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深度好文)

终身学院

各位书友大家好,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晚的只是开始的勇气。为此,阅世悦人推出【终身学院】专栏,陪大家每天读完一本书,在读书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新目标。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荒原狼》



“抑郁”两个字,在当代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可怕词汇。

但有数据显示,我国有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4.2%,这就相当于每1000个人里面,就有4个人时常沉浸在抑郁的心态当中。

从这些数据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在这场危机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精神、思想和心理的牢笼,难以自拔。

我们如何才能理解这场精神危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这场精神危机?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在他的《荒原狼》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考。


1925—1927年,赫尔曼·黑塞正值中年,但此时的他饱受风湿、坐骨神经痛的折磨,苦不堪言。

此外,在这几年当中,他放弃了德国国籍、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他还见证了德国的堕落和纷乱、德国精神和分化的崩溃与消亡。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赫尔曼·黑塞实在难以忍受现状,内心无比痛苦,加之他身上的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反复发作,更是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完成了《荒原狼》的写作。

所以,《荒原狼》中的主人公,实际上正是黑塞本人——他长期抑郁,饱受精神的摧残,他同时也渴望修复自己的精神世界,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的怀抱。

那么,在黑塞笔下的这个主人公身上,都有着哪些故事呢?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挣扎?

接下来,大家可以和兹心一起,通过阅读这本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名著——《荒原狼》,来窥探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解决之法。

孤立自己,
只会让自己变得更没人情味

《荒原狼》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做哈勒尔,他是一名中年艺术家。

哈勒尔这个人长期处于矛盾状态:

一方面,他是个非常优雅的中年人。他很擅长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热衷于学习各种新知识。作为中年人,他并不平庸,也并不落伍。

他还有较好的修养和礼仪,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说他是一位绅士,也并不为过。

而且,由于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战后的迷茫和挣扎时期,以纳粹党为首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正在抬头,几乎全社会都处于群情激愤的状态,扬言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报仇,俨然有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

但即便如此,哈勒尔也能保持理性。

但同时他也有着消极的一面:比如,他的生活极其不规律,他的性格喜怒无常,他虽然反对军国主义,可内心又存在着渴望暴力和杀戮的欲望。

他出身于市民阶层,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可是偏偏自己又成为了艺术家,免不得自我感觉良好。

在艺术家眼中,市民们的狡诈、虚伪、循规蹈矩,所以哈勒尔并不同情他们,反而憎恨他们。

所以,他这个人内心十分纠结,他的人格甚至可以说是分裂的。

他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相当中肯:他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荒原狼”——身体里面既装有人性,又带有兽性。

那么,为什么哈勒尔会变成这样一种人格分裂的人呢?原因很简单:他总想着逃避社会,逃避那些他看不惯的事物。

当他知晓了小市民们的可恶时,他就决定彻底逃离市民阶层,永远不和这些人来往。

可问题在于:艺术原本就是来自于生活的,把自己和生自己、养自己的社会环境和阶层孤立起来,也就将失去创作灵感。

所以,哈勒尔随即发现,自己的艺术才华突然不见了。

他原本想逃离,可逃着逃着,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无底深渊。在这个深渊里,自己变得更加孤独、抑郁、矛盾,自己的精神状态愈加分裂。

他发现,自己根本逃不掉。既然逃不掉,还活着做什么呢?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主人公麦克墨菲在坐牢期间,由于痛恨监狱的强制劳动制度,便假装自己存在精神问题,通过逃避现实的方式,来到了精神病院。

他觉得,精神病院里面不仅安静、自由,而且无忧无虑,不用劳动,简直是人间天堂。

可现实让他大跌眼镜:来到精神病院后他发现,在疯子们的眼中,正常人反而是不正常的;在医生的眼中,正常人必须是不正常的。

所以,故事的最后,麦克墨菲疯了。他想逃,但是是逃不掉的。

其实我们当代社会也是如此:很多年轻人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都有了逃避现实的想法。

比如,很多年轻的职场女性和男性,就时常标榜自己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回到家后只想睡觉,不想见人,不想沟通,不想要朋友。

但你要知道,你越是想逃,你越就逃不掉。

孤立自己,只会扩大自己的精神危机,加重自己的抑郁倾向。


自我疗愈,
也许才是精神危机的解决之道

就在哈勒尔感到人生毫无意义、失去活下来的信心之时,他在精神上做出了最后的一番挣扎:

他在脑海中想象出了两个朋友,这两个朋友的到来,分别给他指出了两条重生之路。

第一个朋友叫做赫尔米娜。

赫尔米娜是哈勒尔徘徊于自杀的边缘的时候,脑海中想象出来的一位红颜知己。

赫尔米娜为人非常严肃,她在跟哈勒尔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就主动要求哈勒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服从自己的各种命令。

哈勒尔并没有违背赫尔米娜的要求,因为他渐渐地爱上了这位自己想象出来的女性。

那么,赫尔米娜要求哈勒尔执行了什么样的命令呢?

