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老长沙的经典美食

文/郑寿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往今来,人们在探索美食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中国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特色的美食。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淀演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助推下,各地的美食也成为了不同地方的耀眼名片。

记忆中的长沙美食,向人展示并让人们领略长沙别样的风采。

对于长沙过去的美食,无论是本土人还是外来人,都知道这样一句通俗俚语: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恰(“恰”:方言,即吃)

当然,还有“黄春和”的粉、“柳德芳”的汤圆、“李合盛”的牛肉、“双燕”的馄饨、“强民”的龟羊狗肉、“向群”的锅饺、“银苑”的蒸饺、“火宫殿”的特色小吃和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小吃……

这许多经典美食“绘制”出长沙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德园”的包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长沙市名气最大的包子店,非黄兴南路上织机街口对面的“德园”莫属。

当然,苏家巷口子上的“爱群”、药王街口子上的“爱晚”、鱼塘街西口内的“大华斋”、半江巷里面的“半江楼”、药王街临太平街的“洞庭春”、马王街对着桂花井的“荣华斋”等知名茶馆的包子,以及很多年天心阁楼阁上茶馆的包子,也都颇有名气。

这些铺面集喝茶与吃包点为一体,系“一站式”的茶饮结合。而“德园”还有酒楼兼营湘菜。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春节前夕,我等八位好友相邀聚餐,席间店堂经理给我们每人赠送一小盒“百雀羚”护肤霜。这点如今被视为微不足道的“礼品”,在那时可让人觉得是厚礼盛情。

谈及“德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业主谭盛德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餐馆,其字号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谓“德园”。至民国初年,由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招徕食客。

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配制成馅料制作包子,哪知“歪打正着”,竟然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嫩鲜”的民谣美赞。

长沙“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

“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

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任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菜肴、包点、茶品,形成五大系列上百个品种。

单说“德园”所制包点,皮薄馅大、面香浓郁、颜色白净、质地松软、面呈海绵状富有回弹性,口感颇有嚼劲。

德园以外形四个小孔的笋肉馅“四眼包子”为独具特色的代表。寻常的包子,以手工捏成折子在上面收口,“四眼包子”上却巧妙地有着四个小眼,无折子,我至今都弄不明白是怎么做出来的。

而诸多包点品种中,只有脑髓卷才真正是道地的长沙著名特色传统包点。脑髓卷得用半酵面皮(半发酵),裹上猪肥膘肉碎和白糖制成的馅心,经大火蒸制而成。该品因其味道醇甜,质地细软,口感极好而倍受喜爱。但如若”认祖归宗”的话,脑髓卷却是源于湘潭。

那时全市的茶馆包子铺,归由市第二商业局属下的饮食服务公司,包点茶饮的定价与品种规范,均为统一制定。包点的品种为:菜包子、糖包子、盐菜包子、汤包、银丝卷、脑髓卷、马蹄卷、千层糕、凉发糕、糯米烧卖,全城各茶馆包子铺绝无二致。尽管这样,各个茶馆的包点,其质量口味仍然有着差异。

改革开放前,大多数民众处于贫穷境地,社会购买力水平低下,类似于“德园”八大名包中,金钩、瑶柱属于山珍海味,在旧社会供达官贵人消受的名贵包点,以及粤港风味的叉烧包子,早已悄无声息地隐退,茶馆包子铺只制作出售上面罗列的大众化的包点。

2003年黄兴路步行街建成开街,“德园”包子店即行退市,之后的多年间,加盟店的拓展经营模式,让全市的“德园”比比皆是。而芙蓉路侯家塘南的西边的“德园”,曙光路与劳动东路交会的左家塘路口的“德园”,这两家规模较大的店铺,似乎均被顾客视为总店,后来听说,河西茶子山那里又有一家总店。

我从小至今都喜欢吃包子,尤其是笋肉馅的“菜包子”,但现在吃遍长沙,再也吃不到黄兴路上“德园”包子正宗的味道了。

“杨裕兴”的面

从饮食习惯上而言,吃面、吃粉大多当成正餐。

长沙的面馆,“杨裕兴”系头块招牌。杨裕兴面馆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距今已有128年历史,创始人杨心田取“富裕兴盛”之意,始在长沙市三兴街租一铺面,开设粉馆兼营汤圆,冠之名曰“杨裕兴”,以图利市大吉。

