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位国宝级老中医最拿手的成名验方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

1、刘渡舟

(原名刘荣先,辽宁省营口人,生于1917年,卒于2001年。是中国近代名医之一。)
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约成员,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著有《伤寒论校注》《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通俗讲话》等。刘渡舟幼年学习中医。他很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曾埋头于《伤寒论》的学习,诸如金、元四家,清代的伤寒诸家和温病学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他都刻苦自励,寒暑不辍。刘渡舟一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对张仲景辨治火热病深有研究。刘渡舟认为,《伤寒论》之方,叫经方;后世之方,叫时方。在方剂的运用上,他提出古今接轨的新观点。因为古今人异气迁,以及体质强弱、生活习惯的改变,均能导致“证”的变化。如果机械地固守古方而不越雷池一步,就不能做到方证灵活,随机应变。所以,应该把时方与经方巧妙地结合,以古方补今方之纤弱,用时方补古方之不全,使古方、今方、古今接轨方,三足鼎立,共同发展。他在《伤寒论刍言》一文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伤寒论》历史的变革,六经的概念,六经的辩证方法,六经为病传变,《伤寒论》治疗法则,《伤寒论》的方剂等内容。他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兵火残余之书,它是以伤寒与杂病共论以突出辩证论治为目的,以六经为核心,采用辩证的方法,而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

〔柴胡解毒汤〕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茵陈蒿12克  土茯苓12克  凤尾草12克  重楼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2、俞慎初

(1915年10月生,卒于2001年,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中医药学、医史学。曾发表论文160余篇,撰写专著20余部,在海内外中医界享有盛誉。

加味五金汤
金钱草30克 海金砂15克 鸡内金10克 金铃子10克  川郁金10克 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加减〕

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止咳定喘汤】
蜜麻黄6克  光杏仁5克  炙甘草3克  紫苏子10克  白芥子6克  葶苈子6克(布包)  蜜款冬6克  蜜橘红5克  结茯苓10克  清半夏6克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

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3、祝谌予

(1914年生,卒于1999年,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
祝谌予教授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祝教授生前从医66年,在漫长的医疗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学术上兼收并蓄、学识渊博、古为今用、中西结合,因此在中医内科、妇科,尤其在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脾胃病、哮喘病、肾病、不孕症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至今其不少验方广传于世。主要著作有《祝氏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降糖方〕
生黄芪30克  生地30克  苍朮15克  元参30克  葛根15克  丹参30克。
〔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加减〕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乌梅10克。
2、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60克。
3、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
5、皮肤痒,加白蒺藜10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
6、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
7、失眠,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蒺藜10克。
8、心悸,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实10克。
10、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原。
11、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30克、狗脊15~30克。

4、李孔定

(1926年5月生,卒于2011年,绵阳中医学校主任医师、副校长)

博及医源穷灵素 诗词歌赋有鸿文 

呕心沥血传薪火 桃李满园誉杏林

原名绪宝,1926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锣锅乡(现新胜乡)老井湾一个农民家庭。8岁丧父,赖母任氏抚育成人。幼历艰辛,养成坚毅性格。6岁就学,十年寒窗,学习训诂经史词章及书法。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为他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第一、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绵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李孔定从医60余载,在五运六气、中草药、温病学及难治性结核、白癜风、肿瘤等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有精深研究,先后编写出版了《温病三字经》、《李孔定论医集》、《新方实验录》等医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荣获科技成果奖十余项。

【消斑汤】
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  大茯苓30克  黄精30克  夏枯草30克  连翘15克  山楂15克  枳壳12克  甘草3克
〔主治〕斑历(淋巴结核)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加减〕

(1).若斑历已溃加黄耆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2).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李某,女,23岁,1988年入院。病史:1988年5月,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核桃,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经肌肉注射链霉素等治疗,左颈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暗红,于7月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术后,转本院治疗。检查:颈部两侧有疮口两处,周围皮肤暗红,两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脓液,并挟有败絮样物质。诊断:颈淋巴结核)。治疗:内服消斑汤加黄耆30克、玄参10克。入院当日即行清创,术后撒七三丹,敷以红油膏纱布盖贴,之后腐肉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愈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朱良春

(1917年7月生,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主任医师)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近70载。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等 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健脑散】
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  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0克  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  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  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岁,军人。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6、方药中

(原名方衡,重庆市人,1921年生,卒于199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中医学家。从医50余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对辨证论治规范化提出新设计。参加创办并长期主持全国中医研究班、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人才。临床长于肝病、肾病以及若干疑难病症的治疗。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副教授、副院长、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对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函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等。

