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象对话论文】史晋 | 容器的意象收集法
厦门至庸心理

论文标题:《容器的意象收集法——适合长期自我成长及心理建构的意象对话方法初探

作者: 史晋,临床心理学科班出身,意象对话水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及培训讲师。跟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心理学创始人朱建军先生10余年,是朱建军先生嫡传弟子之一。    

前言

自我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其中直白且深刻的道理,我相信每位意象对话同仁都有着深入的体会。有意思的是,我曾听一位瑜伽圈子的老师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想令一件事于你的内在萌发并且持续生长,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当作你生活的一部分。

意象对话的精妙之处,恰在于此——借象而修心,注重感受和体验,令一切直指自我存在本身,和其他以西方文化为核心基础的心理学相较,意象对话就心之所现,从不赋予繁缛的理性思辨和解析,而仅仅只需还原“意”本身所具之意义、意境与意涵。这让意象对话的理念和方法,能处处融入生活,伴随成长者生命历程中一点一滴的省思,时时觉察,处处践行。

经由两年的摸索和实践,借此篇文字,笔者想和意象对话同仁们分享一个自我成长的方法——容器的意象收集法。

以意象对话的理念及方法为基础,容器的意象收集法能够和意象对话的子人格、孵梦等技术相结合,发掘并利用人际互动中的内外资源,促进人格的建设性的成长与自我建构工作。同时,借助对心理意象的“看”和“对话”过程,体验、觉察并由此带来对内心的领悟。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容器的意象收集”这一方法,和诸多意象对话的方法一样,颇为适合长期的自我成长及心理建构。在下文中,随着笔者对这一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说,大家会发现,其运作和使用的过程,与我们的生活经历及人际关系互动本身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以“意象”为媒介,发现外在现实和心理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说起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作为人的成长、人格的发展,是我们终其一生的任务,同时也是心灵必经的旅程。

“我是谁?”“世界又是什么?”——感受和认识自身,探索并了解这个世界,既是人的使命,亦是我们的天性。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相反,无论形成对自我的认识,还是不断看到更广袤的世界,都需要那岁月历炼中,漫长而艰难的打磨。即便是说出“我”——这样一件在如今的我们眼中信手拈来之举,曾几何时对那个呱呱坠地的婴孩来说,也绝非易事。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答案最多,同时又当真没有答案的发问,一定会是“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无论是宗教、哲学、科学还是心理学,抑或仅仅只是当我们在百无聊赖的夜晚,看似毫无缘由地无心之谈,“我”——无疑是令所有人为之着迷、神往,同时又无比迷惑不解的终极议题。我猜也正是如此,荣格在他的心理学中,才将Self以极具神秘主义色彩的方式,诠释为原型之原型——Self既可以被看作是这一切的起源,同时也是其实现自身的过程,即人的自性化历程,那条“我”之为“我”的心路之旅。荣格更是借以“曼陀罗”的形象对此进行了诠释——在一个由神秘的“圆”所圈定的时空之内,或浓或淡的色彩、平行交错的线条与各种形象呈现并纪录着我在这段旅程里的经历、遇见,心愿、使命,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试图走完这个“圈”,又于每时每刻中,悉心描绘着这其间的内容——“我”既是囊括之存在,亦为囊中之实在。“我”本身既可以是一个容器,同时也可以是在这个容器之内所包含的内容。这就好比你可以概括、笼统地讲出“我”来,同时也可以落入更为具体的“我”之中——“我的情绪”、“我的想法”、“我的行为”,“我所觉察到的”、“我看到的意象”、“我的子人格”,当然还可以是诸多看似并非是我的“我”——“早已被我遗忘了的”、“我不认同的”、“我不喜欢的”、“与我无关的”……

起源:容器与内容

人的成长,人格的发展,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汲取、累积和内化的过程。婴孩时期,在母亲的怀抱中,经由她的哺育,我们不仅获得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与此同时,作为内心世界的接引者,母亲也在最初令自我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奇异的构架——时间与空间,体验到了这个世界最为原始的法则——欲望和满足。

