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稼雨:精卫神话冤魂主题的文学移位 (3)


三、唐宋时期精卫冤魂主题文学移位的强化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舞台主角从秦汉时期帝王舞台转向文人士大夫的繁盛时段。文学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张扬士人文化精神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此背景笼罩下,尽管精卫冤魂主题从文学移位的内容走向看,基本上还是在沿袭秦汉六朝时期三个主题意象,但明显彰显出士人文化精神的底色,并且以浓烈的文学色彩,为精卫冤魂主题的文学移位抹上重重浓彩。

文学需要积累。从先秦神话传说到六朝志怪,涌现出大量怪异故事,蔚为大观,为唐人信手拈来,纵横文思,提供了雄厚基础。唐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怪异题材故事素材积累之广泛。戴孚说:

大钧播气,不滞一方:梼杌为黄熊,彭生为大豕;苌宏为碧,舒女为泉;牛哀为虎,黄母为鼋;君子为猿鹄,小人为虫沙;武都女子化为男,成都男子化为女;周娥殉墓十载却活,嬴谍暴市六日而苏;蜀帝之魂曰杜鹃,炎帝之女曰精卫:洪荒窈窕,莫可纪极。[23]

在此背景下,精卫故事成为唐代文人诗文和各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精卫冤魂主题的文学移位也较此前有了较大提升和跨越。

首先,在以文学手法同情精卫不幸遭遇方面,唐宋文人堪称发扬光大,后来居上。如果说精卫不幸遭遇这颗文学种子在秦汉时期得以破土而出,成为一棵小苗的话,那么这棵小树在唐宋时期则顺势健康成长,枝繁叶茂。

        

(杨炯)

初唐四杰之杨炯《浑天赋》堪称其代表。作者利用自己弘文馆学士身处“灵台”,稔熟“浑仪”之象之便利,辨析“浑”“盖”之说。但其深层命意却是借“天象”言“天命”,抒发自己身为弘农杨氏之后不得志之抑郁。而精卫填海溺水的不幸遭遇成为杨炯抒发此情之有效文学意象:“女何冤兮化精卫?帝何耻兮为杜鹃?”[24]该赋的文学亮点在于,以赋这种纯粹的文学美文形式进行科技学术论证,并且融入作者的人生际遇感慨,可谓情文俱佳。而精卫冤魂主题为此起到重要点睛作用[28]。又如岑参《精卫》诗:

        

      (岑参)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25]

作者借精卫填海不果,溺水而死的不幸遭遇,喻指边塞壮士的壮志难酬。精卫的冤魂主题与现实边塞题材取得了内在贯通,如种子遇到适合生长的土壤,旺盛茁壮。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是从汉代蔡邕《琴操》开始诗人们关注较多的题材,荀《太乐歌词》、孔衍《琴操》、刘孝威《公无渡河》中均有记载。唐代开始李白、李贺、王建、温庭筠、王睿等人都有此题篇什存世。其中有两位在《公无渡河》中植入了精卫冤魂主题元素。先是梁代刘孝威写下“衔石伤寡心,崩城掩孀袂”句,用精卫衔石溺水不幸喻指描写《公无渡河》男主人公子高落水,其妻丽玉伤心欲绝之状。唐代王睿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使用精卫冤魂主题元素进一步渲染《公无渡河》的悲伤气氛和丽玉的一往情深: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涛合魂魄。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26]

唐代诸多文学大家均对精卫冤魂题材表现了特有的关注和共鸣,同情渲染精卫悲冤命运成为唐代很多名家的作品要素:

偶夫精卫,长齐衔石之悲。(王适《对旱令沈巫判》)[27]

精卫衔木而偿冤,女尸化草而成媚。(崔融《嵩山启母庙碑》)[28]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29]

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30]

掬土移山望山尽,投石填海望海满。(韦应物《难言》)[31]

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陶翰《送金卿归新罗》)[32]

拟填沧海鸟,敢竞太阳萤。(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33]

