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个月了,新冠哪些问题已经摸透了?哪些重要问题还没搞明白?

新冠疫情已持续7个月之久。关于COVID-19的一切工作,都在这段并不漫长的时光中飞速行进:

从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到开展疫苗临床试验,再到提前量产未获批疫苗;

从争论病毒的真实起源,到排查各种病毒传播渠道,再到分析疫情走向;

从破解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到深挖蝙蝠与病毒间的复杂关系,再到发现人体对SARS-CoV-2的免疫记忆……

与防疫线一起建立中的,还有我们对新冠病毒更多的认知,以及更多的问题。本文将盘点13个关于COVID-19的已知、未解、一知半解的关键问题。

小孩不容易感染COVID-19吗?

一言难尽!

疫情初期,儿童看起来是一个感染风险很小、重症率极低的群体。相比于保护自己的父亲母亲,被保护的孩子们似乎反而获得了一层免疫上的幸运。

但COVID-19太过复杂和魔幻,孩子们的幸运并非无懈可击,对待这个群体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全面分析。

首先,防护工作搞不好,儿童照样被击倒。根据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度假营地(营员年龄从6岁到19岁不等)最新发布的报告,新冠病毒在叩开某个孩子的免疫防线后,跟随着营地里攒动的人头与飞溅的唾沫星子,在儿童和大人间疯狂活动,传播速度极快——

短短几天,孩子们和工作人员都生病了;度假营也在开放不到10天后关闭。所谓的“防护工作搞不好”,指的是这个身处被新冠病毒处处留情的美国的度假营,竟然不要求营员戴上口罩……

其次,随着疫情发展,美国儿童感染COVID-19后的住院率实际上呈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一说法源自CDC的一份最新报告的数据。报告还指出:

1/3的住院儿童接受了重症监护。

住院率最高的则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

黑人和拉丁裔儿童的住院率高于白人儿童。 

与成年人一样,伴有其他健康问题(肥胖、慢性肺部疾病或早产儿)的儿童,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健康儿童。

再者,面对SARS-CoV-2,青少年(13~19岁)和婴幼儿(0~6岁)的防御表现差别很大。前者感染病毒后,似乎会以与成年人相同的速度,通过喉咙和鼻腔散播病毒,而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者,往往呼吸道内的病毒水平很高,却不怎么会出现症状。研究人员也判断不出他们呼吸道里的病毒传得多快,传了多少。

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最令人震惊的一个方面:一小部分感染了COVID-19的儿童在感染后约2~4周,发展出了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多种器官受到自身免疫系统攻击。不过患此综合征的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康复。

防护工作到底怎么搞?

保持空气流通,
戴口罩,避免唾沫四飞!

防疫工作着眼于一个问题:怎样的环境会提升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与传染源距离越近,接触时间越长,感染风险就越大。这是最基本的共识,也可以解释病毒在家庭内成员间传播效率奇高的原因。

一帮人挤在室内是最糟糕的情况,尤其是在那些通风条件不好的房间内——气流越通畅,病毒的稀释才能越快

口罩这类个人防护装备虽然可以有力阻断病毒的进攻路线,但没法封锁它们的活动。

大声说话,大口呼吸,唱歌尖叫,都会散发更多病毒,这也是专家们极力呼吁大家别去夜店和健身房的一个重要原因。(安静对话的感染风险小很多)

研究人员还发现:
可能有10%~20%的感染者驱动着约80%的新病例产生。产生地点通常是在酒吧、肉类加工厂和住宅的室内环境。这些地方是“超级传播”事件的高发区。 
是否发生超级传播取决于许多变量:该地点有多少人,房间内的通风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某些传播能力超强的感染者,等等。
感染者传播病毒的能力往往会在其感到不适前的几天达到高峰。

患者康复后,核算检测结果长期呈阳性,慌不慌?


别慌,
检测技术只能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核酸片段。

几个月前,一些看起来已恢复健康的患者出现了持续数周的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他们还具备传播病毒的能力吗?是否应对隔离期做出调整?

先说问题答案:威胁不存在。这话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首席冠状病毒专家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说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新冠病毒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的传染性。”

呈阳性的问题源于检测本身。大多数病毒检测基于PCR(聚合酶链反应)平台。PCR平台会寻找SARS-CoV-2病毒的微小片段,但无法判断这些遗传片段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感染力。

现在我们很清楚,轻症感染者会在出现症状后,最多10天内散播活跃病毒。至于重症患者,不仅具有传染性,持续时间更长。

创伤是不可逆转的吗?

