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军流变,十万回乡二十万征战

蒋益澧。

清末年画《曾国藩庆贺太平宴》。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蒋益澧故居,门前半月形水塘见证当年的兴盛。

杨湘徽潇湘晨报记者 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便是值得跨越空间去相见的

曾梦佳收藏了爷爷的所有藏书。

从1852年保护一方安定的湘勇,到1860年清朝正规军的崩溃、30万湘军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主力,湘军一路来不畏生死,所向披靡。但是,日益坐大的湘军系集团既是晚清战场上的神话,也日渐演变为朝廷心中的隐忧。

于是,在1864年湘军攻下太平军总部天京(南京)仅十几天后,曾国藩便上奏以“统军太多”为由自剪羽翼,对湘军进行裁撤。自此,湘军在经历12年的发展后开始走向流变。撰文/本报记者杨湘徽

口述人

蒋序文:湘军将领蒋益澧第六代后裔。

李超平:独立学者,潜心于湘军历史研究与史据考证。

武改文职,蒋益澧首倡护侨

1864年,攻下南京的湘军兵勇们征尘初洗,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不同的分化。

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占天京之际,人数已发展至30余万人,其中直接由曾国藩统辖的嫡系有12万。曾国藩深知“用事太久,兵柄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于是主动请奏自剪其羽,将九弟曾国荃所部五万湘军,令一半回籍,余留部分守南京。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裁撤,陆师除保留鲍超、刘连捷的一万多“游击之师”外,还特意留下了当年王錱创立的老湘军刘松山部一万余人,其余11万人均被遣撤回籍。至于湘军水师,则整体改为国家经制军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之源。

但是,1860年由左宗棠牵头的湘军另一支系却基本保留了下来。其余保留下来的将领多数成为地方政要,受到左宗棠器重的蒋益澧便是其中之一。

“果敏公当年开棺时身着一品官服,黄马褂随身,头戴花翎官帽,面色虽如泥土但仍有弹性。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夫人……”2016年1月15日,蒋益澧的第六代后裔蒋序文仍清晰记得1988年开棺前自己搭个茅草屋守墓的那两个月。当时盗墓猖獗,蒋益澧的墓也未能幸免,蒋序文祖父只好决定在湘乡县博物馆的建议下进行保护性开掘。

时过百年重现天日,当年17岁的蒋序文看到中年面容的祖辈蒋益澧(42岁去世)时,仿佛断裂的家史被重新衔接起来。“那件黄马褂便是1864年在收复杭州、余杭等地后赏赐的,并赐予‘果敏’谥号和云骑都尉的世袭爵位。”

爵位的赏赐与征战有关,但魁梧的蒋益澧却从战争流离中逐渐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遂不惜由武职改为文职。在任浙江布政使期间,他专门聘请杭州的两位拔贡生为师,“日课一篇,词义卓然”,以这种方式来弥补“年少失学,未习科举文”的遗憾。如今,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上还留有蒋益澧当年的题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

湘军裁撤之后,蒋益澧并未受到影响,1866年调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五月十五日,蒋益澧带着湖南亲兵1200名,坐着火船(轮船)由沪抵港,再由原船到广东省。”此次广东上任成为他一生仕途中重要的篇章。

蒋益澧深知动荡多年的社会更需要整肃军纪,“有私取民间一物者,立置重典”,以免百姓生活如惊弓之鸟。并且,1200名湘勇自筹军饷,减轻百姓负担。报载(<申报>)蒋上任时,南海县令采买酸枝大床一张送入抚署,“蒋大人却之不受,谓本部院所用之物,自然着人采买,无庸供应。于此见蒋抚清正自持,是为各员矜式,宜其口碑满路也”。

蒋益澧更是在多年冷热兵器的交锋中打开了眼界。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样,蒋益澧的眼界也日渐开阔,在左宗棠上疏建造福建船厂时,蒋益澧也在广东跃跃欲试,但遗憾的是,复杂的政局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

那时,沿海拐匪猖獗,蒋益澧上任后便上奏折,指出海外华侨的利用价值,敦促清廷设领护侨。他不顾传统观念的攻讦,第一次提出了派官维护海外中国劳工的建议,对华工出国管理政策进行了完善。