【升麻甘草汤】
升麻30克  甘草6克
〔主治〕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转氨酶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岁,1969年5月初诊。
患者确诊肝炎已10年。经中医药物治疗,10年来转氨酶在500单位以上始终不降,麝浊10单位,百治无效。就诊时,患者肝区疼痛,波乏无力,纳差,舌红,脉弦细滑数。根据上述症征,辨证为肝肾阴虚,波及脾胃,邪毒炽盛。拟养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为法,予加味黄精汤合升麻甘草汤治疗。升麻最大用量为45克。服药两周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转氨酶、麝浊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继续治疗两个月,每月复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诸症消失。停药一年后复查肝功仍在正常范围。1983年患者因它病来诊,述自1969年治疗取效后,10余年来肝功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劳累,转氨酶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剂,再调恢复正常。

7、董廷瑶

(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1903年生,卒于2002年,上海市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主任医师)
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董廷瑶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学验丰俱。其主要学术论点可概括为九要: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度。九点环环相扣,在临床初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董氏强调明理,认为医者务必掌握生理病理、脉舌之理、方药之理等整套医理,明理方能识病,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中医的诊治规律,为诊治疑难病症提供思路。辨证求因是中医治病的关键,通过四诊,从外到内,见证推理,以常衡度,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立法选方配伍,丝丝入扣,对症下药,每获良效。又书“小儿用药六字诀”,“轻”居首位,提出幼儿芽嫩弱质,脏气清灵,随拔随转,药石治病,用量宜轻,中病即止,毋犯胃气,贵在清灵平和,故其处方轻灵,又每获奇效。最后指出疾病之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小儿阴阳两稚,病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多端,病变则法也当随之变。尝云:用古法治今病,不能泥古不化,所谓“检谱对奕奕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谆谆教诲后辈,必须熟读经书,揣摩医理,临证细审详察,掌握九诀,明理识病,辨证求因,见微知著,方不致误人儿矣;反之,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董氏儿科历史渊远,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

【温脐散】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广木香1.5克  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以温扶而安。

8、锺一棠

1915年6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沙参银菊汤】
南北沙参各15克  银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

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

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

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

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

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李介鸣

(1916年生,卒于1992年,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主任医师)

幼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御医彭笠僧。嗣后,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为师,尽得其传。1935年,取得行医执照。建国后,1951年在卫生部从事中医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61年,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70年,被派往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工作。1974年,调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常委等。《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是其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李介鸣擅长治疗脾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病机多为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治疗上宜“升降结合”、“燥润合用”、“气血并调”为法,其中“补脾理气”之法尤为多用,收效甚宏。李介鸣主张中西医结合。临证强调以中医辨证为主,同时参考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和诊断,将其有机地结合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中来。在临床方面,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对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标本虚实。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而引起脉络痹阻不通,病属本虚标实。一般治本宜补,治标宜通。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当急则治标,多用通法止痛,即气滞宜调,血瘀宜逐,痰浊宜豁,寒凝宜温。当病情稳定时,缓则治本,多用扶正培本之法,即气虚补气,阴虚滋阴,阳虚温阳,其中又以补脾、补肾为主。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宜补宜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可多通少补或多补少通。做到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共同达到祛除病因,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他将调达气血一法贯穿始终。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故气血为临证之一大纲要。他的调达气血治法大致有和血化瘀法、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行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等。除此之外,他还灵活将宣痹活络法、温通活络法、健脾益胃活络法和益肾活络法等运用于冠心病的防治。他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西医辨病,将心绞痛的临床分型,总结为初发劳力心绞痛、稳定劳力心绞痛、恶化劳力心绞痛、自发性或变异性心绞痛等,并针对性给以治疗药物,取得了满意疗效。

【温阳益气复脉汤】
人参15克  黄芪20克  北细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黄6克  麦冬12克  丹参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

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

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

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

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

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

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

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0、周仲瑛

(1928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对中医内科的各种常见病,尤其是急难病症(如心、肺、脑血管病,肝胆、脾胃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具有良好的疗效。在学术上始终认为临床医学必须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等理论观点,对外感热病倡“气营中心说”、急性肾衰创“三毒说”,而对内伤杂病创“内生六淫说”、“第二病因说”等,揭示了临床辨证论治的特殊规律。辨证强调注重病机分析,尤其重视气血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影响,对疑难杂病多采用复合立法,用方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擅从同类药中寻求个性及其配伍关系,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以脏腑为疾病系统分类的内科学总论,对临床专业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分支学科,主编教材、参考配套用书,为振兴中医急症医学奠定了基础。周氏在学术上不偏执一家之说,善于综合应用各家之长,从应用中求发展,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他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8年,理论、经验两臻丰富。临证对许多重危患者及疑难病证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的疗效,故声名远播,饮誉海内外。


周仲瑛对病理因素的复合致病现象有深入研究,其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广、成果最著者,当属“瘀热”。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仲瑛就曾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了许多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的患者同时具有血热证和血瘀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他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机,并在临床进行反复验证和实验研究,最终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瘀热”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特性。周仲瑛带领团队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临床实践证明,以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等,临床疗效显著。“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是周仲瑛在80大寿上所题,这是他在治学科研过程中的座右铭。

