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内审只是一个工具,您还爱她吗?

提起内部审计,我们很容易想起 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转眼间,已在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的路上走过了十五年。当提起笔,回顾自己这十五年从事内审的心路历程时,我深深地感到,在中国,在当下,有时候内审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回顾这十五年,我对内审的实践和认识是充满曲折的。

您是否也有同感呢?

01

初入内审,懵懵懂懂

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自己一个内审小白的职业生涯。

踏入内审大门的那一刻,我没想到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坚持走到现在。

刚开始工作时,看到周围的老师忙忙碌碌的,自己却帮不上忙,心里非常焦急。

工作时间,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后,主动寻求协助其他老师的机会。晚上下班后,抓紧时间学习会计准则、管理制度等知识。

那时,多么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内审人啊。

后来,开始了新的审计项目,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任务。一起工作的两位老师和前辈经验都非常丰富,她们手把手地教我看账本、查凭证,记录凭证的关键信息和异常信息。在不断地看账、查凭证的过程中,我仿佛懂得了一些内审的门道。

我的处长是一位具有二十多年内审经验的资深专家,他告诉我,要做好内审,关键是要学会悟,学会琢磨。很多问题不是在工作的8小时之内发现的,而是在8小时之外。

这句话,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在一个审计项目中,我偶然发现该单位采购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和常识中消耗的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向领导报告后,领导安排我全面统计,获得了该单位虚列费用的线索。

我有了一点点喜悦,毕竟可以为审计项目发挥点自己的作用了。
02

渐入佳境,爱上内审

随着和老师们一起做完一个又一个的审计项目,我逐渐掌握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一些专项审计的范围、重点、方法、技巧等,对内审的理解和认识也深刻了一些。

特别是在领导的建议下,我报考并通过了CIA的考试,对内审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在看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并称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时,我对自己内审的未来又多了一分憧憬。

但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此时我也认识到在审计沟通方面我还和经验丰富的领导差距甚远。审计沟通对于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所幸,我的处长沟通能力特别强,几乎每次审计结束,他都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认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心悦诚服。

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佩服,也一直在学习。

为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我开始观察领导在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如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我是如何做的,差距在哪里?先模仿,然后再改进。虽然当时看不出来我的沟通能力有多大提升,后来至少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审计沟通了。

2007年3月,在处长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我被借调到上级单位工作,视野一下开阔了许多。

借调期间,我看到有的同仁提出要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转型,从重点审计资金、资产向对资产、资源的全覆盖转型,从制度合规审计到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审计转型,这一理念对我也产生了一个冲击。

我觉得内审大有可为,也越来越喜欢内审了。

借调期间,我的领导也是一个资深的审计专家,为人和蔼可亲,做事严谨认真,作风低调务实,教我如何写文件、如何做好机关工作,至今令我受益匪浅。

03

偶遇困惑,思想动摇

2007年秋,从上级单位结束借调后,我准备带着对内审新的认识开始新的审计实践。

但是,过了不久,遇到一件事,让我对内审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疑惑。

这件事让我感觉,在管理层的眼里,审计只是一个工具。

在和老师们讨论时,有的老师也认可审计是一个工具的观点。

按照教科书式的理念,内部审计是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怎么会只是一个工具呢?

当内部审计在管理层眼里只是一个工具时,我还爱她吗?

当时,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可能是由于人生阅历太浅,我思考再三,仍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动摇了我继续做内审的想法。

开始准备考研究生,准备向我之前一直喜欢的金融方向转型。

但是,有时候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08年,我考上了会计系的研究生。我的导师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也开始了对审计理论的研究。

两年期间,我认真学习,读了很多关于审计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导师推荐的很多国外关于审计的研究文章,进一步开拓了我的视野。其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会计系主任所罗门(Ira Solomon)的经营风险审计理念,再次颠覆了我之前对传统审计的认知。

所罗门认为,管理人员通常会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而进行财务欺诈。而且,为了使会计凭证和账户余额符合要求,他们也会进行造假,比如让系统管理员更改系统日期等。因此,即使审计师检查了由企业会计系统生成的凭证,仍无法很好地评估风险。

经营风险审计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等环节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了解公司内控情况,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找出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审计观念和思维的不断转型,一直是我从内审工作中找到乐趣,并热爱内审的一大原因。

04
涉入管理,全面认识

2010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某银行总行审计部门工作。

当我带着研究生期间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准备投入银行业务的审计实践中去的时候,命运给了我另外一种选择。

