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毅 | 中医的精华在疗效,中医的特色在传承

四 四 五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刘毅

中医的精华在疗效

中医的特色在传承


人 物 介 绍


刘毅,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医疗副院长,国家卫生部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神经疾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曾任上海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中管局“十五”攻关课题和“十一五”支撑计划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担任《中医学术新思想》、《草庐医案荟萃》副主编,参编《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实用中医免疫病学》等专著。



采访笔记


“一壶茶,一炉香,一卷医案,半日临证半日书,可能是所有中医人最向往的生活。”他呵呵笑着,这样的生活着实愉悦,可平时医院工作实在太忙。“但无论如何,我都是一个中医的忠实拥趸。”


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医疗副院长刘毅,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擅长各类脑血管疾病、癫痫、偏头痛、中风、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及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诊治。


他说,这几十年干中医,性情更趋平和,胸襟更为包容,“这是中医的哲学智慧,道中庸,致中和。”


这些年,他倾心致力于发扬中医传统优势技术防病治病。曾主持力推中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开展了六类二十项包括脑卒中四步疗法,脂肪肝三步疗法, 腰突症竹罐疗法等中医医疗护理技术。


“中医拔罐,艾灸,砭石,刮痧,耳针,甚至还有面膜祛痘等传统疗法,采用一门式便利服务,深受老百姓欢迎。其实,这些都是中医的传统绝活,其独特的优势,时至今日仍历久弥香。在古代,一个中医就是精通十八般武艺,针砭药灸按蹻导引,我们只是尽可能使古老技艺结合现代专病专科建设,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让老百姓更多受益。”


他还记得三年前拜在国医大师朱良春门下的情形,彼时,朱老已经九七高龄,他久仰大师的厚德景行及高深造诣,那天,行拜师大礼,献拜师名帖,朱老满心欢喜,赠书题字,并撰《医门嘉言录》以志勉励。朱老教导,医为大儒,并引用民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强调学好中医要有国学基础,要能静下心来多读书。他明白,朱老借此勉励中医后辈,能走出一条中医复兴之路。


“其实,我的运气真的很好,除了朱老,还有沈丕安老师,李如奎老师,余莉芳老师,都是我成长路上的恩师,这几位先生都是中医功底扎实,临证经验丰富的知名老中医,都有独到的绝活,给予我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中医的传承,师徒亲授,薪火相传,仍不失为中医传承之津要。”


他坦言,目前中医药事业正迎来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家政府将振兴中医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更何况中医药历来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关键是看中医人如何发奋图强,只有首先在做好中医传承的基础上,才有进一步的发扬与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


他在临床辨治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科疑难病证时,充分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智圆行方,善用重药虫药,擅用黄芪,“只要辨证精当,黄芪用至90克,甚至120克都无违补阳还五汤之原旨。黄芪除益气固表之外,尚有托毒生肌之效,与风药相配,还有祛大风之功。”


他崇仰姑苏名医,温病学派的大师叶天士。“叶天士一生拜师有二十七位之多,博采众长,又天资聪慧,博闻强记,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他突然顿了一下,继续说,红尘滚滚,又有多少人,可以像叶天士那样舍弃繁华,守着自己对医学的那份痴念。《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从医济世的那份初心、那份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痴念。


“人生在世,倥偬一生,终有自已的那一份使命,然后安下心来,执着地,纯粹地,去追寻之,践行之,乐享之。”


拜师沈丕安




1

如鱼得水


刘毅说,他是在父母的背上长大的。


“小时候体弱多病,曾患多年血尿,跑了许多医院,却一直搞不清原因。一位专家说,用激素吧,父母犹豫了,他们见到服用激素的小孩都是大头娃娃的模样,实在不忍心儿子毁了将来的人生,就继续带我四处寻医问药。”