自我的形成,某种意义上也源自对母亲的探索。那个幼小的生命,以其与生俱来的“我”的容器,依靠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极其微弱的视觉以及梦,在试图和母亲——这一最初的客体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接收着来自客体的碎片式的资源与信息。进而又在这“容器”之内,将其与内在的原始结构——原型,连同“初心”——基本心愿、天赋、命运相融合,犹如炼金术一般,将“外来之物”与“本来之物”炼化在一起,成为具有心理意义的“意象”。(这一过程,请见下图)

当然这一过程,并非只是局限于和母亲这一客体的互动之中。随着人生——这张蓝图在未来逐渐展开,客体以及客体关系也从最初的母亲以及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延伸至整个世界以及和整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我与他人、他物及世界的互动关系之中,以“我”为容器,收集资源和信息并融入内心成为“我的意象”的过程,不夸张地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容器的意象收集法,即将意象对话的方法和这一心理运作机制相结合,对“容器我”的使用和作为收集物意象的“内容我”进行体验、觉察,并结合子人格技术、孵梦,在个人成长以及团体互动中,有效地进行心理资源的收集与分配,促进人格的建构与发展。

容器的意象收集法:步骤及具体操作

找到容器并进行收集
步骤一:寻找容器

首先,我们要用到意象对话的方法,在心里发掘一个作为“收集”之用的容器。

引导语:首先,请为你自己安排一个舒适、自在的姿势,让自己能够很好地放松下来。然后,就请闭上双眼,此时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调整呼吸,跟随着你的每一次呼吸,让自己越发将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对自身的关注上来。

接下来,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在心里找到一个容器。你可以在想象中将手伸进心中,然后慢慢拿出一个容器,也可以在想象中等待一个容器慢慢呈现出来。此时,你便可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容器,看看它的外形,感受一下它的质地。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一下,在这个容器里,是否本来就已经装载着什么,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留着它或是选择把它倒出来放到心里的某个地方。进而请你在想象中,观想并感受一下这个容器,试着用心和这个容器去建立连接。

(差不多在这之后,就可以按照意象对话的方法,从想象中带出了。带出之前,还可以加一句指导语说,“请你告诉自己,接下来我们就会用这个容器,去收集意象了。”)

引申说明:在获得容器的意象时,不一定都是从心里拿出来的。未来这个方法用的比较熟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更为灵活的操作。例如,最近在成长中体验到了比以往更多、更激烈的身体上的感受,那么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身体的某个部位)是一个容器,然后看看这个容器的样子,再看看其中装进了什么;再比如,我想了解一些关于自己“家族”的情结,那么我就想象一个叫做“祖先”的容器,用它来搜集和家族有关的信息,然后观察、体验并觉察它。

除此之外,我们不需要去执着于“容器”的外形,甚至有时都可以不必根据现实的经验去判断,某个在心里看到或是拿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容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容器其实可以是任何事物——任何可以承载和寄托意识或是无意识心灵内涵的——皆为容器。在做这个练习时,我们会观察到,容器除了像是“瓶子”、“罐子”、“盆”、“碗”这些器物之外,也可能是“纸张”、“贝壳”、“镜子”、“口袋”,或是“身体”、“梦境”、“事件”,甚至是“汽车”、“房子”、“一片田地、“山谷”……

步骤二:收集意象命

在找到容器之后,我们便可以用以来收集心理意象了。对此,就个人经验,我认为主要可以有两个收集意象的途径。

首先,是在有意识的参与下,进行的主动的收集。例如,我今天遇到了一个人,发生了一件令我感到意外且颇为扰动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我便可以在心里看看,经历了这件事情,让我的容器中收集到什么。再比如,我去听了一场讲座,参加了一个活动,或是观看了一出戏剧,参观了一个展览,或是读了书中的某段文字,甚至仅仅只是我在路上无意间想到了某些点子,或是对某件过去的经历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当这些发生的时候,我都可以主动地到心里去看看,容器因着这些发生和遇见,收集到了哪些心理意象。