要为杨裕兴树碑立传扬名立万,一点也不夸张。在全市的几大知名面馆中,该店以独具风味的鸡蛋面独占鳌头,再就是面的品种多,这里有一句流行于市井坊间的歇后语为证:“杨裕兴的面——牌子多”。

杨裕兴的面以“五大油码”著称:肉丝、酱汁、酸辣、卤子、炸酱(过桥),以及适时应景的“时令面”:春夏之交的鳝片面,秋冬季节的寒菌面和冬笋面。

实际上此话“牌子多”不单是指面的品种,而且更包含食客对吃面的讲究与要求。比我们这些出生于四五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两代老长沙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面馆吃面里手,他们进入面馆买好筹,挑个座位坐下,说上一句“暗语”,堂倌会随即把这个“暗语”,用特有的腔调复述给内堂下面的师傅……

谈到“暗语”,归纳了一下,大致有:

落锅起 :面条浮起来就挑起出锅

带迅:面条熟而不烂

带迅干:熟而不烂,油稍多,不要汤,干拌

二排:面条熟而溶

二排干:面条熟而不溶,不要汤,干拌

轻挑:面条比正常分量偏少

重挑:面条比正常分量偏多

轻油:面条少放些油

重油:面条多放些油

宽汤:面条汤多一点

扣汤:面条汤少一点

免青:不放葱和芹菜

免色:不放酱油

双码:双份码子(浇头)

过桥:面条和码子分开放

……

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啼饥号寒,能去面馆吃上一碗面已属不易,把上面“暗语”的讲究,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改革开放后的人们衣食无忧,但精通与运用“暗语”的老辈分里手渐已作古,即使能用上少数几个“暗语”的中老年市民,如今在人群中亦为数不多。

杨裕兴的面确实好吃,我历来不爱吃那种市面上便于家庭用餐的包装面条。

2012年冬天,我和我的“另一半”去北京的荷兰王国驻中国大使馆,办理赴荷兰探亲的往返签证,两天下来,皇城根下的杂酱面、打滷面、肉汆面和西红柿鸡蛋面,这些分明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面食,竟然弄得人食欲不振。 

待两天忙碌递签获签后,终于松了口气,在前门外大栅栏找了一家湖南衡阳人开的小餐馆:鱼香肉丝、火焙鱼、豆腐脑汤,美滋滋地吃了一顿,犒劳了被委屈亏待了的胃,不思停留地返回长沙。

“杨裕兴”原本在长沙只有一家,坐落在繁华的解放路临司门口处,东西两边分别是“天津小吃店”和“戏剧用品专店”,与其他老字号一样,别无分店。

记得2010年夏天,我女儿出国留学前,我们全家三人特意到“杨裕兴”,感受那里的人气。店堂里座无虚席,十几张四方桌子的旁边,全都站着等候的顾客。女服务员用一只手臂,托着放置面碗摞起四五层的条盘(一种特制长方形木板,业内叫做“条盘”),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准确地送到顾客的餐桌上。

应该说,如此一次端起十多碗面颇有难度,步履的节律,力学的运用,人的体能都须到位,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凡的技艺。

也正是在这一年,“杨裕兴”别离解放路司门口的黄金码头,迁址到三王街的北口附近。同期进驻三王街的老字号还有“向群锅饺”、“柳德芳汤圆”、“双燕”馄饨、“红梅冷饮”和落子坡子街的“新华楼”(刀削面馆)。有关部门的意图与规划,无非是欲将三王街打造成多家老字号集聚的美食航母一条街。

然而,计划追赶不上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中,商业大潮衍生出来的新理念,潜藏了各种不确定性。“杨裕兴”总店在三王街开张后,一直不甚景气,再也不见旧时宾客满座的风光。

至2022年7月,这家在此经营历时十二载的总店终于谢幕关张。门前张贴着告示:“现因房租上涨、店堂陈旧和疫情影响,将从2022年7月开始关张,并择址另行营建。”店铺还贴出了另一张公告:“百年粉面,江湖再见。”古朴气息的门厅上面,“杨裕兴”三个鎏金繁体大字依在,不免令长沙的老口子唏嘘伤感。

其实在此之前的数年间,三王街上的“柳德芳汤圆”、“红梅冷饮”已经歇业,“新华楼”亦更换门庭,成了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连锁店。

