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致语文:一种指向审美的言语实践*



王晓春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重点课题“小学‘精致语文’教学模式建构研究(2013JK10-Z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春,太仓市经贸小学(江苏太仓,215400)校长,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摘要:“精致语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指向审美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言语情境,利用教材文本,组织学生有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过程,其间学生的言语智慧不断生长,言语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精致语文就是这样一种指向审美的言语实践,并且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审视:首先是言语实践的主体——言语生命体现出的审美性,其次是言语实践的价值取向——言语品质体现出的审美性,最后是言语实践的方法——言语表现体现出的审美性。

关键词:精致语文;言语实践;审美存在;审美价值;审美表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A-0016-04


“精致语文”中的“精致”不仅是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精致语文不能仅仅理解为“精致的语文”,还应该理解为“让语文精致起来”,所以精致语文不仅是一个完美的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美的过程。概言之,“精致语文”就是一种指向审美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言语实践的主体,也是言语审美的主体,而言语作品,就是师生言语实践的审美对象。精致语文就是这样一种审美语文,其中,言语实践的审美特性主要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审视:首先是言语实践的主体——言语生命体现出的审美性,其次是言语实践的价值取向——言语品质体现出的审美性,最后是言语实践的方法——言语表现体现出的审美性。

一、精致语文:言语生命的审美存在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们用诗意的话语点击了教育和教学的本质,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与激励。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意味着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滋养和哺育。

学生作为鲜活的言语生命,在精致语文学习中生成思想,启迪智慧,沟通情感,丰富着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教师作为鲜活的言语生命,在精致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其生活经验,启迪其言语心智,引导其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全面的体悟与理解;课文作为鲜活的言语生命,永远与作者融为一体,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的经历与感受,独到的观察与思考,独有的思想与情感,就是通过静止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精致文本,规范而艺术地呈现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对言语作品内涵领会中赋予作品以生命,在此基础上吸收言语作品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言语生命,最后让自己的语言和精神同时得到生长。“由此可见,精致语文视野中言语生命的审美存在,不仅存在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的交流、碰撞与共享当中,还存在于学生与文本生命内涵与精神境界的相遇、相知与相识当中,更存在于学生与文本意象、意境和意义的对话、解读与发现当中。精致语文课堂,就是要借助于教师和作品两种言语生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言语生命的本能和潜能,激扬学生言语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1]

那么,在精致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审美原则,来开启作品(作者)、教师、学生三种言语生命体之间的心灵对话与视域融合呢?我们知道,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是作者生命经历和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与作品情境相融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内涵的自然流露。所以对艺术作品的观照不能采用实证的、分析的方式,而应遵循审美的原则,即整体的、情感的、体验的方法,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同构、去感应,重现作品的生命样态。

课文是生命的完形形式,它要求学生将生命化入体验,但并不完全排除理性认知的因素。语文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能入善出”,即语文教师要精当创设与课文作品相融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与作品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产生心灵共振,“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品其味、如抚其形、如聆其理的真切感受和深挚体验”[2]。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对语言作品内涵的同构体验后及时转入对意义世界的理性思考,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感受和思考,进行独特的发现和批判性的评价,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这是精致语文视野中言语生命审美存在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生命的整体观照和具体把握,是解构、是移情、是体验,是主体进入文本世界,以自己的明敏灵性去体认文本世界,是物我同化;形而上的理性审视则是回味、是鉴赏、是审思、是重构,是主体出乎其外,凭自己的智慧理思去审视、探索语文世界。二者共同完成精致语文教学完整的心理流程和审美旅程。

二、精致语文:言语品质的审美价值

言语品质是精致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俗地讲,言语品质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质量,这种言语质量中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审美效果,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风格。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需要言语知识的积累、言语能力的表现,但最终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质量和效果上来,这就是言语品质。从这个角度说,言语品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言语表达了什么,表达得对不对,更要关注言语是怎样表达的,表达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表达。”[3]这就是对学生言语品质的关注,也是精致语文追求的核心价值。精致语文中提出的言语品质包含四种特性,由低到高体现出四个层次,依次为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贴切性和审美性。下面对这四种特性加以简要说明。

1.言语的准确性:一个意思用对应的语言表达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训练并掌握“言意互转”的语文能力。语文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和读是吸收和内化,是将对方的言说或者文字还原成生活样态,然后用知识和经验加以领悟。说和写是表达和外化,学生心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加以转化。言语的准确性是通过言和意对应互转的训练来达成的,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

2.言语的丰富性: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这里的不同语言包括不同的语言单位和语言形式,一个意思的最小语言单位是词语,接着依次是句子、段落和篇章。言语的丰富性,意味着一个意思根据表达的语言单位的大小,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构段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谋篇布局、不同的文体形式等来表达。言语的丰富性,说明言语表达本身就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等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道理,“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的写法”。

3.言语的贴切性:一个意思用唯一的语言表达

朱光潜认为:“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语文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4]这段话比较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言语贴切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意思虽然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在这些意思相近文字不同的表达中,只有其中的一种表达是最能精确妥帖地表现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4.言语的审美性:一个意思用审美的语言表达

