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顶级国宝同行 · 辽宁省博物馆篇 中

辽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辽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南濒黄海、渤海,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
辽宁背山靠海有平原,土地肥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适合不同生业的人类族群生产生活。

因此,古代辽宁既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3

 最早的辽宁人(约28万至1万年前)
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前的漫长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辽宁是远古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较完整的序列,文化特征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相近。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以洞穴为居所,这单元展厅就设计成洞穴风格。

目前已知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开启了辽宁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

金牛山遗址位于渤海湾东北岸的营口地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洞穴为居所,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已懂得使用通风助燃的原始灶。

金牛山遗址出土了一具成年女性骨骼化石,头骨和肢骨保存完整,比同时期北京人进步,已经跨进直立人向智人进化的过渡阶段。
金牛山人化石意义重大,被评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现在更是被视推翻现代中国人由非洲迁徙而来的实证。
金牛山人化石收藏在北京大学,辽博只展出复制品。
旧石器时代金牛山人头骨(复制品)
分子生物学支持非洲迁徙说,而中国本土起源说依靠成一脉相承的石器,还有同具铲型门齿的各个古人类化石。
不过以考古来推论人类起源最大的问题,是发现的化石相隔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相似的石器和体质特征有可能是相同地理环境下趋同进化的结果。

不管金牛山人与现代中国人是否具有血缘关系,这位女士算是已知最早的辽宁人了。

旧石器时代金牛山人骨骼整体复原、头骨复原像

辽宁地区还在本溪发现了庙后山遗址,距今约25万年,以打制大型石片为特色,属于华北地区匼河—丁村大石器文化系统。

在喀左大凌河西岸发现了鸽子洞遗址,距今约7万年,发现了人工生火的遗迹,这是人类控制自然的一大进步。

旧石器时代鸽子洞遗址烧灰
在海城发现了小孤山遗址,距今约4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小孤山遗址出土了上万件刮削器和狩猎石球,还有骨鱼镖、骨矛头、骨针及用兽牙、贝壳做的装饰品,为国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显示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进步。

旧石器时代小孤山遗址穿孔项链

有了骨针,古人类就能缝制衣服抵御严寒,从此可以走出山洞,走向更寒冷的北方。

旧石器时代金牛山人和小孤山人居于人类进化史的前列,成为辽河文明的先导。

旧石器时代小孤山遗址骨针

4

 文明曙光(约1万年至4000年前)

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农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为标志,古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河边坡地营建房屋,规划环壕聚落,开始了定居的氏族生活。

辽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50余处,遍布辽宁。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饶阳河源头的坡地上,距今8000年,是一处由环壕围绕的完整史前聚落,从事原始农业,也有采集和狩猎,被称为辽河第一村。

新石器时代查海遗址筒型罐、陶罐

查海遗址出土这件带有动物纹饰的陶罐,一面浮雕单只蟾蜍,一面浮雕蛇衔蟾蜍,是已知出土文物中出现动物纹饰时间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的图像。

查海人对蛇的重视,预示着龙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查海遗址蛇衔蟾蜍陶罐

查海人在聚落的正中心用石块堆砌了一处大型龙形堆石,遗址中还发现了龙纹陶片,体现了对龙的尊崇。

查海遗址还出土了以管钻法制作的玉器,开启了东北地区制玉的先河,对后面的红山文化玉器有深远影响。

新石器时代查海遗址龙形陶片
查海遗址的礼玉和龙崇拜观念,表明辽宁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起步阶段。

同时期的黄河上游和中原地区,在礼制观念上还未达到如此程度。

新石器时代查海遗址玉玦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北郊的黄土台地上,距今7000年,以之字纹、弦纹陶器和细石器、玉器、木雕和煤精制品为特色,是辽河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

新乐人算是最早的沈阳人了。

新石器时代新乐遗址之字纹筒形罐
新乐遗址的煤精制品原料来自抚顺,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打磨光滑,制作精美,用途可能与原始占卜相关。

黄海沿岸至辽东半岛还发现了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质的遗址,以丹东后洼遗址和大连小珠山遗址为代表。

新石器时代新乐遗址煤精泡形器
小珠山遗址距今7000到4000年,受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影响,反映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密切交往。

这些星罗棋布的古人类还处于氏族和聚落水平,而辽宁西部在5000年前可能形成了国家,也就是进入了文明阶段。

新石器时代小珠山遗址陶豆、黑陶盂、三环足陶钵
5

 女神的古国(约6000至4000年前)
距今5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以多元并进的格局加快进程,北方的红山文化是是中国史前文明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辽宁地区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最重大发现是朝阳牛河梁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出土了成组女神像和玉礼器,表明5000年前辽河流域已跨入古国时代。

牛河梁遗址最知名的就是女神庙,座落在牛河梁主梁上,坐北朝南,是红山文化中最高等级的祭祀场所。

庙内供奉着规格不一的女神群像,还有熊、鹰等动物神和彩陶祭器,可能具宗庙性质,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壁画残块