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罗隐《子规》)[34]

长川罢沷,雪精卫之冤心。(杨凝式《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神道碑铭》)[35]

男同精卫,空摇衔石之悲。(佚名《男取江水溺死判》)[36]

精卫冤魂故事不仅是庙堂正宗文体诗文盛宴的必备原料,甚至连碑文墓志,乃至衙门判词中都能采用精卫冤魂故事作为遣词润饰的手段。流传搬演,盛况可谓空前。

在以文学手法补充演绎精卫冤魂主题方面,唐人没有步六朝人(如《述异记》)后尘,在语词内容方面去增添丰富,而是把目光放在文学意象方面,用异彩纷呈的文学意象去丰富和演绎精卫冤魂主题的文学魅力,实现神话的文学移位。如顾《琴曲歌辞·龙宫操》:

        

  (顾况)

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鲛人织绡采藕丝。翻江倒汉倾吴、蜀,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37]

史载顾况诗画兼通,观此诗可见一斑。诗中精卫衔石与鲛人织绡、龙宫月明、吴蜀翻江、汉女江妃等等文学形象争奇斗艳,好似一幅龙宫大戏图。与《山海经》原文乃至《述异记》的增补相比,其文学性尺度已经大大增强。前文所引岑参《精卫》诗中用精卫填海身死的不幸遭遇喻指边塞壮士壮志难酬,神话文学意象从远古神奇世界转为现实人生,是神话文学移位的实绩性贡献。

唐人笔下的神话移位工作一个普遍规律是,作者们深谙先秦汉晋典籍,对各种神话传说烂熟于心,故而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在各种神话传说的相互联系对比中去施展文学才华,让神话传说的种子再开硕果。

(嵩山启母庙碑)

除前面所列引文外,还有那篇受到武则天大加赞赏的崔融《嵩山启母庙碑》也值得关注。启母石即为传说中大禹呼其妻涂山氏,其妻化为石生启处[29]。崔融以此为构思背景,纵横驰骋,大逞文采,把历史神话传说中诸多经典元素荟萃一堂,从穆天子到汉武帝,从屈原到宋玉,从冯夷女娲,到宓妃麻姑,从尧母精灵,到舜妃遗响,如同“大盘小盘落玉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全然如文学大花园,令人陶醉。如此盛宴,作者没有忘记把精卫的冤魂主题镶嵌进这个百花园中:

美人之虹名螮蝀,仙妇之月作蟾蜍,精卫衔木而偿冤,女尸化草而成殡(一作媚)。山崩蜀道,台候妇而无归;石立武昌,亭望夫而不及。论乎诞载,群下莫尊於帝王;语乎迁易,凡百无闻於感致:美矣哉!不可得而称也。[38]

如此华美文学盛宴,作者仍意犹未尽,自称“美矣哉!不可得而称也”。由此可见,随着文学独立局面形成后文学的迅猛发展繁荣局面形成,“精卫偿冤”神话原型中的悲剧元素已经逐渐被日益爆满的文学意象所冲淡,其认知价值逐渐被审美价值所取代,这也许就是神话文学移位的一条重要规律。

与秦汉六朝时期因文明进化原因而对精卫填海神话产生质疑乃至责问的情况不同,唐人关注的焦点似乎不在精卫冤魂故事本身的真实合理或不满质疑上,而是为我所用,在不同的作品语言环境中让精卫冤魂故事产生不同的文学意象,进一步扩大再造和推进神话的文学移位进程。这方面则以李白为代表。

(李白)

在唐代文人中,李白笔下的精卫冤魂故事数量最多,意象也最为丰富。其中《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一首采用精卫冤魂主题的一般意象:

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

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鼓角徒悲鸣,楼船习征战。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39]

据詹锳先生考证,该诗应作于流寓夜郎归后[30]。诗中借“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的悲冤遭遇,暗示“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环境下的无奈和凄惨。精卫冤魂主题被用于壮志难酬的郁闷。而《大鹏赋》中的精卫形象,却被用于作为大鹏反面衬托的渺小事物: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40]

