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铜镜
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镜的制作,以前在近东及南欧的古代文化诸国盛行,在希腊就有具特色的有柄古镜的存在。但在制作以及花纹雕镂的精缜上,我国出土的秦汉铜镜,在世界古镜中可以说是无与比伦的。

  我国宋代宣和的《博古图录》,卷末就收有汉唐镜遗品,清代的《西清古鉴》也多载古镜。此外更有钱氏的《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瞿氏的《百镜轩镜录》、梁氏的《藤花亭镜谱》、陈氏的《簠斋藏镜录》等,后者在金石学上已在研究中达到很精细的地步。

  据史籍所载,我国范铜刻金之术,可推至黄帝时代。据说黄帝晚年尝巡视国内,在开封附近的首山发现铜矿,于是采而铸三宝鼎于荆山之阳,以象天地人三者,是为铜器铸造之发端,同时又铸钟铸镜,因此铜镜的起源,又云肇始自黄帝。

  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代,进入了划时代的青铜文化时期。三代时我国工艺美术制作已甚发达。《左传》云:“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夏时所铸铜器,现代虽无遗物可征,但当时金工之技术,应已发达成熟。商代为我国青铜铸造的繁荣期,无论器型、纹饰和制作工艺都有了高度发展。周继商而续有发展,将商时之六工(土、金、石、木、兽、革)演为八材(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各以其技以充国用。而冶金之工又分为筑、冶、凫、 、段、挑六门,设有专司。又据《周礼?考工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其工艺发达可以想见。

  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一直延续到战国秦汉,熔铁技术发明后,铜器的制作和应用才渐渐为铁器所代替。但作为社会重要日用品的镜鉴的制作,此时却出现了兴盛繁荣。

  铜在古代是珍贵物品,古籍中统称曰金。所谓赤金,也就是红铜。至于黄金白银,大多是镶嵌在红铜器的表面,以为装饰。商周时代的铜,已不是纯铜,里面的成分有银也有锡,所以也叫合金。因为是好多金属混和起来的,所以就叫同。一直到了后来,才把同字加上金字旁作铜,用以说明它是金属品。

  古时以铜铸鉴,鉴本是盛水的大盆,后来镜鉴通用。《周礼》:“以鉴取明水于月。”《庄子?则阳篇》:“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故鉴就是水镜(见《礼经》),镜才是指的金属镜(见《庄子》、《韩非子》等书)。又在《淮南子》“修务训”上说:“明镜之始,上型蠓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百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又有火镜,叫燧,是一凹面镜,可以放在日光下取火。

  这镜鉴便是用合金制作的。虽然主要的成分是铜,但里面却大量混有银和锡的成分,有的也含有锌和铅的成分。所以古代的铜器,若是埋在干燥的高原或低灌的湿地时,日久年远,便受到土中硝石卤沙不同侵袭的影响,微行分解,出土的铜器便朱碧入骨,斑驳陆离,甚至莹润如碧玉翡翠了。

  在古镜铭文中,有好些句子曾说到镜鉴制作的本质成分。如:

  “湅冶银锡清而明”“湅冶银锡去其滓”

  “汉有善铜出丹阳”“新有名铜出丹阳”

  “兼以银锡清具明”“造作明镜百湅正铜”

  “湅冶铅华清而明”“湅冶同华清而明”

  “清冶铜华以为镜”“青铜为镜见其神”

  “鎔金琢玉” “永铸青铜”

  “铜出徐州” “合湅白黄”

  从这些铭文中,可以看出许多金属的名子。制作镜鉴的合金,便也就是银、锡、铅、铜、黄金、白金等金属的混合。汉《食货志》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孟康曰:“赤金丹阳铜也。”古者金锡半为鉴燧之剂。又杂录云:“杂铜金银为之。”周时所铸铜器,铜和锡混合的比例略见于《考工记》中。《考工记》是《周宫》中的篇名,是当时讲究饰材辨器的书。书中说金有六齐,其中锡的成分,各有不同。所说的齐,便是剂字的借用。从六分之一到金锡各半,就叫六齐之金。六齐的金,因着制作种种器物,分别有不同成分如下: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用它制作钟鼎钲量祭器等物;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用它制斧斤;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用它制造戈首及三锋戟;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用它制作刀剑和农民的锄刃;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用于战阵田猎,其刃下广上狭;

  金锡各半谓之鉴燧之齐。(鉴就是平面镜子,燧就是凹面镜子,置于日中可以取火。)

