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显露才干的俏点子
背景1
著名企业家翁锦通先生应邀在中山大学为大学生作演讲,介绍他自己如何从杂役、学徒、管理员一直跻身实业界成为大企业家的坎坷经历。翁先生在演讲中告诉大学生们;我今天的成功全靠自己一生吃大苦、耐大劳闯出来的。因此,翁先生自称“是从泥里站起来的孩子“,这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使台下大学生们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翁锦通先生认为,年轻人不要只羡慕他今天的财富和地位,更要明白一个人究竟应当靠什么,才能正正当当地获得成功。翁先生不仅自己这么去实践,而且还给儿孙定了一条家规,即“三勤四不懒”。“三勤”是指勤于守时、勤于守职、勤于创造;“四不懒”是指:脑、口、手、脚一概不能有丝毫懒惰。“三勤四不懒”中最主要的一个思想,是“勤”字.要日日勤劳,永远勤劳。更为可贵的是,翁先生认为勤劳必须包括“勤于创造”,而且应该是脑、口、手、脚都得勤。可见,翁锦通先生的成功之路以及他的家规。“三勤四不懒”,包含着一条真理——成功是勤劳的奖赏!
【背景2】
我国乒坛名将邓亚萍经常以凌厉的抽杀,让对手防不胜防,尽管她身材不高,但比赛时步伐灵活,技术高超,因此不断地为祖国捧回冠军奖杯。要想知道邓亚萍的成功奥秘,最好看看她的训练。她常常穿一双又大又厚的“怪鞋”进行训练:“怪鞋”上还绑着厚厚的黄布袋,里边装着沙子。平常穿着它,走上百来米就会大汗淋漓,而邓亚萍却要穿着它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这种“自讨苦吃”的训练方法,使邓亚萍腿部力量加大,使她的步伐更加灵活。
【点子】
超越失败   走向成功
成功并不神秘,成功者也不是神仙。当然,在成功者们所有这些共同点中,最为突出的还是那“99%的汗水”。
成功之路是用汗水铺就的.超级成功更垂青那些勤奋者。成功的纤绳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只有你珍惜时间,不断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最终才会开花结果,你将拥有成功而幸福的微笑。这给人们一个启示:叹息无用,梦想无用,自怜无用,唯有勤劳奋斗最现实。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以蜚声文坛的《老人与海》等名著,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超级成功。他的成功靠的是自己一生的勤奋。海明威曾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在一次战斗中他身上不幸中了237块弹片。他当过渔夫、猎手,拳击手、斗牛士,用勤奋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不经过奋斗而捕到大鱼,是软弱的人干的事,敢于回击的人绝非弱者。’
被誉为“音乐之父”的巴赫一生刻苦顽强,勤奋好学。小时候,他曾借着月光把哥哥放在柜子里的乐谱抄写下来。当人们赞扬他的成就时,这位“音乐之父”总是十分谦虚地说:“谁能像我一样用功。谁也会有像我一样的成就。”
另外,从性格上说,杰出成功者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不轻言失败。美国的华伦,本尼斯和伯特·纳努斯合作撰写‘领导人物’一书时,访问了不少杰出的成功者,尤其是那些最高层领导人物.这些杰出成功者在性格方面和一般人具有明显的区别。两位作者说:杰出成功者“他们不会想到失败。他们甚至不用‘失败’这个词,必要时就用毛病,差错、失误、错误、困境之类的字眼来代替,但从不说失败。”从这些杰出成功者的性格中不难看出:失败过≠失败者。杰出成功者也会遭受失败,也曾经失败过,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失败者。有些人失败过一次,内心竟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长此下去,说不定真的会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失败者呢!
【点评】
谁都有失败之时.但失败并不可怕.“失敢是成功之母”,我们只要从失败中坫起来,超越失败.努力拼搏.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才干显示出来,一定会获得成功。
【背景】
杜冰蟾原是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她出生于一个辞书世家,从小酷爱汉书和辞书。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小杜发明了一种不规定任何记忆口诀,也无需死记硬背的“汉字全息码”。目前我国公布于众的汉字编码不下数百种。在万“码”奔腾的各方案中,“汉字全息码”一枝独秀,从而使汉字变成最简洁,易掌握的信息代码。有关专家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汉字编码。
“汉字全息码”问世后,中国专利局已正式受理其专利申请。美国、加拿大、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或通过信函,或派专人洽谈,要求技术转让与学术交流。日本著名汉学家松村文芳教授著文,称赞“汉字全息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特邀杜冰蟾访问该校,并在该枝做客讲学。
杜冰蟾小小年纪就获得巨大成功,但成功却来之不易。她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马上投入研究。有时,她半夜让闹钟将自己叫醒,起床再研究。三年中,小杜使用过的草稿纸足足够装几麻袋。杜冰蟾发明“汉字全息码”那一年只有15岁。当她获得成功时,她比同龄的许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之果有甜有苦,甘从苦中来!用她的话说,成功之路是走出来的——从第一个脚印开始!
【点子】
发挥优势  品尝成功
这些成功里表现出的非凡创造力,简直连成年人也为之叹服。“自古英雄出少年”,事实证明,不仅成年人,而且青少年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成功者。
但是,一些人的脑子里常常独自思考这样的问题,人家小小年纪就能获得成功,而为什么我就得不到呢?个别朋友甚至要在别人的成功中去领略自己的失败,那又如何让他们去激发追求成功的热情呢?
