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万三是如何致富的?是否曾因富致祸?
相传江南首富沈万三有聚宝盆

  相传,江南首富沈万三因修建南京城墙并花费百万两黄金犒赏三军而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万贯家财被没收,就连自己也被发配到云南边陲之地,最终凄凉地老死于云南。这段故事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就连《明史》中也有明确记载,以至于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事吗?

  富可敌国,最初发家竟靠种地?

  沈万三,原名叫沈富,但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沈万三”呢?据清代学者高士奇《天录识余》记载:“洪武初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家给户由一纸,哥最下,秀最上。每等中又各有等。巨富者谓之万户。三秀,如沈万三秀,乃秀之三才。”沈万三是江南巨富,属于“万户”,又处在“秀”的第三等,因此,被称为沈万三或沈万三秀。《明史》称沈万三为“沈秀”。

  关于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有三种说法:

  垦殖说

  沈万三祖籍浙江湖州,后来随父亲沈佑迁至江苏苏州的周庄。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但在沈家到来之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肥沃而尚未开垦的荒芜之地。沈家一到周庄,便开始大力发展农业。

  等到沈万三执掌家业时,便开始兴修水利,广招佃农,出租田地,发放高利贷。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一向被视作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就连元大都所需要的粮食也大多由南方供应。沈万三作为“售粮大户”,“产益广,赀益饶”。

  沈万三的孙儿沈庄的墓志铭中曾记载说:“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沈万三)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这也足以证明沈家确实是由“躬稼起家”。后来,沈万三“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

  分财说

  根据《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

  此外,明朝授礼部主事杨循吉也曾在《苏谈》一书中记载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

  由于陆氏非常欣赏沈万三的经济头脑以及为人,所以将巨额财产赠送给了沈万三,沈万三才得以富甲江南。

  通番说

  如果沈万三仅仅凭借田产以及他人的馈赠,恐怕很难富可敌国的,真正让沈万三富可敌国的应当是海外贸易。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认为:“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元朝时,海运已相当发达,与国外贸易频繁。周庄“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四通八达。沈万三便将周庄作为与海外通商的基地,将江浙一带的丝绸、瓷器以及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然后再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以及药材等运回中国。很快,沈万三便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出资修建南京城墙却被发配云南?

  据说,朱元璋刚建都南京时,由于数年征战耗费巨大,导致国库空虚,所以没有资金修建城墙。沈万三听说后,自告奋勇,提出要出资修建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之间的城墙。

  朱元璋与沈万三约定同时开工,比赛看谁最先修完。在修建期间,沈万三聘请了一流的匠师并亲自监工,结果比朱元璋还提前三天竣工。

  在庆功宴上,朱元璋笑着对沈万三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古代有白衣天子之说,号称素封,你就是白衣天子啊!”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同时拥有两个天子呢!沈万三都快被吓死了,连忙叩头谢罪。

  不久,沈万三为讨得朱元璋的欢心,请求犒赏三军。朱元璋说:“我有百万士兵,你能犒赏得过来吗?”

  沈万三底气十足地回答说:“每个士兵犒赏一两还是不成问题的!”

  朱元璋脸色大变,呵斥道:“我的军队还轮不到别人来犒赏!”随即,他将沈万三关进监狱,准备杀掉。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意思是说,朱元璋认为沈万三犒赏三军图谋不轨,应当诛杀。但马皇后劝谏说,富可敌国是一件不祥的事,不祥的人上天自会降祸,何必要您亲自动手呢!于是,朱元璋便将沈万三发配到了云南。

  沈万三有没有因富致祸的可能性呢?

