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知识型妈妈的“兴趣班”战斗心得
儿童兴趣班,本意是为了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将兴趣变成爱好和特长。理论上,兴趣班应该是快乐的,孩子爱去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能不开心吗?但现实中,兴趣班常常是父母将自己喜欢、憧憬的特长,硬塞给孩子——“上兴趣班”变成父母和孩子的战斗。
1
滑轮之战
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前,邻居家再次上演虐心哭嚎——大帅锅爸爸+大美女妈妈,逼三岁出头的小帅锅浩浩去学轮滑。
大帅锅是体育老师,肌肉型男,在儿子哭喊着“不去学轮滑”之后,对儿子说:“学轮滑这点破事,难吗?多简单啊,你学会了咱们就不去了。……这事是你自找的,怪不了别人,只能怪你自己!你学会了就完事了。”
美女妈妈说:“你这样能坚持下来什么呀?什么也坚持不下来!”
在家里的哭嚎和吼叫之后,浩浩被拖出家门、准备装进车里。他哭着不肯上车,哀求:“再歇会吧,让我站这儿再休息会吧。”
“你想歇到什么时候?”然后就被抱上车带走了。我长出一口气,总算能耳根清净、不用跟着揪心了。
我想浩浩、对门四岁的珍珍,都跟我女儿一样,是被父母引诱着上了贼船的。宝宝们从小被带着去公园玩,看到别的哥哥姐姐滑轮滑,我们做父母的,自己首先眼睛一亮,立刻在头脑里勾勒出自己宝宝飞驰而过的英姿,当然宝宝们初见也是好奇的,于是当宝宝三岁左右,我们开始问:“你想不想像哥哥姐姐一样嗖嗖滑呀?”
“嗯!想!”
“那你想不想学轮滑?”
“嗯!想学!”
OK,这可是你自己想学的啊……于是开始落实(这个时候父母的执行力,都是杠杠的)。
几百大洋花掉,买好了行头;又几百大洋花掉,报了轮滑班。第一次去,大人孩子都是兴冲冲的。第一次课上完,多一半的孩子就开始打退堂鼓。BUT,想溜就溜,没那么容易。钱我们都花了,这可是退不了的。再说,以后其他的兴趣呢?都半途而废,那怎么行?
2
我如何教女儿学轮滑
我女儿现在五岁半。去年夏天,我给买了轮滑鞋、报了轮滑班。上了两次课,女儿就说什么也不想去了。以滑完之后可以玩游乐场、吃冰激凌为引诱,又去练习过两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是看了二十多本育儿书的人,深信保护兴趣的重要性,所以就不逼她,待日后伺机而动吧。
然而机会总也不来。那两次课让女儿明白了现实:轮滑课不是嗖嗖嗖,而是枯燥地抬腿、收腿,教练不断地喊“用力点”、“抬高点”,以及摔许多的屁墩、摔完自己站起来。她理智地做出决定:不再去上。只要我一提去上课,就是坚决的“NO”。
对门搬来新邻居珍珍一家,他们在公园里看过女儿学轮滑的“英姿”,今年春天,到珍珍四岁多的时候,也给珍珍报了轮滑班。女儿因为喜欢跟珍珍玩,所以和珍珍一起去滑了两次。毕竟珍珍初学,穿着轮滑鞋站还站不稳。女儿就嘚瑟起来,不练自己的,跑去“指导”珍珍。
对她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穷嘚瑟,我看不下去,当然还有点小压力——要是珍珍后来居上,坚持学习,很快就会滑得比女儿好,到时候就有她难看的了。当然我也会觉得很难看:自己带闺女学,半途而废,一年多都没学出啥来,人家一两个月学到中级的话,真心有压力。
于是,下定决心:五岁多,也该开始好好练了,以后每天放学都得滑一会儿。
又是体现执行力的时候。每天去接女儿放学时,我都拎着她的轮滑包。练了一个多月后,去见了一次教练,教练鉴定认为可以上中级了,然而还没开始上。因为天热了,不忍心逼她穿戴厚厚的轮滑鞋和头盔护具,所以练习也暂停,等到9月后再说吧。
这一个多月的练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女儿当然还是不爱滑,我也不想逼她。逼她,直接的结果就是她讨厌我、讨厌轮滑。她讨厌我,我就难以对她施加影响了;她讨厌轮滑,就有可能跟轮滑绝缘,我浪费了钱不说,她也就失去了从轮滑中学到掌握平衡、超越自己、享受滑行快乐的机会。
我的方式就是:跟女儿一次次地聊,(一次不能说太多,避免唠叨、说教),说我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说钱是一个资源,投入到一件事上,最好能够有所回报,才不算浪费;说每件看起来光彩夺目的、闪闪发光的、嗖嗖嗖的事情,都需要一分钟一分钟的坚持、一点一点地实现。
其实谁没有心机呢?说不逼,不等于不要求孩子坚持一些有兴趣的事、最终能做到出色。
不逼,因为知道逼的后果不妙。以伤害亲子关系为代价吗?以打破那个温柔、公平的父母形象为代价吗?要露出凶恶的面目、用成年人的高大身躯和武力去逼他屈服吗?他会吸收父母展现出来的每一种人格元素。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打破了“正确底线”的时候,孩子就领悟了:原来那个底线是可以打破的。然后,当某天他也做出打破底线事情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道德高地可以去指责和教训他了。
所以,还是得守住底线、将心比心,平等地来沟通,相信如果你耐心,他也能学会耐心;如果你妥协,他也能学会妥协。
3
回答三个问题
要解兴趣班这个大难题,我们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难,所以我们先试着解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
问题2,如何让孩子愿意坚持?