十万湘军回乡,成地方隐忧

只是,一腔复兴之志终难以施展,1867年蒋益澧又遭排挤被贬,后来辗转广西按察使、山西按察使,退隐,在1874年即将再次被朝廷起用,召至北京,欲派为台湾巡抚时,蒋益澧于那个冬天突然去世。

连连奔波中,蒋益澧心身疲惫,回乡期间在自己老家“莫如楼”旁修祠墓,置祭产,捐义庄。“故居以前是9进13厅,共108个房间,解放后改建为乡政府、学校,还杂陈着十多处民居,宅门外的半月形池塘还在,这是周边唯一的池塘,并有护院围墙残存,而私家水井,则淹没在500米开外的稻田之中。”

就在离蒋益澧故居约十公里的湘乡壶天镇山坪村杨树坡组,也有湘军将领重修的家宅,他便是原湘军陕西布政使蒋凝学。山坪村中一个保存完好的蒋氏百年宗祠便是他们共同支持修建的。

令人很难想象的是,大书法家何绍基为蒋家祖墓撰文。从何绍基文集中一首《赠蒋芗泉》的诗,人们或许可以一窥蒋益澧的良好声名:

问年三十有三岁,手绾藩条已十年;武略精奇经百战,吏材精敏冠诸贤;性情发越一真足,士庶欢腾万气联;试到城中与乡里,颂声都为蒋侯偏。“徽式建筑,是大多数湘乡籍湘军将领兴建家宅的一致选择,这与他们曾在安徽征战多年的经历有关。蒋凝学故居有一堵保存相对完好的马头墙,可见徽式风格一斑,而其他保存完好甚至仍旧有后裔居住的湘军将领徽派大宅现在也可在涟源市杨市镇找到,过去杨市(杨家滩)属于湘乡县最西之处。湘军悍将刘腾鸿、刘连捷及曾任云贵总督的刘岳昭等人的故宅都在那儿,保持基本完好,都是典型的徽式建筑。”独立湘军历史研究者李超平为此曾专门深入湘乡和古徽州地区考察比较。

但是,曾国藩在一年多的裁撤里,共遣撤湘军11万人。这些被裁撤回家的普通湘军成为地方隐患。

一部分湘军发了财成为有钱人,他们返乡纷纷买田建屋、纳妾娶小,致使湖南物价腾涨,贫民大量失去土地。这对身无长技,陷入悲苦困顿境地的被裁遣湘军官兵和当地贫苦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更多被裁遣的湘军下层官兵既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又缺少其他谋生手段,这些湘军官兵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被时代抛弃,于是主动托身于哥老会以寻求温暖和保护。

面对哥老会在湖南的不断扩展与蔓延,湘籍官僚和富裕阶层无不惴惴不安,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藩、刘蓉、王闿运等人都担心湖南要出大事。后来,湖南的哥老会屡遭镇压,曾国藩对此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征战在外,难以魂归故里

未回的部队,有的仍在征战的路上。生死未卜。

蒋凝学虽不属湘勇起源人马,资历低于蒋益澧,但他与蒋益澧有着相似的命运,征战、获赏、被贬、辗转……同治三年,蒋凝学在湘军安徽巡抚唐训方的指挥下“督办皖北平圩、缴械事宜,以清伏莽”,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那里是捻军多年的根据地,民风彪悍,局势复杂。当任务完成,蒋凝学“去淮之日,士民设香案道左,献茶酒,率妇孺泣拜,数百里不绝。”

而在安徽的多年征战,蒋凝学历经身边一个个兵勇倒下,只能就地安葬,于是与叶兆兰、曾广翼一起自筹经费,为湘军亡魂自建楚忠祠,并将阵亡将士遗骸收埋于此,算是对无法魂归故里的兵勇一个告慰。

或许,楚忠祠已照见蒋凝学自己的命运,他已知自己如同他们一样难以归去来兮。蒋凝学击毙太平军悍将陈得才、解围兰州城、为左宗棠、刘锦棠西征提供后勤保障,但最终积劳成疾,在解任返乡之前病逝。