  可知制作镜鉴的金,是铜锡各半,但其中又说有金、银、铅、锌等等成分,所以制成的镜鉴,经过磨拭,其色洁白,而回光力又甚强。近世日本的小松、山内两博士,为了研究镜鉴的制作成分,曾用科学的方法,把我国秦汉镜鉴铜的本质,经过化验,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记录。不但对于古镜的质地成分有了明确的了解,在年代上,也因了合金成分的不同,作了清晰的划分。

  我国最早的古镜是战国镜,旧称秦镜。秦镜这一名称的来源,系见于《西京杂记》。其中在“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之条所载记事,从“秦镜防奸”著闻。《博古图录》卷三十,在唐饕餮镜鉴内,载有“重圈蟠螭镜”。瑞典人(O.kaHbock)研究说,“此等镜多出于战国的楚都,淮河流域颇多”,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始了进一步对秦镜的探讨。

  近三十年来,在地下挖掘中,从淮河流域发现了“淮泗镜”,又名“淮式镜”。1924年在浙江出土汉西王母镜,因此知道镜子南方也很多。1933—1937年在长沙发掘出镜子近千面,花纹非常繁复,以后便把淮式镜改称“楚镜”。楚镜一般是翻边,平边的也有,可能是北方系统,平边的一般都是河南发掘出来的。制作精薄,代表了青铜器末期的高度艺术成就。

  据梅原末治在《泉屋清赏》中的记录,又据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报告《汉以前的古镜的研究》来细细审究秦镜,有如下种种纹饰:

  1、纯地纹镜——主要的是中轮满布四方连续的回纹或雷纹、涡纹图案,有的中轮也有四乳,有的近鼻处是矩形。

  2、饕餮纹镜——中轮以饕餮作图案,作两饕餮兽首相向相背状。又有饕餮纹方镜。

  3、盘螭纹镜——中轮作盘螭图案,盘结夭矫,颇有薄肉透雕的风趣,花纹密致均匀。

  4、连弧纹镜——皆作连弧纹,如葵花形,无其他纹饰。又有一种满地更铺细花纹,如雷纹、涡纹以及花枝等。也有有钉有乳的。

  5、连弧彩纹镜——在连弧纹地上,作各种色彩纹样的描画,斑斓陆丽,是秦镜中少见的珍品。

  6、变样羽状兽纹地丁字镜——近鼻多矩形,近外轮处四出或五出斜丁字如“ ”,又满铺变样羽纹地,或间以宝相花枝。

  7、其他纹镜——除以上所见者外,又有菱纹镜、菱纹方镜等。又有的仅弧纹带二、三圈,乳丁及花饰凸出不高。

  总之,在秦镜的制作上,是有它的特征的。与汉代、唐代的制品,有着显著的区别,现在略述如下:

  秦镜中的盘螭纹镜、虺龙纹镜,多半是薄肉透雕,更有嵌宝石、赋彩色的。连弧纹镜和雷纹、涡纹地镜,花纹多扁薄,凸起甚小。丁字纹镜(又称“四山纹镜”)花纹多历落劲整,清晰明敞。其外更有变形兽纹镜、夔龙纹镜、金银错狩猎纹赋彩镜,那就是秦镜中的最精品了。

  秦镜的镜纽侧长而小,秦后至汉,鼻就大了许多,也由狭长渐渐易为椭圆、正圆。到了隋唐,鼻一变而为圆大凸显,大于秦纽数倍,且广泛地利用起蟾蜍鼻、鼍龙鼻等兽鼻来。

  秦镜质地莹薄如纸,极易破碎。入手甚轻,精润如玉,闻有宽边者,但大半都是仄边。

  秦镜铭文的位置,也不和汉唐太一样。有铭文者甚少见,既有铭文,也是在近鼻处,或位置在内轮的矩形中。字体较汉镜劲细而小,劲遒作长脚篆是当时特色。至于金银错的秦镜和满镶了珠宝、遍赋了彩色的秦镜,就大半没有铭文。虽然没有铭文,但制作的精美,十足代表了一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制作技巧,为汉代后所少见,也可以说是绝无类例的。

  在著录中秦镜铭文有如下种种:

  “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

  “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

  “修相思,毋相忘,常乐未央。”

  “修相思,永毋忘。”

  “与天地相异,大乐贵富毋极,愁思曾□欲见毋说相思愿绝。”

  我国长沙出土之楚镜,多四灵回纹、蟠虺纹或回云地纹,多无铭字。1951年太和殿伟大祖国艺术展览中曾出品楚镜三个,都是长沙出土。一四兽回纹镜,中轮有瑞兽之饰,直径约六寸五分;一盘虺纹镜,直径五寸五分;一连弧回纹镜,直径约七寸,质地莹洁,碧绿入骨。有一个可以说是黑漆骨精品,虽然没有铭文,真是战国时遗留到现在的珍贵艺术品。

