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阜阳牛文化|立春时节鞭“春牛”

  古代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立春”成为官方制度设计且顺乎民意的盛大庆典。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等,阜阳民间俗称“打春”。立春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标志着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来临,农业生产也适时拉开了帷幕。

  立春时节,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土牛、芒神,及迎春、探春、咬春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用“土牛”以示农耕之俗,早在周秦时代就开始了,历代沿习。东汉时“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京师百官皆着青衣,地方官员都戴青色巾帻,竖起青幡(劝耕青旗),在城门外用泥土塑成耕牛与耕夫的形象,提示百姓开始春耕了。宋代时,每年正月“立春”来临的时候,由京师执掌天文历法的“太史局”造一只土牛,放在迎春殿。待这一天到来,由太常寺备乐,将这只土牛迎出殿堂,然后鞭牛,举行俗称“打春”的仪式。有民谣唱道:“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尤其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将《土牛经》颁行全国。《土牛经》对土牛的颜色、策牛人衣服、龙头缰索等作了详细规定。此后这一风俗更加广为流行,全国各府州县官府皆举办立春祭祀活动,并在祭春仪式上诵读《祭土牛祝文》,策励农耕,以示丰兆。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任颍州太守。翌年(1092)春季,他在立春迎芒神、祭土牛(鞭春牛)活动仪式上,虔诚地诵读了亲撰的《立春祭土牛祝文》,意在劝农事,谢神灵。体现了苏东坡对“民为邦本,本固方能邦强”从政理念的遵从和重视,为阜阳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牛文化遗产。《阜阳牛文化·苏东坡知颍州立春“祭土牛”》另文

  这种官方祭祀立春节日的制度习俗被列为国家庆典,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一·舆地志·风俗)记载:“立春,先日,有司设土牛,以彩仗迎春。至日,祭芒神,作春盘春饼。各处多以鞭击土牛,独亳州否,以俗传城形似牛也”。立春吃春盘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鞭击土牛”,就是在祭祀仪式完毕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而成的土牛。谓之“鞭春”(打春、鞭春牛),以示劝农之意。此后还有“抢春”,即把土牛打碎后,人人争抢春牛之土并撒到自己的田地中,以表达对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劳任怨、埋头耕耘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开拓奋进。

  清乾隆《阜阳县志》(卷之一·舆地·风俗):“立春,前一日,城关各坊用金翠绮绣饰儿童装扮故事,加以帷幕,众舁(yú,抬着)之到县署点阅,曰演春。次日彩仗鼓吹,官至东郊演武厅(旧址在原人民路北体育场地域),迎句芒、土牛入城,曰迎春。老幼杂遝(tà音。行人很多,拥挤杂乱),竟观为乐。视土牛形色以占水旱,句芒鞋帽以卜忙间,各官宴毕,次日吉时鞭春如制。”清道光《阜阳县志》等阜阳旧志记载类同。

  阜阳旧志这段百余字的记载,足以让今天的阜阳人窥探到昔日的立春活动的盛况:立春前一日,一大清早,城关各里坊就锣鼓喧天,用几多壮汉抬着一批身穿金黄翠绿彩绸服饰的金童玉女,装扮成民俗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后面跟着高举大红帷幔的方阵,沿街游行前往阜阳县衙门等候县官的检阅,这叫“演春”。

  第二天,前有官方的仪仗队开道,后面则是花团锦簇的各种杂戏,再后面则是衙署的一帮官员队伍,浩浩荡荡走出城东门,来到东郊的演武场,读祭文,上供品,迎芒神、春牛进城。这时,整个阜阳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潮水般涌上街头参与迎春活动,人们争相以手摸着“春牛”,祝愿六畜兴旺,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多收粮食。

  芒神与耕牛

  官府还会安排一些戏曲表演,举行宴会以酬春神,俗称“迎春”。次日,选择吉时良辰,依例如法炮制,进行“鞭打春牛”,以打去春牛的懒惰,使之勤奋耕地,夺取全年丰收。这时整个活动进入了高潮,此曰“鞭春”。

  虽然说京城里的皇帝都很重视“鞭打春牛”,但凡事都有例外。如与阜阳接壤且民风相近、民俗相似,历史上还曾属阜阳管辖,有着分分合合几百年历史的亳州,却在立春活动中免去了“鞭打春牛”环节。如上所述,“各处多以鞭击土牛,独亳州否,以俗传城形似牛也”(《颍州府志》)。那么,为何在阜阳地区唯独亳州不说鞭打春牛呢,难道亳州敢与朝廷不保持一致?清光绪《亳州志》(卷二·與地志·风俗)道出了事情的原由:“立春不鞭牛,俗传城形若卧牛,鞭之则人灾。”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说亳州城形似一头卧牛,如果鞭打春牛,不仅百姓会有灾难降临,而且城池也将不固,危及城防。我怀疑,这可能在历史上的某一朝代,有位堪與大师(风水先生)从亳州城池的形制看似卧牛,窥出了其中的玄机,因而作出了这一危言耸听的断言,久而久之为避讳而形成了禁忌。

  古代阜阳民间,在丰富多彩的立春习俗中还有一个独特的亮点。刘宏、张文波编著《阜阳民俗文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一书记述:有耕牛的人家,要把蓝靛抹在牛角上,取“蓝天(谐音)春风暖,青牛不用赶”,之意。蓝靛是农民自制的染料,有清热解毒避瘟的药效,据说给耕牛抹上蓝靛,清爽之气可以使牛少生疾疫,饮食大增,为迎接繁忙的春耕储备了充足的体力。

  蓝靛,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是阜阳旧志记载的传统土特产和历朝贡品。它是用一种叫蓼蓝叶的草(蓼科蓼属)泡水,和石灰沉淀所得到的蓝色染料,也可用大蓝即板蓝根制作蓝靛。太和旧志记载:“惟大蓝为靛,利甚厚”。“靛,各属均制,颍州府属尤多”(清《皖政辑要》卷八十七·植物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迎春、鞭春·习俗/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十二生肖的老二
迎春牛、打春牛、碎春牛:看宋朝人民如何玩转立春日
趣谈中国文化中的牛
立春习俗之鞭春牛习俗的由来
岁时的轨迹(3)立春,杨枝展叶笑东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