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噱说上海】外马路和里马路

今日外马路

外马路北接中山东二路,南至国货路,长3120米。外马路是一条滨黄浦江马路,以前这里是码头作业区,除了工作,很少会有人跑到这里来。所以,外马路的知名度不高。如今,外马路成了滨江通道,辟有旅游景点和设施,到外马路打卡的人越来越多,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外”和“里”是对应的,没有“里”就谈不上“外”,没有“外”也谈不上“里”。于是,许多人认为,这里附近应该还有一条“里马路”,可惜现在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治上海县志》中的“大马路”

《上海地名志》(1998年12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中说:

中山南路  在南市区中部。北起东门路,西至西藏南路。长3784米……清光绪二十二年筑,名外马路,又称大马路,曾名北吉祥弄。为国人辟筑现代马路之始。光绪三十二年又在新涨出的浦滩筑外马路,遂改名里马路。民国14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南路。

这是现在编写的《地名志》的解释,也被许多人作为信史。

清《同治上海县志》有“街巷”一节,没有收录“里马路”或与其相关的道路。《光绪上海县续志·卷二·街巷》说:

里马路  即前《志》图内之大马路。自十六铺桥起,南至薛家浜之马路桥,过外陆家浜桥,达沪军营。

《同治上海县志》附图,最东侧的”大马路“相当于后来的“里马路”即现在的中山南路(左)

《光绪上海县续志》关于黄浦滩马路和里马路的记录(右)

“前《志》”就是《同治上海县志》。《同治上海县志》的“街巷”没有收录“里马路”,但是《光绪上海县续志》注意到了:《同治上海县志》的附图中,靠近黄浦江的一条“大马路”就是后来“里马路”的原形。在1884年《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里也有这条路,但没有标注路名。不过,从地图上可以知道,这条路原来是滨黄浦江道路。

1884年地图,最东侧的道路就是《同治上海县志》中的“大马路”,东侧土地就是填滩地形成的新陆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解除海禁后,上海港中兴,县城东门外黄浦江边帆樯林立,码头堆栈鳞次栉比,茶楼酒肆,比比皆是,嘉庆上海人施润诗:

一城烟火半东南,

粉壁红楼树色参。

美酒佳肴常夜五,

华灯歌舞最春三。

上海县城的一半烟火集中在上海老城厢东南角的黄浦江边,这里的闹茻(mǎng)已经超过了城里。《同治上海县志》附图所谓的“大马路”应该就是滨江的道路,连接各个码头堆栈,也是码头堆栈的出入口。古代中国无所谓市政,也就是说,上海地方政府没有专门的负责道路建设的机构,造桥筑路之类的市政建设通常由所谓的“善堂”承担。这条滨江的“大马路”可能是善堂出资建设的,也可能是码头业主联合建设的。其名曰“大马路”,但是质量之差却显而易见。 

1930年代的外马路

外马路与里马路

龙华浦面宽无涯,

清水西来刷底沙。

城外两滩填狭半,

舟行倍险众惊哗。

这是清代上海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的一首,作者原注:“按:浦面最阔,在龙华嘴迤南一路。莫狭于近城两岸,不及半里许,故舟行过此汛难。”“黄浦十八弯”,黄浦江曲折多弯,在流经龙华时有一个急弯,在龙华的对岸形成一个“半岛”,这里就是著名的“龙华嘴”;再流经陆家浜(今陆家浜路南浦大桥附近)又是一个急弯,改向东北流,离上海县城越来越近了。由于水流的原因,靠近县城的地方,河岸容易淤积。

1930年代的里马路(中山南路)

“大马路”原来是滨黄浦江道路,沿江码头堆栈鳞次栉比,商人为了扩大码头的面积,擅自填平河滩,建设为码头堆栈。于是,黄浦江岸线与“大马路”渐行渐远。1936年出版上海通志馆编《上海研究资料·市政讲话·上海市政机关变迁史略》对“外马路”与“里马路”的来龙去脉有较详细的记录。早在1890年,聂缉椝任上海道台时,就有计划整治上海东门外黄浦江滩的乱象,后来因故没能够实现。1894年,上海知县黄承暄向上海道台黄祖络提交整治东门外黄浦滩的禀文,说:

小东门外,自十六铺起,迤南沿江一带浦滩,从前边幅尚窄,迨后接涨新滩,经民一再升科,浦岸日益广阔。光绪五年间,奉前升宪刘饬委查勘,钉立界桩。界桩均系沿岸靠水而立,桩外本无余地,乃历时既久,浦边浅滩渐次淤积,附近各租户陆续填占成地,故浦滩愈接愈宽,江面日形浅狭,关碍实非浅鲜。前经会董查勘,议以清出界址填筑大路,首杜侵占,以保滩岸。

南市总工程局,在外马路毛家园路口,今已拆除

禀文讲得很清楚。于是,上海道台黄承暄转禀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拨款,说:“一经马路开筑,市面既兴,地价必昂。彼时察酌情形,定价出租,所收租价,先行归还马路经费。不敷,再行另筹。”1895年12月清政府核准,上海道台刘麒祥立即组织成立“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组织领导这条滨江马路的建设。1897年,上海由市政机构组织建设的第一条马路完工交付使用,马路北起方浜口,南至陆家浜口总长804长,宽3丈,占地面积38.76亩。

李平书(1854—1927)江苏宝山人。长期担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领袖,组织领导上海市政规划和建设。图为城隍庙湖心亭李平书铜像,由江小鹣设计

马路通车后,道路宽敞了,路面整洁了,吸引了更多的小商小贩在这里设摊,秩序反而混乱了。一方面,南市马路工程局计划建设更多的马路;另一方面,上海人也意识到,马路是需要管理的。于是,将南市马路工程局改组为上海马路工程善后局,即从一个马路工程建设机构变成了马路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机构。

《光绪上海县续志》中说:

黄浦滩马路  光绪二十三年奏筑。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迤西达沪军营,其迤西一段亦称南马路。

清末外国人出版的“Chinese Bund”(中国外滩)明信片

这条马路没有被叫做“外马路”,而被叫做“黄浦滩马路”,这在清末外国人出版的明信片中得到印证,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 Bund”(中国黄浦滩、中国外滩),也许由于英租界外滩的马路也叫做“黄浦滩路”或“黄浦滩马路”,为了避免重名,1913年出版的中文地图里将其称之为“外马路”,英文地图称之为“Oue Maloo”。原来,在滨江的黄浦滩马路工程结束后,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对原来的“大马路”进行重新建设,上海英租界的南京路就叫做“大马路”,是上海知名度最高的马路。为了避免重名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对重建后的“大马路”进行了更名。这条“大马路”在里侧,遂取名为“里马路”。也因为有了“里马路”,所以就把滨江的“黄浦滩马路”重新命名为“外马路”。

1913年地图,黄浦滩马路被改为外马路

英文地图外马路叫做Oue Maloo,里马路叫做Lee maloo

早年的“外马路”是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建设的第一条马路,它也孕育了上海早期市政机构——南市马路工程局。从这一点来说,其历史文化意义重大,颇值得宣传一下。 

撰文·供图

薛理勇

编辑·配图

张渊源

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各区县名称的由来
【记忆】走马塘、虬江、桃浦……阿拉上海的河道这样得名!
【海上记忆·浦东30年】浦东源深路,和一个叫谢源深的人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78,肇嘉浜之白渡路
上海散步(组图)三十六
南市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