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嘉豪 | 以陶为乐,以梦为马,追风少年心,诗酒趁年华


嘉豪本人比照片帅。


有次去铜官,当地朋友请吃饭,他骑着炫酷的摩托车,像追风少年般从堤岸驶来,后座坐着漂亮的女朋友,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听嘉豪说,他刚和摩托车俱乐部的朋友们从杭州千岛湖骑行回来,之后还打算骑摩托进藏。他就像当代年轻人一样,性格肆意张扬又充满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似乎所有传统的东西都与他格格不入。


好难想象,他也会安安静静地做陶。更难想象,他不仅有好几年的烧窑经验,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因陶而结交各路英豪。


对了,他才24岁。


第十八次柴窑出窑

茶壶的落款

刘嘉豪出生在制陶世家,父亲是“泥人刘”第三代传人。自小被陶艺耳濡目染的他,却有着不一样的学陶经历,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01

学陶之路


我从小就在做陶的环境里长大,身边所有人都认为,我长大后肯定像我爸一样做陶。当时的我非常不屑地认为,不可能,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做陶!


然而,陶却一直默默地陪伴在我的生活中。


我喜欢画画,学生时代画素描的摆件,都是从家里找的器型。高三时,学校把我推荐到北京学习,当时教我的老师来自中央美院,逢周末他就带我去央美参观陶艺和雕塑工作室,看各类展览。


有次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位美国陶艺家的小型个展,艺术家把泥塑与陶瓷相结合,做了一些空间装置艺术。老师跟我说这个釉面如何漂亮,运用了哪些传统釉色。我却惊讶地发现,我家小狗用的饭钵子就是这一样的釉色和冰裂纹釉面。


工作室大门

工作室内景


北京的经历给了我一定的影响,我方才意识到家中的陶瓷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材料,做出艺术的表达。而真正开始接触陶瓷,是在长沙念大学时。


我学的动漫专业,大一上学期就常跟老师出去接墙绘的单,画油画。刚巧老师的工作室楼下是一个陶艺教室,我空闲时常去看他们做陶,逐渐对陶有了兴趣。大一下学期,我独自跑到景德镇看了几个柴窑,参观了许多年轻陶艺家的工作室,才知道陶瓷原来这么好玩,跟我印象中家里做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是不是我也可以接触一下陶艺,虽然嘴上一直抗拒,可心里却潜移默化地对陶有一种亲切感。


《茶具》

《公道杯》

02

小试牛刀

于是放假回铜官后,我跟街上有名的熊赛玉老师傅学拉坯,一个寒假,我拉了很多瓶瓶罐罐。接着遇上我爸烧窑,我也挑了十多个罐子一起烧,之后他去参加一个工艺美术展,从我烧好的罐子里选了6个带去参展,刚好一组,我也没起名字,就叫《无题》。


结果,《无题》很意外地得了个银奖。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有了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


铜官政府对当地艺术家有资金扶持,因为这个奖项我有了第一桶金,用奖金盖了一个柴窑。


当时我对柴窑的概念还是非常浅显的,不知历史、怎样烧成、何种结构。我按着自己的想法,依照别人的柴窑框架,再具体琢磨实施。所以因为经验不足,柴窑前前后后还经历了10余次的改动,拆了重建,建了又拆,一直到现在这个样子。


柴窑局部

烧成待出窑的部分陶瓷

刚出窑的竹节茶壶

03

柴窑烧制

初次烧柴窑时完全没有经验,不知道需要多少柴,也不知道烧制的过程中该怎样投柴,以什么样的频率投柴,甚至是烧窑时长多久也没概念。全程70多个小时只有我一个人,都不知道要找人轮班,我爸帮我替了几个小时让我休息一会儿,当时又累又困,一闭眼就立马倒下睡着了。


最后烧到温度还差几十度的时候,因为之前准备不够,柴火用完了。我骑着车去外面到处收柴火,心急火燎。熬了两天,好不容易烧完了。一开窑,发现里面一件好的东西都没有,全是黑不溜秋的、裂的裂、变形的变形,非常受打击。


烧柴窑,几乎改变了我的性格。我之前是一个做事只有三分钟热情的人,而柴窑的烧制周期很长,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认真地对待。


将成品从柴窑中取出摆放

第18次柴窑烧成后的作品

刚出窑的公道杯


现在,柴烧既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也是今后想一直研究的方向。因为我觉得铜官的陶土与柴火窑相融合,它所烧制出自然的质感特别吸引我。柴窑烧出的釉色确实蛮漂亮,草木灰随着火焰的温度和环境变化,会形成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颜色。同样,这样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跟我的生活比较贴切。


