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情绪调节辅导中的几个现象与思考
                                                                                         〔摘要〕情绪调节辅导是情绪心理辅导中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开展这一主题的辅导时,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个场景或故事的讨论,交流产生的情绪,并讨论、学习情绪调节的种种方法。笔者结合心理辅导活动实践中的部分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心理辅导;情绪调节;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9-03
  情绪和情绪管理,是近来年心理学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在中小学,随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设计和开展情绪辅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察觉情绪并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情绪调节辅导是情绪辅导中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开展这一主题的辅导时,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个场景或故事的讨论,交流产生的情绪,并讨论、学习情绪调节的种种方法。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现象,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调节,还是不调节?
  现象:
  在一次心理课上,教师讲解了情绪ABC理论后,让学生练习运用“改变想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对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件和情绪进行调节。
  有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说:“上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超市里的东西。我一开始很愤怒,但是转念一想:幸亏小偷没有偷我妈妈的钱啊。我就高兴起来了。”
  班上的学生哄堂大笑。上课的教师愕然,不知道怎么办好,就让学生坐下去了。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还不如不调节呢。”还有的教师说:“就是呀,这么调整下去,跟阿Q一样嘛!”
  思考: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著名并得到公认的理论,怎么在这里就出错了?学生之所以会举这个例子,可能是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情绪是从负面的情绪“愤怒”转变为正面的情绪“高兴”了,效果很明显;教师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辅导,可能是因为学生举的这个例子的确运用了“改变想法、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不是这个例子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偷窃),这也许是个调整情绪的好例子;听课的教师之所以议论纷纷,可能是觉得学生的情绪是不应该这样调节的,与常理不符,教师应该有所指导。
  其实,情绪ABC理论用法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因为,进行情绪调节的前提是情绪需要调节。这个现象看上去是情绪ABC理论的运用是否合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需要调节”的问题。
  哪些情绪是需要调节的?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理的需要调节,而不是不愉悦的都需要调节。有些“高兴”的情绪,虽然是让人愉悦的,但如果是报复了别人而产生的,那就是不合理的,有些“悲伤”的情绪,虽然让人不够愉悦,但如果是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产生的,那就是合理的;二是强烈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需要调节。范进中举了,原本产生高兴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范进的高兴情绪太过强烈,如果当时就进行调节的话,可能就不会疯癫;愿望没有实现,人产生悲伤失落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太过强烈以致抑郁的话,那就是需要调节的。
  那么,学生认为偷盗是不对的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呢?这明显是合理的,也不是需要调节的情绪。可惜,我们在讲述介绍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情绪的必要性时,由于没有讲清楚这个前提,而容易被人诟病:那不就是在培养阿Q吗?其实,情绪辅导要培养的并不是阿Q,相反,阿Q是需要情绪辅导的对象:因为阿Q虽然让自己快乐了,但获得快乐情绪的方法并不合理。
  二、指导,还是不指导?
  现象:
  在情绪调节的指导课上,笔者发现,教师对情绪调节方法的引导,有这样几种做法:
  第一种:全盘肯定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调节自己烦恼的方法时,教师都会反馈说:哦,你用这样的方法啊,很不错!
  第二种:不置可否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将学生所说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但不进行评价;
  第三种:各取所需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建议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种:合理选择式——学生一边交流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一边加以指导,如果有学生提到发泄法,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造成物品的损坏和人身的伤害;如果有学生提到听音乐,要注意听什么样的音乐……当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总结,提醒学生注意情绪调节方法的使用和场合的选择等原则,比如利己利人原则。
  思考:
  教师的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不同的做法?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所以都肯定、或者不予指导;有些教师意识到情绪调节的方法因人而异,所以认为要合理选择,而不作统一要求;也有一些教师认为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究竟哪种指导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更为合适呢?也许我们能从情绪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根据拉扎勒斯(Lazarus)等的研究,情绪调节有两种应对模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也就是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者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等。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就能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另一种是以情绪为中心,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者认知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哪种类型的情绪调节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呢?研究发现,过多使用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依据这个理论,如果把学生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常用的一些方法,例如“大叫”“打枕头”“听音乐”等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于那些个体无法掌控和解决的事件(如考试失利了);而有一些方法,比如“主动道歉”“和××交流”等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用于个体能够解决的事件(如和好朋友发生了争执)。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确不必强求学生采用哪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但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指导:当引发情绪的事件是可以解决的,最好积极面对事件并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解除情绪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当情绪情境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事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通过改变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睡觉”,还是“说出来”? 
