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1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注解:

这一条须和前面所学过的,以及后面《金匮要略》里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才能解释通。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这是说有脉浮紧的表证,误下后邪入里,于是形成了痞。这个痞有所不同,“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要解释这个情况,就需要和前面的痞证来对比分析一下。


大陷胸是痞硬,不按就痛;小陷胸是痞硬,按才痛。这两个可以理解为已经结至坚硬,才会有硬和痛。


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是痞,没有按痛,但是有满,这个只是水热之结,未至坚硬,所以不痛。半夏泻心汤痞结的程度应该和这个也一样,只是同时有胃虚寒。


本条说里有痞,但“按之自濡”,就是按起来不但不满,还是软的。于是这个说了个“气痞”,就是水和气的结,并没有热。我们知道热证一般都容易胀满,硬,痛;如果是伤口,热则会有红肿化脓;有风热证的人头会肿大,厨师为什么一般都头大,因为天天对着火和油烟。这里是软的,说明没有热,只是水和气的结了。那用什么方子呢?后面的《金匮要略》里有个枳实白术汤,就这两味药,治“如旋杯”的痞结,就是身体里面有个东西,从外面能摸到,摸着像盘子一样,光滑有形状,但又没有感觉,不满不结痛,这就是气痞,水和气之结。枳实破气,白术燥湿。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很严重,其实就这两味简单的药就能治好。


很多人惊叹于经方经常能用简单的药治好很复杂的病,又参不透背后的原理,于是说古方学究天人,如果真正参透了人体的规律,参透了药在人体里面的具体作用,那真是大道至简,一点都不玄虚,你也可以组出这样的方子来。

原文: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注解:

此条的第一句说的是先表后里的原则,这个无须重复。


看后面的证,“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是表未解,后面又说表解了,只是里未和,要用十枣汤这样的至猛至烈之药来攻。这显然是有错简的。我们不管错简,只就事论事来说这个十枣汤。条文中符合的证应该是:“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和“不恶寒”。


“心下痞硬满”这是大陷胸汤的证,后面还有胁下痛。心下是偏里的区域,胁下是偏半表半里的区域,都痛,说明这个结得很重,三焦水道和呼吸消化道的区域都牵连上了,同时还有不恶寒,说明不是阴证寒证,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十枣汤来攻了


这个方子很少能用得到,但还是要讲一下,这三味药都是泄水破结的毒性强的药,所以得用大枣煮水来送服、大枣是甘的,甘则有缓之性,能缓和药性;大枣还能建中,能护胃气。这里大枣可以多用,肥者十枚,应该是六十克左右。煮成浓汁,送服药末。这三味药都有毒,所以服得很少,等分研成末,一共服一钱匕。一钱匕据考证是1.5-1.8克。这是峻下之药,服了会水泻无度,需身体强壮的人才能这样攻,身体稍弱的只能服一般,也就是不到1克。且只能服一次,若病未除,最多再加服一半的药量。有些肝硬化癌症的晚期病人,就算有痞硬满的证,如果在气血功能上现阴证,也不能用这样的药来攻,攻则促其速死。

原文:

153 太阳病,医发汗,逐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独阴,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解:

《伤寒论》里很多条文都是在讲误汗和误下之后的处理办法。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从当时的医生都喜欢用汗下之剂可以看出,当时医学的主流应该是顺应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来治病的,没有像后世那样搞出那么多以药治病的方法和药物;


其二,张仲景解释误治很多,解释常态的辩证并不多,更没有专门解释六经辨证体系为何,说明六经体系在当时是常识,无须特别解释。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汉代的医学并不混乱,至少在顺应人体的治病思路和六经辨证体系上是有普遍共识的。


《伤寒论》其实并不难读,它是最实在最简明的医书,简明到都是人体实实在在的反应,以及根据这些反应做出的处理方法,都是可模拟可操作的,没有一句玄虚之词。为什么这样简明的医书现在却成了难以参透的天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医学理论变得混乱复杂了,反倒不能简单的思考问题。医学是实践的学问,当现代医学越来越不能治病的时候,我们要回过头来想,为什么汉代之前的医学那么简单,那么有效,我们该醒悟了,该重新来追寻汉代之前的医学思想了。

此条第一句讲的是不该发汗的时候发了汗,感冒没治好,变成了发热恶寒的局面;不该用下药的时候用了下药,于是心下痞,且表里阴阳都虚竭了。没有了阳气,阴就变成了孤阴,孤阴不长,这是很危险的局面了,又去用烧针针灸,这是强行的调动阳气。


这里顺便说一下针法,当人体收到伤寒和刺激的时候,气血就会往那里汇聚,这是人体的自保应激机制,所以受伤了会胀,会红,会肿。针灸可以通过这种原理人为地调集和引导能量,用这种方式来打通经络,打通人体的循环,达到治病的目的。六经辨证体系的汤液学也是用药物恢复人体的能量平衡和循环,而非以药治病。所以真正的汤液学和针灸在本质上是通的。


用了烧针(烧过的针)之后,人体发生了胸部的烦热,这是人体在努力地生成能量,所谓血虚化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血不亢燥起来,怎么加速生成?如果面色青黄,皮肤跳动,就很难治。因为面色青是肝的本色,面色黄是脾的本色,说明肝脾都很衰弱了。皮肤跳动,这是在调集津血,说明津血已经很虚少了,不足以供养皮肤了。我们前面说过,类似于烦躁,惊狂,战栗,抖动,这都是人体调集津血的应激功能。为什么我们遇冷的时候会寒战?因为人体要用这种方式迅速调集津液到体表。为什么我们撒尿的时候也会寒战,因为排尿时能量迅速下行,上部能量不够了,就会用寒战的方式往上往表调集能量,容易抖腿多为中年人,因为肾气虚衰了,就要用抖腿的方式往下部调集能量。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解释太直白,不像别人说的那么高深玄奥。但我们好好体察和领会一下我们的生理反应,人体不就是用这个原理在时时刻刻地协调能量和抵御病邪吗?《伤寒论》之后的两千年,医学典籍谈玄说奥,卖弄学问的居多,只有《伤寒论》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反应。只有实实在在的参透《伤寒论》背后的人体规律,并且用顺应和协助人体排病的思维去思考如何治病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古经方的治病思想。

如果烧针之后面色微黄,手足温,那病就容易好了。面色或发青或蜡黄或惨白或黑或红,都是脏气衰竭之色(青主肝,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红主心),如今微黄,是脾胃恢复之色,加之手足温,津液恢复了那病就容易好了。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辨证治发烧
学  术??浅议伤寒与温病- 大洋论坛
奥密克戎来势汹汹,守住人体最后一道防线的是这张方!
人人都要学中医
《伤寒六经定法》+《六经定法》之舒驰远片断+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三阳三阴病之代表方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程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