  想要知道沈万三有没有因富致祸的可能性,只需要弄清楚沈万三生活在哪个年代即可。如果沈万三去世之后朱元璋才登基称帝,那么,因富致祸之事便不攻自破。

  沈万三的出生年月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去世时间却可以考证。据《吴江县志》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张士诚攻占平江路时,是在元惠宗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此时沈万三已经去世至少12年了。

  《吴江县志》的记载是否可靠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印证:

  首先,根据沈万三子孙的年龄来推算与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两度在沈家担任门馆先生的王行在《沈荣甫墓志铭》中记载说:“荣父,姓沈氏,讳荣,世为苏之长洲人,考富(即万三),妣曾。生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春正月闰之甲申。”此外,《沈茂卿墓志铭》也记载说:“茂卿,讳森,姓沈氏,茂卿其字也。世吴人,祖富,父荣,妣叶,生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腊月壬寅。”

  沈荣是沈万三的儿子,沈茂卿是沈万三的孙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沈荣已经62岁,沈茂卿也已经39岁。宋、元、明三代,法令规定男子16岁即可结婚。就算沈万三16岁结婚并且于当年生下沈荣,那么,此时沈万三至少也有78岁了。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沈万三曾被发配云南。但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是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军云南,并于洪武十五(公元1382年)年平定云南。想将沈万三发配到云南,至少要等到明军控制云南之后才行。就算明军控制云南之后立刻将沈万三发配到云南,那么此时沈万三已将近百岁。沈万三能够活到近百岁吗?即便沈万三能够活到百岁,朱元璋一向以孝治天下,又岂会将一个百岁老人发配到云南呢?

  其次,可根据可靠文献记载推断。

  《沈荣甫墓志铭》中曾记载说:“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公每嘉其敦信义。时楚之长沙攸县人冯子振方张声誉,号海粟,以文翰自矜许,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及荣父持家政,乃筑堂构宇,以冯书揭诸题间,既承夫先志,又以勖其后人,是足以见其好善之心矣。”

  从“及荣父持家政”可以看出,沈万三去世后,是由其子沈荣掌管家业的。再从“先君子”来看,也足以证明沈万三比沈荣去世得早。沈荣死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那么沈万三逝世肯定是在公元1376年之前,而云南被朝廷控制是在公元1382年,这也足以推翻《明史》记载的沈万三被发配云南之说。

  沈万三曾经拜访过元侍讲学士袁桷(谥号“文清”),袁桷对他大加赞赏。袁桷于公元1327年去世,离大明王朝建国相隔41年。而冯子振也曾经多次到沈万三家登门拜访,并为他题写“积善”二字。据《元史·陈孚传》记载,陈孚与冯子振为同时期人,而陈孚卒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离大明王朝建立相隔65年。沈万三能够同时与袁桷、冯子振结交,也足以证明其为元朝人。

  从“及荣父持家政,乃筑堂构宇,以冯书揭诸题间,既承夫先志,又以勖其后人”来看,积善堂是在沈万三去世后由沈荣所建造。

  吴县著名高僧释妙声曾为积善堂题诗一首,名叫《沈氏积善堂》。诗中写道:“翰林宾客散如云,积善于今喜有君。背郭堂成因旧扁,传家书在足前闻。屋头雨过乌尤好,池上风清鹤不群。我亦袁公门下客,题诗三叹感斯文。”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全同被召,莅天下释教。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妙声入明时,年已六十余,诗文多至正中所作,故顾嗣立《元诗选》亦录是集。”释妙声的诗歌大多为中年所作,再加上《沈氏积善堂》一诗语气为元朝末年所作,也足以证明沈万三死于元朝末年。

  那么,沈万三最有可能出生在哪一年,又去世于哪一年呢?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出生于公元1306年,按照元朝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子16岁来算,沈万三应当出生在公元1290年以前。根据明人碑记记载,周庄永庆庵的创建是“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僧智修依里人沈万三,乞水西田数亩结茅于此”。由此可以证明公元1348年沈万三还活着。再加上《吴江县志》中“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可以推断,沈万三应当死于公元1348年到公元1356年之间。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沈万三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根本无法与称帝后的朱元璋有任何交集,更不可能因福致祸了。

  为什么会有沈万三因富致祸的故事?