  现象: 
  在一节情绪辅导课上,Z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应对愤怒情绪。Z老师请学生说一说愤怒的时候人们会怎么表达,并且讨论这些表达的方式带来的影响。经过小组讨论以后,学生们分别讲述了小组讨论的意见: 
  有学生说,有些人用“埋头写字”“心里暗暗诅咒”“面无表情,保持平静”等方法。人们用这些办法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没什么反应,但实际上内心排山倒海啊。 
  又有学生说,有些人用“摔门而出”“找东西摔”“把键盘按键拔下来”“大叫”“打球”“打人”等方法。这些做法使情绪像雷阵雨一样来得快去得快,愤怒发泄出来就好了。 
  还有学生说,有些人用“转身离开”“狂吃东西”“睡觉去”这些方法让自己忘记生气的事情,开心起来。 
  在学生们说出了各种情绪表达方式的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式是否能够有助于情绪宣泄、问题解决。最后,教师推荐了一种既有助于表达情绪、又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讯息”的表达式。 
  课后,有位教师走上前去,问Z老师:你所推荐的方法有用吗?我觉得有些情绪,说出来并不见得是一种好方法,也许不说出来,比如睡一觉,明天起来问题就没有了;但说出来这种方法,对我们中国人好像蛮难的,而且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思考: 
  “睡觉”好还是“说出来”好?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适的问题,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情绪和情绪表达尽管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有着许多共通性,但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在西方,人们认为情绪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自身感受,重视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情绪体验相联系,认为情绪的存在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价值,比如痛苦意味着危险的迫近,悲伤意味着需求的未满足,因此每种情绪的出现都是合理并且有价值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对情绪的认识有着其他约定俗成的认识和态度。比如愤怒有时候在中国的文化中被认为是鲁莽、野蛮的代名词,中国文化提倡面对被侮辱或伤害时要忍耐;焦虑则被认为是积极进取的表现而被鼓励,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理学家克兰伯格(Klineberg)曾研究中国人的情绪,根据他的观点,中国人相信情绪是“危险的”,为了保持个人健康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国人重视中庸和谐,不鼓吹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看重情绪的积极方面,他们鼓励情绪体验和表达,帮助人们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接受它们;但是在东方文化的背景里,个体表达自己的情绪,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特定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认同,而不是体现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真实感受。而且,人们要求压抑负面情绪的表达,也压抑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这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我们在介绍情绪调节方式的时候,要考虑到调节方法是否被我们所在的文化情境所接受,可以推荐、建议学生们尝试运用并体验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这么做,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选择、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面对情绪的方法。 
  情绪表达方式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也需要引起心理教师的关注。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也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在情绪的觉察和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就言语表情或者面部表情来说,对于不同的情绪,女性均比男性表达得更好,而男性则倾向以肢体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情绪。在对他人的情绪的察觉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更能够、并更擅长准确地解读别人的情绪。在情绪的觉察上,邓丽芳、郑日昌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和女生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情绪表达性明显低于女生。 
  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辅导活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也可以在辅导过程中借助这种性别差异,用女生的敏感带动男生对情绪的察觉与表达,还要在辅导目标上注意不强求男女两性达到同样的水平,在辅导重点上也要注意性别差异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石丹理. “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手册[M]. 上海:雪林出版社,2007. 
  [2]乔建中等. 文化和性别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02. 
  [3]樊召锋等.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J]. 心理科学进展,2009. 
  [4]侯瑞鹤等.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 心理科学进展,2006(3). 
  [5]Edwards D.,Hunt M.H., Meyers J., Grogg K.R.&Jarrett O.,Acceptability and Student Outcomes of a Violence Prevention Cumculum? [J].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2005,5. 
  [6] Ling yan lai., Ethnographic evaluation of Second Step:a violence-prevention curriculum[M]. The universit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1. 
  [7]刘宣文,梁一波. 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8]王滨,李燕. 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情绪的认知行为干预,中国临床康复[J].2006,10(46). 
  [9]蒋巧君. 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J]. 教育学报,2005,1(6):69-76. 
  [10]寇或,徐华女,倪霞玲,唐玲玲,马来祥.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情绪胜任力的干预研究[J]. 发展心理与教育,2006,(2). 
  [11]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12]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 吉林大学,2009. 
  [13]俞国良, 董妍. 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7, 39.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40) 
  编辑 / 任玉丹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基于元情绪理论的高中生情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
第十一章第二节心理评估
浅谈小学生心理辅导
【引用】涴市镇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