一面是“雄姿壮观,坱轧河汉”的大鹏,一边是“空见笑于藩篱”的“斥鷃之辈”。李白把秦汉六朝人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讽刺揶揄,编织到作为与逍遥大鹏相形见绌的渺小对立面,加以嘲戏否定。与此相类,在《寓言三首》(其二)中,精卫的冤魂形象又变为无能小臣的报国无效:

摇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

以欢秦娥意,复得王母心。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41]

元人萧士贇谓:“此篇讽刺之诗,彩凤青禽以比佞幸之人。琼台玉山以比宫掖。秦娥以比公主。王母以比后妃。盖以讽刺当时出入宫掖取媚后妃公主以求爵位者。精卫衔石木,以比小臣怀区区报国之心,尽忠竭力而不见知者,其意微而显矣[31]”李白笔下精卫冤魂文学意象的变异,可谓异彩纷呈。

从数量上看,宋代文人笔下写精卫冤魂意象者不少。如胡宿以借精卫冤魂故事评骘南齐王蕣华失势降位故实[32]。刘弇将精卫冤魂故事与杜鹃泣血故事并用,渲染忧思之情[33]张鎡用精卫含冤故事解释所见怪鱼现象等[34],可谓五花八门。

与唐代相比,宋代文人笔下的精卫冤魂主题一方面显示出与唐代的衔接,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比较鲜明的特色。所谓与唐代的衔接就是指在用文学手法同情渲染精卫悲冤遭遇,丰富文学意象方面。如王安石《精卫》:

(王安石)

帝子衔冤久未平,区区微意欲何成。情知木石无云补,待见桑田几变更。[42]

作者借精卫衔冤未平遭遇暗示自己变法遭遇挫折,并用精卫明知木石无补却待见桑田变更表达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决心。精卫冤魂主题意象被用作政治家的政治抒怀。类似情况还有刘克庄《精卫衔石填海》:

       

           (刘克庄)

精卫衔冤切,轻生志可怜。只愁石易尽,不道海难填。
幻化存遗魄,飞鸣累一拳。终朝被芥子,何日变桑田。
鹃怨啼成血,鸱沉怒拍天。君看尝胆者,终有沼吴年。[43]

作者在以文学手法同情渲染精卫悲冤遭遇的基础上,又嫁接进入杜鹃泣血、伍子胥悲壮元素。但作者没有完全陷入对三者的同情描写中,而是在结尾笔锋突转,用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典故昭示:悲冤、屈辱和忍耐,应该是大功告成的准备和前奏。这不但丰富精卫故事冤魂主题意象,而且也把该主题意象引向积极健康的阅读接受中,具有建设性作用。从以上两例来看,宋人对于精卫冤魂主题意象的文学移位思考,似乎更加深入和深刻。

宋人使用精卫冤魂故事为典故表现出宋代鲜明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精卫填海故事的评价,在秦汉六朝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和多样化。否定批评意见和反驳肯定意见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承袭秦汉六朝人否定揶揄精卫填海行为的看法再度出现,其中以秦观为代表:

(秦观)

……背自然以司凿兮,固神禹之所恶。世苟近以昧远兮,或不改其此度。螳螂怒臂以当车兮,精卫衔石而填海。憯梁人之不思兮,卒取非于异代。(《浮山堰赋》)[44]

该赋作于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淮水灌寿阳,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堰坏,水之怪妖蔽流而下,死者数十万人,遂有感而作。从赋的内容看,作者是因不满梁武帝违反自然规律,为军事作战构筑浮山堰,伤及大量无辜。其反战民本思想非常健康。作者用“螳螂怒臂以当车兮,精卫衔石而填海”形容梁武帝修筑浮山堰的自不量力,其对精卫衔石填海之举的蔑视鄙薄,溢于言表。在《春日杂兴十首》(其十)中,秦观又以“螳螂拒飞辙,精卫填溟涨。咄咄徒尔为,东海固无恙”的诗句表达了同样的意象,说明在秦观心目中,精卫是一个定型的负面形象——几乎成为“螳臂挡车”“自不量力”的代名词。类似声音还有王迈《解嘲十首》(之一)和刘攽《次韵和秘书省林舍人校书寓兴五首》(之四)[35]

