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教育建构中的几点悖论

长春市第八中学张洪波
 
    悖论之一:评价当至宝
    现在的教育处处关注评价!孩子成长从咿呀学语到升学考研;教师发展从教育教学工作到自身专业成长;教育改革从基层学校的一个课程,到国家的顶层设计,很多人都把教育的希望聚焦在评价上,关于评价言之凿凿: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专家们也都在把评价当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然而,真相如何呢?
    如果学生是靠老师的赞美、手中的小红花才能激起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成长靠“优秀学生”“三好学生”“能手”“标兵”等留痕记录才能掘取成长动力,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要靠分数、名次才能定位,那么,这样的教育敢说成功吗?
    教育仅靠外力刺激很难培养出我们期望的有追求有信仰的人才,反而会造就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有可能导致孩子人生的不幸。评价对从事教育的教师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和定位,各种检查、考核、评奖,甚至是评职称,可以培养一些合格或优秀的教师,但不会培养出教育大师,真正的教育大师,绝不是外在荣誉、考核可成就,而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很多行业的大家,不仅不是评价所成就的,恰是突破各种行业藩篱,被现实中的“制度”“标准”弄得伤痕累累,才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境界。
    真正育人的手段,不是评价,而应该是“蒙以养正”。如果教育引导孩子自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坚毅、自信、担当、乐观、自律的性格,立起心中的真、善、美,让孩子具有丰富的爱好,积极的情感,那么,孩子在学习中就会目标明确,态度坚定,在成长的道路上就更容易做到攻坚克难、百折不回。这些来自内心的觉醒与渴望,不但能够成就孩子学习上的优秀,而且也能够让孩子长大后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和对事业的积极追求,支撑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守住底线,成就事业的辉煌。

    悖论之二:学习没快乐
    
    某大学教授说,快乐教育是教育最大的一个骗局,真的如此吗?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现在也在不断学习,现在回味一下,读书的时光是人生最难忘怀的岁月,有人说因为那是梦想的年龄,花季的青春,但这绝不会是全部和主要的原因,一定有这个年龄魂牵梦绕的事,那就是学习的快乐。
    首先是“识知之乐”。伟大的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人的天性就有好奇心,探索欲,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学习知识本身就有很多快乐,我们都会记得小的时候有趣的龟兔赛跑,智慧幽默的阿凡提,上了初中学习杠杆原理,终于明白了牛顿所说的'给我一个杠杆,我可撬动地球'的道理,明白滑轮组为什么可以吊起那么重的东西,再大一点就能够欣赏化学分子的结构美,用冲量定理解释很多现象的神奇,还有'赤壁赋'的大气滂沱,再别康桥的优美意境……其实从人生落地开始,我们每个人享受最多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样的人性需求指导我们,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应做的鲜活。
    第二是“艺术之乐”。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很多老师都有这个天赋,在课堂中学生能融入其中,汲取知识,课程结束还是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在兴奋中期盼老师下一次的到来,这就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也是学生终身难忘的快乐。
    第三是“天性之乐”。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唯一的自己,他们都有独特的个性,现代教育也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喜欢的学科,因兴趣而喜欢,因喜欢而快乐学习,每个人学习阶段都会享受这份快乐。
    第四是“甘来之乐”。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说过,“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学生的学习也是劳动,当起早贪黑取得学业进步,当顶风冒雪研学有所收获,这也是每个学子刻骨铭心的快乐。
    学习之乐来自“识知、艺术、天性、甘来”,想办快乐教育,就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即需要国家课程改革,地方、校本课程高水平开发,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孩子体验学习、分享收获。其实,把学习当成快乐,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基础在于思维方式,而决定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往往是灵魂深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正确、积极的“三观”会孕育出健康的思维方式,用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看学习过程,一定也是处处充满快乐。

    悖论之三:推崇智能化
    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让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也一样,上下五千年所有期望的场景,都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宏大到宇宙,微观到质子、中子运动,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我们肉眼就能看得见;远隔千山万水从未谋面的陌生人,通过信息技术也可以成为师生、学友。万千的世界,都可以通过屏幕浓缩到课堂,但是再强大的技术也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取代实体的工具。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惟妙惟肖的模拟实验,鼠标一点,火柴就可点燃酒精灯,随之温度变化,化学反应开始,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样样比真实的实验还清晰,看似实验效果很好,但学生除了记住几个死知识和结论外,可能就再无别的收获。情感需要体验,技能需要实践,就像游泳一样,看再多次模拟录像也不能真正的学会游泳。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科技确实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学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产品,不能速成,学生的成长需要打磨,需要历练,需要慢生长,厚积才能薄发。物理学科有几个实验,如果用光电门等电子产品,确实非常容易得到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从获取实验结果的角度看,再好不过,但如果从成长的角度看,在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损失却难以弥补,因为实验教学要的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得到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扼杀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资源。
    回望教育原点就是对人的关注,而人类成长的原点又在哪里呢?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那么又是什么使古猿变成智人的呢?唯物主义者认为是工具使古猿变成智人,工具在人类智慧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智慧起来的人类也绝不应在教育中漠视这种作用。孩子们走进实验室时兴奋非常,是因为他们即将用工具探索这个世界;人们陶醉于对生活的改造,沉迷于挑战大自然,同样是人本性的回归;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沙盘时代,虽然只是一捧细砂,但它可让成年人泪流满面;小学数学课,0---9加减混算是学习的基础,当孩子们用翻板器具时,课堂效果增加了几倍;STEM课程是学科融合的课程,是培养综合素质很好的课程,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使用工具、创造工具。工具的使用不仅是乐趣,也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智慧的源泉。这些都是技术不可取代的,有人甚至极端一点的说“智能教育,会让我们丧失基础教育的一点优势”。

    悖论之四:高三最重要

    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校长以及社会一些人士都认为,在学校毕业班最重要,在高中自然就是高三最重要。社会都在关注高三,因为高三能够金榜题名;很多高三家长放下手中的事业专职陪读,因为编筐窝篓重在收口。学生高三时该努力冲刺了,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学校老师该加油了,因为学生的学习已上升到综合阶段;校长把学校公认最优秀的老师安排在高三,因为高三最需要加强力量。
    言之凿凿,看似都有道理,但深度研读教育自身并不是如此。就学生成绩提升和变化而言,从初三到高一是最重要的转折,在高一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排队,而学生在高中的其它年段成绩的变化则很小,可以说,高一基础不牢,高三是很难翻身的;就学习的内容而言,高一这个阶段最重要,因为重要的内容几乎都在高一,尤其是数、语、外以外的其它学科,大都是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高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即有大致三分之二的内容在高一时完成,如果高一时内容落下,高三也无法补回;就学生的品质形成而言,高一是一个新起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是挑战,高一是学生思想、品质定型的关键期,如果定型出了问题,以后再怎么修理、改造也难成优质产品。可以说,就高中阶段而言,高三的努力只能是“能否更好”,而高一的学习才能决定孩子“行不行”。因此,当你真的深度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哪个年段重要就不言而喻。之所以大家都盯着高三,其实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还有我们做教育的视野以及心中的教育格局。 


本期编辑:黄娟    图片来源: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月刊·校长】“网红校长”张敏: 培养会玩、会笑、会说的孩子
孩子什么都学不好的背后,是你从来都不敢逼他一次
对课堂教学改进工作的几点认识
考实验还是考教育
劳动教育要回归本义
墙洞实验的追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