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拮据,父母就经常背着儿子,辗转于各家医院,去看病也舍不得挤公交,母亲还卖了陪伴多年的“上海牌”手表。“父母的恩情大过天,这辈子难以回报,要是用了激素,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最后搞清楚是由于肾下垂引起的血尿。父亲多方打听,请了位中医给我调理,挑四缝穴,按照偏方每天两个荷包蛋,加猪油,加冰糖,后来脾胃功能好了,体质强了,肾下垂也就治愈了。”


这是刘毅第一次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1985年,刘毅参加高考,家里建议他学医——既可照顾自己又可照顾家人。而他从小喜欢古文,毫不犹豫便选择了中医,顺利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


大学五年,赶上学年学分制试点,进入了大学首届试点班。中基、方剂、各家学说及临床各学科授课老师都是由教研室主任担当,当年的老师很多都成为上海市名中医。对刘毅来说,沉浸在中医的学习中如鱼得水。当很多同学苦于应付方剂、中药药性等大量背诵时,刘毅却把这些编成诗词,用巧记的方法使学习充满趣味。“大学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朱伟常老师,他文学功底好,学识渊博,谦虚和蔼,谆谆善诱。大学毕业前,我就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我和朱老师特别投缘,特别喜欢听他讲解古籍和各家学说。” 


1990年毕业,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刘毅记得很清楚,招聘会就设在学校的食堂里,就在那里他选择了当时规模不大,但中医特色鲜明的发展中的上海市中医医院。


2
名师指路


当时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在杨浦区眉州路边一个毫不起眼的门面上。


刘毅分配到中医内科。第一次去报道,差点找不到门,医院硬件条件很差。院内一些临时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雨水顺着楼梯往下淌。但是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医院的中医特色和名家资源却毫不逊色!


当时上海市中医医院有四个响当当的学科:红斑狼疮专科、心病科、肝病科、呼吸科,被用上海方言戏称为“狼、心、狗(肝)、肺”,这四个科室当时都有沈丕安、朱彬彬、袁炳勋等中医名家掌门。


“当时内科余莉芳主任,是我“希望之星”人才培养项目的指导老师,也是我中医临床的启蒙老师,她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以及内科杂症。1998年我从北京西苑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回到医院,内科已经进行二级分科,李如奎老师组建了我院神经内科,李老师成为我神经内科的传承导师,悉心传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变性病的学术经验。”


李如奎老师是中西医结合神经科领域的大家,辨病、辨证的功力很强,他数十年专注于对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研究。“老师从中药里筛选出治疗帕金森的经验方——止颤汤以及一系列治疗神经疑难病的中医验方奠定了我院神经内科的学科特色基础。现在我院神经内科已是国家卫生部的临床重点专科,也是国家中管理局的临床重点专科。”


三年前,刘毅入选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根据培养要求,他又跟师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老师学习,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沈丕安老师主攻风湿免疫病,神经免疫是交叉学科,沈老的很多调节免疫功能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病症都很有特色。”


按照上海市卫计委培养计划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走出上海,在外省市要跟名家大师跟师游学。


在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的热心引荐下,刘毅得以拜南通的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为师。朱良春老师与王老是同乡好友,欣然收徒,倾心授教。


朱良春先生,生于1917年,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他指出,“证”和“病”不可分割,尤善用虫类药物治疗风湿免疫病,以及各类恶性肿瘤等疑难重症。很多人曾请教朱良春先生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先生总是倾囊相授:“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准确辨证之后,采取相应的扶正、培本、涤痰、化瘀、蠲痹、通络、熄风、定痉等法,再配合虫类药,很多时候都可明显提高疗效,这是朱良春先生70年从医生涯的心得,屡试不爽。


