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阅读】高山流水-古典音乐历史典故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瑰宝。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或轻柔婉转,或汹涌澎湃,琴箫琵琶,一曲知音,从音乐里流淌出高山流水般的情感,让如今的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创作者在琴瑟之间传达出的心境。 

古典音乐历史典故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在古代人们把音乐置于重要的地位,认为它有淳风化俗的作用。人们常把乐与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古人认为用音乐来调和民心,就能使政通人和。正因为如此,音乐才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移风易俗是音乐的社会功用,而音乐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陶冶性情,是文人雅致生活的点缀。东晋诗人陶渊明隐居田园,饮酒之后常常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志。陶渊明本不善音律,而无弦琴也不加装饰,所以他的这一爱好是纯粹地借助琴这一乐器来陶冶性情。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也说:“可以调素琴”,这里的“素琴”也是如陶渊明的无弦琴一般不加装饰的古琴,却能够使自己在陋室之中享受一份文人的清雅,自得其乐。



古人不仅关注到了音乐淳化风俗和陶冶性情的功用,而且在长久的音乐理论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审美。孔子评价《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可见其在对音乐的审美上崇尚的是一种有节制的“中和之美”,而这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审美特征。中和之美反映了中国古典音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中和之美”,既包含了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又有着使人心境平和的情怀,成为自古中国音乐所崇尚的理想境界。



关于音乐与欣赏者的差异,有一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典故。《古文观止》中记录了一个楚襄王与宋玉的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才华横溢,自视甚高。有一次楚襄王问他是否有过不检点的行为,否则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他。宋玉说:“当一个人唱《下里》《巴人》这样的歌曲的时候,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而他唱《阳春》《白雪》的时候,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个人。由此看来,曲高和寡,歌曲越是高雅,唱和的人就越少。”楚王听后,深以为然。《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期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通俗易唱,《阳春》《白雪》则曲调高雅,演唱复杂,所以能唱和的人很少。后人用“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泛指高雅的艺术。

 

最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伯恩斯坦讲述:何为古典乐
无弦琴
无弦琴典故
李白最狠的一首劝酒诗,句句豪气冲天,读完不喝都不行
你一直想知道的关于古典乐的问题!
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