的网膜结构。

唐容川和张锡纯都属于衷中参西派,他们的好多观点可以互相借鉴的。腹腔里大网膜和小网膜,胸腔里有脏胸膜和壁胸膜和心包腔,张锡纯其实是将这些组织当作了三焦通行元气和水液功能承担者。

心包属手厥阴经,既属于上焦的焦膜系统,同时自身也作为心脏之宫城,代心受邪,因而与少阳三焦互为表里。

(二)

张锡纯把胸腹腔的脂膜系统当作三焦,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三焦不是实质性器官的观点是一大进步。

毕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没有实质却称之为腑有些牵强。没有物质基础,却要行使其“通行元气和水液”的功能更是匪夷所思的。

张锡纯

在人们认为三焦没有实质的时代,要解释三焦的功能,就只能通过上、中、下三焦所包含的脏腑的功能来解释,这样就导致三焦这一最大的腑,在诊断和治疗实际中失去了实用性,有没有它一个样。

降三焦划分为脏腑发

事实上,《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其无形并非一定是指三焦有理论而无实质,完全可以理解为三焦有实质,只不过是无固定的形状。

张锡纯、唐荣川等将三焦确定为胸腹腔的脂膜组织,虽然解决了三焦无实质的问题,但却又使三焦局限于胸腹膜(油膜)这一具体解剖结构,在无形方面则较为勉强。事实上,胸腹膜也不可能完全行使整个三焦的功能,以此为三焦,只有象征意义而无科学意义。

唐容川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张仲景是如何论述三焦这个结构的?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腠理均指皮肤和脏腑的纹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个人体,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表里内外均布满纹理。何谓,纹理即空隙,空隙中通行元气津液,形成组织液循环。

这一结构就是三焦,就是腠理,元气津血均在此通行汇聚,此为三焦腠理之真意。

相比于用板油、脂膜、胸腹膜解释三焦的比较牵强,《金匮要略》中的解释显然更为让人信服,由此可见,所谓三焦的无形,并不是它无实质,也不是一定要找出一些组织结构来强指为其实质,而是指“无定形”,它内深入于脏腑,外达于皮肤,有独特的功能结构却依赖于脏腑器官而成形,这只能是遍布全身的纤维间质系统

胶原纤维

在间质纤维系统中,膜和纤维系统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的,他们之间充塞和流动着组织液,活性的组织液就是元气或者说阳气。这种结构与《金匮要略》中对腠理三焦的描述相对一致,因此是我们经方六重境的物质和结构基础。间质纤维系统一方面可以完美解释了三焦通行元气和津液的问题,因为元气的本质就是活性的组织液,同时也解决了三焦无形而有功能的问题,因为该系统其大无外,其细无内,随脏腑组织器官而成形,故无定形。

组织液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个结构的特点:津液在纤维和膜系统中运行,该系统中有些膜特化而变得粗厚坚韧,就形成了肌腱和深筋膜,他们与骨骼肌一起负责运动功能,目前的肌筋膜学说主要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而我们经方六重境,侧重的是它被相对忽略的另一部分的功能,那些比较细薄但分布更密的纤维和膜组成的结缔组织网,以及充塞于网中的组织液。

筋膜

这个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张力,同时又有一定的弹性,靠这种张力和弹性把我们这个由各种细胞组成的身体充填、连接起来,给了我们的身体一个支撑。同时依靠其精密的协调功能,使我们的体型、姿态、动作进化到越来越完美,越来越适应我们生存的世界。

人体力线

随着长期的进化,古代类人猿从开始直立行走到现代人逐步进化出的各种功能,间质纤维系统也在逐步适应,慢慢形成了它特有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得我们体内形成了大量相互传导的张力线。这些力线在体内彼此拮抗有彼此协调,构成一个精妙的张力体系。而据国外研究(《解剖列车》),这一张力体系传导的重心,恰恰与我们武术家所讲的丹田完全重合,这一点也为传统武术所讲的气沉丹田,丹田发力提供了科学佐证。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这些纤维力线不断被重新排列,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引导着其间津液流的运动,并在不断的进化中相对固定下来,刻在人类的基因中。这些有序的津液流,就形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

现在医学对经络、穴位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发现经脉循行路线有低电阻的特点,有的发现经络循行路线能发出特殊的光谱,还有大量诸如此类的研究,总之采用声、光、热、电等任何手段检测,均能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有阳性的发现。

但这就面临更大问题,如果每一种发现都声称是经络的实质,那么经络岂不是有无数个实质,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因为但凡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总是能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到它发出的信息,但若说这些信息的任何一种是其本质,显然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这些路线本来就是人体内客观存在,就像黄河、长江、珠江一样,体内的津液循着膜系统形成的通道循行,这些通道上津液的液化程度高,流动快,那它的导电性自然就高,反射的光谱自然就不同于其他部位,其他方面的发现也与此同理。

经脉现象中,还有一个重要反应是循经感传,这有可能是古人发现经脉系统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所谓循经感传,指刺激穴位时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现象发生时,酸、胀、麻、热、冷、痛等感觉可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那么经脉为什么会发生循经感传现象?这也很好理解,组织液在纤维间隙流动的时候,会带动周围的纤维系统产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纤维及膜系统相互摩擦形成的感觉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就会有循经感传的现象发生。我们正常有是有也能感觉有时候皮肤的某些部位会有和脉搏不相关的跳动,这种跳动的感觉还会循证一定的路线延伸,其实这也是一种循经感传,只不过这种感传现象一般传导不远,时间也很短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西医诟病的经络到底是什么?从三焦水液代谢系统阐述经络本质
科学家发现一个新器官?这不是三焦吗!!
​第二章 解剖学是西方医学的重要基础经络—筋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
关于经络穴位的生理学思考
中医大一统体系之经方六重境: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张力调控机制
人体经络与三焦膜系统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