另外,除了主动收集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无意识地来进行收集。尤其是当我通过一段时间的主动收集之后,对这个方法用得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不去时时地有意识地去关注容器以及收集工作了。只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我的容器,看看其中有什么被收集了进来即可。比如,我会以一天为单位来进行收集,每天早上在想象中看一看我的容器,然后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晚上闲下来的时候,我就去看看经历了这一天,容器里都有哪些收获。

引申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收集的过程并非只限于人际关系的互动或对外在生活的经历。例如,在我结束了一本书籍的阅读后,我发现在容器里多了一根“羽毛”;我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某种内心感受,在入睡前,我看到容器中收到了一个软软的“面团”;最近我可能一直在思考某个问题,而就在那一瞬间我似乎获得了某种领悟,于是马上去看我的容器,其中好像有一道看不清又抓不住的“彩虹”……“收集”的过程,完全可以在自我与自身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而不一定需要借由和他人、外界之间的关联。这大概是因为,有时候人在体验、思考或是觉察的过程中,恰是把自我当作了观察、体会和省思的对象。即我们把自身当作了与自我相对的客体。

步骤三:收集物的处理

对于容器中的收集物意象,我们可以定期进行整理或是清理工作。比如,每晚睡前,你都可以花上几分钟在意象里看看,你的容器在这一天中都收集到了什么。有些意象也许在看的时候便会触发情绪和感受,那么刚好借此机会去体验一下;有些意象则看起来可能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不知道为什么会收集来这么个东西。这也没关系,说不定在未来就能派上用场,或是忽然在某一天、某个情形下,便由此触发了一场不可思议的领悟。

因此,在看过和稍作体验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想象中,把这些意象从容器里拿出来,然后一一放进我们心里。当然,这个时候如果做得更为细腻一些,我们也可以试着捕捉一下,当某个意象被放入心中之时,又会带来怎样的感受。

在这儿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如果我们发现容器中收集来的意象并不令人感到满意或是喜欢,甚至是令人颇感难受、恶心和厌恶的。这种时候,如果能盯得住,就先在心里看一会儿,体会体会,如果实在受不了,就在想象中把它丢掉或是倒掉。然后,还可以想象用清水刷一下你的容器。当然,这种情况稍后我们在分享容器的其他使用方法时,可能还有其他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引申说明:这个整理和清理的工作之所以在睡前做,其实还有另一个用意。那就是也许这里边的某个操作或体验便可能在无意间触发一个梦境。由此,带来更多的自我体验和领悟。因为说起来,这些收集来的意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其实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互联系的“信物”。就像我们在做意象对话的导入时,可以从梦境切入。反之,我们也可以在睡前,来观想意象,然后再入梦,看看从意识起始,会连接到怎样的潜意识。
对收集物意象进行分配与利用
1.收集物与子人格

在容器中收集到的意象,并非凭空出现或是毫无意义。相反,也许只是在当前,我们并未能意识到,或许其恰好出自潜意识颇具深意的安排。就像荣格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意象,哪怕是白日梦中的看似毫无根据和意义的凭空想象,都具有其不可限量的深刻意涵。而遗憾的是,目光短浅的自我意识往往出于自身的局限,与这些宝贵的精神产物失之交臂……

这些收集来的意象,既来自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同时也与内在储备、原始心灵(作为“种子”、心愿和原型的部分)相互呼应。因此,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心理资源。如果能够有意识、有觉知地去真正应用它们,则一定会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

了解意象对话子人格技术的同仁,最好是上过意象对话中级班,系统拆分过子人格的学员,可以试着结合这项技术来进行这样的操作——把收集物意象,分配给有相关需求的子人格。在进行这部分操作时,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主观上知道、了解或是认为某个收集物可以分配给某个子人格。可以在想象当中,把收集物意象亲自送到这个子人格的手上。然后看这个子人格的反应,也可持续关注一阵时间,看看在获得这件收集物之后,对这个子人格带来了哪些影响。举一例来说,有位学员,她某次在容器中收集到了一只小狗。在想象里,她把小狗送给了一个小男孩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的特点是非常的孤独且拒绝表达,在拓扑图上,能够看到他与其他子人格之间只有微乎其微的联系。而从这只小狗开始,小男孩子人格感受到了陪伴与快乐。从这个练习做完,这位学员反馈说,主观上她一整天里都感到好像有一种欣喜从心里一阵阵升起。而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们又对这个小男孩子人格的状态进行了追踪,在意象里,这个小男孩变得乐观了一些,也愿意主动和这位学员进行“对话”了。