刘毅兴冲冲地拿着介绍信,前往南通的良春医馆找朱良春先生。


也是缘分使然,老师甚是欢喜,当场收下他。刘毅行拜师礼,呈拜师贴,正式拜师。此时,老师已经九七高龄。那段日子,双休日刘毅便驱车赶往南通,听朱老面传心得,跟朱老师的女儿朱婉华老师抄方。朱老逾九旬,但思维清晰,对刘毅颇多鼓励和嘉许。“朱老常说一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说的就是要博览群书,中医师尤其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朱老强调,做好中医要懂得领会“博”与“约”。博,是博学,约,是精专——在广博的基础上还要深入钻研,术业有专攻,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博与约,就是广而专。”


“转益多师是汝师”。刘毅是幸运的,在他的从医成长道路上有幸得到多位名家恩师的指导提携。


3
中医要擅治疑难杂症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刘毅走上了自己医学成长的征途。


二十年前一次突发事件,医院对面的大楼突发煤气爆炸。记得当时是清晨六点多,许多医生都还没上班。一大群面部熏黑、鲜血淋漓的烧伤病人拥到医院急诊……其中有一个全身重度烧伤的病人,出现了严重心衰,病势危急,医院里挑选医疗骨干组成抢救小组,刘毅是其中之一。


“当时围绕这一重症病人的急救开病例讨论会,外科医生提出大面积烧伤需要大量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而内科考虑到大量补液,会加重心衰,风险极大。我那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支持外科按需求补液,心脏问题交给我们内科保驾护航。话是说出去了,但压力也很大,时时刻刻观察病人的意识、心率、血压、尿量等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在该病人最终转危为安的约一周时间内,我24小时睡在医院,有时甚至和衣睡在病房外的桌子上。”


几经波折,总算成功把病人抢救过来。刘毅说,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对病人密切观察,病情不是一成不变,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很重要。感染、心衰,一关一关地过。


由于在此次突发事件的重大抢救中的突出表现,刘毅得到了医院表彰,也让一位青年医师在经历风雨后磨炼成长,脱颖而出。


2005年,刘毅升任神经内科科主任,此后历任医务处处长、党办主任。2008年亲赴绵阳抗震一线。现在担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医疗副院长。一路走来,他深有感触: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中医的精华在疗效、中医的特色在传承、中医的发展在与时偕行。


刘毅说起一则病案。多年以前,有一位老太太来看病,尿液近乎呈蓝黑色,去了很多医院,尿液化验指标都正常,也没有尿路感染。实在没办法,医生说,你去看看中医吧。老太太也是权当一试。刘毅虽也没有见过此类病例,但经过望闻问切,发现她的舌苔特别紫暗,舌脉均符合中医瘀症之象。遂以血府逐瘀汤从瘀论治。服药约两个礼拜后,病人小便颜色慢慢恢复正常。


“解决疑难杂症,是中医的立足之本。”刘毅说。


在临床上,刘毅擅治帕金森病、顽固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以及各类脑血管疾病。他认为,帕金森病随病情发展,美多巴类药效会逐步减退,逐渐加量,药物副作用也会逐渐明显,甚至加重病情的发展。中医中药早期应用可以推迟西药的使用,中晚期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减少西药的用量并延缓病情的发展。“上海的老人平均寿命已达83岁左右,即使面对一位60多岁的帕金森病人,也要考虑其10年,甚至20年后的生活质量问题。”


刘毅表示,中西医结合的确能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比如癫痫,癫痫病发作频繁时,应该按照治疗指南合理选择西药治疗。但对于偶发的癫痫,特别是学龄前孩童,选用抗痫西药当须慎重,可以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发作。“我们会指导癫痫病人日常生活起居的调养,要求病人必须按照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减药停药。”


在刘毅看来,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必须要拿得出中医的特色优势。一是中医要擅治、敢治疑难杂症;二是要善于充分发挥传统的中医综合治疗手段防病治病,包括针灸、推拿、药罐、砭石、艾灸等。“中医讲药食同源,生姜、葱白,放在锅里可做菜,外感风寒信手拈来就是药。”刘毅说罢,微微一笑,几十年中医回望,云淡风轻,韵味无穷。


