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中传达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形象梳理

通识学习面对面 2017-12-02 12:3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国家公办教育之外的私塾教育之先河;他教育成果丰硕,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说;他总结创立了许多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影响深远。如我们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速则不达”“成人之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敏于事而慎于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必行,行必果”“耻言过其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等。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叩其两端而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学者为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六言六蔽”“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等;此外还有有争议、利弊并存的“中庸”“温良恭俭让”“仁”“不语怪力乱神”等理念。

笔者在阅读《论语》(陈晓芬、徐儒宗译,中华书局2015年版)以及相关材料时,有一些心得谨与大家分享。一家之言,不当处请朋友们批评。

一、先进以至完美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见贤思齐、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系列关于“君子”的理念等。

这些教育理念均影响深远。以因材施教为例。时至今日,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追求。遗憾的是,限于主客观等因素,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难以实现或“现实与理想有较大差距”。

孔子因材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论语》中有多处体现。在《论语.先进》之“闻斯行诸”(书中第132页)中,子路问孔子: “听到了就该行动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一听到就擅自行动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了就该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对此迷惑不解,问道为什么孔子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要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要抑制他。”

孔子能够很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前提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那么,如何“备学生”呢?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听其言”,要么是被动的听或从他处得知;要么是主动地和学生谈心,听他们讲,以便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论语.八侑篇第三》有这么一则:鲁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胡说八道。他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这让孔子从侧面深入了解宰我。孔子经常主动个别或集体提问学生,和学生谈话。如《颜渊、季路侍》(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书第59页)、《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书第134—135页)等。第二,是“观其行”。 即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篇第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往往忙于自己的科研,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朋友般的谈话,自然不了解学生,也就不能“因材施教”,教学质量也便大打折扣了。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学生们的智力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三类。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便不尽相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语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本书第138—139页)。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本书第187页。)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本书第209页)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子路、秦商等;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等;也有差别特别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自尊心等不同,应区别对待。如前文提到的宰予,比孔子小29岁,在孔子眼里就是小孩子。他时常受到孔子的批评。最有名的当数其白天上课睡觉,被孔子骂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因子路与自己年龄相仿,所以孔子对其的教育,对子路的疑问甚至质疑、质问往往都以朋友的身份对话、回答,温和、和气。如前文提到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用的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直接否定句。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孔子见了南子后,子路对其质问后的表现。《论语?雍也篇第六》(本书第72页)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老夫子见子路很不高兴,就发誓说:“假如我做得不对,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从中我们看不到老师威严被学生冒犯、挑战后的气急败坏与压制,而是自我发誓,完全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沟通交流。

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先进理念亦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受外部环境、人性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并不理想。后来形成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形势需求的发展进步,但结果也不理想。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冲击、阻碍着这些先进、美好的理念的落实。但谁要是做到了,谁的文明程度就高,谁就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就大。

君子塑造的系列理念与建立起的“君子”与“小人”的明晰的标准,及孔子旗帜鲜明的倡导、义正严辞的教育,都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论述非常多,在此不再赘述。

二、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但是一种“双刃剑”的教育理念:中庸、仁

中庸,即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本书第72页)。意思是:中庸这一道德,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了。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第130页),孔子用例证的方式作了具体说明。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由此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把中庸宣布为“至德”,从而使中庸成为一种德行的标准。二,把中庸规定为“过犹不及”,从而使中庸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由此,中庸便覆盖了道德和方法论两方面的内容,两者统一,就获得了比较普遍的意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开始出现。

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一文,将“中庸思想”发扬光大。《中庸》一文被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入《礼记》;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着辩证智慧和价值论意义的中庸思想,浸润在了中国文化的长流之中。儒道的互补、相互宽容;唐代三教的融合、统一;宋代大儒提倡的以“中”为理想状态的思想,近现代以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旧互补”“中西互补”等,都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国文化在总体上保持了千年一贯的中正、中和、不愠不火的个性,获得了一种稳健、从容的人生姿态。中国人在中庸思想影响下塑造起来的性情、民族性格,在不如意甚而是苦难的现实面前,大都不会走极端,而多选择了忍耐顺从或者用一种比较豁达旷然的心境来迎接新型人生方式的到来。

但是,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成也中庸,败也中庸”。它不偏激、反极端,让中国人比较稳定,容易导致封闭与保守,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压抑性格。在漫长的封建统治环境里,在中庸思想的浸染下,中国人“忍为上,和为贵”的性格逐渐形成并稳固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钳制作用,中国文化中缺冒险、缺探索,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造性。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系列教育思想。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孔子拥护宗法等级制度,但他的确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仁由己”是仁学的实施方法。仁爱在孔子那里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所以孔子为学生开设的四门课程是“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将道德养成放在首位,并贯穿每门课程中。孔子提倡仁爱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坏乐崩”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仁就是“克己复礼”。“复礼”的措施体现在社会国家关系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对等级名分的端正。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但正是因为过于强调名分,强调“复礼”,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便先天带有一种对人的束缚与压制性。除上面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事君,能致其身”“人而不仁,如乐何”等。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孔子拒见孺悲”“孔子休妻”“孔鲤郁郁成疾而亡”等。具体讲:孔鲤见到孔子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赶紧低下头急匆匆快步走路。因为孔子总是板着脸训斥孔鲤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使孔鲤很害怕。孔子自从丢了司寇官职之后,他心里憋着一股怨气,于是就拿儿子妻子出气。他从卫国幽会荡妇南子回来,就故意刁难发妻,肉块割不正不吃,坐垫放不正不坐。他的发妻再尽心服侍他,还是被休了。孔子发妻被休后积郁而死。孔鲤的舅舅跑来把噩耗告诉孔鲤。孔鲤不敢告诉老子,就跟了舅舅去奔丧。孔子发觉孔鲤不在家,就叫过家仆来问,得知前妻已亡,孔鲤去奔丧了。这下老头子十分生气,立即责令家仆赶到前妻家去把孔鲤叫回。孔鲤沮丧地跟着家仆回家,看到客堂上板着脸的老子,黯然地回到住室,偷偷地拭去泪痕。不久,孔鲤郁郁成疾而亡。他才四十多岁。这些不必“为尊者讳”。

三、孔子追求、倡导并为之自得的个人形象——“好学者”,富有教育意义与示范价值

孔子追求、践行并为之自得的个人形象是一个“好学者”的形象,这在《论语》多处均有体现。其倡导并践行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很有现代性价值。

孔子的“好学者”形象以及鼓励学生成为“好学者”可从以下孔子自述、言语中看出。1、“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4、“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笃信好学,守死善道。”9、“朝闻道,夕死可矣。”1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谭(三十三)
原创┃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十难十易
换个角度品《论语》:孔门众生相
孔子为何不喜欢子路?
《〈论语〉选读》
文学园地 文化经典 2012最新《论语》选读测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