在女神庙主室西侧,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女神头像,由黄粘土掺草禾塑成,大小接近真人,五官比例和谐,具蒙古人种特征。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复制品)
女神头顶发髻或饰物,面部磨光并涂朱,双眼用圆形玉石镶嵌,下唇贴蚌片代齿,似笑欲语,被认为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在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质地酥脆,一直保存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博只以复制品展出。

女神庙中还出土了众多神像残件,有较多女性特征和孕妇形象,反应了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神像个体也有大有小,高大的主像两旁是稍小的侍者,因此女神庙是中国最早的庙宇了。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塑乳房

考古研究认为,红山文化与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广泛交流,可能一路由山东沿渤海湾北上,另一支经晋北、河套和桑干河到达燕山以北。

红山文化可能仍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业,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发展了彩陶文化,并出现了粗放型的农业。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塑手
这件人像残件虽然没了眼睛,但微撇的口唇仍显出一丝居高而下的不屑。

这可能是辽博里最cool的一件文物了。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塑人像面部

红山文化的祭坛与墓葬共处,积石冢为最大特色,出土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玉器,体现了“唯玉为葬”的习俗和“以玉礼神”的观念,成为后世礼制的雏形。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玉璧

红山文化还将查海文化就出现的龙形象,用更高贵的玉来体现。

红山文化喀左东山嘴遗址双龙首玉璜
辽博是我国最主要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国内首屈一指。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建平县采集的白玉猪龙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是辽博的镇馆之宝。

红山文化白玉猪龙

玉猪龙出土于墓葬,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另一件知名的红山文化C型玉龙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出土于内蒙古三星塔拉,造型更具龙型,与辽宁的玉猪龙区别较大,反映了红山文化内部的地域差异。

玉猪龙、斜口筒形器、勾云形玉佩都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体现了积石墓中大巫或王以玉通天的观念。

红山文化的文明程度一直是热点,从发现的坛庙冢和出土的雕塑、玉器看,红山文化具有高度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形态。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斜口筒形器

但红山文化没有青铜器,而且没有发现生活聚居区,因此有观点认为红山文化仍处于前国家阶段,坛庙冢可能辽河流域多部族的共神建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王权国家。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复原模型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史前文明不能套用城市、文字、青铜器的文明三定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应为前青铜时代的玉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古国阶段,体现了东亚大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勾云形玉佩
大约4000年前,可能受气候变冷影响,也可能神权体制崩溃,红山文化结束了,东北地区文明衰退。

而在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东亚大陆的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带领东北和其他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
6

 夏商周的北土(约4000至2500年前)
约4000年前,在被称为夏或是二里头文化的王朝影响下,东北地区出现了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众多青铜文化。

这些北方的部族或方国,与中原王朝长期并存,也是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夏到早商时期,已发现了2000余处,集中分布于大凌河流域,密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代村落。

锦州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铜戈,戈柄与戈身连铸在一起,重1000克,证明当时已能一次性浇铸上千克的铜液。

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连柄戈
夏家店下层文化拥有立体式城堡群、彩绘陶器、仿铜陶礼器及成组玉器,反映当时已存在等级和礼制,具有早期国家形态

夏家店下层文化在燕山南北盛极一时,是能与夏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可能与文献所记的商代北土燕亳有关。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

彩绘陶器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最精彩的内涵之一,器类有罐、罍、尊、鼎、鬲等,反映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夏和早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鬲、罐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的纹饰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具有特殊的神秘感,既是等级身份的标志,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辽河和辽东地区还有距今天4000至3300年的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砣子文化,对东北亚青铜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双腹罐
双砣子文化是辽东、辽南最早的青铜文化,由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沿黄、渤海岸传入,大连大嘴子遗址出土了碳化高粱和稉稻,是研究辽河流域农业史和稻作东传的重要实物。

山东、辽宁是一家真不是虚的,几千年前就闯关东了。

双砣子文化大嘴子遗址碳化高粱

商代前期武力充沛,势力影响向北过长城线,向南过长江,渤海沿岸的商代遗址可能是文献中的孤竹国。

西周灭商后分封召公家族到以今天北京为中心的燕国,收服当地商民和部族,势力逐步扩展到辽河。

燕国在秦灭六国时被残酷清洗,因此历史记载缺失较多。上世纪50年代后,在辽西大凌河流域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多处商周青铜器窖藏,有助于还原辽西地区的商周风云。

1955年5月12日,在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厂沟发现16件窖藏青铜器。
喀左马厂沟窖藏青铜器

1973年3月6日和5月28日,在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山岗上,发现两处相距仅4米的青铜器窖藏坑,称为北洞一号、北洞二号,各出土6件青铜器。