近年来,周仲瑛一直关注中医的发展,对当下中医西化的风潮,他深感忧虑:“当前中西医学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碰撞,重西轻中在医学界大有人在。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学术观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才走进了从西医立场看中医的误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医研究机构、高等教育都在发展,但临床效果不佳,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坚持中医之道的人并不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医萎缩的深层次危机。”“中西医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平行互补关系。”周仲英呼吁:“为中医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滋胃饮】
乌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参10克 大麦冬10克 金钗石斛10克  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 炙鸡内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

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

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

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

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

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刘弼臣

(原名刘世仁,1925年6月生,卒于2008年,江苏省扬州巿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自幼体弱多病,每次患病皆得益于其姑父的治疗而速愈。其姑父孙谨臣,是当地著名中医儿科医生,是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小儿神医”朱冠臣创立的“臣字门”第三代传人。刘弼臣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争和动乱中渡过的,他从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中受到启发,决心学医济世活人,以增强民族素质。遂于14岁中学辍学后拜孙谨臣先生为师,取医名“弼臣”,寓意“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赖”,成为“臣字门”的第四代传人,从此走上了从事中医之路。他白天侍诊于桌前,抄方诊病,倾听老师教诲。夜晚则勤于书斋,整理笔记,攻读医书,苦心钻研。孙谨臣则毫无保留地把师门经验及特色传授给他,并常常教导他要不拘一门,广学博采。在他3年满师后,还推荐他到名医时逸人创办的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当时学校有数十位上海的名中医授课,其中有外科的张赞臣、中药的陈存仁、内科的程门雪、儿科的钱今阳等。授课的老师中有的是相互对立的学术派别。在讲课时各执己见,旁征博引以证其正。

刘弼臣擅长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是其对中医儿科传统的“五脏证治”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他重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点以及肺脏受邪后又极易传变,易出现传心、犯脾、侵肝、伤肾的病理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并不是单独调肺,而是重视肺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从治肺入手,达到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目的。完整地讲,应该是:“重视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抓住要害,出奇制胜”,才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和主体。同时,并不否定从其他脏腑入手治疗小儿疾病。对于某些疑难杂证,不能用五脏证治解释和说明的,则往往不循常规而独具巧思,化生新意,另辟蹊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则得益于新安学派注重实践、推陈出新的学术特色。从古今中外一个学派的形成条件来看,北京刘弼臣调肺派当不愧与上海奚晓岚寒凉派、徐小圃温热派、南京江育仁运脾派并称中医儿科领域四大学派。

近年来,他多次提出“中医现代化”课题,他说,如今的中西医结合之核心就是中医现代化,要善于利用西医的长处补充到中医当中去,更好地为中医服务。为此,他常劝告中医学校的学生一定要深入学习中、西医,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结合。他不仅为兴建中医儿科医疗中心奔走呼吁,还拿出多年积蓄捐资成立“刘弼臣医学发展基金”,以长期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五草汤〕
倒叩草30克  鱼腥草15克  半枝莲15克  益母草15克  车前草15克  白茅根30克  灯心草1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谢昌仁

1919年8月生,卒于2008年,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

南京谢氏中医世家可溯源于清代,确切地说是医药世家。谢氏医药之家祖籍河南。第一代为出生于清末年间的谢邦信(添生)先生。他先在家乡从事中草药买卖为生,后辗转来到南京定居,在南京白下路上开了间草药店。药店坐落在古秦淮河的淮清桥边,平日熙熙攘攘。有些穷苦邻居患个头痛脑热,一时请不起郎中,便请谢添生看看,顺便拿回几帖草药服用。因此,小草药店在城南一带小有名气,生意也颇兴旺。因诚信待客,选料真实,生意日渐兴隆。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药店已有相当的根底和规模。谢邦信年事日高,后由其子谢焕文承业。在抗战期间,谢焕文以1万4千银圆将药房改造为南京最大规模的药房之一。该店经营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著称。起源于民间的中医药最早是医药不分家的,为医者需识药辨性,“走方郎中”就常常是自配药物给人诊病。经营药号也要通医理,对请不起大夫的患者要能指导购买药物。谢氏药号做大了,经历的求医也多起来,第三代即谢焕文后代谢浩如,就正式师从清末民初南京四大医之一的王筱石学习中医。既有家世积累熏陶,又有名师指点,谢浩如精于方脉,对时令病和杂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求医者纷踏而至。如果以挂牌行医论,谢浩如可谓谢氏医门第一人。谢浩如从药家进入医门之后,潜心于医道,还悉心引领其子早承庭训,传承家学。