审美是人的一种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自由的心灵活动。一个意思用审美的语言表达,就是指在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既能符合语言使用规律,又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充分而自由地表现事物的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最终给人的心灵带来美好享受。言语的审美性是言语品质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贴切性和审美性,不仅是言语品质的四大特性,也是言语品质的四个层次。这四大特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一种言语品质不仅涵盖了前一种言语品质的内涵,而且是在前一种言语品质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反之,前一种言语品质不具备后一种言语品质的内涵和功能,但能够为后一种言语品质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另外,言语品质的四大特性之间的这种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后一种言语品质是对前一种的扬弃。所以,说到底,学生的言语品质,除了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以外,更要利用通过自身言语品质发展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力量,促使自己的言语品质不断提升。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学习阶段,根据自身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语言智能水平,培养的言语品质应该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培养言语的准确性,中年级侧重培养言语的丰富性,高年级侧重培养言语的贴切性和审美性。

三、精致语文: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

在精致语文视野中,审美指向的言语实践是学习主体有效实现语文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包含九种方法,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逐步推进。

1.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感性层面

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感性层面,主要表现为“言语实践的感性之美是言语向生活的一种‘还原’,体现了言语实践‘由薄到厚’的过程,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意象和意境的感受当中。”[5]其中的审美表现方法主要有体验、想象和共鸣三种。

审美指向的言语体验,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和画面的触摸和体会,唤起自己与之相近的生活经验,从具体语境中生发出真切的情感,让自己的身心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融为一体。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审美指向的言语想象,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描绘事物的独特建构,也是对作品的“空白”之处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想象的丰富程度和合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直观把握和审美体会。审美指向的言语共鸣,是学生调用自己经验和情感,与作品文本所描述的意境和事物产生内在的互动与共振,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它是综合了体验和想象成分的一种共通情感的激发与响应。审美指向的言语体验、想象和共鸣,为学生走向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悟性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悟性层面

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悟性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言语的意象、意境以及言语形式的一种价值‘提炼’,体现了言语实践‘由厚到薄’的过程,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文本丰富内涵、作者写作意图及其言语形式特点的领悟当中”[6]。其中的审美表现方法主要有比较、直觉和洞察。

审美指向的言语比较,在小学语文中运用最常见的就是词语和句式的比较。教师可以通过将课文中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来体会原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作品在语言运用、表情达意等方面隐含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这是领悟作品特色内涵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言语实践悟性之美的常用方法。审美指向的言语直觉,是对文本表达内涵的最直接最敏锐的感受和领悟,人们常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审美直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初读以后说说主要内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这就是让学生表达对言语的直觉;在细读文本时,让学生谈谈对作品中事物的感受或对人物的看法,这也是一种言语直觉。如果说“比较”的方法是对作品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相对局部的领悟,那么,“直觉”往往是对语言作品中作者思想情感、人物性格特征或者故事情节意境等方面相对完整的领悟。审美指向的言语洞察,是学生透过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去发现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义的思考,做出分析判断,得出深刻结论的过程。学生对言语的洞察,是让学生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从感性走向悟性的重要一环,也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从悟性层面走向灵性层面打下基础。

3.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灵性层面

言语实践审美表现的灵性层面,主要表现为“在悟性基础上的‘求异’,体现了言语实践‘由此及彼’的过程,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文本意蕴及其表现形式的独特解读及其个性化的表达之中”[7]。其中的审美表现方法主要有发散、思辨和评鉴。

在言语实践中审美指向的发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个性化把握,是对相同问题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而发散性思维往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等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审美指向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相对开放、多元和发散的言语实践过程。这种言语实践发散的过程及其结果,是极其宝贵的语文学习资源,因为有了发散就会有差异,就会产生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这是鲜活而富有灵性的言语生命体的性格外显,是言语实践灵性之美的真实展现。审美指向的言语思辨,是指通过言语实践开展多样化的思考和辨析。在言语思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言语思辨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对作品的独立思考和独到理解;其次,在集体交流中,学生个体之间应该是平等而自由的,个体的感受和观念是开展言语思辨活动的宝贵资源;最后,教师在个体以及集体的交流中需要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能以教师的预设和理解来代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提供的丰富信息,引导学生开展思辨与讨论,并生成更加完美的学习结果。审美指向的言语评鉴,是指学生在感知了作品表象、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和表现艺术后,用自己的话较为全面而深刻地谈出(或写出)个体感受和独到观点。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经验等存有差异,这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审美个性,激扬学生的审美灵性。

综上所述,精致语文就是这样一种追求审美意蕴的言语实践活动,它分别从关注学生言语生命的审美存在、关注学生言语品质的审美价值、关注学生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等三个维度,来建构自己的审美语文的教学逻辑,从而让精致语文逐步进入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2][3]王晓春.对“精致语文”的深度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5(2).

[4]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76.

[5][6][7]王晓春.略论精致语文教学中言语实践的审美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4(8).


责任编辑:杨孝如



Delicate Chinese: Speech Practice Oriented Towards Aesthetic

WANG Xiao-chun

(Taicang Jingmao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Delicate Chinese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speech practice oriented towards aesthetic.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create speech contexts, mak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rganize them to effectively learn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during which students’ language wisdom i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and their speech aesthetic competence is also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Delicate Chinese 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subjects of speech practice: speech life representing aesthetic; second, the values of speech practice: speech quality representing aesthetic; finally, the method of speech practice: speech expression representing aesthetic.

 Key words: delicate Chinese; speech practice; aesthetic existence; value; representatio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云峰:语文素养及其培养
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说说课程性质
浅谈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现代教学 |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语文教育要讲三种“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