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以石入印”说起(下)

明 寿山石双石榴纽“处之泰然”印

故宫博物院

前文(从“以石入印”说起(上))中说到,“以石入印”引发了篆刻活动的“艺术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充当的重要角色的“石”,亦随之更加为文人们所青睐和注目。

清人朱彝尊的《曝书亭集》里写有这样一段话:“汉官私印,俱用拨蜡铸,其后象犀、砗磲、玛瑙……取材愈广。至王元章始,易以花乳石,于是青田、稷下里、羊求休所产皆入砻琢矣。”也就是说,在花乳石之后,各式各样的石材如“青田、稷下里、羊求休(山)”所出产的石头,都成为了重要的印材。这里的“稷下里”,即闽地稷下里,也就是芙蓉山所在地,它所指代的石头,就是寿山石。《福州府志》中记载寿山石在明代崇祯年间,“复行采取。嵌饰什器,并磨石龙作印。”可见这个时候,寿山石已经被用于雕刻印章了。

关于入印,寿山石无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石头比起金铜更好控制,比起象牙白玉更好受刀,而寿山石又是所有石头中数一数二硬度恰恰合适的,且色彩丰富,纹理变幻无穷,晶晶冻冻、细腻如肌肤的质感最适把玩,从明代开始,就越来越多文人关注到了寿山石,甚至开始对不同的寿山石进行审美层次上的评价,譬如明万历年间的名士谢肇淛,就认为寿山石中“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瓢红又次之。”

明“金石癖”狮纽寿山长方章

首都博物馆

从文物留存来看,明代的确已经有不少寿山石用于制印。譬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枚“金石癖”闲语长方章,就是以寿山石雕刻而成,其质细腻近于寿山高山石质地,印纽圆雕独角古兽,应为螭虎,蹲踞于印台之上,正回首而望,虽然雕工并不细腻,却简练而有神韵——这是寿山石印钮的经典钮式,时至今日仍然是当代寿山石古兽钮雕中常见的造型之一。另一枚收藏在首都博物馆的寿山石印章则是未篆刻的章料,形制自然形而略作裁切,色泽呈现深浓的黄色,极为惹眼,其印章上部作云纹,似薄意之味,其云纹不如后世成熟之作那般轻盈流动、若隐若现,而呈现出淳厚的气韵。

明 黄寿山随形章料

首都博物馆

当然,更为典型的明代寿山石章,要数故宫中所藏的一批,因明代开采能力受限,当时寿山石的质色远不如如今那般质美色艳,大部分是黑白灰的色彩,质地也粗糙,然而就是这些看似“粗陋”的寿山石印章,却展现出明代印纽雕刻的风姿:花钮、绳钮、象钮、石榴钮、坐狮钮、卧螭钮、龟驮钮、弥勒钮……可以发现,当下的许多经典的钮饰造型,在明代已经成型,而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种种雕刻技法也在这些钮式中得以较为全面地呈现。

明 寿山石异兽纽“圣母图书”

故宫博物院

可以发现,比起宋之前显得粗拙的各种石猪、石俑等明器,在“以石入印”之后,寿山石雕刻无论题材还是技法,都得到了长足而明显的发展——这自然和文人的参与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关注寿山石本身的质色之美,更着意将文人自身对于印纽的美学要求,与印纽雕刻匠人相互交流,从而推动寿山石雕刻美学趣味的提升。譬如明末的藏书家、篆刻家周亮工,就与当时的寿山石雕刻家杨玉璇常有往来,在他的《印人传》中,就记载了三位当时的制钮大家——梁谿人王文安、漳浦人杨玉璇、毗陵人张鹤千,又在《闽小记》中称杨玉璇的雕刻乃是闽中绝技;明清之际的重要文学家朱彝尊写下了“是时杨老善雕琢,纽压羊马麏麚麙”的《寿山石歌》;闽中文人高兆、谢肇淛、曹学佺、徐惟起等对家乡的寿山石雕投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明 寿山石弥勒像纽“一尘不染顿悟真空”印

故宫博物院

这一切,都促使着寿山石雕刻为更多人所熟知,从这个时候开始,寿山石从朴素的、用以制作墓葬明器或是佛珠香炉的“实用器”进一步跃升,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并伴随着篆刻艺术、印章审美逐渐沉淀出深厚的寿山石文化。文人参与到寿山石的美学构建中,诗词、笔记中留下了他们对于寿山石的赞美与欣赏,寿山石印章见证了他们的交游,成为他们的收藏,并通过富有文化的官吏们进贡宫廷,为皇权所认可……真正走上了一条灿烂而光辉的文明之路。

明 寿山石蹲龙纽“以道自娱”印

故宫博物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玺上的帝王:累坏造办处的雍正皇帝,连御玺都要亲力亲为……
新海上雅集-上海大众2013春拍精品赏析(组图)
** 印纽雕刻的巧与精
螭、龟、甪端、辟邪……看不懂这些古兽,还玩什么印纽?
印纽之美--古兽纽
皇家印钮郭祥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