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树中谈美容:面部美容就从三阳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入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乎,各种美容化妆品铺天盖地,美容手术也越来越复杂和昂贵。但再好的化妆品和美容手术所带来的也只是外表的局部的美,无法改变整个机体内在的憔悴。

真正的美是自内而外的,健康而自然的美。我在临床中发现。许多中年患者,特别是女性中年患者,针灸一段时间后不仅病情好转,更普遍的变化是面部皮肤的气色明显好转,人也显得年轻了。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世界上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高。为什么却是女同志容颜更易老呢?为什么男性过了50岁后就通常被称为“小老头”了呢?

当我再次通读《内经》时,却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内经》上。面容由姣好变为憔悴,《内经》中称为“面焦”。“焦”读qiao音,与憔同义,即憔悴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说明女性一般从35岁左右开始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少,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掉的多了;42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都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那么面部就全部憔悴了,头发也开始白了。男子的情况则是:“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自。”说明男性40岁左右的时候,首先是肾气衰,表现为头发掉的多了,牙齿也开始枯槁,但面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48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部,面部憔悴,鬓角的头发开始变白。

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于面部,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行于整个面部。所以面部主要是靠三阳经的气血以滋养之,若三阳经的脉气虚衰,尤其是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虚衰,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的滋养和温煦,那么面色也就变得憔悴了。许多胃病的病人。大都面部萎黄无泽,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要想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入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可见,许多中老年患者,特别是中年女性,针灸一段时间面色明显好转,就是因为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可使其“行气于三阳”和“脏腑各以其经受气”的缘故。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经的合穴,是理胃气的要穴。只要是病在胃腑或胃经,不论其虚实寒热,皆可取足三里治疗。这一点在《灵枢·五邪第二十》中说得很清楚:“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皆调于三里。”

足三里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整作用。什么原因呢?《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说:“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什么叫“阳之阳”呢?有些医家望文生义,有些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一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第一个“阳”是指在外属阳,第二个“阳”是指皮肤为阳,所以“阳之阳”就是在外在皮肤。也就是说,凡在外在皮肤的病都可以取阳经的合穴治疗。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病常用曲池、足三里、委中等合穴的原因。朱链的《新针灸学》治疗外感表证,也常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阳之阳,刺阳之合”的客观实践。因为面部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在三阳经中,阳明经气血又最多,所以刺胃经的合穴就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胃经气虚的病人,足三里按之虚软,针刺时针孔多呈凹陷。因是胃经虚证,应该使用补法,透皮后缓慢进针。“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若行若按,若留若还,若蚊虻止”,若能出现针下搏动感,说明“气已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病人也会感到自足三里至解溪的一过性跳动感,多数情况下,旁观者也能用肉眼观察到这一跳动。我的体会是,右侧足三里出现的频率高于左侧,出现这种得气反应时,效果会更好。

一般针10~15次左右面色即可开始好转,针孔处的凹陷也会减轻或消失,继续针至1~2个月,面色就会鲜明而有光泽了。

人迎

山东中医药大学魏履霜副教授擅长用人迎穴,不论何种病症,皆让病人仰卧于床上针其人迎穴,疗效颇佳,患者接踵。人称“魏人迎”。我曾与她同诊室多年,针人迎后,许多患者面部有发热感,面色明显好转。她认为人迎穴上连脑,下通心,通过调理心脑,即可治疗全身各种病症。

因为是亲眼所见,我20多年来也常用人迎穴。发现其治疗作用确实很广,并有较好的美容作用。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人迎穴在颈前部,位于喉结旁1.5寸,颈总动脉搏动处,因正值切诊部位的人迎脉,故名人迎。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对人迎穴的解释是:“结喉两箱,足阳明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日人迎。在《灵枢·经脉第十》等篇中,专门论述了如何以人迎脉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十二经脉虚实证,并据此而采取“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补泻手法。

凡是能诊断疾病的部位,就是可以治疗疾病的部位。如十二原穴所在的“四关”、耳诊耳针系统等,莫不是如此。彭静山教授的眼针疗法,就是从眼诊法而来的。多年前,我就开始查找有关资料,欲编写一本《中医寸口疗法》,即以诊脉的寸口部位治疗疾病,后又交给几位同道编写,惜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如愿。

颈项部是人体躯干最窄之处,自然也就是经络最密集之处。《灵枢》对这一部位尤其重视,曾经多次特别提到颈项部的穴位,也值得我们思考。

如《灵枢》第二篇是“本输”,主要是讲五输穴,但在讲完五输穴后,却接着谈到了颈项部的穴位: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灵枢·根结第五》记载:

“足太阳……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入于扶突、偏历也。”

可见阳经所入的部位一是颈项部诸穴,二是各经的络穴。

《灵枢·经脉第十》是专论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的,十二经脉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十一条经脉都行于颈项或咽喉部。

《灵枢。经别第十一》是专门论述经别的,多数经别至颈项咽喉或“出”于颈项部。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则专门提到了颈项部穴位的主治作用,并名之曰“天牖五部”: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日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仔细阅读和思考一下《灵枢》为何用这么多的篇幅反复强调颈项部,对于理解人迎穴的美容作用应该有所裨益。

但人迎穴处有颈部动脉及颈动脉窦,针刺时宜避开动脉,不宜针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转,起针后宜按压针孔,以防出血。总之人迎穴的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还是慎用为好。

在临床进行针灸美容时,足三里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中医美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具有中医特色的方法和药方为手段,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机理,达到维护、修复、重塑人体美的目的。