每次开窑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就像阶段性工作的一个检验和成果,惴惴不安又满怀期待,一切皆有可能。柴烧的作品,第一眼可能会被外表的颜色所吸引。真的很神奇,一个罐子或者一把壶上面,能生出如此多绚丽缤纷的颜色。接着细细观察,会发现它每个面的变化都不一样。


《茶杯》

《茶叶罐》


其实烧柴窑给我的感动不是哪一件东西,而是有一种自己的付出有回报的感觉,让我的生活中融入了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和回忆在里面。


我最好的作品并不是任何单一的物件,作品的呈现有范围,有空间性和时间性,可能仅仅在某个地方存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已。但如果做的这件事情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影响了一圈一代的人,那样才最有意义。我每一次烧窑,不停地重复这件事情,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


做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达到极致就是一种修行。


《提梁生肖茶壶》

04

亦师亦父

我爸对我影响很大。他性格特别收,不爱说话,这些年屏蔽外界的干扰,全心全意地研究陶,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而陶,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


我爸做的雕塑很有生活情趣,有他对童年的回忆、自然的感悟、生活的观察,有细微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他做的泥塑和陶瓷,都有一种很纯真自然、没有任何杂念的美。


我的性格特别爱闹爱折腾,一刻都停不下来。开始做陶之后,前期的作品很随性,歪歪扭扭,完全不去处理细节。后来在我爸身边学习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地受到他的影响,慢慢地把自然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同时,自己也变得更加专注,聚焦在某一点,做细微的表达。


以壶为例,我在壶盖上做的一些小动物,就是来自我爸的指导,我也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壶嘴和壶身其他的小细节。


希望在将来,我受他的影响以后,能够既保留陶的粗放质感,又兼顾外形的细腻呈现,用心做出更加生动、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制作生肖茶壶素坯

烧成的生肖茶壶

05

浪漫情感

唐代的人,文风豪放,情感的表达也很直率,喜欢就会说出来,毫不掩饰,极富浪漫主义情愫。


我的内心是浪漫的,但是表达方式不浪漫。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我时,都觉得我是一个面部表情冷淡又严肃的人,但我骨子里很闷骚。


跟我女朋友温柔刚认识那会儿是在学校,我大一她高三,她刚高考完来我学校参观。记得有次我们在校园里散步,我特别腼腆,直到她很主动地过来牵着我的手,表面云淡风轻,但我心里开心得不得了。


《茶杯》

《唐风执壶》


温柔,她老家是张家界的。


我俩在一起这么久,也不知道怎样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情感,于是想做一些跟她有关作品。我经常寒暑假去她家玩,张家界的山石景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有次捡了很多石头回来,忽然迸发灵感想把石头与我做壶的肌理融合在一起,于是做了很多尝试,推出了《石幽》系列,献给温柔,也献给我们这六年的风风雨雨。


铜官窑在唐代有很显著的特点,这并不是表面上具象的某个点,而是从一个面,从一种精神上来体会感受。所以我想把这种浪漫的精神放在我和温柔身上,或者在更多的铜官窑年轻一代的创业者身上,放大我们对陶瓷的热爱,对生活和对周围人的热爱,最终融入到作品里。


《石幽系列茶壶》

《石幽系列茶壶》

06

未来规划

首先,我成立了一个品牌:铜官柴烧。


为什么取铜官柴烧这个名字,因为我想从铜官这个地方挖掘某些点,烧出与其它产区不一样的柴烧,代表我为铜官陶瓷所做的研究。


然后,我做了一个公众号,记录下每次烧窑的过程,从制作,进出窑,到烧成。


很多人看公众号后,都希望我介绍产品,介绍设计,甚至介绍自己。可我的初衷,并不想把任何产品和设计介绍出来,让市场接受它,让别人去买它。我只是想要记录,用公众号记录我的生活方式。我想要推广的,是作为古镇上一个年轻人做陶的生活方式。


慢慢地发现,像我这样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


《茶壶》

《召回茶壶》局部


我平时跟非遗传承人对接得比较多,大家在一起交换理念,常常可以思维碰撞出火花。于是我们想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可能陶瓷只是中间的一座桥梁,用以连接更多的元素,像夏布、湘绣、木板年画等等。


所以,我想下一步,也许能把这种生活方式集中起来,做一个生活馆或者创新平台的形式,把铜官传统、自然、市场化、与生活接轨的东西相结合推给大家,一起来感受陶与生活,让大家对铜官窑有新的认识,用传统的原料与工艺,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质感和美感。


刘嘉豪自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瑰宝 柴烧古老精髓延续
不虚“瓷”行,德化颠覆了我的想象
坭兴陶斩获中国“百花杯”38项大奖,钦州名片越“炼”越美
窑中贵族:柴窑瓷器
什么叫“柴窑”?
漫谈钧窑——从禹州到景德镇,我眼中的那一抹钧窑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