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年一清明,何来不问候
杨恩普
关注

一年一清明,何来不问候

2019-04-06 阅读3.6万

  “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今年清明有不同。清明节前登录微信,突然有“从明天开始清明节期间(前三天后四天)互不问好”传来,顿感疑惑,我们民族何时有过此风俗?查阅资料,并无此说。相反,翻开中国古典文学,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清明时节不仅仅只是沉浸在扫墓祭祖的哀痛之中,他们更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禁使人感叹,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的清明却乏味了许多。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而每个节日又有它的来源,如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节日,清明节的产生也有它的故事。

清明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下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被逼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随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弃他而去,剩下都是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晋文公,他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寻,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认为有道理,下令举火烧山,孰料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终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带人上山一看,介子推与母亲已经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死去。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身后的柳树有一个洞,洞里有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天下,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 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这一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深沉地掐下几条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朝,清明节进一步得到了官方的重视,“清明”从二十四节气加入到节日,全国放假三天。之后朝廷把假期不断加长,从三天一直扩展到七天。这么长的假期,古人是怎么过的?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清明可谓半是愁绪半是笑语,半是泪眼半是欢歌。除了扫墓祭祖,古人不会辜负了明媚的春光,他们还有踏青春游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一系列的体育娱乐,与我们现代人相比,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扫墓祭祖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节是我国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清明节习俗甚多,我国各地习俗又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扫墓祭祖的情形。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萧萧暮雨人归去”,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自古以来,描写清明的文学作品、诗歌词赋很多很多,每当清明时节,相信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千古绝唱《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看到的是在细雨纷纷中去扫墓祭祖的路上行人,他们本就陷入在怀念先人的悲痛之中,偏偏又遇到如此天气,阴雨绵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更使扫墓的人神情凄迷,神魂散落,悲痛塞满心间而“欲断魂”。目睹此景,自然感染了诗人,使他情绪惆怅。

        在古人的眼里,清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色彩和情调都很浓郁的时刻,是人们亲近大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诗人欲极力摆脱惆怅情绪,怎么办?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要找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是最要紧的,借此驱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向谁问路?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似乎看到诗人顺着牧童所指,放眼一望,但见烟雨朦胧中,一个被一片开得耀眼夺目的杏花包围了的村子,酒店就在那村子里。不难想象,那明艳的杏花,充满了春天的生机,化解了诗人无穷的愁绪。

        这首小诗之妙在于诗人只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至于杏花如何美丽,诗人是如何赶到杏花村中的小酒店,在小酒店又是怎样地消愁,只字不提,任由别人猜测,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春游踏青

“阳光明媚春三月,正是人们踏青时。”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特别是在清明的假期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观山川风光,览名胜古迹,采摘百草,进行野炊。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清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郊行即事

                           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人根据生活的经验,得出清明这一天经常下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就客观地说明了这一规律。然而,程颢所写的是一个晴朗的清明节,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才有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但花开花落毕竟是自然的事情,因此诗人将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舞的花瓣写进诗里,平添了几许雅趣。累了,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息,临水沉思,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感慨万千,发出一声“莫辞盏酒十分劝”,以此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苏堤清明即事

                         宋 ·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是一首描写清明春游踏青的代表诗作,诗虽短小,容量却大,从早晨一直写到日暮。“ 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梨花开在桃花之后,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下来。“游子寻春半出城”,描述了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这景象多么热闹。“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人们游玩到了傍晚太阳西下的时候,欢乐的笙歌音乐结束了,却没来得及好好地欣赏那无数的杨柳,那些随风飘舞的杨柳只好让飞来飞去穿梭其中的黄莺享受了。

体育活动

古人清明还有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拔河、踢蹴鞠等。直到今天,不少活动依然盛行。


                               风筝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在古人的眼里,清明时把自己认为的灾祸疾病等写在风筝上,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时剪断风筝线,这样可以让灾祸疾病等随风飘去,带走自己的晦气。虽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愿望,但放风筝的确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更早以前,风筝叫纸鸢,到了五代,有人将竹笛装到纸鸢上,在空中纸鸢发出像乐器“筝”的空鸣声,从此人们将纸鸢叫做风筝。《风筝》这首诗描写了空中的风筝发出的声音如同音乐一样的美,像一串串流动的音符响在耳边,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犹如丝竹之音萦绕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传来的音乐无穷曼妙。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该诗前两联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以及孩子那天真可爱、欢乐自在的状态。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荡秋千、踢蹴鞠,这些带有游戏性质的体育运动,也是我国古人清明时的主要活动内容。蹴鞠发展为如今的足球,是足球的前身。唐代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描写了细雨飘飞的清明,宫中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路上骏马嘶鸣,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快乐。“风光似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一年一度一清明,人间四月天,天地新,今又清明。几千年的历史,生生世世,沧海桑田, 但始终不变的是清明时节我们寄托哀思,深切缅怀,把思念送给已故的亲人,让逝者安息安宁。而我们生者该一路向暖,不辜负每一个日升日落。面对亲朋好友,日升道一声早上好,日落说一句晚安,如同往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古代,清明也是春天里的一场狂欢
清明习俗知多少 跟着诗人“足迹”体悟传统文化(组图)
梨花风起正清明
古人把清明要做的事,都悄悄写在了诗里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不只是清明?看画家笔下都画了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