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圣心传,只此一中

我通过研究,发现三教合一未必是真,但儒家和道家是有相同之处的,下面就来解释我的观点的来源和理由,请大家批评指正!

儒家的总刚在《大学》首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聪明的读者你看懂了吧?诚的地位,短短的几十个字,反复强调,在《大学》这本书里是相当突出的,(1)“诚”实质上就是“中”儒家另一本书《中庸》讲什么呢?讲一个字“中”中的道。

(2)从修真角度:“诚”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3)也符合十六字真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中的要求,“七证”修心只是诚意的过程

把三者联系在一起考虑,就能把握儒家的精髓。相信你已经懂得了!? “诚”即“中”的另一种说法!

我说圣圣心传,只此一中。有重要依据:《大学》的切入点在于“格物”格物和中和诚是什么一种关系呢?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我认为理解格物的意思要研究儒教,“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样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实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沟通的,沟通的方式为“存诚”,后来儒家提倡天人感应是有来源的。

那么“诚”是什么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由此可以推断格物就是要达到天道的境界,故格物就是“造道”,“造道”就是大学的止于至善,“造道”就是和上天相感应,体悟天道以立人道。董仲舒就已经在《春秋繁露》给出答案了,所以儒家修行就在于理顺物我的关系,使其产生感应。方法可以看《儒门修证法要》,非不知也,懒得说罢了。我们认为是封建迷信加以批判,或由于讨厌这个人,后世明儒甘泉先生也提出答案,但是和他同时的王阳明名气太大,从宗教角度解释的机会再次被错过。

王阳明是从修养的角度解释,有的是从文化的角度解释,有的是从理学的角度强调有典有则,各种解释都有其意义与价值,因为它们自成体系,预设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文化的活力,争议造成了儒家文化的多元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发明创造,这种创新的思想永远比所谓的答案更有意义,给中华文明送去了能够有自己思想的人才,明朝考试以朱熹的为标准答案反而使读书人头脑被禁锢,反而是件坏事。

何为格物?

“格物”是一个传统文化中高度敏感的话题,因为和儒家修身(类似气功,修身养性)直接相关,不知道的想知道,知道的不想说或不愿说,在没有知识产权或师徒关系的情况下,在没有在百家讲坛那样的场合谁都是难免有保留的。最后我怎么修(修学做圣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答案。

一开始,我看的都是百家的解说,看完之后不满意。我研究了一年多,最后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思路是考古,考据,历史文化几条线齐头并进,最后的答案居然是这样。

第一步分析(考据学的思路):在《中庸》这本孔子的心法中反复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是“诚”。我为什么选择从这里下手呢?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样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实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沟通的,沟通的方式为“存诚”,后来儒家提倡天人感应是有来源的。

依据:

《中庸》有言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之所自。或天而圣,或人而圣,及其至也则一!

《中庸》又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示人以守体以致用,明体以达用之道,单提一诚字,以为天人物我一体之不二法门。格物就应该是体万物而不移,怎么体呢?何为物呢?

第二步分析(传统文化):古代的“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应该有蛛丝马迹可寻

再翻清朝最后真正懂中国文化的王国维的认识,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佛家是以心观心(以我观物)是单向的,而以物观物则是双向的。以物观物是中国特色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以物观物,那里还有我,还有功名富贵,七情六欲?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去情去欲,不为情累。这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太极文化永远考虑双向性。

以物观物,这才符合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易》曰:“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有动则必有善恶、是非、祸福、得失,无动则凡百俱泯,心自然也就动了。佛家是以主观的心灵为万物的尺度,儒家则不然,格物之物,不是具体的事物。是指主体无言而物化后的精神景界,就是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这就是儒家的”中正之道“。说简单点就是以物观物,因物付物,不为情动不为物累。

何为诚意?就是“不睹“”不闻“就是《大学》之诚意。”孟子言:不动心,此也。邵雍认为,如果能够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利益,这种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诚。我认为由“诚”所发就是“正”,这是从王阳明从道德实践方面说的,所以王阳明解释,没有错,符合了我的推理,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承认了。

王阳明的观点虽然正确,却又有“心学”的界限(就是分内外)求于外是他的疼处,他曾经格竹吐血,所以多被人批判为禅,我个人认为其实是他没有进观天道,只落在人道上(正人心),没有明道先生“静观万物兼自得”的气魄,若水先生批评的观点(见甘泉学案)指出了他的弱点,但是王阳明先生的儒学体系前所没有的完备,特别是“知行合一”把儒家修行中公案解决了。

那么其他的解释呢?其实朱熹格物的理解也没错,他是在文化方面说的,他说格为来也,至也,我们修行只有“物化”没有了私欲,才能天人合一完成天人感应。程子是朱熹的老师:“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复性书》(唐:李翱)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有物来格,这实际反应了格物的文化内涵,修养的体验。

黄绾《大学》之要,在“致知在格物”一句。其云致知,乃格物工夫;其云格物,乃致知功效。在者,志在也,志在于有功效也;致者,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格者,法也,有典有则之谓也。实际上是对二程的“天理”说的推论,个人认为是沾了二程和朱熹的光,虽然他的观点完全对,但只能认为是一种解读和我一样是在做考据的功夫而已,不是真正的大师。

第三步分析《易经》的依据,儒家之道认知的方式不出易经,孔子晚年韦编三绝就是在看《易经》,《易经·系辞》就是孔子的杰作。

《易经·系辞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孔颖达疏:“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这是一句重要的话和《中庸》中有这么一句————“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遥相呼应,这是观天地万物,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格物。个人认为格物的方法就是易经中的贞观法,伏羲作太极的时候就是通过观天地而悟道的,格物法也不出此传统——天人感应。

正如段正元先生说的一样——儒学者道学也!圣圣心传,只此一中,中即道。

结论:总的来讲“格物”就是“造道”的过程,学圣人之道,也就是学天地之道。具体的修行方式应该从六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六部来完成其神圣化功之道的。

我的观点“格物法也不出此传统——天人感应(存诚)。希望更多的人,能真正懂得儒家的修身文化——格物就是存诚就是守中!圣圣心传,只此一中。

文章转自杨学思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erwb263zhuye

    本文来源于古诗词网www.28non.com),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圣圣心传,只此一中》 → http://www.28non.com/zxhy/article_71930.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南怀瑾先生:中庸是孔子心传,绝不是捣浆糊、和稀泥
    中华文化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浅谈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儒家经典语句】儒家语录精华100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