除了主动给到特定的子人格之外,还可以在想象中,召唤并等待子人格来认领。我的方法是,先观想自己的子人格图,然后闭上眼睛在心里看着收集物意象并发问——有谁需要这件东西吗?然后不用刻意去对应子人格,只需等待着看有哪个子人格会出现即可。

当然,如果这个练习做了一段时间,还可以留意一下,是否在我们的子人格之中,有适合进行“分配”工作的子人格。然后便可以安排某个子人格来进行储藏和分配收集物的工作。举一例来说,在做这个操作时,我直观地找到拓扑图上与其他子人格关联较好的、同时也颇为适合这项工作的一个“老祖母”形象的子人格。我只需每次在想象里看过这些收集物之后,把它们交给这个人即可。

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收集物的分配,我觉得需要留意两件事情。第一,是匹配性。直观地说,也就是要把收集物给到恰好有此需求的子人格。例如,收集到的“蜡烛”意象,可以送给一个身处黑暗中、找不到光亮的子人格;一条羊毛围巾,可以送给需要温暖与呵护的子人格,等等。其二,是分配的原则,必须是对人格的发展带有建设性意义的。例如,某人有一个“赌徒”的子人格,对赌徒来说,他一定迫切地想要得到钱去赌博。但我们都知道,给他钱等于是害了他,害了这个子人格。因此,即便收集到了“钱”的意象,也不可以分配给赌徒的子人格。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使用容器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某些会令人倍感困扰、不安,甚至焦虑恐惧的意象。笔者自己就曾有一次经历,在这儿和大家稍作分享。一次在咨询中听闻来访者讲述了自己在社会上勾心斗角的往事,心里颇为他感到遗憾。主观上,我并认同这样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当晚在看容器时,我发现其中收集到了一瓶毒药。虽然我清楚地知道,这瓶“毒药”我不可能让其与任何一个子人格相匹配,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某天你收到不知是谁寄来给你的一把匕首,在摸不清头脑的同时,似乎心里总有某个声音是在悄悄地怂恿着你,告诉你早晚有一天你会用它来做点什么意外之举。

后来的一次很意外的经历(此处暂且略去),让我顿然领悟到这样一件事情——这些看似从外部被内化进来的收集物意象,一方面的确源自外在关系中与他人的互动。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对来自内在的“召唤”的呼应。换句话说,在我的内心中,某个无意识的部分,是它发出了对“毒药”这件收集物的需求。这就像是心里的情结在那儿,便总会把关系中的对方在不经意间推向特定的角色,促使某些“戏份”在现实里上演……

于是,在意象中,我怀着极大的不安,不断地发问“是谁想要这个'毒药’?”。一连几天之后,终于在意象里(起初是模糊的形象,尔后慢慢清晰起来),我见到了毒药的召唤者——一个长久以来,我在成长中不断去触碰、深入和持续去体验、觉察的主题。我满以为这部分已经随着成长转化并整合地很好了,这下我才更加明白的是,与“阴影”的工作,需要更有耐性,并且“觉察”是一刻也不容轻慢的。
2.收集物集市——成长团体中的应用

在成长团体中,大家可以这样来进行操作。我们可以各自拿出几件自己的收集物意象,然后统一列一个清单,在团体成员中进行公示。然后,每位成员可以以此为参照,看看是否有哪件收集物适合自己的子人格。然后可以主动找到这件收集物的提供者,了解并获取。这块儿的操作,可以这样来进行——