另一方面,从正面维护精卫填海之举,批驳否定精卫形象的声音从唐代开始愈演愈烈,韩愈首当其冲,从正面批驳否定精卫举止的言论: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着报仇名。(《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45]

精卫故事本为神话传说,无从证实,所以后人从这个角度肯定韩愈避实就虚的立意角度。朱彝尊谓此诗:“不拘拘贴事,只以空语挑意,最有味。”程学恂云:“……然是写意,不与工帖括者相较胜也。”[36],而这恰恰就是文学意象的构想路径。这给了宋人以很大的启发,很多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到宋代这种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声音。谢枋得曾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取讪笑于腐儒俗吏。”说明把否定精卫举动的言论视为“腐儒俗吏”是不少人的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胡仲弓《精卫》:

子房铸铁报韩仇,智者反为豪侠误。倾秦岂在博浪沙,继世自闻嬴业仆。吁嗟精卫亦偿寃,一旦奋飞身不顾。衔石填海抑何愚?岂在朝朝与暮暮。精卫精卫汝不知,沧海终有陵谷时。[46]

一句“抑何愚”已然清晰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观点。而“沧海终有陵谷时”则又明确为“抑何愚”作出逻辑上的贯通,使得“精卫填海愚说”岌岌可危。

北宋宣和年间,邓肃因写诗批评朝中借“花石纲”图谋发迹之徒被黜,愤而写下《南归醉题家圃二首》,其一云:

填海我如精卫,当车人笑螳螂。六合群黎有补,一身万段何妨。[47]

明知精卫被嗤笑为“螳臂挡车”,但仍以为自嘲,表现出坚强信念和嫉恶如仇的政治态度。“螳臂挡车”也被置换为坚定积极的人格意象。又如刘过《呈陈总领五首》(其四):

商渠驰河河可凭,精卫填海海可平。物情大忌不量力,立志亦复加专精。[48]

在刘过这里,前人对精卫填海所谓“不量力”变成了“立志专精”的符号。文学意象的颠覆,反映出理学背景下宋人注重“理趣”思考的时代风气。

宋人使用精卫冤魂主题另外一个鲜明特色是把精卫冤魂主题与宋金以来各种民族矛盾中张扬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寃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49]

本诗为元好问纪乱诗名篇之一。作者把精卫填海和申包胥哭秦庭两个典故并举,将其带入蒙古军围攻汴京的战乱氛围中。其苍凉悲壮的气氛和报国无力的遗恨,跃然纸上。精卫冤魂意象与战乱民族精神实现了成功对接。在《游承天镇悬泉》一诗中,元好问又用“子胥鼓浪怒未泄,精卫衔薪心独苦”将伍子胥与精卫并举,进一步强化这一文学意象[37]。而文天祥则直接用精卫的冤魂形象自况:

(文天祥)

赤舄登黄道,朱旗上紫垣。有心扶日月,无力报乾坤。往事飞鸿渺,新愁落照昏。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自述》)[50]

文天祥的民族精神彪炳人寰,震撼人心。受其影响,林景熙又以系列化的精卫冤魂意象强化其民族精神色向:

(林景熙)

垂垂大厦颠,一木支无力。精卫悲沧溟,铜驼化荆棘。(《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九)[51]