答案是我们自己做出榜样。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坚持把一些困难的事做完,这会起到一些表率作用。但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太多,这种展示机会不是想要就能到来的。于是,展示耐心就是关键所在了。
因为坚持在本质上就是耐心。如果我们愿意忍受孩子对兴趣班的抵触、忍受孩子的不合作态度,不诉诸吼叫、逼迫,而是慢慢启发、聊天开导,孩子就学到了面对不喜欢的事情时保持耐心,用适宜的方式一点点来解决。
是的,坚持就是“面对不喜欢的事保持耐心,用适宜的方式一点点来做,知道后面会有个不赖的结果”。
我和女儿,都从一件事情上体会到了这个过程:女儿学骑自行车。
在女儿三岁时,我给买了较大号的儿童自行车,带两个辅助轮。今年三月,我建议将辅助轮拆掉,教女儿真正学习骑车。女儿在不知道难度的情况下,同意了。
结果是花了10天左右的时间,她会骑了,骑的挺稳当、能利落地跳下车停住,但还不会自己上车。后来隔了几周,在买新滑板车的激励下,她学会了自己上车。
在教她骑车的过程中,我最初有过急躁,后来及时反省,停止了不够耐心的口气和态度,温柔对她说话,耐心给她扶车、跟着车跑。我注意观察和总结方法、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一天天的,她就体会到了:原来每天在院子里骑一会,就能进步一些,最后就会骑了。
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都很宝贵,增强了我俩的信心。
后来我每天拎着轮滑鞋去接她放学,然后每天要求她滑10圈。因为有学骑自行车的经验了,所以总体来说她是比较合作的。当然也有跟多时候,她只喜欢跟同学玩、疯跑,不想滑,想赖掉。我有坚持的时候,也有妥协的时候。也有我先坚持、最后妥协,然后她自己又说“那就滑几圈吧”,或者自己滑得舒服、有进步的时候,自己主动增加几圈。这个时候,我心里还是挺窃喜的,看到了我自己的妥协让她也学会了妥协。
问题3:一个兴趣班,应该坚持多久?
浩浩的爸妈说:“学会了就不去了。”这话是很模糊的,有一点糊弄孩子的意思。“学会了”到底是什么概念?是能慢慢滑着走了?还是能姿势正确地、熟练地弯腰换重心滑?还是能滑交叉步?还是能嗖嗖速滑了?
轮滑作为兴趣班,我希望女儿学到能在公园里刷街的程度,能感受嗖嗖嗖的速度、能享受到轮滑的快乐,就可以停止了。最理想的是,当她这10次课学完,她不会把轮滑鞋扔到一边,再不搭理,而是去公园的时候希望带上轮滑鞋,这成为她喜欢的游戏之一;当这双轮滑鞋小了,她请求我再给她买一双更大号的鞋。
更完美的场景是,当她10岁左右,身高快追上我了,能够扶助我了,她会教我学轮滑,耐心地指点我该怎么掌握平衡,让我十年前买的那双轮滑鞋,发挥它的价值,让我也感受到轮滑的快乐。这么想想,我都要幸福地泪奔了。
问题1:“兴趣班”为何变得无趣、需要忍耐和坚持?
我想,答案是父母的急躁和功利心,让孩子的兴趣慢慢流失。
孩子只是感兴趣,他们那么小的年纪,怎么能确定这就是我要持续投入辛苦、作为毕生追求的事情呢?感兴趣、尝试,发现这事适合或不适合自己、发现这事会继续喜欢或者不喜欢了,这都是正常的。
父母一急、一责怪、一怒吼,完蛋了,孩子就觉得兴趣这事严重了,不能随便对什么有兴趣。
就像我们会对很多帅哥美女感兴趣,但你不会跟每个人结婚。最终选择牵手一生的那一个,是要经过选择、交往、试错的。并且得看自己的条件。我们的条件,也许只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有优势的、有天分的,那其他的人或事会把我们淘汰掉。
而童年,是可以跟很多选项一起玩耍的。小男孩可以喜欢几个小女孩,小女孩也可以喜欢几个小男生。今天跟他好,明天不跟她好了。我们觉得小孩子好幼稚啊,但谁能说这不是小孩子的智慧和生命早期的特权呢?