(1)、信息的互换和交流

收集物的提供者可以介绍一下此件收集物的基本情况——来源(在什么情况下获得的)、样子、感受以及体验过程,等等。

获取者可以介绍一下获取这件收集物的子人格的基本情况——子人格的基本信息,成长经历,个人体验等等。

主观相互评估一下,收集物与获得者的子人格是否匹配。对于收集物意象以及获得者的子人格,双方不可避免地会染进自己的投射内容。这其实并无大碍(稍后会说明)。因此在没有出现主观上双方都认为极不匹配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收集物的赠与和获取。

(2)、赠与仪式

各自在想象当中,完成把收集物赠与子人格的过程(即想象中,由赠与者将收集物赠与获得者的子人格)。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是双方都将自己的投射部分染进了这个意象的互动中,但实际上,其价值和意义也恰好于此。“收集物”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一个联系内在的媒介——赠与者借此找到内心里与之相呼应的子人格(借物寻人),与此同时,获得者则经由这个过程,发现了自己内在的资源。
3.收集物“归乡”

实际上,对于容器中的收集物,并非每件都要令其为“我”所用。“我”可能并非如我所以为的那样,任何时候都是世界的中心。相反,更多时候,“我”只是一个信息与资源的临时载体,一个过客,一个作为世界心灵的媒介和通道,仅此而已。因此,有些收集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它们进到了我的容器里,却并不属于我(我个人)。接下来,我以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处理收集物的方法——

某天在梦里,好像有一个人要带我去一个地方,他想要拿给我一把打开什么的钥匙。整个梦里我都在跟着他到处走到处找……醒来时,我特意在“容器”里看了一下,的确有一把老钥匙在那儿。后来,在咨询中,和来访者谈到某个关于童年经历的话题时,我脑海里忽然闪过当时梦里的这把钥匙,进而又联想起,在较早之前的某个意象对话过程中,这位来访者曾在一口棺材中,看到被一起下葬的“盒子”。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们虽然没有做意象对话,但的确感觉像是有些被尘封已久的什么就此开启了……原来,作为咨询师,我其实是一个“传信人”,而经由梦境收集来的某物,其实是来访者的潜意识托“我”这个传信人捎来的信息。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是,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在海边玩儿,孩子从浅滩拾起了一条死去没有多久的小鱼。当时出于卫生原因,我告知孩子把它放回到了海里。当晚睡前,我在容器里再次看到这条死去的鱼,在想象中,我乘船到了海上,把它放回到了水中。后来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起初漂浮在水面上,但慢慢地身体开始融化,化作了一大群鱼游进了水下。早上醒来时,觉得全身都很舒服,似乎很久没有这么令人放松、舒适的睡眠了。

这就像纪伯伦诗歌中所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由你而来,却非因着你而来,

他们陪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

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象是“我”的,却也可能归属于更为庞杂、精妙的系统,或是整个集体的、自然之心灵。因而对用容器收集来的意象,进行资源的匹配(分配给子人格),或是用于在互动中慷慨相赠,亦或送还至它本来的归属——这些处理方法,或许和意象本身的存在与运行法则——自然的、原始之思维方式更为贴切。甚至有时我会觉得,这个将意象复还、送归本源的做法,恰是因着作为“信物”的意象之指引,自我回归心灵的旅程。同时,这或许也是意象体现其心理意义、意涵及复归意境的过程。相反,对“我”、“我的”的执着和固守,反而使我失去了和心灵更为开放的联结,从而变得匮乏。同时,也令“我”在看似占有更多资源的表象下,无意识地背负上个人难以承受之负担。

4.容器与收集物的他用

容器的意象收集这个方法在使用熟悉之后,可以不再按某些既定的,或是固有的操作流程进行。甚至当各位结合自己经验与感受,和这个方法有了很好的默契与融洽度后,可以就此活学活用、开发新的使用途径。

首先,就“收集”到的意象来说,不仅局限于“事物”、“器物”、“动物”和“植物”,也可以是“人物”及其形象。例如,我的容器里收集到了一个“婴孩”的意象,那么这时,我既可以对其进行“分配”——到子人格中去找寻孩子的父母或是其他照顾者;还可以进行“归还”——在睡前,想象自己带着这个孩子上路,去帮其寻找父母,送其回家,然后看看这样的引入是否能带来怎样的梦境;还可以就将其视作一个借“容器”看到的子人格,以意象对话中对待子人格的方式与理念处理和对待即可。