喀左北洞一号、北洞二号窖藏青铜器

1974年12月,在喀左县平房子乡山湾子村发现22件窖藏青铜器,其中带铭文的就有15件。

喀左山湾子窖藏青铜器
1978年,在喀左县坤都营子乡小波汰沟村出土10件青铜器。

由此,考古界用“四批五处”称呼喀左窖藏青铜器。

喀左小波汰沟村窖藏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以西周为主,有的是燕侯自作器,其中几件商器,应是周人伐商胜利的见证。

此外,有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上的人名带有商人以天干取名的特点,表明商遗民服从周人的燕国,与文献关于周初封燕后对当地商遗民采取宽容统治的记载相符。

北洞二号窖藏商代方鼎
鼎腹壁和内底有长篇铭文,这件鼎属于商末某族(字库里没这些字),器主曾任右正之职,获赏二百朋贝后为其母亲己做此鼎。

青铜时代鼎是最高等级的礼器,方鼎又高于圆鼎,这件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

小波汰沟出土了商代饕餮纹大圆鼎,高86厘米,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

商王畿外的大鼎都在燕国,看来召公家族从伐商战争中捞了不少好东西。

小波汰沟窖藏商代饕餮纹大圆鼎

山湾子出土的西周青铜甗,铭文说“伯矩乍宝尊彝”。

伯矩可是咱北京人民的大熟人,他算是第一代北漂。

山湾子窖藏西周伯矩甗

北京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了伯矩鬲,记述他本是商代贵族,商亡后被拔给召公家族,然后跟着第一代燕侯从河南来到北京,勤勤恳恳地当差,也算是北京的第一代公务员。

小波汰沟还出了西周圉簋,簋耳以虎噬猪的北方草原文化题材装饰,反映了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合。

簋内底铸14字铭文,说明圉族首领为纪念参加周王在成周举行的祭祀活动而制器,这是辽西地区首次发现记载有周王和王都的铭文。

小波汰沟窖藏西周圉簋

小波汰沟出土的西周早期卷体夔纹蟠龙盖罍,造型玲珑,工艺精美,非王室而不可用。

小波汰沟窖藏西周卷体夔纹龙盖罍
喀左西周青铜器中有一些带有浓郁的北方民族风格,可能是在当地铸造。
重器则是典型的周器,有的还是燕侯自作器,可能是战国末年燕国都被秦攻破后,逃亡的燕王族带到辽西的,因太沉重而埋在道路旁,因此集中出土在喀左地区。

由此可见,从周初到周末,辽西都是燕国统治区域。

7

 北方青铜文化(约4000至2200年前)

除了商周把中原华风带到辽宁,大约在公元前20纪末,中亚草原游牧文化向外扩散,向西到达黑海周边,向东经蒙古高原南缘,到达辽宁及以东地区,形成了一种北方式青铜文化。


这类文化具有浓厚草原游牧特色,青铜器以便于携带的兵器、工具及马具为主,立雕的动物形象生动,富于个性。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鹰状小饰件

西周至战国时期,辽河流域流行以T形柄曲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影响远及东北亚及日本列岛,或与东北古代“濊”、“貊”族有关。

春秋曲刃青铜短剑

多钮铜镜的曲刃青铜短剑文化的代表器物,镜背多饰几何纹,侧边置两个以上镜钮,发源于辽河流域,后流布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从先秦起,东北亚地区就处于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互影响之中。

春秋多钮、三钮大铜镜

大概那时的辽宁人就长这个样吧。

春秋人面铜牌

辽西地区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曲刃青铜短剑文化,除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外,墓葬出土有成组的青铜车马器、鼎和编钟,显示出深受燕文化礼制影响,

战国建昌东大杖子墓地彩绘陶器

春秋战国之际,辽西地区出现了一种异形戈,是辽宁式铜剑文化与燕文化交汇融合不断加深的产物。

战国青铜异形戈

到战国时期,当地贵族已广泛接受中原礼制,燕文化的棺椁制和成组铜、陶礼器渐占主要地位。

战国建昌东大杖子墓地彩绘陶钫

中原文化与辽宁当地文化的融合,为燕秦时期东北地区郡县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基础上,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形成。

战国建昌东大杖子墓地金柄青铜短剑

辽东地区的曲刃青铜短剑文化年代更早,从西周初年开始逐步向西北推进,可能是与古“貊”族有关的文化遗存。

辽东地区还存在与曲刃青铜短剑文化密切联系的辽东半岛巨石文化,可能与部族首领的社会地位和祭祀有关,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支石墓关系密切

海城析木城石棚复原模型

战国晚期开始了东亚大陆的统一进程,辽宁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中央王朝对东北的开发,辽宁将开始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新历程。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博物馆
从远古洪荒到文明的曙光•史前辽宁古人类遗址及文物
红山文化,高古玉一次看够!
“草原文化”内涵简述
【科普知识】石器、青铜、铁器、蒸汽、电气、信息时代的划分介绍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各时期精美艺术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