  据说,沈万三被发配云南时,大半财产被没收。但沈万三的财产有没有被没收过呢?目前,我们已经无法判断沈万三的财富了,只能通过沈家后世子孙的财富来推断。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朝廷命苏州府举荐人才,沈万四(沈万三的弟弟)的孙子沈玠和沈万三的姻亲莫礼均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洪武二十二年,据莫礼的玄孙莫旦的《弘治吴江志》记载,沈玠与莫礼在早朝期间恳请辞官,并说:“臣等田地家财都是上位保全底,又蒙赐俸,难以消受,敢辞。”此外,据隆庆五年《长洲县志》记载,沈玠在辞官时说:“臣诚不敢以富饶故妨诸户家,念臣一门屡蒙恩宥,保有妻孥田庐已逾素望,又居尊官,荣逮父祖,敢更受禄哉!”

  由此可见,沈家在沈万三去世后,不但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打击,并且还受到了“保全”,“屡蒙恩宥”。

  此外,据《弘治吴江志》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已升任户部左侍郎的莫礼请假回乡省亲,去沈家做客时,发现“其家屏去金银器皿,以刻丝作铺筵,设紫定器十二卓,每卓设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所以置箸,否则箸污刻丝作故也。行酒用白玛瑙盘,其班纹及紫葡萄一枝,五猿采之,谓之五猿争果,以为至宝。其赘婿顾学文设宣和定器十二卓,每汤一套则酒七行,每一行易一宝杯,两家僮仆皆衣青罗里,其他珍异肴果不言可知。呜乎,一钗七十万钱,前辈以为妖物,与祸相随。今观沈氏之富,岂止一钗七十万而已哉!其受祸宜也。”此时,沈家在江南还是相当富有的,丝毫看不出财产遭到没收的迹象。

  综合来看,沈万三的财富其实并没有遭受过冲击,这也足以证明,沈万三并没有遭受过朱元璋的打击。

  沈万三并未因福致祸,但其因福致祸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为流传呢?

  沈万三虽然并未因富致祸,但沈万三的后代以及江南一带的大多富商却都曾因富致祸。

  沈家败落开始于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庄和沈至。洪武十九年,户部侍郎郭桓因倒卖官粮被处死,沈家因为经营粮食而被牵涉其中。沈庄和沈至被抓不久后,又被释放。此前,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曾因为牵涉“胡惟庸案”而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后来,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因牵涉“蓝玉谋反案”被满门抄斩,家产被悉数没收。自此,沈家一败涂地。

  尽管关于沈万三因富致祸的故事版本有很多,但始终离不开三个内容:

  其一,出资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定都南京。沈万三虽然没有修建城墙,但被迁往南京的江南富商却都曾出资修建过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

  其二,发配云南。江南大批富商曾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这些被发配到云南的富商,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其三,因富致祸。打仗需要钱财,朱元璋之所以对张士诚占据的苏州城久攻不下,就是因为张士诚得到了江南富商的大力支持。朱元璋因此而对他们恨之入骨。攻克苏州之后,朱元璋曾寻找各种理由迫害他们。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奉行着打压江南富商的政策。

  由此可见,沈万三因福致祸一事完全是无中生有的,它不过是发生在沈氏后人以及江南富商身上的故事,而这些人将沈万三当做他们的代表,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事编造到沈万三身上,不过是想借此宣泄他们对朱元璋打压他们的不满之情。(摘自《法制晚报》  《这些年,我们还在相信的历史谣言》  韩明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责编:小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巨贾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系谣传
超级富豪沈万三和朱元璋的各种交集,竟是清朝人杜撰?
探秘明朝首富沈万三发家致富全过程
沈万三死于元朝,与朱元璋无交集,《明史》又一记载被推翻
朱元璋杀沈万三?这是暴发户仇富心态?真相并非如此
沈万三、高启及其他1 沈万三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