谢浩如之子谢昌仁,字怡生,1919年出生。谢昌仁就是在这间药房里长大的,从小他就看到天天来拿药的患者,听他们诉说着病痛,然后会跟随在小伙计身后,嚷着要帮忙抓药,空闲时还缠着父亲谢浩如教他认药。年幼的谢昌仁上午在私塾念书,下午则跟在父亲身边临诊抄方,晚间灯下温课。这期间,他熟读了《药性赋》、《汤头歌诀》、《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医学古籍。父亲对他既训医经又训古文,幼年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引导,最终使他走上了中医道路。幼承父学,后进入“国医大师”张简斋所创办的国医传习所学习,1942年悬壶济世。继承和发扬了中医金陵学派的“温病”治疗思想和原则,经验丰富,疗效卓著,谢昌仁悬壶济世六十余年,医人无数,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时令病、内科疑难杂证的诊治中有其独到之处,尤精于脾胃疾病,擅用经方,择药轻灵精炼。在中医界享有盛名,然而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从不恃才自傲,凌驾于同道之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是他的为人、治学、行医之道。数十年来,谢老在临床培养出大量后继人才。他诲人不倦,传授经验毫不保留。有的现已成为业内名家,犹常念念不忘谢老亲切教诲之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谢老曾走遍大江南北,讲学、义诊,不避寒暑,不辞辛劳,坚持临床工作至85岁高龄,诊治如常。谢昌仁继承了金陵医派的“温病”治疗思想和原则。他一生注重中医药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传承,行医多年弟子无数,其中不乏成为名中医者。

学术经验

1、以“通”为用 灵活运用通腑法


谢昌仁先生认为临床有很多疾病与通腑有关。由于大便不通,新陈代谢发生障得,也会导致病情增重。宜驱除多余,减轻负担,吐故而能纳新。在通腑法的运用上,有的专用通腑,多数则是兼用通腑。例如高血压病须平肝通腑;口咽破痛须清胃通腑;温热病阳明里实须泄热通腑;寒热腹痛,表里俱急,则须发表通腑;湿热发黄须清利通腑;积滞困中须导滞通腑;水毒犯胃须温阳泄浊通腑;痰饮积聚于胁下须逐饮通腑;瘀蓄下焦须化瘀通腑等等,采用通腑法,往往均能取得良好之效果。

2、擅用经方治急症


谢昌仁先生一生潜心于中医理法方药,所遇疑难杂症颇多,对中医药用于急症治疗颇有心得。如:
四逆散治疗急性痛证
(1)肋间神经痛:四逆散加香附、川芎、玉金、青皮络、红花、炒蒌皮、金橘叶。
(2)胁痛:四逆散加玉金、姜夏、青陈皮、黄芩、茵陈、蒲公英、赤苓、左金丸。
(3)胃痛:四逆散加川连、吴萸、川楝子、玄胡、陈皮、香附。
(4)疝气:四逆散加橘核、炒山楂、川楝子、小茴、荔枝核。
(5)肾绞痛:四逆散加内金、海金砂、扁蓄、瞿麦、石苇、赤茯苓、车前子、金钱草。

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胰腺炎:脘腹满痛拒按,痞塞不通,便结,口干苦,舌苔黄腻,脉滑数,方用大承气汤合清胰汤加减。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柴胡、黄芩、黄连、木香、白芍、玄胡、蒲公英、茵陈。
(2)急性肠梗阻:腹痛胀硬,矢气不出,大便不解,时而呕吐,舌苔厚腻。方用复方大承气汤主之。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赤芍、桃仁、莱菔子。
(3)胆石症、胆绞痛:右胁痛剧烈,甚则伴见黄疸,呕恶,便秘,苔黄腻,脉弦,方用大承气汤合四逆散加味。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柴胡、赤白芍、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黄芩、甘草。

〔消渴方〕石膏20克  知母10克  甘草3克  沙参12克  麦冬10克  石斛12克  地黄12克  山药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花粉15克  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13、胡翘武

1915年7月胡翘武先生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首批国家级 500名师带徒的中医专家。于歧黄生涯近70春秋中,胡老精勤医典,师古不泥 ,善融新知 ,审证慎微 ,处方精练 ,药物选用更是丝丝入扣 ,对内科杂证的诊治见解独到。广览百家,坚持躬身践行,不忘承前启后,孜孜不辍,数十年如一日,学验惧丰,卓然成家,精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及疑难杂证之诊治,能融古训新知于一体,在内科杂证中强调脏腑辩证,重视燮调阴阳,活泼气血。认为大江两岸湿热居多,然湿热多邪又最易伤阳耗阴,故于清热化湿中时刻顾护阴阳。审证人微,不放纤毫,四诊舍从自如,善捕独处藏奸之症。用药轻灵,讲究一药多用,尤重配伍剂量。许多疑难重笃大证由其立起者无以枚举,深得病家信赖与同道赞许。