面部为“诸阳之会”,也就是人的十二经脉中的六支阳经均上连头面部,是全身气血、阳气贯注的地方,也是神气集中的部位,面部的肌肉、皮肤和五官既需要全身气血的滋养和濡润,也需要脏腑精气的上达。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和经络。如前额属心,下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部属脾。

中医综合美容项目

1.当归八白散外敷治疗黄褐斑

2.痤疮散外敷治疗痤疮

适应症

中医美容的适应症广泛,痤疮,黄褐斑,脂溢性皮炎,面部皮肤粗糙,面色苍白无华,面色晦暗等都可以通过中医美容的方法改善症状。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故出现返老还童,鹤发童颜,青春常驻,大有人在。

驻颜美容,古人也用化妆品

中国传统医药学早就注意驻颜、美容药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除疣灭瘢的方剂,《神农本草经》亦称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

道教医药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对驻颜、美容都有研究。

《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其中包括治痤疮、去黑斑、染发、疗狐臭、去皱、嫩面、香体、熏衣、令皮肤光润如脂等疗法。

《千金翼方》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说明唐代化妆、美容之术已普及士族社会,头膏、面脂、澡豆、衣香等化妆品、美容药已广泛应用。

美容药剂为“面药”,公主家人不胜感激

《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节,收入美容药剂八十余方。

王建《宫词》云:

“月冷天寒近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门外抄名人,公主家人谢面脂。”

杜甫《腊日》诗亦云:

“纵酒欲谋良夜饮,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说明美容药在皇室宫廷中大量制造,并在腊日赏赐给臣下。

唐、宋、明三朝道教进入宫廷,皇帝亦研习神仙方术和服食仙药以求驻颜却老。

西河少女竟百龄,道教秘方打老儿丸

中医驻颜方药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打老儿丸”,来自神仙故事西河少女传。

据葛洪《神仙传》,汉时西河少女以杖笞一白发老翁,路人不平上前责问,少女却自称已至百龄,告知此翁乃其子,年至七十因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

此药亦名“神仙训老丸”,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十五味药炼蜜为丸。

它滋肾补脾,交通心肾,资生气血,使邪火不生,肾水充盈,自然驻颜难老。

此方去掉一味续断又名“还少丹”,《仁斋直指方》有载。

自制千金洗面药,白嫩如玉似少女

《千金要方》以猪胰、猪蹄、豆面、冬瓜仁、细辛、白术、土瓜根、白芷、防风、皂荚、白蔹、商陆制“千金洗面药”,又用作澡豆,可以作为美容药的代表。

还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鸡蛋清、丹砂、轻粉、玉屑、珍珠、麋角之类药物配方涂面,可令面白嫩如玉。

另有土瓜根(即黄瓜根鲜汁)、黄柏皮、大枣研细为膏,洗面却老去皱,令人颜如少女。用胡麻叶、大麻子、猪胆汁洗发,可使头发光泽。

《千金要方》中记载服食桃花(阴干为末),可细腰身。

其他减肥方还有服荷叶灰、冬瓜及饮茶等。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此型皮损集中在颜面部,以暗红色的丘疹、结节为主,时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滑或细,伴有月经不调,常夹杂血块,治以调摄冲任,当归芍药散和二仙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生白术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20g、黄柏15g、知母10g。如以结节为主,加浙贝母3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通络软坚散结。

4.热毒壅盛

毒有风毒、湿毒、瘀毒、热毒、火毒等分别,《内经》中提出了毒“皆阳热亢极之证”,暴发性痤疮发病急、来势迅猛、热火症状明显,符合中医“火毒”的致病特点。

此型患者发病比较急,临床症状较重,面部油腻,皮损以结节、囊肿、脓肿、黑头粉刺为主,属于西医囊肿性、聚合性痤疮范畴。部分患者伴有头部穿凿性毛囊炎(中医称之为“蝼蛄疖”)、腋下化脓性汗腺炎,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或小数。此类患者皮损以化脓性表现为主,治疗上应从疮疡病入手,投以大剂凉血清热解毒药物,兼以凉血、祛湿、软坚散结。方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金银花30g、连翘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贝母30g、天花粉20g、茵陈15g、当归15g、炙乳香15g、陈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肤瘙痒,加防风15g、羌活15g,疏风止痒,兼以胜湿(风能胜湿);如脓肿、结节较多,加皂角刺20g,破血软坚;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5g,泻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黄散箍围消肿,如脓肿形成,需配合手术切开排脓。

5.上热下寒

此型患者多处于青春期,颜面发炎性丘疹,平素手足凉,行经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滑或细或缓,大便溏或时便干。源于素体阳虚,虚阳浮越于上而发病,采用“引火归原”的治法,清上温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重楼20g、黄芩10g、黄连10g、川牛膝15g、盐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参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温中止泻;如便干,加当归15g、玄参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疗上还应考虑发病部位酌情用药。发病部位在额部的属心,常由于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于小肠,故临床常见小便黄。左颊候肝,右颊候肺,故发于面颊部的常由于肝火犯肺所致。口周属脾,常由于脾胃湿热所致。背部为阳明经所主,常由于阳气虚不能卫外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能美容 针灸能解决4个皮肤问题
面部痤疮.黄褐斑,轻松搞定
美容三角区刺血拔罐治疗面部痤疮.黄褐斑
针灸美容怎么做?《黄帝内经》告诉你
常灸一穴,无需美容化妆品,也能让你容颜焕发!
中药与美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