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就拿学习来说吧,你总有一门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真有的话,i就应当鼓励自己去认真钻研(当然并不排斥老师与同学对你的鼓励及帮助)。只要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即使取得一点点小小成功,你也会享受到一份自己的快乐。有人因各种原因,确实在学习上难以一下找到自己的强项,那么可以在其他方面去寻找特长。只要能找到属于你的积极因素,不妨积极发挥它们的作用,争取品尝获取成功的滋味。
【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把握住它,不懈努力,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有成功的热情,才会有成功的收获。
【背景1】
威廉·乔治是美国利敦微波公司的总裁。这家公司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建立像利敦这样的大公司并力争获得辉煌业绩,早已是乔治学生时代的梦想。而乔治在30岁那年就实现了自己的这一梦想。
【背景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行为研究所专家介绍,我国青年医生刘晓 程也为自己设计了合理的职业生涯,并付诸实践。本来,刘晓程考取北京阜外院院长的研究生。毕业后。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大医院工作。但是刘晓程谢绝了母校的挽留,赴患者较为集中并实践机会较多的牡丹江一家小医院工作。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职业设计是合理的。在牡丹扛,他刨办了心血管专科医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还成为一位新闻人物。
【点子】
设计职业   早日出头
若要问乔治这位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从哪里起步,那就要归功于他迈开合理设计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乔治的职业道路是这样设计:首先进大学功读技术与管理专业,接着进政府机构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然后加盟小公司寻找实践机会,最后成为大企业的最高主管。乔治的这一设计为自己今后事业的成功划出了预定的轨迹。因此,当他进入政府机构并晋升为美国海军总司令特别助理时,毅然辞去这个让人羡慕的职务,去一家小公司供职。乔治正在春风得意之际,为什么突然放弃特别助理这一美差呢?原来,他辞职加盟一家小公司,正是为了完成自己职业设计的第三步任务。由于乔治本人的努力,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设计的成功目标,坐上了利敦公司的头把交椅。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我现在还年轻,看不出职业设计对我今后事业成功有什么关系。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设计”,是一个人设想和规划自己一生职业的发展道路。它包括你自己今后选择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和哪个部门从事何种工作,担负什么合适的职务等问题。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人都需要选择职业并由此迈向成功。可是仍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朋友并不了解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怎样进行“职业设计”才容易事业有成。有的人不断“跳槽”仍不如意,就说明了这一点。因而职业设计一方面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有些读者(包括青少年朋友)对待自己选择职业的问题,可能暂时还不那么迫切,但这个问题迟早会提到你的议事日程上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合理地进行“职业设计”呢?这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学正在研究的新课题。职业生涯设计在国外“热”起来也不过是近l0年的事,在国内也是近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有两点建议是渴望事业有成的青少年朋友以及其他读者应该注意的:一方面,职业设计只有按自己的特点来进行才更为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它们决定你适合或者不适合何种职业。另一方面,也不要随便“跳槽”,因为个人的能力与兴趣会随着社会的需求而改变。所以,职业设计要慎重,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后,尽快使自己适应,调整自己,努力去追求既定的成功目标。
我们提倡职业设计,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了获得成功,还必须立即付诸行动。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把握住通向成功的契机。
对许多读者朋友来说,成功尤其是巨大成功像是“梦着将来”,但关键是“致力于达到这一将来的现在”。有些读者朋友常埋怨自己命运不济,条件不佳.哀叹成功与自己无缘。然而,问题往往不在于你现在干什么,而在于你现在怎么干。只要你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人手,成功就不会只是“梦”。
张开逊编译的《周末顿悟》中有一则《今天就起航》的短文:“我们个人的许多目标,常常建在被称之为‘有一天我将要’的遥远小岛上。很可能我们永远到不了这些小岛,因为错过了今天的航班。”为了奔向成功,我们应当今天就起航!
实际上,“职业设计”,从本质上说,也可以说就是“设计成功”,就是为了自己获得成功做可行性研究。超级成功者都善于“设计”好自己迈向成功的战略方向。在成功之路上,至少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偶有所得便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结果,他们在成功旅途上虽有耀眼的火花闪现,可是不能持久,甚至最后销声匿迹。
另一种是“听其自然”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尽管不强迫自己去追求高不可攀的目标,但是他们往往以“顺其自然”为借口,不再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在成功旅途上他们对自己能否获胜,心中实在无数。
以上两种现象表明,不少人(其中包括众多青少年朋友)在“设计”成功时持有片面的观点。由此可见,要想“设计”好成功,应当注意:
1.全面估计自身的能力。贝尔实验室主任、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彭济亚斯告诫渴求成功的人:“就我本人来说.我的确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但是,我必须明白,哪件事我不应当去做。有许多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无法决定放弃哪些,于是只抓住小事,浪费了时间。”他还认为,人们通常犯两个错误:一种是对任何事情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另一种是一头扎入某件事情中永不放弃。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对哪些感兴趣的工作可以投人精力,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这些尽管每个人自己心里多少有点教,但这还是要做全面估计和分析。否则,容易变为成功旅途上“昙花一现”式的人物。
