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殷墟 · 被尘封的宫殿

继续用永远年轻的谭校长为当年那部《封神演义》的配曲开始发现探索。

按备受争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说法,公元前1600年,汤的商族取代了夏,成为中国第二个广域王权的朝代。早期的商统治者因为黄河泛滥和上层争斗而经常搬迁统治中心,这也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商都五迁,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国都从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埠,迁到了北蒙,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

这里地处中原,便于沟通四方实现统治,而且土地平坦肥沃,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商人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把商王朝和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商人把这里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显出对自己的各种自信,在与周边的关系中也自称为商方。由此可见,在商人看来,商是一个非常光荣和崇高的称呼,因此在《商颂》中唱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学者认为,商字是一个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征玄鸟,下半部分象征祭坛,由天神与人间共同组成了商字。

周人代商后,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称商或大邑商,但后来开始用殷作为对商的贬称,直至《史记》里写为《殷本纪》,往往把商朝称作殷商,或者就叫殷朝,特别是现在的日本学术界还这么干。

商朝在殷繁盛了300年,安阳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成为都城时间第五长的城市,直到人所众知的武王灭商后,殷不再成为都城。不过当时殷受的破坏并不大。纣王的儿子武庚被新兴的周朝委任继续管理商故地,但不甘心亡国的武庚很快欣起了叛乱,随着三年的叛乱被平息,殷被周人彻底夷为了平地。多年后,箕子从朝鲜赴镐京朝贡,途经过殷,早年的王城已成了长满了庄稼的废墟,从那时起殷墟就成了商都的另一个名字,并沉睡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里。直到三千年后,随着甲骨文和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小屯被发现,一个尘封千年的王朝才真实地展现出来。

传统的殷墟包括以小屯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以武官村和西北冈为中心的王陵区,还有新世纪后发现的洹北商城。

殷墟游览的第一站是作为殷墟博物苑的宫殿宗庙遗址,大门是以甲骨文的门字仿建的,门两旁的纹饰仿自商代玉龙。也许三千多年前的大邑商的大门就是这样的吧。

殷成为废墟后,周朝用武力迫使念念不忘故国的商民搬走,随后几千年中,中原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又频受战乱,因此现在安阳的居民大多是明初从山西迁来,他们与同为蒙古人种的商人没有任何直接亲缘关系。他们在洹水两岸平静地生活了三百年,耕田种地自给自足,偶尔把挖到的龙骨卖给药材贩子换些零钱,这种平静的生活直到一百年前才被打破。经过轰动世界的多次发掘,这里成了考古界的圣地。当年的村庄和农田现在已经平整成了遗址公园,不加说明谁能想象得到甲骨文就是从现在的绿树和草地下出土的。


1928年开始对殷墟考古,当时最先是找甲骨,在挖甲骨的过程中,在小屯村东北地,陆续发现了殷墟宫殿宗庙的建筑遗址。这些建筑的夯土基址面积大,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当时共发现建筑基址53座,由南向北排列,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基址15座,乙组基址21座,丙组基址17座。据考察,这些基址的用途又分为宫室、宗庙、祭坛、铸铜作坊等。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人的信仰有天帝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类,而天地崇拜则是“天帝”和自然神崇拜的主要内容。在乙二十大殿的西南,绿油油的大草地平坦整齐,上面点缀着石雕,显出着园林般的宁静,其实这里就是丙组基址,十几座商王室的祭祀建筑散落期间。

殷墟宫殿遗址的丙组基址共有17座,与甲组和乙组基址相比,丙组不仅建筑规模要比甲乙两组基址小很多,而且很多基址属于露天的夯土平台而非房屋建筑。

因此丙组基址的性质应与其他组不同,一般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是3000多年前商人崇拜天地和自然神灵的地方,也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展现殷墟历史建筑风貌,也为了有一座可以用来举办大型活动的礼堂,1986年在乙组二十号基址上复原了一座商代风格的大殿,一般称为乙二十大殿或仿殷在殿,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殷墟申报世界遗产地时准许保留的唯一地表建筑,先后在此大殿举办了六次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乙二十大殿基址东西长51米,最初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2014年维修后复原了完整的大殿。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复原出了一座宏伟的宫殿。