胡翘武在治疗胃脘痛时,经常选用对药,巧妙配合,或起协同作用,或起其相互纠正其偏性,或取其相反相成之意,应手取效者甚多。胡老常用的十对药物如下。

1、温散止痛类:高良姜、香附,适用于感寒饮冷而致本病者;

2、化瘀止痛类:①丹参、降香;②蒲黄、五灵脂;③川楝子、玄胡索,适用于胃痛日久,血淤络阻者,随病机之寒热深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对药。

3、补虚止前类:①白芍、甘草;②百合、乌药。适用于胃痛日久,中虚之机大多为胃阴不足,燥土失濡而致,故当以酸甘缓急为主,适当配伍小量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4、寒热夹杂类:①焦山栀、淡附片;②黄连、干姜;③黄连、吴茱萸;④乌贼骨,大贝母。适用于寒热夹杂症者。疗此之痛,又当寒热并投方能有济。否则定有顾此失彼之弊。

5.温散止痛类:胃脘痛以感寒饮冷而致者较多,故散寒止痛为最常用之法,良附丸即为对证良方。

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长于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药性和缓,为理气之良药,功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具理气活血止痛之用。二药合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良。适用于胃寒气滞、脘痛而兼胀者。常用量: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寒甚者多用良姜少用香附;气滞为主,重用香附,少取良姜;若寒凝气滞相当,二者等量。

2化瘀止痛类

胃痛耐久,无不血瘀络阻,一般止痛药物则少效,非化瘀活血者无功。随病机之寒热深浅不同,又有不同的化瘀止痛之品。

2.1丹参、降香

丹参味苦微寒色赤,入走血分,擅活血凉血化瘀、行气止痛;降香味辛性温,功能活血止血定痛。二药合用,行气活血凉血化之力互补。适用血瘀于胃脘刺痛较轻而偏于胃热者。常用量:丹参3~15g,降香3~6g。

2.2蒲黄、五灵脂

蒲黄味甘性平,辛香行散,专入血分,擅凉血止血,活血消瘀;五灵脂味咸性温,亦入血分,功专活血行瘀,行气止痛。二药配伍,通利血脉、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大增。凡胃热血瘀,胃中刺痛较剧,兼有出血者,宜乎此对药。常用量:蒲黄5~10g,五灵脂3~8g,均需包煎。

2.3川楝子、玄胡索

川楝子苦寒降泄,疏肝气、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玄胡索辛苦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专于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诸痛。二药相配,清热除湿、行气活血止痛作用明显。常用于肝胃不和,脘痛兼有灼热口苦、嗳气患者。常用量:川楝子10~15g,玄胡索3~10g。

3补虚止痛类

胃痛日久必虚,是其必然。考中虚之机大多为胃阴不足,燥土失濡而致。疼痛时治当和营养阴或酸甘缓急为主,适当配伍小量理气而不伤阴之品也非常必要。

3.1白芍、甘草

白芍酸苦微寒,擅长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功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二者配伍使用,则和营通络、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明显增强,而且酸甘相合,有化阴调营之妙用。凡属中虚失荣,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等皆可选用,尤宜于胃脘阵阵绞痛而偏于热象者。而炙甘草味甘微温,多用于虚证、寒证,故对于脾胃虚弱,脘痛绵绵者,每选炙甘草、炒白芍相伍为用。常用量:白芍10~20g,甘草5~l0g。

3.2百合、乌药

百合味甘微寒,长于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健脾胃、强肾阴;乌药辛温,长于行气散寒止痛。两者配伍,相反相成。适用于胃阴虚之胃脘隐痛、饥则痛甚、口干舌燥者。常用量:百合10~30g,乌药3~10g,且百合用量通常须3倍于乌药。

4寒热夹杂类

寒热夹杂是胃脘痛又十种证型,或由邪热内蕴外感寒邪,或积寒日久化热,或其他病机的转归。疗此之痛,又当寒热并投方能有济,否则定有顾此失彼之弊。

4.1焦山栀、淡附片

焦山栀味苦性寒,善清三焦之火邪而除五志之郁火,又能凉血解毒除湿;淡附片辛甘大热,功擅祛寒止痛,温脾肾之阳,回阳救逆,;常用于阴寒肉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或伴大便溏泄等症。二者相伍则适用于寒热交错,胃痛时轻时重,或有瘕聚出没者。常用量:山栀3~10g,附片3~6g。

4.2黄连、干姜

黄连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尤以清泻心胃之火见长,宜于胃热呕吐、消谷善饥者;亦可用于因湿热而致之泄泻、痢疾等证。干姜味辛性热,善能温中祛寒,优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证。二药相伍为用,宜于治疗胃热脾寒之胃脘疼痛,心下痞满、大便溏泄者,常用量:黄连1~5g,干姜3、9g。