拜师国医大师朱良春



口述实录


唐晔

您当初有想过去其他医院吗?
刘毅

真的还没有这么想过。做好中医重在读书、跟师和临证实践。当初,刚到条件艰苦的中医医院,的确有心理落差。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我想,好好跟老师把本事学好了,一切取决于实力。自己选择的中医之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唐晔

您跟过许多位老师,还是朱氏门下弟子,您现在的用药特点是怎样?
刘毅

每位老师都有独到的特点,朱老虫类药的应用对我也颇多启迪:上世纪60年代,老师首创的复肝丸,以扶正化瘀立法,用红参、紫河车配山甲、鸡内金、地鳖虫、三七等,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先河。他有一篇文章说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配全蝎、蝉衣、地鳖虫等虫类药,收到常规药难以达到的效果。

一般用药,我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决定。病情危重、复杂要用重剂、复方剂,不拘泥于药味、药量的多少。如辨证精准无疑,就用小方,甚至就用经典原方,切中病机,直捣黄龙。老年人脾胃不好的,要加一些保护脾胃、顾护胃气的药。有的方子药力强大,但有毒副作用,就要讲究君臣佐使,巧妙搭配。所谓用药如用兵。这就像打仗一样,有时须用特种精兵精准打击,有时须用多兵种集团军,发挥组合优势,横扫千军。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中医取效的关键之一。比如三叉神经痛,对西医来说根据治疗指南,用药一般没有多大区别。但中医根据病人体质不一样,同样一个病,根据寒热虚实之不同,方子开出来可能完全不一样,但都有效果。这就是辨证和辨病结合,就是中医的特色。
唐晔

现在人们都说中医治未病,但理解不同,您对这句话理解如何? 
刘毅

中医擅长治未病。我的理解是,中医更关注病前期的预防。就像脑血管病,如果等到血栓了,已经严重瘫痪了,即使再用好药治疗,也很难病复如初。中医治未病就是让大家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但是一般人没病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点。

中医对病的认识与西医有些不同。比如说血糖或血压,西医侧重看检查指标,指标正常往往认为没病或病好了。但中医认为,即使血糖或血压下来了,但如果消渴症状或头晕头疼症状还在,还是有病,还需治疗。有人说中医只是调理,没什么大用,其实,此言谬矣。中医不是无用,是有大用。但关键是中医从业人员要提高水平,要有真才实学,要能真正解决疾病。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但要学好真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唐晔

您如何看待现代中医的发展?
刘毅

对于中医发展,朱良春老师一语中的:一个是保持中医特色,一个是要有信心。他说,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事实上,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我们尚未认识许多确有疗效的“未知方药”的缘故,但总会找到。

我始终认为,中医的精华在疗效,中医的特色在传承。现在谈创新比较时髦,但是创新应该是在扎实传承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灵光闪现。脱离基础积淀,盲目搞所谓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沈丕安老师熟读中医四大经典,他对于经典原文的理解既有严谨的训诂,旁征博引,又能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体会指出经典的临床指导价值,阐发新意,甚至发前人所未发。这才是真正的临床大家,才是对于经典的“照着说”到“接着说”。

但强调中医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抱残守旧,中医的发展应该是与时偕行。现在常说与时俱进,但是“与时偕行”源出《易经》,更有智慧,更符合中医的特性。中医的博大精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昌明,逐渐为世人所认识与接受。大家都能理解中西医结合这个说法,其实,叫中西医和谐互补更准确些。中医的特色能用科学实证说清最好,一时解释不清也并不妨碍中医临证取效。
唐晔

目前的确是西医为主流医学,您如何看待中西医关系?
刘毅

西医目前的确是主流医学,但是中医是经几千年临床验证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特别是现如今党和政府都将弘扬中医药事业,提到了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高度。

人类的所谓科学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是终结真理。中医有些传统的特色,暂时不能为现代实证医学所接受的不妨先存而不论或存而待论。一切为了解除病人疾苦,互相包容互补,肯定比互相排斥诋毁要强。解除病人病痛疾患才是中医西医共同的目标。 
唐晔