不过“杨裕兴”尚有五六十家分店,分布于长沙的街头仍在营业,“杨裕兴”这块金字招牌仍然熠熠闪光。

“双燕”的馄饨

“双燕”馄饨店创建于清朝末年,在古城长沙南墙湾开办(今黄兴南路步行街),以经营馄饨为主,兼营其它小吃。

“双燕”的馄饨,制作十分考究,每一道工序都精工细作,选料更是严谨:肉馅必选用新鲜的夹缝肉与腿肉,馄饨皮擀得薄如轻纱,出锅的馄饨肉馅饱满,尾部皱起两扇纱纹状折波,形如燕尾,故取名为“双燕馄饨”。有诗为证:皱纱折燕尾,蝉翼裹芳扉。关不住,秀色比贵妃。号称长沙馄饨第一店的“双燕”,历来深受星城百姓的喜爱。

世纪之交,“双燕”更名为“双燕楼”,成立了“双燕楼餐饮有限公司”。该公司以传承百年餐饮品牌为已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致力于发展中式餐饮连锁品牌。目前长沙市内已拥有双燕楼旗下的三王街店、东塘店、新开铺店、马王堆店、河西步步高店、友阿奥特莱斯店等六家直营店。

馄饨理当归于小吃类,一般是不入正餐的,即便是“过早”,长沙人钟情的还是米粉,再就是染恙的病人,胃口不佳,吃一碗易消化的馄饨提口味。夜晚观看影剧的市民们,往往是终了散场后,吃一碗馄饨来“宵夜”。那时候,影剧院附近,夜间昏黄的路灯下,都有卖馄饨的摊担。

“柳德芳”的汤圆

“柳德芳汤圆”,创始于清道光(1821一1850)年间,系用姓名为店号。

柳德芳,别号柳三,人称长桥柳,小时家境贫寒,以卖汤圆为生。由于汤圆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风味独特,造就了名气,买者非柳三的汤圆不食。


1852年(清咸丰二年)柳三在河街南货栈购面粉,不曾想,面粉中竟有53两的大宝银子,遂又购回6篓,果然又得了6个53两的大宝银锭。得此横财,柳三随即购得一间铺面,专营汤圆,因其所制汤圆个大、软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博得广大食客交口赞誉。

据传,左宗棠曾感其汤圆鲜美香甜,赠其柳德芳汤圆馆“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的楹联。后柳德芳将其装裱挂入店堂,时值学院闳开,各县举子来长沙应试,在汤圆馆见了左宗棠的亲笔檄联,无不赞叹其笔力苍劲。从此更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以至“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成一时之风气。

至于“李合盛”牛肉、“徐长兴”的一鸭四吃、“奇珍阁”等价格较为昂贵的大牌餐食,那年头一般家庭还真是消费不起,估摸大约十之六七的人家与其无缘。

遍及街巷的“民俗小吃”

人们通常所说的“餐饮”,指的是一个宽泛的综合饮食概念,例如:中餐、西餐、快餐,都属于餐饮,小吃则是餐饮中的一种,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或称为种属关系。其实,小吃与餐饮是有着区别的。

所谓“小吃”,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食物,而且一般具有易于制作、简单、快速、便于携带的特点,有点像零嘴零食,通常不是也不用于正餐。不过像各色面、粉、饼和饺子、馄饨等,既可当小吃又可当正餐,属于例外吧。

至于“红梅”冷饮店的冷饮,无论现在抑或是过去,我认为都只是冷饮(当今叫饮品),不能归属于小吃一类,只不过为忆旧与挖掘老字号餐饮,资料与文章里常把它带上那么一笔。

昔日长沙这个地方街头巷尾的“民俗”亲民小吃,大致有剁饼、米包子、臭豆腐(臭干子)、葱油粑粑、糖油粑粑、白糖饺子、麻油猪血、甜酒汤圆、刮凉粉、豆腐脑、豆浆、白粒丸、米豆腐、麻圆坨、油条、麻花、馓子、姊妹团子、红烧猪脚……

但上述小吃,并非都具备“长沙特色”,而大多是其他地方也有的同质化小吃。真正能称为“长沙特色”的小吃,仅有臭豆腐、葱油粑粑、糖油粑粑、白粒丸、刮凉粉和麻油猪血。

葱油粑粑,把煮熟的大米饭捣烂,与磨好的米浆按比例掺和一起,拌上适量香葱、盐,舀进带提手的铁质圆盘,入油锅炸制而成。刚炸好的葱油粑粑,葱香四溢,外焦里软。旧时长沙人口密集的小街巷,多有炸葱油粑粑的摊点:一个煤炉架口油锅,旁边一盆稠稠的米浆。