2.善于把握客观条件。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如何把握客观条件的成功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心理医生被关押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每当遭受非人的折磨时,他就想象自己正在战后的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I集中营里的心理学。这样一来,他所受的一切苦难煎熬,全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目题。弗兰克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超越困苦的境地,顽强地活下来。弗兰克认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弗兰克的经历表明,在成功征途中有许多客观条件自己可能无法选择;但最终能否有利于获得成功,这往往取决于你如何把握所处的客观条件。否则,容易变为成功旅途上“听其自然”式的人物。
【点评】
成功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虽然不可能保证人人都如愿以偿获得成功,但只要“设计”好自己的成功之路,并努力进取,那么成功乃至超级成功将变得可望又可及。
【背景】
空军某飞行大队大队长邹延龄,当试飞员l0多年来.飞了许多风险科目,经历了很多困难和危险,留下了不少“遗书”,然而却次次成功。他所带领的试飞大队,自组建以来也一直保证了试飞安全。那么,邹延龄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i让我们看看他试飞国产飞机的经验吧。
一架运一飞机由5.6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科学含量高。试飞员倘若知识面不广,是难以完成试飞任务的,邹延龄是一位学习勤奋的试飞员,他在10多年中啃下了上千万字的军事科技和航空理论书籍,写下20多万字的心得体会。每 次试飞前,邹延龄都认真钻研有关资料,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弄懂不自飞。每当试飞结柬,他都要坐下来写总结。
试飞员的工作风险很大,随时随地在和死神打交道,而邹延龄有他的“保护神”——深厚的科学理论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飞行技术。
【点子】
深挖潜力  实力取胜
邹延龄的“保护神”启发我们,要获得成功和实现反败为胜,必须依靠“实力取胜”。
当然,反败为胜且也不排斥机遇的作用,但是机遇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机遇的后面仍然少不了“实力取胜”。有了真正的“实力”,才会有反败为胜或夺取成功的“保护神”,也才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过,讲到“实力”,渴望成功的朋友们应该让自己试试“深挖潜力”。
首先,认识潜力是“深挖潜力”的先决条件。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据研究,一般人只使用了其大脑5%~l0%的能力。据说,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使用了他大脑30%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对“深挖潜力”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复杂性等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以便自己的潜力由“潜”到“显”,由可能变为现实。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深挖潜力”的根本条件。那些成功者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巨大压力和困难,寻找差距,扬长避短,不断“深挖潜力”。所以,能不能“深挖潜力”,关键在内因,看你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不怕犯错误是“深挖潜力”的重要条件。美国“创造性思考”公司创办人罗杰·伊区在《如何激发创造力》一书中,把那种认为犯错误是坏事的看法比喻为“心智的一个枷锁”。他明确地说:“如果你不经常犯错误,你就无法发挥潜力。”因为当你面对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败,你就可以正确分析其中的原因。而找到取犯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找到了一把“深挖潜力”的钥匙。
【点评】
无论用什么方法显露自已的才干,获得成功,这最终都是靠实力取得的。没有的实力为根基的成功之花很快就会蔫了。提高实力,还需要挖潜力,有实力当然有魅力。
【背景】
有一次,奥地利两位著名的作曲家奠扎特和海顿在一起打赌。莫扎特对海顿说:“我有一首你不会演奏的曲子。”海顿自然不信,于是他俩就打赌。海顿接过莫扎特递给的乐谱,开始演奏起来。演奏到一个地方,海顿只好停下来,喊道:“难怪你说我不会演奏,现在我的两只手已经在钢琴键盘的中间同时再奏出一个音,那就不可能的。”莫扎特笑了,走近钢琴演奏起来。当他演赛到海顿刚才停下的地方时,出人意料地用自己的鼻子弹了钢琴键盘中间的那个音。果然,莫扎特创造了个“奇迹”,打赢了这个赌。
【点子】
推陈出新  创造新意
别看奠扎特给海顿开了个玩笑,细想起来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你是海顿l,那么你对奠扎特“奇迹”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我怎么没想到?往深思索,对于渴望成功的每个人来说,不去想或是不会想(即不善于创意),有可能把成功的机遇白白丢棹。许多成功开初都常常是一种想法罢了。一旦这类刨意得以实现,成功者便创造出自己的奇迹。至于奇迹的大小,又要看你创意的价值了。只要脚意符合客观规律,迟早会出现挡不住的奇迹!
由于缺乏创意而怨天尤人的现象并不鲜见。不过,创意处处都有,奇迹时时可显,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开动脑筋。有人说:生意人就是一些会“生出主意的人”。同样,成功者应该是会“开发创意的人”,也应该是“创造奇迹的人”。
说起奇思妙想,古人在这方面的创意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国古 代的。“顺风耳”、“千里眼”.“飞毛腿”等等,哪一个不是让人敬佩的“脑黄金”呢?
“飞毯”原是国外古代的奇思妙想。这个出自阿拉伯《天方夜谭》的文学创意,几乎家喻户晓。到了现代,仍有人继续创意着各式“飞毯”。例如,现在有人创意着用“飞毯”为飞机作空中检修,此外还有空中加油用的“飞毯”,空中急救用的“飞毯”……这些奇迹一旦实现,人类将步人新的航空时代。那么,你对“飞毯’还有什么新的奇想和好的创意呢?
创意并非都属一流,奇迹也并非统统能实现。即便如此,仍应当鼓励自己和别人积极创意。“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有十个新想法,其中可能九个半不正确。然而他就是靠许多“半个正确”的创意,不断创造成功的奇迹!
