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观展|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线上展(二)

第二篇——巧手结彩衣(下)

苗族拼布挑花对襟长衣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竹园乡显母寨

通袖长131厘米,胸宽48厘米,身长106厘米

藏品袖子上的三角形拼布颜色醒目,两臂蜡染部分也饰有红白两色曲折窄条拼布,其纹样形式与常见于青铜器和玉器的古代纹样异曲同工。

这件显母寨苗族上衣身长106厘米,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般长款外套,穿着的时候两条前片下摆要交缠到身后绕结。传统平面裁剪的服装结构,通过穿着过程的二次造型,不仅舒适贴合胸腰曲线,还可以符合各种不同身材的人体。年轻的少女跟随母亲学习手艺,早早便动手为成年之后的自己预先准备嫁衣,这便是良好普适性的典型案例。

田野考察照片拍摄于2015年11月

显母寨苗族服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叠穿,无论老幼,盛装时都要穿着多条百褶裙,新娘甚至会穿三十多条。套穿在里层的裙子多为素色,外层裙子则装饰蜡染图案,一层层重叠,气势壮观。未婚姑娘的百褶裙长度较短,没有黑边,盛装时更加支翘,宛如花球;当她们婚育以后每层裙子都要拼接青黑色下摆边以示区别,不仅裙子长度增加,套穿的层数也有所降低,形象更显成熟稳重。

↘了解民族服饰叠穿风俗,请点击下方链接:

独特的“叠穿”——2017年暑期田野考察报告之三

以下田野考察图片2017年拍摄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龙场乡大营村。时值暑假,炎热的天气不允许穿着太厚,虽然没有叠穿多层裙子,但女孩和母亲所穿百褶裙的明显区别还是可以一目了然。

有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搜索下载我馆推出的苹果iOS 系统App“显母寨穿衣经”,体验有趣的互动。

App首页样式

苗族拼布挑花彩色蜡染对襟开衫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果瓦乡

通袖长140.5厘米,身长55.5厘米,胸宽58.5厘米

本件藏品两袖的拼布只使用三角形、矩形这样的简单元素,依靠颜色和排列营造独特的秩序感。整件衣服上的拼布、蜡染和挑花均采用十字结构的纹样,稳重、均衡的同时以斜向趋势打破沉闷呆板。前后衣身遍布彩色蜡染,一般蜡染先用蜡描画图案,然后使用植物蓝靛染料常温染色,之后煮沸脱掉蜡画,蜡画覆盖的地方没有上色就出现了白色花纹。彩色蜡染是在普通蜡染的蓝白花纹之间用植物或矿物等天然染料再施加其它色彩。

挑花纹样提取解构:曾嘉慧

2015年11月,民族服饰博物馆师生曾到这件藏品的出处果瓦乡进行田野考察,然而在当地已很难寻见传统工艺制作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由工厂加工生产的改良样式,如下图,现代商品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影响传统民族服饰的样貌。

壮族拼布刺绣斜襟上衣

云南省丘北县

通袖长130厘米,胸宽42厘米,身长55厘米

此件壮族上衣的拼布方式以前后中线为界,大块的颜色分割十分简洁。先秦文献记载有“偏衣,左右异色”,被中原正统文化不喜,认为不合礼制,但是似乎受到楚人的喜爱并得以流行。从多处楚国墓葬出土的木俑身着偏衣,后身以背缝为轴线、周身对称绘制有两色相间的大长方格纹,与这件壮族上衣的颜色布局十分相似。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苗族拼布贴补挑花对襟开衫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

通袖长137厘米,胸宽61.5厘米,身长67.5 厘米

苗族的众多支系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式,有以代表性居住地命名的,有以服装类型命名的,也有以民族支系对某一种色彩的崇尚而命名的,比如青苗、红苗,这件藏品分属白苗。

在撞色的拼接之上,大面积剪花贴布是这件藏品的突出特色。我们常说的“贴补绣”或“贴布”,在民间也被称为“剪花”,这种仿佛植物叶片的花型是用整块方形面料沿图案间隙剪开,扣折毛边再用暗针固定,也就是说不用剪下丢掉一丝丝余料。

剪花纹样提取:王茜

剪花纹样解构:杨敏

藏品后背正中区域内,黄色剪花中央挖掉一块菱形,空出位置贴绣红花,而挖掉的那一块面料正好能够应用到相邻的红色外框之内。两色花型互相嵌套,互为外框与内图,依然不产生丝毫的浪费,构思何其巧妙。

从正面观察本件藏品可以看到后片下摆的内侧面,这里的贴花更加有趣。穿在身上这里是完全看不到的部位,为什么还要贴花,而且还是歪歪扭扭的“半成品”?由此就引出了苗族服饰工艺之中的一个特有概念“留一手”。这里很可能是制作者最初的设计稿,她先用一块边角料试着制作剪花,将设计调整修改到满意之后才开始正式制作整件衣服,而这块试验用料也不浪费,把它使用在不影响外观的服装内侧,留作下次创作的参考。

如果只是简单复刻现有花型就不必如此,如果天马行空毫无边界的创新也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她们是在固定的工艺规则约束内进行属于自己的创新。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窥见苗族妇女的设计思路与制作过程,这正是她们重视传统、尊重手艺、同时追求创造、杜绝雷同的具体表现,是苗族服饰艺术不变之中蕴藏无穷变化的灵感泉源。