4.3黄连、吴茱萸

黄连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用于肝胆火旺,以之泻心火,即“实则泻其子”之意;吴茱萸味苦辛热,功能温中止痛,解肝经郁滞,降逆止呕,可用于脘腹冷痛、疝痛等,还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呕吐吞酸等证,同时吴茱萸还能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适用于肝胆郁热而胃寒之脘胁疼痛、嘈杂泛酸兼有呕恶者。常用量:黄连1~5g,吴茱萸2~5g,不必拘于黄连:吴茱萸为6:1的比率配伍运用。若热重寒轻取黄连多于吴茱萸,反之,吴茱萸多于黄连。

4.4乌贼骨、大贝母

乌贼骨咸涩微温,长于收涩止血,涩精止带、制酸,内服或外用于外伤出血、肺及胃肠出血及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因其又能制酸,常用于溃疡病、疼痛泛酸等。大贝母味苦性寒,长于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二药参合功擅泄淬肝火、清热制酸、和胃止痛,适用于胃脘疼痛泛酸、口中臭味,诸药疗效不显者。常用量:乌贼骨15g、大贝母l0g。

〔阳和平喘汤〕
熟地30克  淫羊藿20克  当归10克  麻黄6克  紫石英30克  肉桂3克  白芥子6克  鹿角片20克  五味子4克  桃仁10克  皂角3克
〔主治〕: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而致咳喘经久不已者。

〔加减〕:
(1)阳虚及阴者,去肉桂,加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
(2)寒痰化热者,去白芥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
(3)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后下)。
(4)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20克、紫菀20克。
(5)胃脘饱满,纳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各30克。
(6)痰浊消减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红10克、茯苓2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1991年3月26日初诊。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气喘4载。近3年5次住院,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屡治乏效,只赖解痉、激素之剂控制症状,但停药即犯。因症状日益加重、喘咳气急、步履艰难,西药无法改善症状而试服中药。患者面色清晦虚浮、畏寒肢冷、胸膈憋闷、抬肩、言语断续、咳声不扬、痰多泡沫清稀、便秘、舌淡暗润苔薄白、脉沉细弱。此为肾督亏虚、痰瘀恋肺,亟当补虚泻实上下调治:熟地30克、鹿角片20克、白芥子6克、麻黄6克、肉桂3克、紫石英30克、紫菀30克、五味子6克、苏子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肉苁蓉20克。方5剂,胸膈憋闷大减,步履登楼不甚喘促。继予上方10剂,诸症再减。后因口干痰液较稠、舌尖淡红、肺阴不足,寒痰化热之象有露,于原方去麻黄、苏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参30克、葶苈子10克、冬瓜仁30克,10剂诸症渐平。继予〔阳和平喘汤〕去皂角,减麻黄为3克,加淮牛膝10克。30剂后诸症悉已,宛如常人。激素解痉之剂早已撤除,随访至今未见再发。
胡师认老年便秘主要原因有三:

①阳气不足,阴精衰少,传导失司;

②肺失肃降,腑气不行;

③湿浊阻滞,气机郁闭。

故立治疗原则为:

①增液温阳;

②肃肺治中;

③化湿行气。

增液方选用生、制首乌各30克,草决明20克,煎水内服,或配以滋阴养血之品,炼蜜为丸。温阳方选用附片10 克,细辛6克,巴豆壳6克配方,以辛温散寒,振奋阳气,促进肠管之蠕动。治肺之法,虚则补之,如参芪姜草之温补阳气,麦味沙参之滋润肺阴;实则泻之,如二贝、芩、苈、苇茎之清化痰热,桔、杏、杷叶、紫菀之宣肃肺气,总之肺金清灵,肃降得行,表里相通,肠传导之职可节而有律也。化湿利气之药常取防风、厚朴、苍白术、泽泻、莱菔子、木香等。

案例:张某,男,67岁。因便秘腹胀,时或便秘年许,服滋阴养血药无效,清泻外导仅取效时。近月来,便秘转甚,常五、六日既无便意也无矢气,患者形体一般,但神疲倦怠,纳谷欠馨,脘腹痞满,溲清且频,隔日主动虚坐努责一次,冀能解些粪便,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额汗淋漓,粪便仍点滴不下,苦不堪言,舌淡、边齿印,脉濡缓。此中气虚弱,脾阳不振,津液不布,清泻滋润之品断不可用也,遂拟生白术5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2剂后,便下甚畅,腹胀顿减,又继服7剂,每日大便1次,虚坐努责之象也未再现。

按语:病者年近七旬,患病年余,常服滋阴养血、清泻之剂,而收效甚微。神疲,脘腹痞满,努责乏力,舌淡边有齿痕等脾气虚证毕现,时治以滋阴养血,清泻之法,药证相异,欲求效枉然! 医者紧抓气虚运化乏力之病机,治以健脾益气,清升而浊自降,此乃“塞因塞用”之法也。如此辨证精当,获效之理固然!

