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有三伏,中伏最热!记住两个字,安度中伏,不惧“苦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最热在中伏。今天是2016年三伏天的“中伏”首日,将迎来全年最热时段。

进入中伏,高温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易使人心气亏耗,稍不注意,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疾病,还会心烦气躁,也有人“挥汗如雨”过度出汗。

中伏闷热、潮湿,容易中暑,养生关键就是两个字:除湿!记住这两个字,照着下面这份养生攻略来做,安度中伏,不惧“苦夏”!

中伏饮食,少苦、多辛、加点酸

中伏天气最热,人们容易出现头昏脑涨,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毫无胃口,动不动就拉肚子的情况,此时贪凉并非上策。

南京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骆天炯教授提醒,夏季饮食更应该注意少苦、多辛、加点酸。1少苦:防胃部不适、恶心呕吐

人们都知道“苦”夏易上火,而适当吃苦可以泻心火,但要注意,过量食用苦味食物,反而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2多食辛味:补益肺气、化湿祛湿

夏时心火当令,中医认为多食辛味,如葱白、姜、蒜、香菜等,能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化湿等,还要注意提高食欲。3加点酸味:固表敛汗

此时还宜多食酸味,酸能收、涩,有助于固表敛汗。

另外,民间有“二伏天吃面”的说法,吃热汤面可让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进入中伏,不防阳暑,防阴暑!

炎炎夏日,人们都知道高温环境下活动引起中暑,却不知,除了这种高热、多汗的“阳暑”外,中医还有一种称之为“阴暑”。

“阴暑”就是过度贪凉(过食冷饮、凉水洗澡、直接睡在地上等)造成的无汗、恶寒、腹泻腹痛、浑身无力,而这类人群反而增多。

因此要注意不能过度贪凉,减少寒凉食物对肠胃的刺激,平时多吃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

两款养生粥,祛暑湿,度苦夏!冬瓜薏仁绿豆粥祛除暑湿、防头痛头胀

材料:冬瓜250克、薏苡仁50克、绿豆30克、鲜荷叶1张、藿香叶9克、粳米5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用清水洗净,冬瓜切小块,与薏苡仁、绿豆、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荷叶。另将藿香叶煎煮,取汤适量,加入粥中,稍煮即可。

功效:祛除暑湿,防治闷乱烦躁,头痛头胀,发热有汗等。

杞菊鸡蛋羹补肝、润燥、养血

材料:枸杞子15克,鲜菊花15克,冰糖适量,鸡蛋1个。

做法:

1、将枸杞子去果柄、杂质,洗净。将鲜菊花撕成瓣状,用清水浸泡后,沥干水分,冰糖打成屑。锅内加水500毫升,置武火烧沸,下入冰糖煮溶解。

2、鸡蛋打入碗内,用筷子搅散入沸水锅中,煮成羹汤,加入枸杞子、鲜菊花瓣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润燥、养血。适用热病烦闷、燥咳声嘶、目赤咽痛、头痛发热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夏有三伏,而中伏最热。养生关键就是“祛湿”两个字,饮食上少苦、多辛、加点酸,生活中不防阳暑,防阴暑!加上两款养生粥,安度中伏,不惧“苦夏”!

这份中伏养生攻略,送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祝大家健康一夏天!(注意:本文所用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2月養生
中伏饮食建议:少苦多辛加点酸
【今日大暑】谨防四种暑证
芒种+端午+高考,营养师建议你们应该这样吃......
大暑养生重在解热祛湿--中医频道 > 中医养生 > 时令养生 > 正文
2021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跟着做,新的一年疾病都绕道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