原来,她仅仅是希望哈勒尔能学会跳舞。在她看来,跳舞是走出精神困境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可是,哈勒尔对跳舞并不感兴趣,他对伴着乐曲、在众目睽睽之下跳舞更加厌恶。

他每次尝试跳舞时,都感到又累又热,根本静不下心来。

所以,哈勒尔渐渐明白——赫尔米娜是无法拯救自己的,跳舞只能让自己短暂地忘记忧郁,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赫尔米娜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把自己从死亡边缘给拉回来了。

就在哈勒尔又感到沮丧的时候,他想象出来的第二个朋友帕勃罗出现了。

帕勃罗治疗哈勒尔的方式是,引导他听音乐。

帕勃罗认为,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地热爱音乐,那他骨子里一定是无比宁静的。

同样的,一个人如果坐在舞台上,为他人弹奏一首音乐,那么他人也会发自肺腑地感到宁静。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音乐能理疗人类的心灵。

哈勒尔起初不太认可他的观点,但当他在每个孤独的夜晚,尝试听巴赫、海顿、布克斯特荷德等人的钢琴曲时,他发现,自己突然唤醒了年轻时代所有的虔诚、喜悦和强烈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帕勃罗的帮助和引导下,哈勒尔逐渐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面对痛苦的方法——那就是,听音乐,欣赏音乐之美。

歌德曾经说过,在危难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实际上,跳舞也要,听音乐也好,都是哈勒尔在精神痛苦到难以支撑时,所找到的自我愈疗的方式。

新闻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艾希的24岁姑娘,曾经因为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和焦虑症,整日郁郁寡欢。

后来,她听别人说健身可以减轻抑郁,便让自己接受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健身,能让自己摆脱抑郁。

于是,她开启了长达6年的健身之路。

健身六年之后,艾希发现,她不仅仅摆脱了往日消沉的情绪,还让自己拥有了一份好身材。相应的,她也变得越发自信。

在当代社会,很多人都会在上下班的途中听音乐,有些人甚至喜欢在深夜听音乐。还有人选择健身、跳舞、读书,等等。

不管哪种方式,在生命中情绪持续低落,精神长期困苦的时候,我们都要首先学会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现在远不是绝路,只要能寻找恰当的方法,就能缓解忧郁和压力,让自己重归身心健康。


有了信仰,
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信仰就是生命。

所谓信仰,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只有有了信仰,才会拥有永葆活力的生命力。没有信仰的人,生活里只会存在空虚。

哈勒尔在学会用音乐理疗自己之后,也开始尝试追寻信仰。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追寻信仰的方式也很独特。

此前,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人物——帕勃罗的影响下,逐渐迷上了音乐。

后来,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脑海中又想象出来莫扎特、歌德等人。

莫扎特主要活跃于18世纪中后期,他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在欧洲音乐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歌德是德国著名作家,也主要活跃于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前期,他主要擅长诗歌创作,他所写的史诗《浮士德》,在德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哈勒尔的前辈,也是《荒原狼》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的前辈,他们在德国都享有盛誉。

当然了,哈勒尔跟莫扎特和歌德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所以,莫扎特也好,歌德也要,实际上也都是哈勒尔想象出来的。

在他的幻想中,他每天都跟莫扎特和歌德等人谈心,讨论音乐、诗歌和人生。

在谈到死亡时,歌德对哈勒尔说,人类应该坚决地与死亡做斗争,这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伟大。

听到这句话,哈勒尔若有所思。他心里明白,他自诩为艺术家,却从来没有取得更高的成就。

所以,哈勒尔渐渐地发现,自己确实应该像莫扎特、歌德等人那样,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起一个永恒价值的、美好的、人性的、神圣的精神世界。

这才是一个艺术家的信仰。

所以,为什么要被尘世间的那些俗世给困住呢?

为什么要被那些纷繁复杂的小事给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呢?

为什么总是想着死呢?

想到了这里,主人公终于恢复了内心的青春。

他决定好好生活。

他学会了跳舞,看了许多话剧,听了很多莫扎特的音乐,他不再害怕女人,不再厌恶底层市民……

他年纪越来越大,但看上去却像个十五岁的青年。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有一位来自于云南山区的女校长,叫做张桂梅。

1996年8月,在丈夫因癌症去世之后,她自愿放弃更加优渥的条件,主动要求调到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的基层小学中工作。

此后的十一年里,她帮助一代又一代山区的学生读书、考大学、走出大山。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坚持了这么多年呢?张桂梅说: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是的,有信仰的人会发光。

失去了信仰,一个人会黯然失色。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写道:

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在我们当代社会,尽管我们很少会遇到哈勒尔和黑塞曾经所遇到的那种战后精神创伤,但当代的996加班制、当代年轻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代的生存压力,都会压得许多人喘不过气来。

不过,兹心认为,正如《荒原狼》中所表达的那样,现实越是困苦,我们就越是要在精神上找到更大的自由。

当我们感到忧郁和孤独时,我们可以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寻找一些兴趣爱好,以此为契机,找到我们的信仰——找到值得我们一生去奋斗的精神力量,也许,我们就能从精神危机中走出来。

让生活重新焕发生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荒原狼》
《荒原狼》:所有孤独的人,都能从它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赫尔曼.黑塞《荒原狼》的解读 (评论: 荒原狼)
荒原狼
《荒原狼》: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同时又渴望被理解
我们为什么还爱读黑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