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浅谈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和语感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积累可为以后的语文知识掌握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写作、说话风格。然而小学生知识面窄,甚少接触语法常识与历史典故等。加之,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仅干巴巴地介绍文章的体裁、结构、段落层次,给学生罗列几条无血无肉的筋骨。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课文中语感的分析和感受,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最终将一篇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讲得沉闷无味。因此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直觉感知

    具有较好语感的人在面对语言材料时可透过字面意义了解深层含义并产生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在写作时,展开丰富联想可以顺畅地表情达意,并形成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基调。学生平时应注意词语的积累,进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明锐感知能力。

   (二)实现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文章中的描述性语言会使学生在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及心理学上所谓的形象思维方式,经过整理加工,对言语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就会产生理性认识,及逻辑思维方式。语感正是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因此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强预感的培养,旨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观。语感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长期的实践积淀和文化熏陶的产物。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们沟通交际的工具,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作为语言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语言活动,其意图多种多样。在诸多交际意图中,对语言意图感知是否准确、灵敏,与语感关系重大,因此学生提高语感水平,有助于将来的人际交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语感培养的因素

   (一)文化素养影响语感的培养

文化素养通常是借助语言活动来实现的,而且首先体现在语感中。拥有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在语感的培养和运用方面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即便是不同的人拥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切入角度也会有所差别。

   (二)语境影响语感的培养和强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境即语言所处环境,即所谓的上下文关系,它通常以语言片段为载体。但从言语角度看,语境则是言语表达所处环境。语境的意义即指在大的社会语言环境里所发挥的所用。通过语境斟酌语感,并借助语感以探讨语境,从而了解人的真正意图。“语”指语言,“境”则指言语表达所处的地理空间,具有客观性,与人的感知关系密切,它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语境是借助言语活动构建起来的,与言语密切关联的生活要素正是语境与言语这种密不可分的关联,从而是语感必然包含“境感”,并使“境感”成为语感的核心要素。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语”和“境”是形影不离、相辅相成的,因此,语境影响语感的培养和强化。而“境感”的品质决定语感的品质。

三、培养语感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感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原则。及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深刻感悟语言的规律和韵味,从而形成个性的思维习惯和意识:促进实践原则,即借助朗读阅读训练、作文训练等实践训练揣摩语感;循序渐进原则,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掌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把语感训练的教学方法设计成具有广泛理解和普遍接受的形式,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语感的策略

培养语感是提高语文水平关键。对于语感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把语感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一)情感融入,体会感悟

    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感情的符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披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也是获得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郭沫若认为字面的色彩和感触同样很重要,“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培养语感也只能用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联想法。如《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文章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即将远行的人,夜里母亲为自己准备着出行的衣物,灯光照着母亲的白发,仔细的为孩子缝衣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着······让学生想象在此情此景下,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自己是那个要远行的人,自己的心情又将是怎样的?此时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的理解就不仅仅是从字面意义上体会了。对文中用阳光给予小草的温暖来比喻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学生才能体会母亲那种无私、伟大的爱。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把自己置身于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学生的情感便完全融入到文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就会很深刻。扮演角色,体会语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示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情境陶冶,丰富语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情境陶冶的方式。情境陶冶可以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产生语言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有两种做法。

1、亲身体验法。因为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第一种做法是引领学生进入现实生活环境中去,指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从而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如在讲述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文中有的描写春天刚刚到来的词语“欣欣然”、“朗润”、“涨”、“偷偷地”、“轻悄悄”、“软绵绵”等;描写雨的词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笼着一层薄烟”等。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学生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对生活中细节的细腻观察是很难把握作者的那种喜悦心情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感受作者描写的五彩缤纷的春色,以及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创设意境法。虽然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观察,但教学中不可能要求学生为了学习语言而去事事亲历生活。因此,在不方便使用体验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语感训练教学是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制造情境,把间接的生活经验和语感教学沟通起来。或是通过自己语言的渲染和描绘,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或是借助挂图、实物等教具,给学生以直感,勾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和遐思;或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展现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激起学生身临其境搬的真切感、亲近感。

 (三)营造氛围,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探究和领悟知识。

1、排除心理障碍。一些学生对于所读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独特见解,往往也怕说出来会被人耻笑,于是在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下,那些独到的想法被埋没了。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有差异才是正常的,以此来排除学生心理方面的阻碍。切忌为教科书及某些所谓权威参考资料的结论是听。

2、倡导民主教学。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的原创思维火花就有可能点燃,并形成燎原之势。

3、提供交流机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分析的过于详细,甚至把一些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印象不深。语文教学应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多思考、讨论、交流。只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大脑中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语感。因此,教师要争取让学生有交流和展示风采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语感。

  (四)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给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语感。

1、通过“读”领会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足见阅读与协作关系的亲密。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收文章的营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培养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语感,这也正是欣赏文章最基本的能力。

2、通过“说”锻炼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不敢讲话,不会讲话。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量的知识,如何运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进行语言转化的知识等等。在生活中、课堂上不断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感不断形成与提高的过程。

3、通过“听”玩味体会。听,就是听人说话,听人诵读。听的知识包括对语言的音调、强弱、排列等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话语的理解以及较高层次的点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引导、启发的话语都必须规范、流畅、自然,因为这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听听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发音。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4、通过“写”运用提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揣摩别人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用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写”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与心灵的对话过程,其中有他们最纯的思想,最真实的情感,学生真情表达的同时语感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五、结语

   语感好比一把尺子,即可衡量作品的措辞是否准确,又可衡量作品描写是否形象,对事情的理解是否符合逻辑等。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通过朗读、背诵、阅读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鉴赏、分析、内化、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知识的能力。此外,语感的培养也是应该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因此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自如的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与教师对话之三)
不畏题型遮望眼,夯实基础探本真------高考语文复习三要
《荷花》教学设计
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操作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字词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