【点评】
借助创意,人们更容易找到获取成功的突击方向,可以在阻挡成功的障碍上撕开缺口。善于创意和珍视创意,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可贵品质。有志于获得成功的人应当努力把自己培养为出色的创意人才。
【背景】
70层的中银大厦在香港高层建筑群里一枝独秀,风格独特。它的高度名列亚洲前茅,在全球“排行榜”上也名次在前。大厦外形如多切面的钻石,气派不同凡响。这一成功的设计出自贝聿铭之手。
国际上建筑有多种学派。有人问:“中银大厦的建筑设计属哪派?”贝先生笑笑说:“设计每个建筑物都要园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玻璃金字塔在卢浮宫可以造,若在故宫摆出,一定失败,因为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同样.这幢中银大厦在香港可以造,在北京、上海就不能照抄,不是那里不可以盖高楼,但设计不能一样。”因此贝聿铭强调;“要说派的话,我是因地制宜派。”
贝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搞低层的;改建卢浮宫向地下发展;中银大厦,则向高空升级。这正是贝聿铭大师的成功之处。
【点子】
因地制宜出奇制胜
创意训练需要立足于“破”,即破除妨碍创意的绊脚石——“刨意定势”。同时,又需要立足于“立”,即掌握并运用多种聪明的创意手段或方法。事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此,助你成功的创意术决不会凝固不变。今天适用的创意术,明天不一定适用;这里适用的,机械照搬到别处,往往不见得能成功。成功的方法应当是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呢?应当是“因地制宜”的方法。
【点评】
成功路总是泥泞,需要用技巧和方法我们才能走出泥泞。面对“泥泞”,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方法,进行多种创意,往往会出奇制胜,一跃成功。
【背景】
我国著名国家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子。早年学画虎。因功底不深,张善子画得不好,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猫”。于是,张善子一度被人取笑为“张猫猫”。然而张善子听到别人的嗤笑并不气恼。为了借助别人的智慧,摸索画虎的技巧,他索性将所画的一张张“猫”当众展示,任观众评说。而张善子则躲在屏风后面将众人的意见一一记下,借此不断提高画技。由于巧妙采集他人的智慧并大胆创意,张善子后来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画虎大师。
【点子】
择善取菁  完善自我
成功不能光凭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发挥自己的才智,还要善于博采众长,广泛收集他人智慧。这就是“集智”创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位成功者不论其学识多么渊博,经验多么丰富,不可能样样都考虑得万分周全。要减少成功之路上的失误,运用“集智”创意是个好办法。
方以智是较早意识到“集智”重要性的一位有识之士。这位我国明清时代的学者认为:他自己很幸运地生活在古人之后,因此可以把前人或众人的智慧集中起来,从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则更明确地把“集智”称之为“择善”——“取其精华”。方中通说:“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此之为择善。”这里,一个“取”字,一个“生”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集智”创意。
“集智”创意也要讲究技巧。这里特别请读者注意以下三点:
1.不妨“偷”集众智。有时,渴望成功的集智者可以将自己隐藏起来,偷偷听以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这种“集智”效果会更好些。张善子不正是这么做吗?美国的西屋公司在会场暗处安置一台录音机,偷偷地把五种不同类型人士的意见收集起来,成功地创意牛奶电热器的销售策略。“偷”集众智不但可以多收集他人智慧,而且更富有实用价值。“偷”集众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
2.不妨“请教”外行。外行与内行专家不同,他们头脑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因此外行的“高见”往往是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点子。日本某电器公司,专门聘请一批对电器知识一向不通的家庭主妇担任顾问。请这些家庭妇女自由发表看法,结果该公司受益匪浅。这家公司的出色创意不少出自女外行们之手。美国有些企业甚至邀请小孩来“指手画脚”。别看这群小外行似乎什么都不懂,他们的“指点”还真给内行专家们的创意帮了不少忙呢!听取“门外汉”的外行话,也是“集智”创意的重要方法。
3.不妨边“集”边“想”。“集智”创意需要把别人分散的意见和建议汇总起来,再加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迈向成功的创意方案或步骤。没有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集智”创意会流于形式。汇总、分析、加工等工作,需要我们开动脑子,所以“集智”创意必须采用边“集”边“想”的方式。如果“生我之聪明”的土壤是“集智”,那么总结与提炼众人智慧的精华将是创意成功不可缺少的养料。在这点上,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
成功者是善于采纳他人意见者,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惜他人之智,助己成功。我们在职业工作中也应学会善于借智择善,以显示出自己的才干,以晋升提薪,走向成功。
【背景1】
周瑜令诸葛亮十天内造20万支箭,孔明竞一口承诺三天后交货。按当时的技术条件,工匠们在三天内无论如何也造不出20万支箭的。周瑜心想:这么短的时间,你诸葛亮一定交不了差。谁知孔明根本没想去“造”,却倒过来考虑“不造”,即从敌军手里巧取足够的箭。
【背景2】
用刀削铅笔,动刀不动笔。反一反,动笔不动刀,于是就有了卷笔刀。声音振动,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但反一反,振动也能引起声音,这并不是人人都想到的。有人就利用这反一反,创意发明了留声机。人走楼梯,人动楼梯不动。如果不用“逆向”,那么“电梯”就帮不了我们爬楼登高。
【点子】
逆向创意  反面思考
“逆向”创意是指,从反面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由此而迈向成功。