↘了解更多相关拓展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苗族服饰手艺中的“留一手”现象刍议

汉族彩缎绣边百衲大襟长袄

山西省

通袖长142厘米,胸宽59厘米,身长103厘米

这件汉族百衲衣是我馆的明星藏品,是十分典型的百衲衣,在各种传统服饰,特别是拼布专题的出版物上出镜率颇高。


本件藏品的拼布图形规整严谨,做工细致考究,菱形单位的裁剪与拼接精确性很高。

色彩提取与纹样解构:苗雨

这件百衲衣的配色规律十分值得深入探讨,有兴趣的观众朋友推荐阅读知网论文《中国传统拼布工艺的应用研究》,作者系我馆2014届硕士研究生,他在详细测量实物,记录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分析研究。

论文插图

围绕这件百衲衣,形制上尚存一些疑点,首先是底襟形状似有缺损,第二是袖肥经过二次拼接,以及开衩顶端的方形平头比较罕见,由这几点推测藏品曾经改动,有可能是戏服。

汉族拼布彩绣小蒲团

山西省介休市

直径19厘米,高约10.5厘米

这件小蒲团亦称“迎手”,是坐卧时专门搭手用的小软包,

小蒲团一共用到20片各色彩缎,每一块都装饰精美的刺绣,题材包括多种花草和白兔形象,另外一面的黑猫蝴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山西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苗族拼缀云肩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麻城镇

云肩主体宽67厘米,主体高71厘米

含流苏宽107厘米,高110厘米

本件云肩藏品以简单的八角星纹拼布和草编流苏为典型特征,但相关的支系和穿着信息尚不完备,读者如有相关资料欢迎提供。

苗族拼布贴补枫香染百褶裙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鸭绒乡

腰围96厘米,裙长72厘米

这条裙子来自贵州省中南部的惠水苗族聚居地区,这里有崇尚青色的传统习俗,生活中穿青戴青,被称为“苗青”。裙子是单片结构,穿着时由后向前围绕腰胯超过一圈,余量遮盖到身侧,用带子缠绕绑定在腰间,由于裙身遍布褶皱,裙子穿起来立体丰满。下半部分裙摆集中了色织彩条、枫香染、贴花和拼布工艺,是整条裙子的装饰重点。

田野考察图片拍摄于2015年11月

苗族妇女平时收藏不穿的裙子会将裙褶整理好穿线抽紧,以保持褶裥不致变形松散,穿用时才扯断抽线。惠水地区苗族百褶裙的剪花和枫香染纹样极富特色,我馆研究生对它们集中进行了归纳整理和纹样解构研究。

剪花图案提取:王茜

纹样解构:王容川

↘了解其它惠水百褶裙藏品,请点击下方链接:

民族防染工艺百褶裙展品撷珍——收官之作

苗族拼布贴补百褶裙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敦操乡

腰围94厘米,裙长70厘米

长顺与惠水地域毗邻,本件藏品与前面刚刚介绍的惠水苗族百褶裙有着相似的形制,应该从哪些细节判断区分它们呢?

除展厅陈列的藏品之外,下面再增加展示另外一条敦操乡苗族百褶裙,方便整理归纳其典型特征。

首先,与惠水苗族百褶裙相比,敦操苗族百褶裙整体摆幅略小,陈列时展至最宽也只能摆成扇形,无法围合成圆;其次,裙摆之上拼接了大幅的彩色条纹织锦,相当醒目;第三,不使用防染工艺;第四,色彩上增加了橙红色系,颜色对比更加强烈;第五,敦操乡苗族百褶裙的剪花纹样与惠水苗族显著不同,可以作为二者区分的重要依据。

剪花图案提取:王茜

纹样解构:苗雨

下面这张敦操乡苗族的穿着照片来源于《中国苗族服饰图志》一书,但由于拍摄角度所限,未能明确展现出百褶裙穿着时,应将彩色条纹部分置于前身正中这一重要特征。

苗族拼布挑花蜡染百褶裙

贵州省毕节市

腰围64厘米,裙长50厘米


这条底摆颜色跳跃的百褶裙来自被称为“鸦雀苗”的苗族支系,红白相间的颜色拼接特征明显,十分容易识别。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拼布挑花腰带

贵州省毕节市

全长250厘米,宽13厘米

腰带采用与裙子底摆边完全相同的拼布挑花工艺,同样的色彩搭配,这是鸦雀苗男子使用的腰带,套用我们今天的概念称得上是十分登对的情侣装扮。

腰带上的图案布局看似菱形,实际却是先以正向拼接红白两色方形布块做成直条长带,再将其按45度斜向盘绕缝成现在的样子,这样既取得了菱形图案效果,制作难度又大大降低,这就是隐藏在表面设计之后的工艺智慧。

色彩提取及挑花纹样解构:曲靖祺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戴季,《略谈楚墓中的偏衣俑》,长江文化论丛,2009.

  2. 吴仕忠等,《中国苗族服饰图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回顾本次展览线上推送,请点击下方链接:

|云观展|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线上展(一)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读《56个民族--苗族》邮票
非遗中国:苗族服饰|苗族|服饰
民族文化 | 富含创意设计灵感的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纹样18种
姑娘请留步,人类学大叔想看看你的花衣裳
布纳巧工——民族服饰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