有可能!

COVID-19患者的血液异常粘稠;这会阻塞其大脑、肺部以及通往心脏区域的血管,从而诱发心脏病、中风和肺栓塞。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一类健康损害会长期持续。

目前看来,这种担心很可能是对的。

关于心脏:

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过度炎症会削弱心脏肌肉——即便是轻度感染的年轻人也可能因此受到心力衰竭的威胁。一个直接的证据是,部分感染者康复后,会感到胸痛,或者感觉自己的心脏正在猛跳,即使运动员也不例外。

关于大脑:

那些感染后的最初症状为失去嗅觉和味觉的患者,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便已经康复)找不回嗅觉。
头痛和头晕也是常见症状。
随感染而来的还有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绪障碍,以及被称为“COVID fog”的精神错乱——会剥夺患者的语言能力、运算能力、思考能力……

关于周围神经系统:

意大利有3名COVID-19患者经历了重症肌无力,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脱髓鞘病变引起。脱髓鞘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细胞的保护层,从而使机体感到虚弱、麻木和刺痛。
在某些情况下,脱髓鞘还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和幻觉。

另外,部分感染者患上了另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它会干扰神经信号,导致身体出现异常感觉、虚弱甚至瘫痪。

为什么有些患者一直无法恢复健康?

暂时没有答案。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许多人表示自己在感染新冠的数周甚至数月后身体依然虚弱,情况迟迟不见好转。这些人被称为“长途旅行者(long-haulers)”,虽然在感染中幸存了下来,却总难彻底康复。

我们只知道他们正经历持续的苦痛,但不清楚他们有多少人,他们的症状为何长期持续,以及他们之后还会经历什么。

CDC于7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曾出现过不算严重的症状(咳嗽、疲劳或呼吸急促),又没住院的感染者中,有35%在2~3周后恢复健康。

年龄段在18至34岁之间,且没有慢性病史的感染者中,有20%的人久症不愈。

美国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正致力于研究COVID-19的长期健康影响,于不久前启动了一项观察性调查。研究人员计划追踪3000名从50家医院出院满6个月的患者的健康状况。这项研究之后,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久症不愈的一些线索。

纽约市西奈山卫生系统中心的康复创新主管戴维·普特里诺(David Putrino)指出:如果心律、血压和体温是彼此脱节的,机体就会出现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dysautonomia)——或许是引发“长途旅行”的罪魁祸首。

疫苗研发算不算快?

快,史无前例!

中国和俄罗斯已经签发了对尚未结束完整测试的疫苗的紧急使用许可,不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已经被完全证明可以抵御COIVD-19感染的疫苗。

可即便如此,各疫苗研发团队那前无古人的工作效率和速度都是值得所有人赞叹的。要知道此前人类历史上研发时间最短的疫苗——腮腺炎疫苗,也足足耗了4年,才被推广使用;COVID-19疫苗现在都进入3期临床了,才花了多长时间?

当然,为了赶进度,很多团队的临床试验都是压缩或重叠的,例如1期2期放一起做,或是1期结束,直接以2/3期临床作为最终阶段测试。

另一方面,疫苗生产能力正不断提高,最终目标是达到数亿剂的产量。很多生产机构甚至还没等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及效力真正落实,就开始提前批量制造。

这就是所谓的“有风险的制造”的策略。如果3期临床试验证明它们确实起作用,生产机构就可以在FDA或其他监管部门批准后,立刻投入到全面生产中。

这一切都意味着,在遭遇新冠病毒的大约一年后,人类就可以给自己接种得到完全批准的疫苗。这一革命性的壮举将在病毒盘旋的悲歌中写下又一个人类缔造的纪录。

无症状感染者能不能传播病毒?

能!

讨论COVID-19的无症状病例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令人头痛的语义问题。

有些感染者全过程都没一点儿症状,他们是无症状感染者;

另外一些会出现症状,但还处在无症状阶段的患者,也可以叫作无症状感染者;

而那些并未出现典型症状(发烧、咳嗽及嗅觉丧失等),只是略感不适的感染者,是不是也该被归类为无症状呢? 

这里我们只讨论完全无症状的感染者——根据一份最新评论,这些人占总数的20%左右(其他研究的估计值更高)。

答案就是无论某人有无症状,只要携带病毒,就有传染他人的风险(目前尚不清楚无症状群体是否具备与其他患者同等的病毒传播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强调保持社交距离,配戴口罩,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高度警觉,出问题了立马隔离,等等。

新冠病毒会不断变异吗?