“逆向”创意的关键,主要在于敢于和善于“反一反”。这样可以摆脱常规思路的束缚,这种创意常常会让你棋高一着。当你在成功征途上左思右想却找不到判解决办法或创新主意时,不妨倒过来试试看。“逆向”创意往往一用就灵,效果明显。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正面和反面既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系,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某种结果,在相反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练习做得过少,学习成绩提高不快;相反,练习做得过多,学习成绩也不一定提高得很快。由于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因素的存在,人们需要并可以从其正、反两个方面去思索。这就是为什么“逆向”刨意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功能。日本科学家江崎玲于奈发明索尼二极管时,采用增加杂质的办法来解决半导体的杂质问题。这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却有力地说明“逆向”创意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其实,数学中的“反证法”,军事上的“以攻为守”,写作里的“倒叙”手法,医疗史上的“以毒攻毒”等等,都是“逆向”创意的成功运用。
那么如何开发自己的“逆向”创意呢?请参考以下方式:
1.对某个作用过程的“逆向”创意。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要救他,必须把他和水分开。在场的不少小朋友想到的都是“人离开水”,即怎样把落水小孩从缸里拉出来。可是,这些小朋友的力气不够大,到远处去找大人来又耽误时间。这时,小司马光却顺着相反的作用过程动脑筋,即想办法使“水离开人”。于是,他砸缸放水,救出了小伙伴。司马光实际上运用的就是对某个作用过程的逆向创意。
2.对某个思维结果的“逆向”创意。l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个结果传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耳中。法拉第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倒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顺着这个“逆向”方式,他坚持十年的研究,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后来的发电机就是根据他的这一电磁感应原理制造成功的。
3.对某个重要条件的“逆向”创意。法国人巴斯德发明了高温消毒法。在他那里,高温是消毒的重要条件。英国人汤姆生把高温这个重要条件反了一反,发明了低温消毒法。又如“打足气”是使用轮胎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时要不要把这个条倒过来考虑呢,你看,一辆载满货物的卡车要过桥,只因货物装高了点。 被桥架挡住过不去。司机正感到为难时,旁边一个小孩说:“叔叔,把轮胎里的气放掉点,不就过得去了吗?”司机一试,果然成功了。你看,必要时轮胎还需“放点气”。
4.某种主要方式的“逆向”创意。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反光镜(如汽车驾驶室旁的反光镜)以及两面可以穿的表服等,就是对某种主要方式进行“逆向”创意的具体运用。
【点评】
成功征途上遇到难题,有时可以一反往常,试试“逆向”创意。或许难题会迎刃而解,让我们走向成功,重展雄风。
【背景1】    。
有一次,英格兰国王把著名画家吉姆斯召去,在王宫的墙壁上画画。吉姆斯在高架上用心地描绘着,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画。他不知不觉地往后退,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已退到高架的边缘,眼看就要掉下来。吉姆斯的助手站在高架下,看见了这一切。不过助手心想:要是突然大声警告吉姆斯,吉姆斯说不定被突然的喊声吓得跌下来。该怎么办呢?这时,吉姆斯又往后退了。助手急中生智,猛地将一桶颜料朝墙上的画掷去。“当啷”一声,画被污染了,吉姆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失声叫了起来,忙着朝画走去,脱离了险境。
[背景2】
美国某动物园一度门庭冷落,游客减少。该动物园的一位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新招:“人兽反观”。他没想把所有的动物放出笼子,让游人乘车在园中观赏。这样一来,给人一种犹如置身于天然的动物世界的感受,所以游人络绎不绝,动物园门前又出现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背景3】
日本兵库县有个丹波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丹波地人为了富起来,请来了井坂弘毅先生当顾问。井坂先生见丹渡村穷得叮当响,还有啥可出售呢?一日,井坂先生面对穷山恶水,突然灵机一动,既然这个村如此贫困落后,能否将“落后”也当商品出售呢?于是井坂顾问说服村里人搬到树上去住。当丹波村人在树上筑屋而居的新闻传出大城市后,城里人纷纷前来尝试“原始”生活的滋味。随之而来的是,丹波人收人大大在增加。面对出售“落后”这一新招,你有什么感受呢?
【点子】
转向转意转危为安
事在人为,新招在人出。新招处处有,就看你会不会“转向”创意。“转向”创意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夺取成功是很有帮助的。你要想掌握并运用这种创意术,请注意以下几点提示;
L.要避免头脑的自我封闭。“魔方”曾是风行一时的智力玩具。它作为可旋转的立体玩具,其六面共计六种不同颜色。如果把每面的颜色弄乱再回归为整面一色,那不太容易。据说有人甚至用了两个月时间,也没有成功。“魔方”的发明者匈牙利人鲁比克说:“这玩意儿的妙处是它有无穷无尽的解法;没有一个人不是天才,但人们往往自我封闭原本灵活的脑子,以旧框框去限制了自己的无尽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小孩玩这种魔术骰比大人行的原因。”头脑自我封闭容易使人钻“死胡同”,这是运用“转向”创意的一大障碍。
2.要注意选择新角度、新方向。事物和现象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正如苏东坡《题庐山西林壁》中的诗名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有时为啥“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没注意选择新角度、新方向。也许,很多人不曾注意这样一个平常的现象:分开你的双腿,低头看外界,你就会惊奇地看到一个翻天覆地的世界。人倒着走,树倒着长,汽车倒着开……这种不平常的现象,仅仅是因为你变换了一个角度,改变了一个方向。可见,运用“转向”创意必须注意选择新角度、新方向。
3.“转向”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为了“转向”而违反客观事物。例如“艺高胆大”不能转成“胆大艺高”,“纲举目张”也不能转成“目张纲举”。倘若你能作具体分析。也不难发现“逆向”创意是“转向”创意的特殊情形。其实,“逆向”也是一种“转向”,只不过转到相反方向而已。“转向”则是“逆向”的推广,自然运用难度也更大。
【点评】
转向创意对于我们走出失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显出才干具有很大帮助作用。当你遇到困难时,何不也换个角度或方向找原因,来点创意呢?
