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回去”超过告老师,为什么校园霸凌现象屡禁不止?

长久以来公众都忽视了校园霸凌的存在,以及它从言语侮辱到肢体暴力的多样形态,并不是只有显性化的伤口才算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可以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网络霸凌、反击型霸凌等等,但人们很难依靠这些标准直接识别出霸凌行为。

互联网成为了霸凌的法外之地,排挤、造谣被识别度低,老师欺凌最易被忽视。

伤痕是看得见的,会让很多人产生同情,而侮辱却会使人发疯。

3万6千名网友参与调查的反馈数据呈现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拳打脚踢扇耳光”、“威胁恐吓”、“下跪扒衣等侮辱行为”是校园霸凌,而一半受访者选择将“毁坏财物”、“孤立排挤”、“讽刺挖苦”、“恶作剧捉弄”“散布谣言”等行为视作校园霸凌。

不少受访者指出,有的老师会对学生间的欺凌不理不睬,有色眼镜差别对待学生,甚至挑唆学生针对某一个孩子进行群体歧视。

(向所有为孩子传授爱与知识的老师们致敬,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少部分助长校园霸凌的成年人。)


女性对霸凌识别较敏感

事实上,如果遭遇肢体上的暴力、有人身危险,人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自己遇到了校园霸凌,而一旦遇到同学的排挤冷淡、谣言侵扰,人们就开始犹豫用“校园霸凌”这个词来说这些行为是否过于严重。

调查发现,“散布谣言”、“孤立排挤”、“讽刺挖苦”这些霸凌行为更容易被女性识别出来。

同时,3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对霸凌行为最为敏感,而20岁以下的受访者对于“孤立排挤”、“毁坏财物”等行为的认知度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希望大家都可以和孩子们传递一个知识,嘲笑取外号也算欺负同学,我们的孩子坚决不做施暴者。)

霸凌频繁发生在初中

7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校园霸凌最常出现在初中阶段,其次是小学、高中。只有极少数的受访者认为,校园霸凌会发生在大学及以上阶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

男生更容易受到伤害

校园霸凌最容易发生在相同性别之间,而异性相侵的现象较为少见,但男生总是更容易受遭受霸凌:“男生欺负男生”是最常见现象,而“男生被女生欺负”的概率要比“女生被男生欺负”的概率大。

在对校园霸凌有不同体验的人群中,旁观者与亲历者对霸凌行为发生人群的认知与整体结论一致。但对比霸凌亲历者们的数据,通过生活或媒体渠道获知校园霸凌的旁观者们更容易高估霸凌行为发生在女生之间的可能性(超30%)——这可能与网络上女生间扇耳光、扒衣服等视频的传播力大有关。

(事实上,男生群体欺凌女生的性别霸凌也不在少数。)

1/4网友欺负过别人

3万6千多名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别人欺负过。

同时,3/4的受访者观察到,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往往是学生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有社会上的“大哥”“大姐”在背后撑腰,或许给霸凌者长了欺负别人的气焰。

现实生活中在路上骂一个路人,可能就会被路人马上反击,但是因为网络的隐秘性,太多成年人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发起了言语霸凌。

在前不久的埃航遇难的中国人员中有一名浙江女大学生,她和男友相约前往非洲旅行,她还有两个月年满22岁,生命之花尚未绽开便无声陨落,遭遇的是这世间的大不幸。对她的父母来说,痛失独女,其悲孰甚;对于公众来说,由恻隐之心生出“物伤其类”的悲悯,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事情的走向让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账号、学校、照片被曝光,之后还有部分网民涌入死者微博恶言相向——“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每天锦衣玉食,看个长颈鹿要去、而且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不打开遇难女孩的微博,可能都无法想象一些人的心理到底有多灰暗。

有一些网友,用极尽羞辱性的语言,辱骂这个刚刚殒身异国他乡的年轻女孩,有人甚至说她死有余辜……更多的语言,是任何一个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人、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难以启齿的。

我们的孩子会上网,会学习,会看到这些评论,看到人们怎么去无所顾忌地去骂别人“傻逼”、“死得活该”。

现在,网络霸凌已经成为危害到孩子们树立正确道德观的严重问题。

偶尔几次不算欺凌?

霸凌者很难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鼓动伙伴孤立同学、散布谣言毁坏他人名誉、说点不好听的话挖苦下同学、弄些恶作剧捉弄下别人——这在他们眼中很难被视为霸凌。

大部分霸凌者都认可霸凌行为“经常发生”会让人难以承受的结论,但是他们却倾向于认为“偶尔几次”的霸凌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事实上很多人只要遭遇一两次霸凌行为就足以感到难受。

然而,校园霸凌会对被霸凌者的学业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有罪论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价值观。)


38.2%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转学到其他学校。


24.6%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来上学。


“没有影响”四个字,很难做到。

选择“打回去”超过告老师

受新闻、视频等媒体内容影响,我们明显低估了霸凌行为发生在教室操场等校园公共场所的概率。

在调查中,身份为被欺凌者的网友认为霸凌行为发生在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的比例就要高于其他场合。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如果霸凌行为很难发生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即使发生也会很快被老师制止。

如果遭遇校园霸凌,有1/4的被霸凌者会选择独自沉默,有接近一半的被霸凌者会选择“打回去”,选择告诉家长、告诉老师的人群比例在这两者之间。

当下的社会,成人之间经常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

“打回去”已经成为公众们对处理霸凌问题的普遍的正确认知。

(案例:《温州商报》2016年12月13日报道:2016年2月,19岁的女孩徐某、蹇某、17岁的小琴等6人聚在一起,找到与她们有过节的15岁女孩小婷,强行把小婷带到一个酒店房间里,轮流对其扇耳光、踢肚子,随后又用冷水淋湿其身体,并逼迫其下跪道歉。直到19日上午9点,这群女孩才让小婷离开。而欺凌团伙中的成员小琴,也曾遭遇过殴打,为了不再被欺负,小琴选择加入其中,成为施暴者之一。)

家长归咎于法规不完善

很少人会认为霸凌行为不可避免,一半的受访者都将“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视作霸凌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比起指责学校做得不够好,更多的人认为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20岁以下的人群更倾向于将霸凌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归责于家长教育的问题,而30岁以上的人群更倾向于归责于法规制度与学校引导的缺陷。

我们在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教会他们怎么去保护自己,怎么打回去,却没有静下心来从根源上想过:一个班级30个家长都教会了自己的孩子对同学富有仁慈之心,在这个班级里,同学之间的霸凌现象就不会发生。


对任何一个失联儿童我们都不放弃,全力以赴运用各种手段帮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

截止到2019年3月15日,CCSER 已拥有500多万守护者、近3万家守护站,直接找回走失儿童712名。

CCSER 的目标:将失踪终止在第一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欺凌,是时间无法治愈的“隐痛”
面临校园欺凌,孩子你要还手 | 周末精选
后悔没看到,当孩子被校园欺凌,家长怎样能早发现、早预防?!
“校园霸凌”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我呸!
初一女生跳楼自杀,原因令人唏嘘
孩子,被欺负不是你的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