孩子选择兴趣也是同样道理,他们可以喜欢了、又不喜欢了。有的坚持时间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最重要的是,那是孩子们自己经历过、体验过之后做的选择。他们当然可以现在放弃了,过几年或十几年后,又喜欢了,并且就确定跟这个人、这个兴趣过一辈子了。
我听很多朋友说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在童年都没有机会去做选择、去放弃。我们稍微选择又放弃一下,就会被大人扣帽子说“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因为我们不曾有空间去自由选择、放弃。
当然,我也是只是现在这样写的时候振振有词,我也没能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我只是想朝那个方向去做。
所以呢?当孩子初见一个事物,觉得有趣,那是因为新鲜。做几次没兴趣了,那很可能是那件事无趣了。我们最好首先相信孩子,仔细想想,换做是自己,会不会一直觉得有趣。然后想想能不能有办法让那件事变得有趣。实在不行,就跟孩子聊聊,这事现阶段无趣,但等你达到一个水平之后,它才能有趣。那个“有趣”是对你努力的奖赏,是你自己才能赚到的。
要是他还不为所动,就现身说法一下,讲一个你自己追求“有趣”的故事,由不嗨到嗨,像跟朋友聊天似的,说说你自己的心路历程、辛酸血泪,孩子一定特感动,即使他表现得不那么感动,但他一定对你的故事、糗事感兴趣。
再不行呢,就放弃呗、妥协呗。也许你的孩子有更适合他天分的东西可以去追求呢,别在这么一件事上死磕。至少你可以教会他适当妥协,以及不把“放弃”这事看太严重。假使你能这么做,可能你是在给他的人生卸去枷锁呢。
当他上中学或大学后,如果某天他迷上一件事,比如航模、比如轮滑,你能否不为了学习成绩去要求他放弃这个爱好呢?
就像今天我们要求三五岁的孩子学个特长,要求他们坚持和投入,背后的目的是为了跟别的孩子竞争、还是为了日后择校有筹码,还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发展、人生的丰富?到他中学的时候,他有爱好了有确定的追求了,我们又为了一个考试成绩要求他减少投入,或者放弃,我们能确定成绩和爱好那个对他的人生更重要吗?要是他未来的事业跟航模有关呢?或者他读书时代就开一个跟航模有关的公司呢?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我开始啰嗦了。我也意识到,面对孩子,我该更敬畏些。她的人生、她的兴趣、她的爱与不爱,岂是我能规划和指手画脚的?
兴趣班,上几个合适?
贝贝熊系列绘本里,有一本名为《找回轻松》,说的是贝贝熊一家人原本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工作、玩耍、上学、拜访朋友、享受大自然、坐在一起享受一家人的时光,后来因为小熊兄妹各自选了好几个兴趣班,大人孩子都搞得疲惫不堪,最后熊妈妈痛哭了一场,全家人才坐下来检讨这种过度紧张的生活是否应该停止,最后,小熊兄妹俩,每人选定两个兴趣班,其他的都取消掉,这样他们才重新过上了舒适愉快的生活。
故事的最后一句话跟开头呼应:“有时候,他们只是坐在一起,什么也不做。”
贝贝熊系列绘本是我非常喜欢的,作为成年人,我从中学到很多。作者透过这个故事,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孩子同时学两个兴趣班就很饱和了,再多就会疲劳。
因为我们一定得给家人、朋友和发呆留出足够的时间呐。
一个兴趣班上完了,是不是就立刻应该换下一个兴趣班呢?我认为得看情况。如果这个兴趣孩子已经掌握,或者到了可以结束的程度,那也应该过上两三周再开始下一个兴趣班。得给他点更多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让他充充电。
如果这个兴趣转变为了孩子的爱好和特长,那么及时不用定期去上课了,孩子也需要持续在这个爱好上投入,那么开始上下一个兴趣班,就要更长点的时间。一切要以在不影响生活休息的前提下,能够从容安排得开为宜。
有些兴趣特长,如弹钢琴,在孩子达到能够坚持练习的年纪后,每天要安排出固定的一小段时间,把这件事排入作息表中,时间长了,这事变成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动作了,就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你如何让她融入作息表中,这是个问题。如前所述,慢慢来,最好不是靠吼叫施威来达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育儿:通过这位妈妈的回答,我总结了这个很落地的育儿方法┃木乃一
为什么你的孩子一事无成,因为你给了他100%自由、快乐的童年
9岁男孩报了12个兴趣班,妈妈的解释让人哭笑不得
行动派说 | 应光&乔蕾:下班后管好时间,父母陪孩子、工作两不误
7个兴趣班我只给儿子留了1个,只为这件事……
“秒杀”孩子童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