与此同时,这个心里的“容器”,除了收集意象之外,还可以开发其他的用途。

容器”

意象的应用延伸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以“我”为名,被反复琢磨的这件“容器”,将诸多心理经验、内容和资源收入其中。但与此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器者”亦是我们自身的桎梏所在。正因有“我”的存在,心才被限制在了关于“我”的执着之中,而与他人和万物失去了真正的联系。

因而从意象对话心理学的终极目标来说,“我”反而是无需执着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知我、爱我,也行我信,践我行,但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尝试着去觉我心,醒我梦,弃我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破除我执,达成“无我”的状态,就要打破“我”这个容器呢? 如果“我”没了,我们拿什么来承载那些原有的以及收集来的意象、经验和资源呢?实际上,笔者认为,“无我”与“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这有与无之间也可以没有矛盾冲突。

举例来说吧,有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人认为,这是旧有的文化和观念对女性才华的压抑。实际上,古语所说的“无才”,指的是“不把自己有才华太当一回事”——虽有灵,却隐其耀,这才是女性气质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现的德行所在。

这就像是以出世的修为入世,以无为的心态有所作为。你无疑是一个成年人,但这并不阻碍你内心里的某个部分,如孩童一般纯净。我们都深知自己活在现实里,却也可以不乏想象力——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无我”的理念注入到“我”的成长实践当中。也就是在某些时候,尝试着走出“我”的势力范围,带着觉察去接洽和检验真正的现实,或是不再执着地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和更多的自然之存在、精神之存在建立感应与共情。

具体到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分享的方法的操作上,主要有这样两种体现方式

不以器为重

作为承载自我,收集资源和信息的载体,“容器”的确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不器”的理念似乎也提示我们,可以不必重视容器的好坏。以意象对话的操作精神来说,就是在心里看到什么便先予以承认,而不去抹灭掉不好的意象,或是刻意将其替换成好的。也就是说,“拿到”(在心里看到)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即可。

说到这儿,再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有这么一次,在团体里做这个关于容器的练习时,某位学员说自己看到的容器是一个破了底的土陶的罐子。对她来说,心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一个有些难看的容器。毕竟,在听到别人说自己从心里拿出“水晶”质地的,或是“净瓶”、“古色古香的木盒”这类容器时,再看看自己的,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当即,我建议她说,“如果实在不喜欢这个容器,那就试着再在心里拿一个出来。”“不过,这个漏了底的罐子,不如送给我吧。”

我在想象中,把她心里的这个容器“拿”了过来。当晚我就开始用这个“罐子”来孵梦,没想到的是,一连几天,这个“破罐子”竟收集来了好几个不同寻常的“异梦”,着实把我在梦中好一番折腾,也当真带给我不小的启示。后来,我还给这个容器本来的主人讲了这其中的某些梦境。“破罐子”的确不好,更没人想要。这就像是我们心里那些被冠以“负面”的心理内容(那些不好的情绪、自我体验以及想法和念头),谁也不想身陷其中。可问题在于,我越是回避它们,越是在不明所以的无意识状态下被其所左右。而“破罐子”恰是这样一个与“负面”有所牵连的容器,它让这一切拥有了容身之所,也有机会被自我所看到。

不执于某器

容器来自于我们的心,而同样作为一个容器,心——其容量是无限的。因而,从“心”——这个至大的容器之中,能够提炼出无数容器。

我们可以试着反复多次来做“从心中取出容器”这个练习,以此炼化更多(用途)的容器。打个比方来说,有的收集物意象,只适合装载在相应的容器之中。比如,因为和某人的互动,我发现在“玻璃瓶子”的容器中出现了一团污物。以前我的做法是直接在想象中倒进厕所,然后再把瓶子刷干净。这个操作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在意象中带有“去染”意味的办法。但同时这也无形之中带来了另外的问题——我将其视为污物,进而才会有用于处理污物的办法去对待和解决它。这个操作某种意义上的确锻炼了我应对和排遣“负面”能量的方式,却也无形中让我无缘这一心理资源(只是当下我难以接受)。因为正如道家所言——道在圣言,亦在屎溺。