14、郑惠伯(1914年10月生于四川省奉节县永安镇,卒于2003年,主任医师)

自幼随父(仲宾)学医,后又拜奉节名医李建之学医三年。1931年参加重庆针灸班学习,同年受业于江苏承淡安函授针灸。郑对明清温病学派的著作研读较深,用温病方治病每获显效,故以辨治温病急症而著称。他在70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始终潜心于温病急症的临床研究,并获得了显著成就。他将四妙勇安汤推而广之,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肾结石绞痛,肝区血瘀绞痛等均获良效。郑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万县中医学会理事长,《四川中医》杂志编委等职。参加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华精华浅说》、《长江医话》、《名医名方录》、《中医自学阶梯》等著作的编写,公开发表医学论文多篇。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加味四妙勇安汤〕
当归30克  玄参30克  银花30克  丹参30克  甘草30克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
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

(1)若兼气虚者,加黄耆、生脉散以补益心气。

(2)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岁。患冠心病10余年,近年又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近日卒感胸闷,气短、心悸,脉结代、口腔溃疡、舌质光泽无苔。方用:当归、玄参、银花、太子参、玉竹、太阳草各20克,麦冬、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服上方6剂,脉结代好转,由三至一止,变为二十四至五止,继用上方。三诊脉已不结代,但口渴眩晕,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经过三诊,心律基本正常,观察一年半,病情无反复。

〔加味二仙汤〕
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巴戟天12克黄柏6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 菟丝子15克覆盆子10克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乳癖辨证属冲任不调者;血小板减少。

〔加减〕
1.功能性子宫出血:
(1)出血较多、血虚加阿胶、艾叶。
(2)血热加地榆、槐米、仙鹤草。
(3)血瘀加田七、丹参、益母草。
(4)血脱加红参、龙骨、山茱萸。
(5)脾气虚加黄耆、党参、白朮。
(6)冲任虚加鹿角胶、龟板胶。
(7)肾阳虚加鹿茸、附片。
(8)肾阴虚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
2.乳癖:乳癖属冲任不调者,可于上方配鹿角片粉2~4克,分2次药汤送服。
3.血小板减少: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黄耆、黄精。

15、陆芷青

1918年3月生,卒于1991年,浙江中医学院

以前有个病人,50多岁,经常头痛得很厉害,吃止痛药反而越痛,看了好几个地方都看不好。陆老给他诊断说,从中医角度讲,他是心虚有瘀,供血不足,血脉不通,既需要养血,又需要活血。陆老给病人开了几方药,再让他服用定量的米醋,三天后,病人头不痛了,半个月后,全好了,后来从未复发过。陆老还将米醋用于冠心病房颤的病人治疗,他说,米醋味酸,可以收敛心气,活血化瘀通脉,病人每次服用汤药中,加入米醋10毫升,有增强疗效的作用。用米醋治疗萎缩性胃炎,也是陆老独创方子,他嘱咐病人,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饭时,用菜蘸上少量米醋吃,这样既可以增加胃酸,消食和胃,又有祛瘀生新作用。他还用米醋治疗胆道蛔虫病,病人如果右上腹有钻顶痛的感觉,一次服用20至30毫升的米醋,常常能使疼痛缓解,甚至消失。这些治疗内科杂病的药方,都是陆老自己的经验结晶,总共不下200个。陆老把药方全部无私传给了后人,现在我们看病时,还一直用着这些方子,这是一笔无法估量价值的宝贵财富。

【四子平喘汤】
葶苈子12克  炙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子2克  
苦杏仁9克  浙贝母12克  制半夏9克  陈皮5克  沉香5克(后下)  大生地12克  当归5克  紫丹参15克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症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加减﹞:
(1)畏寒肢冷,加肉桂。
(2)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
(3)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
(4)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萎皮。
﹝典型病例﹞:蔡某,男,57岁,1992年5月2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已有30年,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加剧,经同事介绍前来求治。查:面色暗滞、语声不扬、咳嗽气急、痰多色白、口干不饮、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四子平喘汤﹞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剂。
二诊:药进7剂,胸闷心悸气急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
三诊:诸病悉除,原方再进7剂。