根据部门工作安排,我被安排在了管理处室工作,每年只能配合业务处室去做少量审计项目。

当时,我非常羡慕那些终日泡在审计项目中的同事。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不能做选择,就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吧。

虽然从事审计管理工作,对于我的审计业务能力提升慢了一些,但让我对审计业务管理、团队管理等的认识则深刻了许多。

我的领导是一位在审计部门工作多年、参与三次审计体制改革的专家。他很善于思考,结合三次审计体制的改革,对内部审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领导的这些经验和思考,以及领导给我布置的一些工作,再加上从事管理工作有更多聆听领导观点的机会,让我的视线迅速从一个个审计项目转移到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职能定位、审计作用和价值、审计团队与发展等宏观全局上,让我对内部审计有了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同时,因为做审计项目成了我的副业,我反而倍加珍惜做审计项目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参加对某分行的审计时,临行前,负责信贷审计的处长和我谈话,建议我每个项目都为自己定个目标,比如这次重点是信贷(法人或个人),下次重点是财务,下下次是中间业务……

我觉得这点建议非常适合我。此后的几年间,每做一个审计项目,我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去补强自己的短板。

每一个审计项目,我都不会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我都会考虑整个项目的全局,虚心向组内的同事学习业务,思考项目的管理。同时,我也会主动了解同事的思想动态,工作现状与困难,以及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的本职工作。

这样,一个审计项目下来,我基本实现了「一鱼三吃」。虽然,我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每年都能做 8-10 个审计项目,看似偏离了审计业务,但我对内审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也为我以后的工作赢得了机会。

但是,由于银行的内审相对比较强势,且银行的业务相对比较稳定,作为一个内审人,在审计的过程中我很少去考虑战略、业务发展等问题。虽然有时也会从体制、机制、制度、流程方面去考虑问题,从点、线、面的维度去努力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但我们的内审离业务还是有些太远。

05

转变观念,以终为始

2016 年 9 月,为了寻求改变,我离开了银行,来到一个投资控股集团的审计部门工作。

入职以后,我通过对集团原CEO的离任审计,迅速对集团的业务有了一个全面但相对肤浅的了解。

2017年初,领导安排我负责部门的质量复核和部门运营工作。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说,中国所有的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因为有了之前对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刻的认识,我想结合新的工作实际,根据我的想法,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积极配合下,把所有的审计制度、机制、流程、模板等重新梳理一遍,力求在规范和效率之间求得平衡。

同时,在复核审计报告的同时,除了复核报告披露的审计发现外,我还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等等。

虽然作为后台人员,我对被审计单位的认识不如审计小组那么全面深入。但因为超脱,我能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些企业、这些业务。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对各行业、各业务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内审的职能定位、作用价值等看似很哲学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在的公司内审的地位不如在银行时那么高、那么受重视,现在公司的业务也不如银行那么稳定。因为如此,我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和合规的巨大成本,也更客观清醒地认识了内审的价值。

那内审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我借鉴斯蒂芬·科维「以终为始」的理念,产生了「以终为始」看待内审作用和价值的想法。

内审如果要求企业完全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去执行,成本是很大的。商场如战场,机会转瞬即逝。很可能,流程完全规范了,但业务丢了,收入没了。

但是不是就不用要求企业规范了呢?

显然更不是。如果没有敬畏,企业就更糟糕了。一旦出现重大风险,企业可能就死掉了。

因此,内审要求的绝不是完美,也绝不是放任,宽、严要适度。

我记得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曾说,管理不是非黑即白,要有灰度。

这个度如何把握呢?我认为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我想起介绍我们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经济建设的奠基人陈云同志的一篇文章。他说如何才能少犯错误呢?

就是要做到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

因此,我们万不可原样照搬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去开展内审工作。

同时,审计部门也不能认为发现问题就可以了,一定要想方设法推进企业去解决问题。而且,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推进企业去做好预防工作,提前防范风险。

当我们内审的价值在从事后体现更多地向在事前体现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就越来越大了。

以上就是我十五年的内审心路。能顺利走过这十五年,我心中充满感恩,因为我遇到了非常好的领导、同事、前辈、同仁,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也深表感谢。

您在内审的路上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欢迎通过留言与大家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完成1000多个内审项目的舒昀老师:“坚持学习,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审计中最不简单的事儿—抽凭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内容
原创 | 浅谈如何编制审计方案
王康专栏|审计人员必备的十大能力清单
完善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