另一将士张运兰,是湘军集团的一个分支老湘军承前启后式的重要将领,创始人王錱病逝后,老湘军由他与王錱的弟弟王开化分领。张运兰曾在曾国藩身陷祁门险境时极力护卫,后归左宗棠调遣,于同治三年在赴福建按察使任途中遭遇大股太平军残部而被俘,遭肢解惨死。他死后,所领老湘军先后由刘松山、刘锦棠、魏光焘等接掌,远赴新疆抗俄、远赴辽宁海城抗日。

李光久则是湘军悍将李续宾次子,也是湘军后期的重要统将。甲午战争时期,他与魏光焘(后任两江总督)率三千湘军一同在辽宁海城牛庄镇与日寇血战。牛庄之战成为终结湘军的战役,自此,湘军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后的湘军便是另外一说了。

时局安定后,曾国荃牵头在长沙修建湘乡试馆,为赴省城考试举人的湘乡子弟提供各种便利。他在《湘乡试馆记》一文中以沉重的笔调告诉年轻一代:(湘军的征战足迹)南逾百粤五岭,东暨全楚、三吴、两浙、七闽,转战关陇、齐、豫、燕、晋,西迄三峡、滇、黔,又西北薄雪山戈壁、五戎百狄之域,固无一不仗湘人师武臣力,挈已失之疆土还之朝廷......窃计三十年之间,数不下二十余万人。兄战死于前,弟斗伤于后,在外则流为无定河边之骨,在里则时闻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声,几于比屋皆是。大约捐躯疆场及积劳病殁军次者,不止六七万人……

手记

征战中,他们心里都有一座学堂

事物萌芽于胚胎,它的生长与发展都会显性或隐性地展示其基因。湘军亦如是。

当湘军的前身湘勇最初在湘乡芭蕉山馆酝酿之时,主帅罗泽南便强调文化是调兵遣将中的制胜关键。后来,曾国藩在统领湘军、招募将领时也以“书生领山农”为主。文化,已植入湘军的肌底,这也成为近代军队与旧时军队的分水岭。

蒋益澧,少年失学,行为不羁,为乡里不容,但加入湘军后与刘腾鸿一样,因为作战勇敢而被罗泽南收为弟子,征战越久,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杭州时为自己聘请私教,到广东上任巡抚后的第二年便在广州越秀山创办“菊坡精舍”,三顾茅庐聘请著名学者陈澧为山长(校长),前后执教数十年,提倡朴学,成就甚多,形成“东塾学派”,将清后期广东学术水准推至巅峰。

无独有偶。早如胡林翼在益阳创办“箴言书院”、曾国藩在安庆复建“敬敷书院”,左宗棠在福建设立“船政学堂”,晚如刘锦棠在湘乡创办东山书院、魏光焘在南京创办“三江师范学堂”等。长年的征战扭曲着普通人性,也在唤醒湘军先锋对教育的重视。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虽然湘军的建制在甲午战争的牛庄战役后不复存在,但教育、文化的种子却在炮火中落地生根。蒋凝学的孙子蒋德钧后来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当事人和主要参与者,是时务学堂的校董之一;而曾国藩家族的后代也出现如曾宝荪(创办艺芳女子学校)、曾约农(创办台湾东海大学)、曾昭抡(教育部副部长)这样的著名教育家;湘军贵州提督周达武的儿子朱剑凡、魏湘若(魏光焘之女)夫妇创办周南女子学堂......这些,为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又埋下了影响至深的伏笔。

如今,蒋益澧为祖辈们刻印的《莫如楼诗选合刻》静静地躺在国家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里,无人问津。那曾经是蒋凝学、蒋益澧等蒋氏一族后裔们引以为豪的书香传家之宝。“我想在这两三年内,自费把它们重新刊印出来,传下去。”蒋序文这样认真地告诉我。 文/杨湘徽

参考资料:1.《试到城中与乡里》李超平

2.《中国通史》第11卷近代前 编(1840-1919)上册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左宗棠创建的楚军人才济济,走出了多少总督和巡抚?
刘蓉栽培蒋益澧
湘乡金薮人物之四--湖州大战中的湖州知府李邦达
文史|曾国藩缘何落葬长沙
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上)
湘军并非全部服从曾国藩 书生领兵实因擅筹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