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冠窦瓣下消融成功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并不少见[1],心电图下壁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波,通常胸前导联移行在V2或V3导联之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2例左冠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瓣下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分析和探讨不同部位消融成功的PVC的心电图和靶点图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LVOT-PVC射频消融的成功率。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435例患者特发性PVC/室性心动过速(VT)中,62例(14.3%)于LCC瓣下消融成功,入选本研究。男37例,年龄17~74(53.22±15.15)岁,女25例,年龄21~72(52.71±17.43)岁,病史1~12(2.26±3.35)年。所有入选者均符合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适应证。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良及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②合并心肌梗死;③合并束支传导阻滞;④严重动脉硬化,血管入路困难者;⑤胸廓严重畸形;⑥高龄(>80岁)。所有患者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PVC总数>1万个/24 h。消融术前所有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2.心电图检查及测量:每例患者术前均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PVC时每个导联QRS波的形态。

3.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术前连接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美国强生公司),常规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明确主动脉LCC、右冠窦(RCC)和无冠窦(NCC)的位置及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穿刺右股动脉植入8 F动脉鞘,送Thermcool消融导管至LVOT,建立瓣上和瓣下三维解剖模型。标测PVC时以激动顺序标测为主,起搏标测为辅。标测时双极增益0.05 mV,以激动顺序标测记录的的局部V波较临床PVC时的QRS波提前至少25 ms以上,或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临床PVC的QRS波图形至少11个导联相同为消融靶点,消融过程中间断透视观察消融导管位置及心电图ST段,一旦发现导管移位,立即停止放电。预设温控43°C、功率30~35 W,盐水灌注模式,有效消融靶点应在放电10~15 s内临床PVC消失,或放电中出现与自发PVC形态相同的频发PVC或短阵VT,停止消融后很快消失。继续巩固放电60~180 s;消融后观察30 min,以PVC消失,以及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等曾能诱发PVC的方法不能再诱发为消融手术终点。如放电10~15 s后PVC未消失或VT不能终止则重新标测靶点。瓣上和瓣下均未标测到良好靶点且起搏标测的QRS波形态和临床PVC形态相差较多时,根据临床PVC形态经验性于LCC瓣下行射频消融,时间180~300 s。

4.随访方法:消融术后常规心电监护至少24 h,术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2~3 d复查动态心电图,随访3~6个月。

5.成功标准:即刻成功标准:消融后PVC消失、或术后密切观察30 min,临床PVC总数减少90%以上。远期成功标准: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示PVC消失或总数较前减少90%以上,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分组:根据消融导管在LCC瓣下标测时能否记录到远场A波可将LCC瓣下分为后部和前部两部分。LCC瓣下后部与主动脉二尖瓣交界区(AMC)为同一解剖位置,消融导管在此处标测时可记录到远场A波。LCC瓣下前部为普通心室肌,消融导管在此处标测时记录不到远场A波,但记录到的V波振幅比LCC瓣下后部记录到的V波振幅高。X线影像表现:LCC瓣下后部偏游离壁偏下,而LCC瓣下前部偏间隔偏前。

2.射频消融:预设43°C、30~35 W,冷盐水灌注模式,消融时间120~500 s。LCC瓣上组62例,其中61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例虽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消融有效,但停止消融后PVC很快复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LCC瓣下后部组共51例,其中35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6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10例消融可暂时使PVC消失,停止消融后PVC复发,6例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LCC瓣下前部组11例,其中10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

3.心电图特征:LVOT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下壁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波,LCC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的PVC通常胸前导联移行在V1或V1、V2导联之间;与LCC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的PVC相比,RCC消融成功的PVC胸前导联移行较晚,通常在V2,V3导联,且R>R,QSaVR>QSaVL,Ⅰ导联多呈r型或m型。LCC瓣下后部即AMC处消融成功的PVC,V1导联可呈qR型,为其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但根据三角的具体位置及范围,PVC有时可能并不出现此特征,而是胸前导联QRS波主波呈一致正向的直立R波且V6导联无S波。LCC瓣下前部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本研究LCC瓣下前部组11例,其中3例心电图除具有LVOT PVC特点外,尚具有以下心电图特点:Ⅲ、V1导联QRS波呈qR型,aVL导联QRS波呈rS型,且QRS时限较窄。LCC/RCC交界处瓣下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胸导联有特征性表现,本研究LCC瓣下消融成功的PVC不包括LCC/RCC交界处瓣下消融成功的PVC。

讨论

1.主动脉窦的解剖和毗邻结构:主动脉窦(ASC)的解剖和毗邻结构复杂,充分理解ASC的解剖和毗邻结构、靶点处的X线影像和电位特点能够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ASC位于心脏的中央位置,包括LCC、RCC和NCC。3个窦中,LCC偏左前上,位置最高;RCC偏右前下,位置居中;NCC偏后下,位置最低。LCC、NCC和二尖瓣前叶围成的三角纤维区域为AMC[2,3,4]。本研究根据消融导管在LCC瓣下标测时能否记录到远场A波将LCC瓣下分为后部和前部两部分(图1)。LCC瓣下后部与AMC为同一解剖位置,消融导管在此处标测时可记录到远场A波,此处多为纤维结缔组织,有一定心室肌分布,此处细胞组织学及电生理特征与房室结区域细胞相似,是公认的潜在致心律失常区域[5,6]。LCC瓣下前部为普通心室肌,消融导管在此处标测时记录不到远场A波,但记录到的V波振幅比LCC瓣下后部记录到的V波振幅高。X线影像表现:LCC瓣下后部偏游离壁偏下,而LCC瓣下前部偏间隔偏前。在LCC瓣下成功标测和消融PVC需要准确理解LCC的解剖和毗邻结构,正确识别LCC瓣下靶点处的X线影像和心内标测的电位特点。

