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农:让手工艺回归生活

赵 农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终身特聘专家,多年来深入民间研究传统手工艺,为传统手工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手工艺是人性温暖的具体表现


手工艺,是手的延伸,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时,就要通过手来完成。又由于手工艺品使用的材质不一样,各种材料的使用要通过手去掌握,这就需要技艺。但这种技艺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师傅传承,或者自己向前辈学习得来,是一种思想记忆。记忆与技艺,两个词,发音相同,但含义不同,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表象化的。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修炼、创造,最后使手工技艺达到精湛的程度,形成思想记忆。那手工艺是什么?是人的智慧、人的力量。


如今手工艺看似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但实质上还是处于小资阶层消费的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追求一种理想化生活,但却让手工艺脱离了属于日常生活的特质。


在乡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手艺人还在解决生存问题。现在很多人热爱手艺,社会也为恢复传统手工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大量的产品需求对于手工艺行业和手艺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归根结底,这是每个人对手艺人生存方式看法的不同。


由于北方环境恶劣,如果手艺人单纯依靠传统露天手作,那生活将非常困难。于是政府通过提倡手工艺培训,为手艺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城市里很多喜欢手工艺的年轻人,通过手工艺获得理想的追求,感受人性的温暖,因为手工艺消除了现代化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残酷和冷漠感。手工艺品较之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时,总带着人性的温度。


但现代工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由于早期大工业化的背景造成的。德国最早设立工业同盟,后来包豪斯学校出现,到后现代主义产生,很多艺术家投入到了工业设计的浪潮中。这个过程也给予了我们启示:手工艺除了给人带来温馨感,也提供了众多新的文化资源。但在早期莫里斯实践的过程中,一块墙要画8个月,一件衣服一群人要做好几个月。


这样的作品,只是艺术家的自娱,不能算是设计创意。手工艺品要让大众都能消费得起,而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


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关东地区、西北地区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社火。活动中经过乔装打扮的都是普通人,他们从小就参与这种民俗活动。正是这样生生不息、子子孙孙的传承,使这种文化得以流传。


分类对待,去粗取精


手工艺的发展,既要保存手工艺的价值,又要提防手工艺泛滥化。我们毕竟不是极富裕的人,也不是一件衣服要做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老式手艺人。对于手工艺,大多数人希望通过现代化设计,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已经逝去,人们很难再过回田园生活。虽然也有很多人去往山中、乡村隐居,但这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年,也有一些年轻人在实践着他们心中的理想生活,通过改造社区,把传统文化因素利用起来。最后的结果,却是移植过来的文化在一个陌生环境时,与周围的大环境脱节,只能算是关上门自娱自乐。比如,住在山区里,必须要用车辆,要有电脑、手机,要定期去城市缴费,去超市购物。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不能完全脱离现代生活。


在秦岭山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有着大学文化背景的夫妇反感现代教育,带着孩子去山里隐居,过起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仅靠父母的文化教育,鲜少与人交流,但孩子终究要去学校学习、上大学。最后这对夫妻只能放弃田园生活,又回到了城市。


这样戏剧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很多值得留念的东西,但我们也要理解它诞生的文化背景。近年来,在对非遗人群进行保护的工作中发现,非遗人群中的大多数还只是乡村、社区级别的手工业者,他们生存的环境、自身的文化程度、所处的社会阶层都不理想,通过政府的扶持才获得基本的自信心。


所以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有的可以利用,有的只能保护,有的可以作为遥远的乡村文化记忆,我们应该让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不同部分在相应的位置和环节中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皮影戏由雕刻和演出组成,但现在的皮影戏几乎已不具备演出功能了。作为演出的皮影戏,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作为旅游品展示的皮影戏,它的用料、用色、表演形式等和原先的传统皮影戏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工匠精神是文化根源