糖油粑粑,片糖掰碎放进油锅加热,“熬制”成“油料”,把干湿适度的糯米浆,用手搓成椭圆型,在油锅里不停地翻炸。起锅,裹上一层糖衣的糖油粑粑,外皮焦甜,内里糍糯。

臭豆腐,其实,在国内其他数个城市原本也有。“长沙臭豆腐”之所以名声大振,大约源于1959年毛主席到长沙,在火宫殿吃臭豆腐,即兴说了这么一句话“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早些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也“再现”青年毛泽东在长沙街巷里吃臭豆腐的情节……

这两样“小吃粑粑”和臭豆腐,是长沙老口子的最爱。我的“发言权”来自于,我的中学同学都是长沙闹市区的地道老长沙,如今均是奔八的老人,常年一拨拨的同学聚会,多是中午吃正餐,下午K歌,晚上火宫殿或新华楼吃小吃,点上各色小吃,糖油粑粑、葱油粑粑、臭豆腐必不可少。

长沙过去的另外几样小吃:剁饼,是一种发面饼,后来的剁饼是温热水和面做成的饼;米包子,系米发糕;白粒丸,其实就是米豆腐的料,形状不同。我国地域辽阔,像油条、麻花、麻圆坨、豆浆、甜酒冲蛋等等,几乎各地都有,只是叫法不同,譬如,一些地方把油条叫果子,把甜酒叫醪糟……

通常,小吃类的豆浆、油条、米包子、葱油粑粑、白糖饺子、剁饼、包子、米粉用于早餐,那时长沙人称之为“过早(与武汉人的称法相同)。面条则用作正餐,很多时候米粉也用作正餐。

而白粒丸、刮凉粉、臭豆腐、麻油猪血,一般是午餐至晚餐中间时段的小吃。以往,这类小吃都是小贩穿街走巷一路叫卖。如今沿街叫卖小吃的小贩,几乎很少可见了。

但在我住所附近的麻园湾,还常常能听到一个中老年汉子,他那带着宁乡口音卖“刮凉粉”的叫卖声。我常想,卖那一小木桶刮凉粉能挣多少钱?能够维持生计吗……

长沙这些年,发展的步子很快,地方特色小吃让长沙成为“美食之都”,成为网红城市打卡地。但实话实说,昔日的一些小吃“变异”了。

例如:原先的糖油粑粑,其大抵约为9cm长、6cm宽、2cm厚,呈规则的椭圆形状。但不知何时,市面上的几家大品牌小吃连锁店,售出这个代表长沙几大著名小吃的糖油粑粑,竟然变成了圆球状的“糖油果果”了。是失传,还是趋利性使然,让人不得而知。反倒是部分个体摊担和小门店,他们制作的糖油粑粑,还多少保留了昔日的模样。

最具传承性好的一家小店,在黄兴中路李公庙口子上,店主把炸好起锅的糖油粑粑,齐整的排放在架于油锅的漏网上,随即从锅里舀起一瓢滚烫的油,往糖油粑粑淋下去,那滋滋响声和甜香气息,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一种现场表演。正是这一“特色”,弄得狭窄的店铺门前总是排着长队。

我倒很期盼“杨裕兴”总店择址新张,能以面品“牌子多”的昔日传统、服务员用条盘托起十多碗面行走于店堂的“绝活”,吸引八方宾客,重振雄风。

长沙美食城。图/unsplash

论及一个城市的“特色小吃”,就必须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我细数北京的小吃,确实颇有无可替代的地方特色:豆汁(汁,要读成儿化音)、驴肉火烧、芝麻酱烧饼、面茶、牛骨髓油茶、切糕、炒肝、牛肉小包子……一方口味一方人,北京地方特色小吃迄今也没传入长沙,究其原因主要是饮食习惯上的南北差异。

所以,地方特色小吃,并不在于所谓的发掘,而是重在传承与坚守。如此而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编辑 | 明明。
特别提醒

自2023年1月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沙十大经典小吃,让你吃到爽
这8家爷爷辈儿的店,吃的都是长沙人百年的回忆!
老长沙最爱的10家早餐铺子,去晚了可不一定能吃上!
闲说湘菜134 长沙的一些名牌吃铺
【享美食】周末带你吃遍全城美味,探访全长沙特色美食小吃!
长沙街头小吃~糖油粑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