图1 主动脉根部解剖(猪心解剖图)

2.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下壁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波,LCC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的PVC通常胸前导联移行在V1或V1、V2导联之间,Ⅰ导联为rs(r<s)或Q(q)波,R>R,QSaVL>QSaVR,因LCC更偏心脏游离壁,LCC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的PVC其QRS时限相对较宽;与LCC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的PVC相比,RCC消融成功的PVC胸前导联移行较晚,通常移行在V2或V3导联,且R>R,QSaVR>QSaVL,但Ⅰ导联多呈r型或m型,因RCC更偏心脏间隔,RCC瓣上消融成功的PVC其QRS时限相对较窄[7,8,9,10,11,12]。LCC/RCC交界处瓣下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胸导联有特征性表现:V1和/或V2导联QRS波呈qrS型[13]

LCC瓣下后部即AMC处消融成功的PVC表现除具有上述心电图特点外,还具有下述特点:由于左纤维三角区域的初始除极向量向左,背向V1导联,因此V1导联呈qR型,为其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但根据三角的具体位置及范围,PVC有时可能并不出现此特征,而是胸前导联QRS波主波呈一致正向的直立R波且V6导联无S波[11,14]。AMC区域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分成前中后3个部分,于AMC中部消融成功的PVC有特殊心电图表现,即V1、V3均表现为主波向上,但是V2导联呈现RS形态,这种形态被称为'rebound transition pattern' (图2)。而于AMC前部消融成功的PVC的心电图表现在V2导联上也呈现和AMC中部消融成功的PVC一样的RS形态,不同的是在V1导联上呈现出rS或是qr形态,这种形态被称为'early transition pattern' 。对于以上两种在V1、V2导联明显的R/S比例变化,Chen等[15]认为可能和距离相关,即AMC前部相距V1较近则表现为'r'形态,而AMC中部相距V1较远则表现为'R'形态。AMC后部消融成功的PVC胸前导联QRS波主波呈一致正向的直立R波且V6导联无S波(图3)。因LCC瓣下后部(即AMC)消融成功的PVC其靶点偏心室游离壁,QRS时限相对较宽(表1)。


图2 左冠窦瓣下后部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

图3 左冠窦瓣下后部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

LCC瓣下前部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本研究LCC瓣下前部组11例,其中3例心电图除具有LVOT PVC特点外,尚具有以下心电图特点:QRS时限较窄,Ⅲ、V1导联QRS波呈qR型,aVL导联QRS波呈rS型(图4)。考虑原因为PVC起源部位在高位室间隔附近,因此QRS时限较窄;初始除极向量指向左后上,对向aVL导联,背向Ⅲ、V1导联,因此aVL导联初始有r波,Ⅲ、V1导联初始有q波。LCC/RCC交界处瓣下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胸导联有特征性表现,本研究不包括LCC/RCC交界处瓣下消融成功的PVC。

图4 左冠窦瓣下前部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

3.标测和消融:LCC瓣下解剖和毗邻结构复杂,不同的输出可能会夺获起搏部位附近的不同心肌,夺获不同部位的心肌将产生不同的QRS波形态,因此以起搏标测判定瓣下PVC靶点时应持谨慎态度且应在同一部位以不同的输出行起搏标测[4]。此外,LCC瓣下心室肌可能存在斜行延伸,于靶点处消融成功的PVC,其起源位置不一定在LCC瓣下,也可能在相邻区域如LCC瓣上、RCC或右心室流出道(RVOT)[3,16,17]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LCC瓣下成功消融的6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主动脉瓣上均未标测到良好靶点且试消融无效。LCC瓣下后部组共51例,其中35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6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10例消融可暂时使PVC消失,停止消融后PVC复发,6例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LCC瓣下前部组11例,其中10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考虑PVC起源位置距射频消融位置有一定距离(4~8 mm)或偏心外膜,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

LCC瓣上可标测到PVC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者,消融几乎均可获得即刻手术成功。LCC瓣下后部与AMC为同一解剖位置,消融导管在此处可记录到远场A波;LCC瓣下前部为普通心室肌,消融导管在此处标测时记录不到远场A波,但记录到的V波振幅比LCC瓣下后部记录到的V波振幅高。LCC瓣下心肌可能存在斜行延伸,消融成功部位也可能是PVC的出口,而不一定是PVC起源部位,因此LCC瓣下消融成功的PVC不等于LCC瓣下起源的PVC。根据心电图特点考虑PVC起源位置在LVOT者,如果LVOT瓣上和瓣下均未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欠佳,可尝试于LCC瓣下经验性消融(如果PVC时QRS时限偏宽,可于LCC瓣下后部消融;如果PVC时QRS时限偏窄,可于LCC瓣下前部消融,时间180~300 s,功率30~35 W),即使术中无效,射频消融后效应也可能损伤PVC起源点或出口而达到根治PVC的目的。

本研究由于解剖部位的确定主要依赖于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结果,未应用心腔内超声精确定位LCC瓣下具体消融位置,故在解剖定位上有一定局限性;此外,本研究均为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和消融,LCC瓣下某些位置可能不易稳定贴靠或不易到位,未穿间隔至LCC瓣下标测和消融,是部分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未能获得即刻成功的可能原因之一。

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略

文章已刊登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年21卷2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官方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文华:左冠窦瓣下消融成功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林加锋老师: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早搏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
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Mahaim型预激综合征 医学百科
心室流出道间的多通道传导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