【背景】
1983年7月,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中国刨造学会学术会议上,日本专家村上幸雄捧出一包回形针。他请与会者开动脑筋,看谁说出回形针用途最多。与会者七嘴八舌,说出了几十种用途。与会者中有人问:“村上先生,您能讲出多少种?”村上竖起三根指头,众人以为是30种。村上先生摆摆头说:“我可以说出300种!”然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中国创造学院研究者许国泰在会上运用“信息交合论”(俗称“魔球”理论)说出了圆形针的成千上万种用途。他的“点子”为什么这么多。
【点子】
发散创意  才华无穷
“发散”创意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从中孕育出富于独特性的想法与办法。
“发散”创意时,思维像灯泡发光一样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以求获得成功。多思路、多方位地去思索,去创新,而不是“一条道上走到黑”,这是“发散”创意的显著特征。
情景中说回形针的用途那么多,就是因为“发散”创意的作用。
我们要掌握并运用“发散”创意,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培养自己的转向能力。这要求你在“发散”创意时,迅速转移恩维方向,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新设想。最初,圆珠笔会漏油,许多人只在改进圆珠笔上下功夫。结果收效甚微。有位年青人发现圆珠笔会漏油是写了约两万字后引起的,于是设想减少圆珠的储油量(减少到刚够写两万字)。这样,圆珠笔要漏油时已无油可漏了。所以,要运用好“发散”创意时必须学会打破常规,在思维某一方向受阻时,便马上转向,力求寻我新思路。
2.注意培养自己的择优能力。这要求你从“发散”中所提出的众多设想和方案里.找到更适合实际需要的办法来。大发明家爱迪生试制灯泡丝时,设想出至1600多种不同试验方案。爱迪生不仅扩散能力强,很快选择了碳化丝这一当时最佳方案,从而使试制获得成功。
3.注意培养自己的多向思维。这要求你把思维的广度不断拓展到更新的水平。例如,在思考“砖块有哪些用途”时,有人可能首先想到诸如盖住房、盖教室、盖仓库、盖工厂等用途。也许还能说出砌花坛,皇炉灶,修围墙等作法。不过,上述用途仍然局限于用于“建筑材料”这一领域内展开。而多向思维要求你不断扩展新用途,像砸钉子、垫家具、压东西,甚至作为自卫工具等。教学中的“一题多解”符合多项思维的要求,其教学价值就在于鼓励学生探索创新。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是鼓励学生运用“发散”创意的“聪明之道”。
【点评】
“发散”思维具有神奇的魅力,如果我们能善用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你会发现你有无数个妙点子,满腹的知识,你也一定能因此而大露才华,脱颖而出。
【情景】
1989年春天起,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创了一项称之为“开动大家的脑筋”的活动。当时,由该公司各部门推选出的l00名代表分成若干小组,各自提出有关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活动效果显著。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题问题,在“开动大家的脑筋”这一活动中竞顺利地解决或得到满意的结果。举例说,该公司下属的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开展了“开动大家的脑筋”的活动,会上各小组提出l08条建议。其中有的被采纳后,当年就为修理厂带来经济效益---节约了20万美元的开支。
【点子】
集思广益风暴创意
“风暴”创意是指,人人参与并由此发动大家开动脑子,以便集思广益去获取成功。你倘若也想“风暴”一下,请注意以几点:
1.记住“风暴”创意的主要原则。主要原则至少有:
(1)鼓励“自由设想”,即要求参与者无拘无束地自由思考,尤其鼓励大家标新立异,语出惊人。这样才能激起“风暴”。
(2)鼓励“开动脑筋”,即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方案,便于对比种种方案的优劣。这样才能激起“大风暴”。
(3)鼓励“取长补短”,即可以对别人提出的方案加以修正补充,也可以在别人设想的基础上形成新方案。这样才能激起“新风暴”。(4)鼓励“畅所欲言”,即不对与会者或参与者的方案随便加以指责嘲笑,以免妨碍大家实话直说。这样才能激起“真风暴”。
2.采用“风暴”创意的灵活形式。“风暴”创意旨在集思广益,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动大家的脑筋”呢?这就需要采用一些灵话的形式。自从奥斯本提出“头脑风暴法”(前面我们说过,这是“风暴”创意的样板)之后,有人又相继提出了不少新形式。例如,法国创造学家荷立的“默写式”,日本创造学者高桥诚的“卡片式”,美国专家沙克劳斯的“个人式”以及适宜家庭成员推广的“家庭式”等等。读者完全有信心,可以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灵活形式。
3.开展“风暴”创意的有益训练。有人把“风暴”创意比喻为“脑筋振荡”,这个比喻启发我们去开展有关训练,其中主要是开发头脑训练。脑子也像身体其他部位一样,需要加以锻炼。德国心理学家勒尔说:“脑子是取得思想成就的根本,它也必须像肌肉一样进行锻炼。”德国开办了一些用于开发大脑的训练班,进行一种叫“大脑慢步长跑”的训练。其训练的内容包括信息处理的速度和瞬时记忆力的持续时间等。勒尔预言,今后l0--20年,将有l00万德国人进行这类训练。创造新的东西离不开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不断训练我们的大脑,它必然能振荡出新创意,一定能助你成功!
【点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开动大家的脑筋”这项活动启发我们,应当学一学“风暴”创意。在工作中,我们常用“风暴”创意,会想出许多巧点子,让大家共同显示出才智。
【背景】
传说宋朝一位诗人来了灵感,但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忽然有人敲门找他。等将来人打发走以后,这位诗人再绞尽脑汁,已无法把诗续写完,因为这时灵感早巳消失。新日本工业公司董事长横井说:“偶然来的启发、灵感,如不及时记下来,过时即忘,损失难以弥补。”灵感袭来,爱因斯坦立即写于桌布上,施特劳斯马上写在衬衣袖子上,舒伯特急于记在菜单后面。这些早成了人们传颂的佳话。
【点子】
运用灵感创新显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可见,“灵感”创意在人们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灵感”创意涉及如何激发和运用灵感的问题。灵感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也许这种规律目前研究得还不充分。但众多成功者都懂得必须符合它,才能开发“灵感”创意。下面,我们根据许多成功者的体会,谈谈运用“灵感”创意必须具备的条件。