  我国镜鉴制作的兴盛期是汉代,汉镜图文整齐,刻镂精妙,极为世人所称赏。

  西汉多“见日之光”镜,形制颇小,“位至三公”镜、“君宜高宫”镜,则较大些。纹饰简单,和战国镜完全不同。但秦式镜,可能在西汉初仍继续发展,特点是没有翻边了。汉武帝以后,加上了文字。楚镜中虽也有有文字的,但字数比较少,且多在内轮。早期的铭文用楚辞体,有的形成七言诗,证明了此时七言诗的发展。武帝好神仙,镜子的花纹也开始和神仙结合。

  汉镜中最奇特最珍贵的是透光镜,这在我国很早就有人知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世有透光镜,背有铭文二十字,以镜承日光,则镜文二十字皆透在壁上了了分明。”

  又《余冬序录》云:

  “透光镜日中映之,镜背上文字花样,尽现形中。宋沈括笔谈,载以为奇。”

  元吾子行云:“镜对日射影于壁,镜背文藻,影中一一皆见,磨之愈明,盖是铜有清浊之故。镜背铸作盘龙,齐于镜面竅刻作龙,如背所状,复以稍浊之铜填补铸入,削平镜面,而加铅其上,举以向日,影光相射,随铜清浊分明暗也。吾子行自谓亲见人碎此镜者,如其言云。”

  三国“建安镜”,鼍龙忽高忽矮,鼻变大了。战争攻打的场面也反映到花纹上来,也能表现深度了。“绍兴镜”多西王母题材,反映了对西王母的普遍信仰。车马花纹也成为流行题材。

  晋代镜子上出现了菩萨花纹,并多使用阶段性分格纹样。以后对镜子的知识不多了,一是因为北方战乱,一是因为殉葬品开始多用瓷器。

  东晋多“十二辰镜”,北朝多分格式镜。以十二辰为纹饰以前不见。且形式上接近了隋朝,白铜多了。“四神”形式,已是晋朝石刻的样子,失去了汉代风格。技术上也不如过去,这是因为大规模的工艺发展,镜子已不是主要工艺品了。

  六朝晚期,陈隋镜,字体变了,铭文多四言诗句,特点是当时流行的诗,如大文学家庚信的诗。中轮也高了起来,形成了唐代的风格。以后四神纹少了,宝相花纹兴了起来,这时的铭文、字体和纹样,都划上了新的时代形式。

  唐镜镜身变大变薄,背饰华丽,花纹趋于流动写实。唐镜花纹,多道教故事,多以神话为主。如“嫦娥奔月”,“□□飞霜”、“孔子和钟子期”等。甚至打球、赛箭的生活形象也反映到镜子的花纹上来。过去误定为汉代的海兽葡萄镜,以及蜂蝶花纹的葵花、菱花镜,都在这时出现了。传唐玄宗时中秋节上下送礼,凡是鸟卸带子花纹的镜子(鸾衔绶带纹)可能是这时制作的。当时穿的衣服都是鸟兽花纹,这和官阶也有关系,从唐镜花纹上,可以看到唐代各种工艺品互相影响的交织关系。如穿枝花、宝相花,和印花丝绸有关;放射状瑞花,和织锦有关。花式镜子,是这时镜式的特征。这时又产生了金银加工的错金银、金银平脱、漆加金银花以及螺钿镜等。

  宋代镜子的特点是质薄,边坡下周围有道。宋与辽金对立,不许铜流通。宋镜纹饰多穿枝写生花,边上多有凿字,也有没字的。又有有柄的镜子,但不多。

  元朝出现了反映喇嘛教教义的真言镜,花纹中道教故事尤多,佛教故事极少,只有莲花太子镜。西夏镜的特征,是铸有西夏文字。

  明季生产发展,又接收了元朝金属,在大量绸缎上也都加上金银花饰。但自元至明,已经不把镜子当作艺术品。时代愈下,就愈看不出镜子的艺术价值。这时玻璃也输入进来了,真正玻璃用在镜子上大量生产的是在清朝。明清铜镜上的花纹很少,花纹多用双鱼,有的只用四个字,如“状元及第”等。这时又有了大型镜,只是平板乏味而已。

  明清时代的镜套,是真正的艺术品。镜套的做法有许多种。一种用丝线绣,叫“铺绒”,一种叫“补花”,一种叫“戳纱”,一种叫“平金”,在美术上价值很高,近中还可以看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石刻
镜子进化论
古墓出土一汉代“奇镜”,已失传1000多年,专家:根本无法仿制
青铜境分辨
铜境的价格,铜境的鉴定方法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