会,但已发生的变异对病毒毒力改变不大。

从理论上说,如果病毒突变得太迅猛,疫苗的效力或许很快就得大打折扣。 

幸运的是,相比其他病毒,冠状病毒的突变速度通常不会很快;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似乎还没发生重大变异,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眼下的候选疫苗都基于现在的SARS-CoV-2遗传序列。 

不过科学家们仍注意到了新冠病毒基因组的微小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G614变体:原本占据遗传序列614号位置的天冬氨酸(D)被替换成了甘氨酸(G)。这一转变发生于大流行初期,G变体也自此成为一类主流毒株。研究者目前还没完全弄清楚G变体是否更具传染性。

那些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病毒能感染人吗?

能,但这种风险几乎可以忽略。

几个月前一度脱销的洗手液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清洗掉任何来自表面接触的病原体的决绝态度。(甚至有人隔离他们的邮件好几天,以确保潜在的SARS-CoV-2在寂寞的黑暗中死去。)

不过现在的普遍共识是:分布着SARS-CoV-2的物体表面,并非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世卫组织的范·科霍夫(Van Kerkhove)表示,目前还没明确发现有人因为接触了某些表面而感染COVID-19。

新冠的主要传播渠道集中于飞沫。

抵抗新冠免疫记忆的防御可持续多久?

未知。

大多数COVID-19病例体内都会产生免疫反应,并在清除病毒后持续一定时间。但目前研究人员对此了解甚少。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多少抗体才能阻止SARS-CoV-2在细胞内立足”,以及“T细胞在抵御病毒感染过程中具体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还找不到答案。

如果我们相信患者康复后,会得到免疫记忆的庇护,暂时不惧怕病毒的二次伤害,那么就只有等到他们再度感染,才能推算出这层保护的有效期。

到目前为止(尽管有一些传闻),科学家尚未发现任何重复感染COVID-19的人;我们只能等待着时间来揭晓这一未知数。

不过有理由推测免疫保护期会因人而异,因为研究者发现康复人群产生的抗体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说,初始免疫反应越弱,抗体水平越低,保护期也越短。

另一方面,有相关报道指出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正不断下降。这说明免疫记忆或许持续不了太久,也提醒我们,只接种一剂疫苗可能无法带来长效保护。

多次感染的可能性?

很大!

大多数呼吸道病毒都不会像麻疹病毒那样诱导出终身免疫,因此多次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较大。

常见的人类冠状病毒(主要引发感冒)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研究人员曾发现,首度感染后的一年内,就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 

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了第一次感染COVID-19经历的免疫系统,如果再碰上SARS-CoV-2,或许能以更快速度实现免疫反应,从而将感染程度控制在更低水平;这也意味着新冠病毒的威胁会逐渐减弱。不过该推测还没有实证支持。

多少剂量的病毒会造成感染?

未知!

个体的免疫能力,以及遭遇的病原体数量,决定你是否被感染。

科学家用所谓的最小感染剂量(minimum infectious dose)定义感染与不感染的临界点。部分病原体(例如大肠杆菌和麻疹病毒)的最小感染剂量较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SARS-CoV-2的最小感染剂量会是多少呢?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冠状病毒专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的说法:“我们不知道——但应该不会像像麻疹病毒那样低。”

为什么有些人病情严重,另一些却啥事儿没有?

曾被冠状病毒感染过的人,
免疫系统有记忆。

哪些群体的重症风险更大呢?有这么几个答案是相当明确的:老年人、癌症病人,以及患有肥胖症和镰状细胞病等疾病的人群。

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包括遗传差异和血型在内的其他影响重症风险的因素。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多达一半的人口都留有对冠状病毒的免疫记忆。这种免疫记忆产生于人体第一次碰上某种常见冠状病毒之时,藏在T细胞中。因为SARS-CoV-2具备很多冠状病毒共有的特点,所以它在进攻人体时,往往会被留有记忆的T细胞识别,后者自然就展开免疫防御了。

资料来源:
Seven months later, what we know about Covid-19 — and the pressing questions that rema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OVID-19疫苗能否防止传染?
关于新冠你最关心的26个问题!
真实世界数据:mRNA疫苗可以有效防止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
重复新冠感染是否存在危险?科学家们有话说
UC头条:关于冠状病毒的6个最新发现! 免疫系统对病毒有异常反应!
【医伴旅】FDA批准REGEN-COV单克隆抗体疗法用于COVID-19的暴露后预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