1.刻苦勤奋和积极思维,是运用“灵感”创意的基本条件。俄国艺术家列宾说:“灵感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爱迪生认为;“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灵感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刻苦和积极思维就想用好“灵感”创意谈何容易。高尔基说得好:“灵感常常是在持续和紧张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不努力,空想着灵感的光临。想用好“灵感”创意是不现实的。
2,珍惜最佳时机和环境,是运用“灵感”创意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常在餐桌边出现灵感,杨振宁自叙在刷牙时最有灵感,美国生物学家坎农则是躺在床上最容易萌发灵感,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捕捉到解开皇冠之谜的灵感……以上事实说明,究竟什么样的时机和环境适宜运用“灵感”创意恐怕因人而异。不过成功者们的经验是:灵感往往出现在刻苦勤奋和积极思维后的暂时松弛状况。“灵感”创意并非心血来潮,关起门来一味长期冥思苦想,不会一张一弛,反倒出不了灵感。
3.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是运用“灵感”创意的必要条件。我国心理学家曾对中国科学院部分科学家做过调查。结果是,灵感发生在情绪轻松时占44%,平静时占56%。没有人在心情不好时产生灵感。可见,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会降低人们智力活动水平,尤其会影响“灵感”创意的运用。要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不妨借助音乐,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每当创意缺乏时,总要听听音乐,使自己在优雅的乐曲中豁然开窍。所以他说:“音乐启发我的智慧。”用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调节心绪,激发灵感,这个办法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4.不轻易打断已经来临的灵感,是运用“灵感”创意不可忽视的条件。灵感稍纵即逝,所以有人称灵感为“思维的昙花。”正如苏东坡所言:“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l失永难摹。”
【点评】
“灵感”对我们的创新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善于捕捉灵感,开发灵感,以让自己更多创新,更多精彩。
【背景1】
漏斗一般下端呈圆柱形,用这种漏斗往瓶子(尤其是酒瓶等圆柱形瓶颈的瓶子)里灌液体有个弱点,那么就是液体会流得不畅,有时甚至在漏斗里流不下去.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形,习惯地提起漏斗,使它与瓶口之问留出空隙。这样,液体才会漏得流畅些。不过,等漏斗等重新卡在瓶子上,液体仍然流得不畅。所以一般的漏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河南省洛阳市二中的学生王岩针对这一弱点,创意出一种“方形漏斗”。他把一般漏斗下端改为长方体形状。这种“方形漏斗”。与瓶口之间自然形成空隙。使用王岩创意改制的漏斗,倒任何液体都不用再提起漏斗,液体照样流得很通畅。
【背景2】
1953年,有个小伙子倪志福被分配到北京永定机械厂当工人。这年夏天倪志福所在的车间接到一批特种钢材零件加工打眼任务。可是,用普通钻头打 眼,三天竟烧坏12根钻头。照此下去,很难完成加工任务。倪志福决心改进自头,却屡次不成功。有天晚上,倪志福仔细观察那些被磨损的钻头。突然,他发现每个用过的钻头其头部和两角皆被烧坏。于是,倪志福意识到这些磨损和烧坏的部分,可能就是这种钻头的弱点。由此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把磨损和烧坏的部位去掉,岂不正好克服其弱点吗?后来,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一种高效率新型钻头诞生了。新型钻头高速、优质、耐磨,人们称之为“倪志福钻头”。而创意者本人却认为,新型钻头的诞生和完善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定名为“群钻”更为贴切。
【点子】
克弱创意成功在前
王岩的小小改动提醒我们;欲求成功,勿忘“克弱”!
“克弱”创意是指,在夺取成功的过程中潜心寻找并克服有关事物或现象的弱点,并把它作为获得成功的突破口。
“克弱”创意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突破思维障碍,有助于你寻找迈向成功的捷径。同样,“群钻”之所以能试制成功.一方面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克弱”创意的功劳。
“克弱”创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你要在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你一定要摸清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的。看准这一点钻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
“克弱”看起来不太难,但利用它来创意成功就不简单了。想用好“克弱”创意,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要善于发现弱点。人有惰性,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习惯了,往往不易发现还需要克服什么弱点。不满足现状,善于发现弱点,这是“克弱”创意的首要条件。对于渴望成功的朋友来说,努力做到这一点也是自己夺取成功的需要。因此,特别要重视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这也是倪志福把新型钻头定名为“群钻”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2.要善于分析弱点。发现弱点不等于一定就能克服它们,况且,发现或找到弱点,并不都有助于我们实现成功目标.因此,对发现的弱点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可见,“克弱”创意不仅要用跟(观察、发现),更要用心(分析、研究)。日本一家生产表带的小厂,不但发现了名牌表带都存在的弱点——夏天容易使手腕长痱子或湿疹,而且对此做了分析研究,并推出克服这一弱点的“药物表带”。这一成功之举是善于分析的结果。
3.要善于利用弱点。弱点与优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此如何巧妙利用弱点也是“克弱”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某毛纺厂生产的一批呢料.因工艺问题致使呢料上出现小白点。虽然多次改进工艺,这些小白点仍去不掉。面对质量问题·大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却萌发奇想:既然生产这种呢料的工艺有这么个弱点——小白点去不掉,干脆将其扩大为大大小小的白点,使呢料产生雪花的效果。由地善于利用弱点,结果弱点变优点,推出了深受顾客欢迎的“雪花呢”新产品。这一事例发人深省:善于利用“弱点”说不定会能引发奇想,产生奇效!