后来,我在心里专门炼化了一个用来“堆肥”的容器——一个大瓦盆。与此相关的收集物意象,会被我接引在这个瓦盆里,过段时间我会集中清理——把其中的收集物在想象中洒在内心的“田地”中,当作肥料。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观察是,起初,这些“负面”情绪仍然会令我很煎熬,甚至还会引起我个人的继发情绪和向外的投射。当我做这个练习一段时间以后,情绪体验是依然真实的,但与此同时,主观感觉上,我的定力似乎比以往越发好了一些。而因为能定住一些,也为我理解他人,促进建设性的交流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引申说明:笔者的一个身份是心理咨询师,在用到这个方法时,我会在心中给每一位我的来访者留一个容器,每次咨询之后,我会“有意识”地去看容器中的收集物。如果我们身处一个成长小组(有老师带领或是朋辈形式),那么带领人和参与者的身份下,都可以拿一个容器出来,接引和收集小组互动中带给个人的心理资源。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容器可以有很多,但无需“拿出”太多。毕竟打理其中的收集物意象以及容器本身,都需要精力、觉察跟得上才行。这个方法用熟了以后,更多时候,容器在适宜的时候,会随着觉察和当下的需要,自行现身。

后记:万物为器,即是惜缘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万事万物之中,大到江河湖海,世事变迁,小到每一粒谷物之中,花开叶落,茶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其间皆居驻着相应的“灵魂”。

科学主义者认为,这是尚未分化的心理功能所具有的原始遗留所致,是心智愚昧莽荒的表现。但实际上,万物有灵,恰是我们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借此,人与万事万物建立联系,相互沟通,并以心灵为媒介,向自然和我们内在的神(原型)去求教、学习。而现代人不相信甚至不屑这么去做了,这让我们远离了某些自然的本性,回避灵魂的嘱托和召唤,同时也折损了心灵中具有创造力、治愈力和良知的部分。

在这儿,我需要澄清一下,虽然我们看似大谈特谈所谓的“灵魂”之说,但这其实与心理学、科学之间并不冲突。

《从灵魂到心理》一书的作者爱德华·S·里德指出说,从灵魂到心理的过程,使心理学逐渐跻身进科学领域并获得应许。但这也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得狭隘,以及这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也因此被大大缩减了。与此同时,另一位荣格派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同样认为,作为现代心理学,对于“灵魂”本身避之不谈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悲的事情。即便是在当年那个更多成见的时期,弗洛伊德依然大胆直言——精神分析所处理的,乃是人类灵魂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如今,当我们站在意象对话心理学的视角上,将有机会重拾祖先的智慧。灵魂不再是学科、学派之间彼此撕扯的辩诘,也并非虚无缥缈毫无实在可言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被感知、被看到、被了解和被觉察的存在。

因为作为心灵的语言,意象对话正是以“意象”为媒介,又以原始思维作为其“对话”的语法。在意象对话中,灵魂再次被如实看到。

2013年起,我开始担任意象对话初级班的讲师,在课堂上,当诠释何为意象时,我会说某种意义上,意象就像是这样一个容器,在其中承载着我们的情绪、感受,以及心理经验和意义本身。时隔多年,今天我才领悟到,意象的确是心灵的容器,而万物亦是。

这些年里,无论是咨询中的来访者,还是一起成长的同学,包括我个人在内,经历了无数在现实中与“意象”真实的相遇。那些曾在意象中看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梦中不免令人匪夷所思的经历和遇见,竟然都会在生活里一一对应地示现在眼前。“那天我遇到一件事,意外地碰上了一个人,她的经历、遭遇,甚至是外貌、给人的感觉,都和我的那个子人格几乎一摸一样!”“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我们说起过的那个梦,当时梦里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梦到那样一个从未见过的形象。我这次旅行中,真的就在那儿看到了这个形象。那是一座雕像,和当地古老的传说有关。”……是的,意象是真实且现实的存在。这些一次次的、与其说是相遇,不如说是冲击——不得不迫使我要去一次次重新思考究竟何为意象,又一次次颠覆我对心灵本身的认识。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方法——以万物为容器。走出那个叫做“我”的桎梏,用心而非用我去和所有在此缘分之中的生灵、事物去相互感应,彼此建立关联。