您认为,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中医人?
刘毅

其一,做好中医传承。经验来自临床实践,人生是有限的,经验全靠自己慢慢摸索下来不可能,老师的经验通过学习继承拿过来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其二,学中医必须善读书、勤临证。中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能做“书蛀虫”。一个好的中医师,要像关帝那样“胸中通藏春秋卷、阵前挥斩偃月刀”。

其三,做一个好的中医,要敢于治疗疑难杂症。几位老师都是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的,朱老擅用虫药治疗肿瘤、风湿等顽症,沈老师红斑狼疮敢用重剂起沉疴,余老师内科全面,擅长治疗脾胃病,用药轻盈,四两拨千斤。李老师中西医精通,善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疑难疾病。
唐晔

您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一味药吗?
刘毅

我比较喜欢用黄芪。有些病是不宜大剂量用黄芪的,比如有自身免疫问题的病人、胃热气滞的病人不宜用。但对于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的患者,我用到过120克,效果非常不错。古书上说黄芪配祛风药能祛大风,但是我的经验是,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还要加虫类搜风剔络药收效更好。有个患面神经炎面瘫的病人,病史两年了,由于面瘫造成一侧下眼睑外翻,一吹风就流泪,嘴角直淌口涎,生活极其痛苦。一般来讲,两年多的面瘫后遗症,确实很难治疗。我尝试用黄芪、生地、当归、白芍等益气养血基础上,加用僵蚕、蝉衣、全蝎、穿山甲等虫类药物。两个月后,病人下眼睑恢复正常,口角也能闭合,两边面容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唐晔

您现在还是医院的分管医疗副院长,能否说一下医院的中医特色建设?
刘毅

上海市中医医院始终立足于中医特色,立志打造小而精的中医精品医院。医院结合中医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划出一块专门的独立区域,设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区。共开展了六大类二十项包括脑卒中四步疗法,脂肪肝三步疗法, 腰突症竹罐疗法等中医综合治疗技术,提升中医特色专科疗效。

通过温馨便利服务,提升患者就医的体验度。收费治疗都在相对集中的一块区域,不用来回跑。天冷了,有座套,养生茶,还有舒缓的背景音乐。很多老外也对中医特色治疗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参观体验。医院护理部抽调了五六位专职护士,经过专业培训,配上耳麦,方便交流。这个项目很受社会大众欢迎。

中医综合治疗与重点专科专病相结合,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我们还开发一个信息软件,运用信息化系统实现病人的预约登记、诊室安排、疗效评估、治疗后回访以及大数据分析、绩效考核等功能。整体上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唐晔

您现在还阅读吗?
刘毅

是的,我喜欢看些古典文集,比如《易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还常常翻阅老子《道德经》《大学》,最近也看《传习录》。其实,学中医需要悟性,中医人需要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平时也喜欢看些杂书文摘。
唐晔

能感觉出您的性格很平和。
刘毅

学传统国学的好处就是,一是能安下心来,静下心来。二是为人处世更能理解“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平气和,既是养生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唐晔

您如何理解中医的“中”?
刘毅

中国文化中一个字有多重内涵,就像周和易有六七种解释。中,包含了中华、致中和、中正、中节等多重文化内涵,都有中国传统智慧在里面。
唐晔

如果可以穿越,任选一人跟师,您选谁?
刘毅

有很多,比如张仲景创立经方,善治当年的危急重症。我最景仰叶天士,他是个临床大家,他一生拜师很多,博采众长。方子就是有效,充满灵气。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垂范后世。




采访/唐晔  编辑/玉娇龙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科病最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案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王国印 | 30年急诊医生怎么用中医药救治病人?
一代名医:施今墨
【主课堂】余秋平老师讲座录音整理(五)
老中医常讲,走马看伤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