该诗写于作者入元之后至元二十六年(1289),这一年谢枋得在燕京绝食而死,林景熙深受触动,写下《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中第十首系歌颂谢枋得悲壮而死,这首第九则为赞颂文天祥。诗中以“垂垂大厦颠”隐喻南宋王朝的气息奄奄,并以“一木支无力”和“精卫悲沧溟”隐喻在此环境背景下文天祥的力单势薄,无力回天,只能壮怀激烈。精卫冤魂主题意象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强化。在《故国子正郑公(朴翁)墓志铭》一文中,林景熙不仅以“故国”表达对宋王朝的忠贞,而且还写到:

……公学圣贤之学,名其斋曰初心。沈毅直方,自许致泽,至于志不获遂,犹以言语文字扶植纲堂,精卫填海,凭霄衔土,其重可悲也。[52]

作者将墓志主人公在宋王朝覆亡之后仍然“以言语文字扶植纲常”之举视为“精卫填海,凭霄衔土”,其用心可谓良苦。而且将其此举与宋末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发掘宋帝陵寝,宋遗民唐珏收藏掩埋宋帝尸骨事相联系对比。可见林景熙心中的精卫衔土意象是也是他本人冒死拾埋宋帝尸骨重要人生经历的重要精神动力。而年仅十八岁的女子韩希孟在被元兵俘虏押解途中自缢身亡,留下自比精卫含冤遭遇的《练裙带诗》有云:“借此清江水,葬我全首领。皇天如有知,定作血面请。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其感人之深,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她把精卫冤魂文学意象的民族元素升华定型,并且在后代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共鸣。

(本文原载《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四期,这里为原文第三部分)

————————————————————————————————

[23] 戴孚. 戴氏广异记序[M] //. 广异记,方诗铭,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21.

[24] 杨炯. 浑天赋[M]//全唐文:卷一百九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45.

[25] 岑参. 精卫[M]//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6.

[26] 王睿. 公无渡河[M]//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1979380.

[27] 王适. 对旱令沈巫判[M]//全唐文: 卷二百八十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62.

[28]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M]//全唐文: 卷二百二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80.

[29]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M]//全唐诗: 卷三百四十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50.

[30]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M]//全唐诗: 卷二百二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1.

[31] 韦应物. 难言[M]//全唐诗: 卷一百九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7.

[32] 陶翰. 送金卿归新罗[M]//全唐诗: 卷一百四十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7.

[33]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M]//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84.

[34] 罗隐. 子规[M]//全唐诗: 卷六百五十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35] 杨凝式. 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神道碑铭M]//全唐文: 卷八百五十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990.

[36] 佚名. 男取江水溺死判[M]//全唐文:卷九百八十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509.

[37] . 琴曲歌辞·龙宫操[M]//乐府诗集:卷六十. 北京:中华书局,1979879.

[38]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M]//全唐文: 卷二百二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80.

[39]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M]//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76.

[40] 李白. 大鹏赋[M]//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12.

[41] 李白. 寓言三首(其二)[M]//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92

[42] 王安石. 精卫[M].临川集: 卷三十三. 四部备要. 上海:中华书局:9.

[43] 刘克庄. 精卫衔石填海[M]//全宋诗: 第五十八册,刘克庄卷.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6498.

[44] 秦观. 浮山堰赋[M]. 淮海集笺注. 徐君培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

[45]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M].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七,钱仲联集释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70.

[46] 胡仲弓. 精卫[M]//全宋诗: 第六十三册,胡仲弓卷.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747.

[47] 邓肃. 南归醉题家圃二首其一[M]//全宋诗: 卷一七六八.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679.

[48] 刘过. 呈陈总领五首其四[M]// 全宋诗:卷二七00.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812.

[49]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M]//全金诗:卷一百二十.元好问诗.薛瑞兆、郭明志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5.

[50] 文天祥. 自述[M]// 全宋诗: 卷三五九九.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3075.

[51] 林景熙.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九[M]. 霁山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37.

[52] 林景熙. 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M]. /霁山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14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景交融——古典诗歌意象化表现方式的定型(上)
本科生参考文献与必读作品(二)
从几个意象品读《棠棣》的深沉诗意 | 阅读《诗经》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苏童创作特点
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