【点评】
在职场上,如果你想超过你的同事或对手,不妨了解一下对方的弱点,然后针对其弱点钻下去,一旦你有所突破,你便会脱颖而出,跑到对方的前头去了。
【背景1】
某单位的办公室秘书老倪,做事认真,头脑灵活。平时就很注意收集本单位建国以来历年基本建设的统计数字,以及其他方面,如目前各类在编人员数目、五年发展规划中的各种指标等。这些统计数字,为老倪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一次,局长作报告,临时需要两个数字,忙问身边随员。可是几个人所报数字相差甚远,该听谁的呢?此时,老倪不慌不忙地掏出了统计本,报出了局长所需要精确数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老倪投以敬佩的目光,局长也对他另眼看待,认为他做工作实在是想得周到,干得好。无形之中.老倪的领导心中的印象大大加深了。
这个例子说明适当的心计是会助人的,会帮助你做好工作,密切同领导的关系。
【背景2】
一次,某省委领导到某学院颁奖。颁奖结束后,省委的领导同志临时要求与学院的几位领导谈谈工作。由于事先没有安排,一位院领导只好带领大家向小会客室走去。当领导到达时,会客室早巳布置的井井有条,似乎早就有所准备。
原来,这一切都是随行秘书小陈安排的。当他发现省委领导要谈话时,立刻想到:会客室会不会锁上之类的问题。所以.他抄小路提前到达会客室.叫了服务员,安排好一切,从而避免了领导吃闭门羹,也节约了时间。因此,小陈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点子】
虑事周全 显出细心
领导处于统筹全局的位置,是各种问题和矛盾汇集的焦点。但领导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谋大事上。这时,秘书就应主动出面,学会为领导安排小事。
经常有这种情况,许多上访者要求见领导解决问题。这其中,既有是确属冤枉的,也有的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如果事事要由领导来过问,势必难以抓住核心问题。这时,秘书就要分别情况,予以提前处理。一旦查实有重大问题,再向领导请示。而对于多数秘书就可解决的小问题,秘书就应大胆地承担下来。
所以,我们说,秘书欲搞好同领导的关系,就应该做到工作优先,多长才干;心计居次,不易过多,并且要把心计更多地运用到发挥自己的才干中去。
有些问题发生了,领导出于种种考虑,觉得自己不宜出面解决或公开表态,这时,秘书就不要害怕麻烦,要协同领导一道,以一种妥帖的方式把问题处理好。
例如,有的下属之间相互闹矛盾,都要领导那里去寻求支持。在没弄清问题之前,领导见谁都是不适宜的。这时,秘书就应出面搞清情况,代表领导进行协调和劝解,从而给领导留下出处理的余地。
请记住,事情越是麻烦,就越是考验秘书的时候,秘书应在领导的支持下,迎难而上,运用各种技巧予以妥善解决问题。你的付出肯定会得以回报的。
秘书敢于出面替领导处理麻烦,并不是说秘书可以擅越职守,擅自专权,这两者是一定区别的。擅权越位者多是以扩张个人权力,实现个人野心为目的,常常采用欺上瞒下、狐假虎威、斩而不奏等方式,把应该由领导处理的事情给做了。
而替领导处理麻烦则大不相同。首先,它是以辅助领导工作,更好地解决问题为目的。其次,许多情况下,秘书需得到领导的授权和指示。再次,秘书不管处理结果怎样,总要以恰当的方式向领导汇报,使领导知情,做到心中有底。
【点评】
秘书只有敢于出头,又不架空领导;善于出头,又能妥善解块问题,同时还要做到上下沟通,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够显示自己的忠心与能力.让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运用,成为领导身边可同甘共苦的事业知已。
【情景1】
江西省分宜酒厂生产的“嵩酒”最初用硬铅皮做瓶盖,开启十分不便。后来,改用软铅皮盖,开启倒是方便,可惜不牢固,经常造成酒从瓶盖处漏出。此外,软铅皮盖因制作简单,容易被假冒。有人利用分宜酒厂的旧瓶,装上这种软铅皮盖,在市场上出售假冒“嵩酒”。那么怎么办呢?厂里发动职工想办法,也不知谁出一个好创意t把易拉罐开启方式移植到酒瓶上,成功地解决了“瓶盖”难题。这样一来,“嵩酒”既开启方便,也防止有人假冒。在小小的瓶盖上,江西省分宜酒厂动了真格,开动了脑筋。这一事例说明,对“移植”创意值得下一番功夫去了解和掌握。
【背景2】
1965年春,一个叫约瑟夫·莫尼埃的园艺师整天和花坛打交道,他在花坛中栽种着令人陶醉的花卉。然而让他苦恼的是,那些水泥制成的花坛却很不结实,一不小心,就会被碰碎。于是,莫尼埃在花坛四周插上木棍,用绳子拦了两圈,以阻止有人再将花坛碰碎。但这么做效果并不理想。有一天。莫尼埃想把一木本花移栽到花坛里。谁知一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而这使莫尼埃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花的根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竟把松软的泥土箍得特别坚固了吗?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砌了一个花坛。果然,很有效,花坛中不再容易破碎了。从此,钢筋混凝土在工程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点子】
移植创意  尽显风采
“移植”创意是指,把某个或某类事物的特性或优点的认识转移,并运用到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的创意之术。
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等,正好可以用来表明这种创意艺术的特点。“移植”刨意对我们赢得成功有重要的作用。它进一步让我们深信,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在也请你们试试看,能不能运用“移植”去帮助自己创意成功。不过,运用时不妨参考一下为你运用“移植”创意“配制”的“成功配方”:
1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就是要对成功之路上各种变化多留心。为此,脑子里要经常装着问题。很多人可能都见过植物的根扎进土壤里面使泥土不易解散的现象。为什么唯独莫尼埃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呢?原来,如何认花坛更坚固这个问题已经让莫尼埃伤了脑筋。加之他又是一位有心人,喜欢对各种自然现象随时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观察才能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甚至是从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或现象中去寻找启示。
2富于联想。联想是把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莫尼埃就是留心观察植物根系时,马上联想到花坛加固的问题。正是这种联想使他解决了专业建筑人员都没想到或没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获取成功也是一种创新活动。为了迈向成功,思路开阔是十分的,联想可以帮助你思路更加开阔,像香蕉皮一样很滑的优异润滑济也就研制成功了。
3勤于动手。莫尼埃之所以能发明钢筋混凝土,这与他勤于动手分不开。他没有把联想装在脑里就算了,而是动手做试验,从而证明“移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成功征途上,有些人并非不善于观察,也不是缺乏联想,而是不能及时将自己的“移植”创意付诸实践,结果让创意火花自生自灭。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戒。
总之,上述“成功配方”中,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勤于动手,是运用“移植”创意时值得注意的三点。这也是我们从一些成功者运用“移植”创意中所得到的启示,同时这也让我们的才智得以发挥出来,作出贡献。
【点评】
用“移植”创意,发挥才智,实现才尽其用,创造成功,也就使我们在职场上露出一手,大显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盛和夫:碰到挫折证明你到达了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
灵感爆棚的28个DIY实用点子!绝不后悔!
创意发想秘技 练习成为点子王
「荐读」《五个小技巧让你看起来像成功者》
创意就在你身边
"凤凰涅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