乙二十大殿是在原来的地基范围上,并根据古代文献里“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记载而复建的。所谓“茅茨”是指茅草屋顶,“土阶”是指夯土垫高房屋的台基,“四阿重屋”是指屋顶为四面斜坡形和重檐。

乙二十大殿规模巨大,左右对称,造型庄严肃穆,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特别是在晴朗的蓝天之下,红木柱白土墙和铺满屋顶的茅草,显出三千年前建筑的气质,让后人可以一窥商都的风貌。

这片被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5A级风景区的土地上,还出土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其中以刻字甲骨和司母戊鼎最为代表。放大仿建的司母戊鼎作为殷墟的标志被放置在大殿前,显出商王朝最辉煌年代的盛世气象。

乙组有21座基址,当年是商王室的宗庙。乙组基址的建筑多数结构复杂,面积巨大,其中著名的乙八基址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5米,占地面积达1232平方米,是殷墟内最大的基址。

商朝的宫殿都建筑在夯土基座上,从发现的夯土遗址可以看出,基座很大,而且非常结实,经过几千年仍然保持着强硬的姿态,也只有这样又大又硬的基座才能承担起高大的宫殿。

现在故宫里的太和殿的长度也不过64米,可见中国建筑技术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已经能建造很宏伟和很复杂的宫殿。

基址上发现153个柱础石,当年都是用来承托大柱,根据这些密集的柱子推测这所大殿会有三座大门,可见当年乙八建筑的宏伟,应该是一座比乙二十还要多出一半的大殿。

为了保护古迹,很多基址被发掘和科学考察后又回填了,现在这里既不是一百年前的农田,也不是几十年前深深的探沟,变成了绿色的大草坪,让游客可以在轻松中感受历史。


不过三千年前的殷都里,轻松的感觉只属于王室和贵族,对于被压迫的人们来说,这里是非常恐怖的地方,因为商朝实行两项最特别的制度,人殉和人祭。根据过去的说法,商朝是奴隶社会,有大量奴隶,据现在的说法,商朝因对外战争而俘获大量战俘。

不管是奴隶还是战俘,他们就是人殉和人祭。


商朝统治者喜欢在宗庙“奠基”、“置础”、“安门”和“落成”时,举行建筑典礼祭祀,把人和牛羊狗等动物埋到宫殿地基里,并且以后每逢有祭祀活动时还要在宫殿前挖个祭祀坑,继续埋人埋动物。这些被埋入的人和动物有一个现在听起来很光荣的名字,牺牲。

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著名的乙七基址现存650平方社,考古人员们在高高的基址内和基址外发现了几十个埋有牺牲的祭祀坑。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现在看来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

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80座祭祀坑中,就发现人牲390余人。

不过,为了避免吓到花花草草,那些具有强冲击力的照片就不放上来了。

乙七基址内外布满了祭祀坑,通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牺牲们,大多数人牲都是躺着的,但在门旁的两个坑里,两个持戈的武士却保持着站立的姿态,在地下的世界里为主人忠诚地守卫着大门。

在祭祀坑里还放置了多辆马车,殷墟开始了中国陪葬车马的传统,在后面还会看到更多的陪葬车马。

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商为了获取更多的人牲也不得不加大对外战争的掠夺。最终,商朝的这种残暴统治激起了越来越多部族和方国的反抗,来自西方的周族率领天下各族共同推翻了商的强权,并很快废除了人祭,人殉的规模也逐渐减少。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啊。


欢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行1 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地
殷墟(1)
河南—安阳殷墟(上)
考古所见的殷商文明 演讲人:宋国定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中国安阳殷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