16、周信有

(1921年2月生于山东牟平,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周信有出身于武术世家,养成了长期习武的习惯。因青梅竹马的师妹的母亲是当地的儿科名医,周老结缘中医。老人家把他推荐给当地名医,他得以有机会系统学习。30年代后期从师学医。1941年,周老通过了伪满政府汉医考试,取得《汉医许可证》,开始挂牌行医,1953年经卫生部审核换领《中医师证书》。至今,周老还把他当年的证书像宝贝似地保存着。40年代悬壶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50年代曾先后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市人大代表和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任教。1970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医疗事业调到甘肃从事医、教、研工作。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成立,调任该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教授等职。兼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武术协会顾问、甘肃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等。是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对《内经》理论研究颇深,是该学科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善于以《内经》整体现,系统观和辩证观的哲学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与指导临床科研工作,取得卓越成果。出版著作有《内经讲义》、《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等。其中《决生死秘要》后经台湾再版发行,成为港台畅销书。曾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学基金奖一等奖。所著《内经精义》一书,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其中“慢性乙型肝类的辨治体会与舒肝消积丸的研制”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赛”国际优秀成果奖。“冠心病的辨治体会与心痹舒胶囊的研制”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及展览会”论著一等奖。生平业绩刊载于中国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书中。在理论联系实际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一些药厂主动找周老开发新药,周老曾将自己治乙肝和冠心病的经验方和药厂合作,开发出“舒肝消积丸”和“心痹舒胶囊”国家级三类新药中药,二药沟通过省级鉴定,上报国家卫生部,有待批准为国家级三类中药新药。但经此之后,周老觉得新药开发的工作实在是繁巨,力不从心,加之诊务繁忙,便就此作罢。隐居西北,其名声必然销匿于江湖,这是多数人都不甘心的。周老却用事实证明: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也一样有春天!周老临证主张大剂复方多法,综合调治,尤其是对于疑难病。这与善治肾衰的张琪和善治肿瘤的周仲瑛不谋而合,两位专家都曾向记者提出过相同的主张。周老用药浑厚,对仙灵脾和水蛭情有独钟,传统认为仙灵脾辛温偏燥,易动而生火,但周老体会其甘温偏平,升中有降,无升阳动火的不良反应。所以周老治高血压也用它,治冠心病也用它,治萎缩性胃炎、“再障”也用它,常收桴鼓之效。水蛭不仅是逐瘀佳品,其逐水之力似也无药能及,而破血伤正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周老主张水蛭不入煎剂,最好晒干研粉,有效成分才不会被破坏。因疗效卓著,周老的诊所门诊量抵得上一个县级医院的规模,每个月都要开辆大卡车到安徽亳州进药。很多患者称周老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是“重生父母”,到现在还常到周老的诊室去看望他。一些药厂主动找周老开发新药,周老曾将自己治乙肝和冠心病的经验方和药厂合作,开发出“舒肝消积丸”和“心痹舒胶囊”国家级三类新药中药,但经此之后,周老觉得新药开发的工作实在是繁巨,力不从心,加之诊务繁忙,便就此作罢。在回忆中医给自己怎样的一生时,周老感慨:“中医当然让我受益,我不后悔干中医这一行。从养生上自己受益,又积累了经验,故越到晚年心里越有底气,也给我带来了经济效益,让我成为一个治病救人、受人尊重的老专家。”“但中医也给我带来了苦楚,不过,现在中医药的形势还是不错的,中医比当年有地位得多。”人生在世“精气神”,周老集中医、京剧、武术、书法四大国粹于一身的养生之道,使他总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质。

【消徵利水汤】

柴胡9克  茵陈20克  丹参20克  莪朮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朮20克  炙黄芪20克  淫羊藿20克  醋鳖甲30克  五味子15克  大腹皮20克  猪茯苓各20克  泽泻20克  白芽根20克。
﹝主治﹞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分三次服。
﹝加减﹞: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经验证明,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脾肾之品,证候和肝功化验、免疫指标都能得到相应改善,说明扶正补虚是降絮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当然,虚与瘀是互为因果的,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又能因虚致瘀,导致肝脾肿大,形成症积肿块。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对此我们一般是轻重药并重,加重丹参、赤芍、莪朮等药之分量。补虚与袪瘀多是综合运用,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典型病例﹞: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1986年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两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生活无望、焦苦万分,乃出院于1988年4月25日来诊,出院时化验,表面抗原1:128,黄疸指数1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1单位,硫酸锌浊度20.4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酉每325单位,血小板汁数3.8万/立方毫升。证见:两胁痛、胁下症积(肝脾肿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拟培补脾肾、袪瘀化症、利水消肿。治用﹝舒肝消积丸﹞,配服﹝消症利水汤﹞,稍施加减,连续服丸、汤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除,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药治疗半年多,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为弱阳性外,肝功能和蛋白电泳、血小板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脾肿大已回缩,诸症悉除,身体无任何不适。现已上班恢复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良春治痹用药经验
用药经验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57)甘咸除燥法、酸甘除逆法;真武汤证;猪苓汤
郝现军思考中医信息录【5】
老祖宗留下的治郁之法,中医名家都推荐
(4)医门凿眼(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