传统手工技艺,在家传、师承的同时,也吸引着一批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儿子早年厌弃父亲的手工技艺,因为父亲所从事的行业给儿子带来的可能不是荣誉,而是家庭的贫寒。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好转,儿子大学毕业后,去做其他职业,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父亲身边继承这门手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宽松的环境,还要恢复工匠制度。这就要遵循传统,对师傅的尊重、对手艺的敬畏是不能被丢弃的。


年轻人在学习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会产生畏惧心理,毕竟传统的师徒关系有3年学徒期,做学徒时,会获得很多文化的滋养。师傅不光是教授技术,更多的是教徒弟如何做人。以前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还要给师傅做挑水劈柴之类的家务活?其实这不是师傅在剥削徒弟,而是在磨练徒弟的性格。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一个人去少林寺习武,前3年都在干挑水的粗活。这3年的体力训练,打下了基础,之后习武才能得心应手。


现在的师徒关系已经淡化了,很多年轻学徒要追求个人的创新,改变传统手工技艺,却使这门手艺变得越来越不纯粹。创新没有问题,但创新的基础一定要稳,无本之源会产生更大的连锁式破坏。作为青年学徒要认识这些问题,甚至要更敏感。传承,不光要传承手艺,还要传承师傅的精神。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就是留住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脉络。


前几年,大家总在喊“中国式文艺复兴”,这几年又提倡“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愿望。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文化随着现代化生活而转变,会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有些可能不仅仅保留了传统技艺,还增加了新的技术。


玉石雕刻,过去靠人工,现在变成快速的机器雕刻,但仍离不开工匠人为的把控。光依靠机器,做出的玉雕就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只有加上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自身的创造性和对玉石特质的了解,才可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所以说,传统手工艺不会灭绝,只是要区别对待、细致分析、合理分类,最后让它适应现代生活,继续去拓展、提升。对于没有发展基因的手工艺,就送去博物馆保存。


陕西关中土布庄是由旧时,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逃荒难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村落。村里人人都会织布,这种真实的民间手工艺是值得认同和研究的。而现在,村里大多数的农民已经不会种庄稼、不会织布了。而通过传统民间手工艺人自救的方式,既传承了织布的手工艺文化,村民们也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到远处打工。


以静观之,循序渐进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以静观之”,既不要急躁地否定,也不要过热地炒作。过度炒作会使资源枯竭。新疆的和田玉,原料就已经开始枯竭了;宜兴做紫砂壶的泥料,也接近枯竭了,要去其他地方寻找替代资源。由于市场化发展,传统手工艺行业过热过多地膨胀,包括紫檀木这样名贵的原材料,因为一个热点的出现,很多濒临灭绝。手工艺在传统社会里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但现在的盲目炒作致使资源枯竭,让手艺本身失去了寄托之物。


在日本有一个小故事,工匠靠山吃山,砍伐藤条时,不砍新发的藤条,只砍隔年的老藤条,留给藤条生长的机会。竭泽而渔的做法,是对社会、环境和手工艺极大的破坏。


推广传统手工艺,给予了手艺人自信心,也让热爱手工艺的人得到新的文化滋养。这样逐渐推进传统手工艺,让它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研究者,面对手工艺、面对市场时,要有将心比心的意识。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面对匠人辛苦打磨出的物品,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匠人的艰辛、委屈和孤独。


手艺人是孤独的,在手作过程中长期不与人交流,因此大多数的手艺人都寡言少语。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推动,能够让手艺人产生自豪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进一步获得学术知识,提升工艺技巧,坚定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信念。


这件泥塑作品半张脸是孙悟空,另半张脸是猪八戒,黑红两种颜色仿佛描绘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一种尴尬,亦表达出手工艺面临的两难境地。


本文编辑整理自

《中华手工》2017年6月号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蓝皮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所谓工匠精神
小手艺大世界
传统手工时尚:镶嵌历史的绝学
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以纪录片拯救 濒临困境的民间手工艺·台州商报
给传统手艺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