这个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流程,而是将与我们相遇的“意象”(如上文所说,这个意象不仅是想象中的),视作一个容器,在以心和这个容器之间建立联系,看看经由这个容器,心收集到了什么——情绪、感受,回忆、思绪,或是一个梦,一个妙不可言的相遇……

在这儿,请允许我分享一个自己在使用这一方法时的亲身经验。

深秋的树下,我接过爱人手里的一片枯叶,不由得为它被自然所打磨而成的奇妙形态所吸引。沿着叶杆,两边的叶片向中间卷曲,看上去就像一颗立体的心形容器。而左侧的叶片在凉风雨露的琢磨下,几乎就只剩下叶脉的骨架……我在手里反复打量这片枯叶,心中会隐隐泛起某种滋味。仿佛有句话在说,你看它这落魄褴褛的样子,像不像是个乞丐……

这天入夜后,我躺在床上,在黑暗里睁着眼睛发呆。忽而脑海中再次呈现出那片叶子,它就在我眼前,比我白天里把弄它时还要离我更近。而接下来的睡眠,则把我带入到一个梦里——

路的一边是金色的麦田,我就这么往前慢慢走着,起初并没有被任何一种心情所占据。但就在这时,一个人影像是和我擦肩而过,我回头看去,那是一位流浪的老者,穿着撕成布条一样的灰色长袍。老人与我对视时,我分明看到他眼中的沧桑和哀伤。或者更确切地说,那哀伤是当时在梦中属于我的某种复杂心境,与之相对的,则是来自老者眼神里的理解与宽恕……

醒来的时候,对这个梦,我难以抑制地不断回味着,回想与老者的对视,以及对视中的那种滋味。直到这天过半的时候,我才差不多能从这梦里抽身出来。尔后,在散步的路上,我路遇一位女性拾荒者,以及与她结伴的孩子。起初,我在心里感到对他们的同情,想着这位母亲的不易,还有这个孩子的艰难。但经过他们的时候,分明有什么映进心中,而且是和此前我所以为的那些截然不同的体验——彼此的陪伴,支持与相互的理解和信任,那让凉凉的秋意里泛起了这个季节才有的金色的和暖,又从这一幕的这一刻,溢满了我的心中。一片枯叶,亦可拥有这秋天中所有的滋味——我得收回那些先入为主的看见,丢掉自以为是的悲悯,才有机会看见、听到并和真实在一起。这时那个梦,梦中的老者以及因着他的眼神,传递至我心里的那种被所见之物看见,被聆听之人听到,被投其怜悯之事所悲悯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就在那个极其偶然的相遇中,满地落叶中的那其中一片,永远的成为了一个容器。一个在我心中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容器。它承载并为我呈现了某个内在的主题,让我有机会借由这个容器,看到并真实地遇见于此有关的一切。我甚至没办法用语言概括出这些经验的所指,因为它们作为这个容器中流过的内容,既包含了我生命中的某个完整侧面,同时也是生活中被真实经历着的方方面面。

原来,确实如经文中所说,在那一沙、一尘,一花、一叶里,真的装下了整个世界。别辜负心以及心之所现,以万物为器,即是惜缘。

End

文章作者:史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灵成长】邱祥建:关于心理成长的现实感和实践建议(下)
《药树》:生命的至暗之地,也可以有光明照射,意象对话疗法可以缓解癌症病人病痛,甚至延长寿命吗?
史晋专栏|转化的秘密——什么是心理的转化(一)
朱建军 | 15个意象对话相关问题答疑
只有认清自我,才能真正超越自我
意象对话入门——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学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