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宁有状元吗?

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年)首次举行会试、殿试,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共开科112次,取中状元114人(包括1652年、1655年满汉分榜取中的2名满洲状元),其中山东籍6名,人数虽然不多,但在全国各省中也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在所谓“人文渊薮”的江浙地区,状元固然是“物以类聚”,苏州一城,就有十好几个。如果我们对山东状元作一番考察,也会发现他们的出处同样“无独有偶”。

一、六个状元,三个城市

清代山东的六名状元,被三个城市均分,聊城、济宁、潍县,每地二人。聊城的两人分别是顺治三年丙戌开国首科状元傅以渐,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状元邓中岳;济宁的两人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状元孙毓桂,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状元孙如仅;潍县的两人是光绪二年(1873年)丙子恩科状元曹鸿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状元王寿彭。

应该说,产生状元的这三个城市有一些共同之处,她们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聊城和济宁是古运河上的明珠,潍县是锁钥青齐的重镇。济宁和潍县都有“小苏州”之称,是著名的工艺城市——其实清代科举,八股文、八韵诗、馆阁体书法,与刺绣、年画、嵌银家具、仿古铜器等工艺品的生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才伟器,难以常格求,古今状元中,遗大投艰,拨乱反正之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当然,不管怎样,这三个城市包揽山东清代状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地文化、教育的发达情况。

二、 两条胡同,四人夺魁

道光年间淄川人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卷二:“聊城傅、邓二状元,共一巷。”按时间循序,傅以渐和邓钟岳是清代山东状元中的第一和第二个。在王培荀作此书数十年后,清代也是封建社会山东最后的两名状元曹鸿勋、王寿彭,也都出于同一条胡同,即老潍县城的新巷子胡同。

王寿彭中状元时,适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有人说他得以点中状元,是因为名字有“寿齐彭祖”之意,实属偶然。王寿彭曾写一首打油诗解嘲:“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清代山东的六个状元,平均分布在三个城市,可以说是偶然;傅以渐、邓钟岳共一巷,又是偶然;至于潍县的状元曹鸿勋、王寿彭又出于同一条胡同,那就是再三偶然了。

三、 独占鳌头,多出寒门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凝固剂,虽然其陈腐、狭隘的教条,森严、繁琐的律令,使科场几乎成为残害人才的屠场。但较之历史上世卿世禄、九品中正等特权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这种制度不断向统治阶层输送新鲜血液,对封建官僚内部的极权腐败,有一定潜消默夺的作用;同时它也使下层社会的士子不轻易放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相对而言,金榜题名对下层社会士子的诱惑,明显大于名门显宦子弟。社会待遇巨大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下层社会士子刻苦奋进,以致在科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清代山东的这六位状元,除孙毓桂家世显赫外,其他都比较清寒。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少年时买不起纸张,以墙壁作“起草纸”;最后一位状元王寿彭当过教馆先生;最可怜的是曹鸿勋,据说当从京城星夜骑马前来报喜的人到潍县时,他的寡母还在郊外挖野菜,赏给报子的喜钱和招待他们的酒饭,都是左邻右舍代办的。

四、 前后成双,中间空白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写苏州几位乡绅在玄妙观茶坊谈论清朝状元,说什么“苏州状元的盛衰,与国运很有关系”,“本朝国运盛到乾隆年间,那时苏州状元,亦称极盛:张书勋同陈初哲,石琢堂同潘芝轩,都是两科蝉联;中间钱湘舲遂三元及第。自嘉庆手里,只出了吴廷琛、吴信中两个。幸亏得十六年辛未这一科,状元虽不是,那榜眼、探花、传胪都在苏州城里,也算一段佳话。自后道光年代,就只吴钟骏崧甫年伯,算为前辈争一口气,下一粒读书种子。然而国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至于咸丰手里,我亲记得是开过五次,一发荒唐了,索性脱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各地级市的古称与现在的名字比谁更好听些?
潍县传说中的山大校长王寿彭
潍坊,请善待郑板桥
山东江苏城市大PK
清末山东最后一位状元,第一任山大校长,晚年却被通缉,客死异乡
科考奇趣:时隔28年,一巷俩状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