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潍坊,请善待郑板桥

不知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效应,还是江南文人雅士的数量实在是太多,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其家乡扬州的火爆程度远不及他在几百年前担任过七年县令的潍坊。如今,“板桥文化”已成为潍坊文化的代言,甚至城市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

郑板桥书法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

板桥故居,“板桥文化一条街”,本是扬州兴华县城的文化风景,然而这道风景却在潍坊亮丽了几十年。从“板桥宴”到“板桥醇”,从“难得糊涂”到“朝天锅宴”,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潍州原是小苏州”,郑板桥的一言一行,在潍坊现在的日常生活、文化环境中已渗入太深,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品牌效应”,但是,过分宣传郑氏的结果,却是弱化了潍坊的本土文化,忽略了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并不在少数的文化名人。

潍坊的文化大旗仅靠板桥一人撑起,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这张旗还容易“拉偏”,宣传得过头了,会让外地人有“潍县无文化”之嫌。其实人文昌明的潍坊,自古不乏能臣循吏,文人骚客,科举才子,文化望族。这片土地诞生过:齐国相国晏婴,经学宗师郑玄,著名画家张择端,宋代金石家赵明诚,元曲善手冯惟敏,政治家兼书法家刘墉,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清代金石家陈介祺等等,随意提起一个,足可作为学术研究或者文化研究的一项专门课题,究其一点寻其根,从一个文化人身上纵向可以寻到其家族的文化渊源,横向可以看到因其文化交流活动而掀起的一乡一隅文化风尚,这些都是潍县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可惜却被今人弃而不用。早些年我曾做过明清文化家族的个案研究,江南文化望族的昌盛,不得不让人嗟叹,而且精明的江南人,至今还在做着这篇地域家族文化的“文章”,为今天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着潜移默化的代言。其实,潍坊的文化家族的发展在明清两代也显示出一个小高潮,先后有胡邦佐、刘应节、王岸泉、高桂、郭尚友、陈官俊、张兆栋、丁善宝等文化世家,为何我们却止步在肤浅的认识上,而没有深入的挖掘,让其为今天潍坊文化事业的昌盛贡献魅力?


陈介祺(1813~1884)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清史稿》对于陈介祺的收藏成就有着高度的评价:“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鲁迅曾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则认为陈介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


早在小学时期,学习乡土历史,我就对一个历史现象印象极深,状元八百,潍县占有八名,而且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带有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卷子,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留传下来的状元卷。曾经潍坊还有一条“状元胡同”,因在光绪年间先后走出去两位状元曹鸿勋与王寿彭而闻名天下。为什么这样宝贵和荣耀的文化,如今却了无痕迹?

是的,我说的这些都是古人旧事,但是这些载于县志史册中的资料,不应尘封,相比于其他地方发掘本土文化名人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的热情,我们张口郑板桥、闭口风筝之都,不得不让人怀疑是潍坊文化资源的“真匮乏”,还是潍坊人有“文化健忘症”,对老祖宗的东西知之甚少。我看不是,要不然怎么对郑板桥的“潍州原是小苏州”百读不厌、百听不烦呢?我曾在苏州学习生活过,苏州厚重的文化积淀、美不胜收的园林精致、小桥流水和灰瓦白墙构建的“江南水墨画”、日新月异的中新工业园区,至今仍让我深深怀念。但是“小苏州”这个词汇,对于称呼一个跟苏州同级别的地级市来说,本该是“零容忍”的,然而,我们“忠厚淳朴”的山东人,却乐此不疲,潍坊人如此,济宁人亦如此,这首《竹枝词》也常为济宁人引用:“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圜圚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本土文化与本土历史名人,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视为“文化包袱”,这是今人的一笔财富,更是“根”。我们应该好好发掘和利用我们的本土资源,而不是向扬州“借”个郑板桥来大做文章,以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从事文化事业,惰性要不得!

更何况,我们的宣传已经将郑板桥抬上了神坛,他的趣闻轶事、人格魅力、文化地位和文化影响,也许都与事实有了些微出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我们得承认郑板桥的确是循吏,的确很清廉,但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人格瑕疵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古文人多轻佻,郑板桥也曾写过不少淫词小调,如果这些作品被刻入集子中流传后世,是要毁掉一世英名的,于是在自刻《板桥集》“后刻诗序”中,他曾发狠话留于后人:“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郑氏其人的另一面,显而易见。

 所以,现在是该把郑板桥先生从神坛请下,还他老人家“清廉循吏”身份的时候了,也是潍坊文化走向“寻根”的时候了。没有本土文化根基的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不会出现长期的枝繁叶茂之貌,也不会开辟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文化之路。文化研究者不该有惰性,文化产业发展也不该“拒绝古人”,文化发展策略制定者更要有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总之,今天的潍坊文化需要有寻根意识、本土意识、精英意识、品牌意识,和一点点抛开了商业色彩的纯粹意识。


本文摘自《聚雅》第二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风光(1533)十笏园古建筑群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10408 诗意潍坊——奇人板桥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说说潍县萝卜
郑板桥的潍县岁月
郑板桥书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