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那些消逝的农具》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1.木犁

  犁是延续几千年农耕文化的主要农具。但凡是耕读之农,都离不开犁。犁成为农家春耕播种必不可少的农具,没有犁就无法把农田耕种好。中国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开始就发明了犁,就会用牲畜拉犁,把荒芜的土地耕作成为农田,从春耕到夏耕,一直到秋耕,一年四季总要用犁在地里春天入籽,夏天扣伏地,秋天秋翻秋茬地。北方人总要从惊蛰牛鞭响开始,一直到霜降不耕南阴地,这时的犁才能闲起来。犁地是农家的一大功,只有勤翻土地,才能达到人勤地增产。俗话说: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就是指有些人家不会用犁勤耕细作,在土地上起不到犁的作用,所以致使土壤板结,没有疏松度,庄稼连根也扎不下去,所以年年收成不好。这就是没有把犁用好。

  我走遍了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没有不用犁的农家。从南方的水田到北方的旱田,从西部的丘陵到东部的平川,都得用犁来耕地。南方人用水牛来拉犁,北方人用旱牛来拉犁。牛拉上犁耕地这也是千古难变的一条规则,牛生来就是拉犁的。人是扶犁的。人的最大功劳就是驯化了牛来为人类服务,在牛拉犁的时候,好像牛能听懂人的话,人让牛直走,牛是不敢拐弯的,人让牛回头,牛是不敢直行的。这种人用犁来使役牛,用皮鞭来驯服牛,用语言来指挥牛,是人类文明,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历史,是世世代代人爱护牛,牛也爱护人的本能。当犁成为人类历史上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以后,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耕作的时代。

  过去用的犁,是木匠的造化,这种木犁全是木匠做成的。在我们这里用的犁全是用桦树的根部弯曲成的。其它地方的犁我也没有时间去考究,到底他们是用了什么木料,我也很难说清。犁分为这样几部分,大件部分有犁弯,它是一种弯曲的形状。犁弯的最前面是引头,就是犁前进的方向指引部分。犁的引头上面有一个坚固耐用的铁钩,那就是犁钩,这是牲畜的牵引部分。犁弯的后面是一个很笨重的犁把,这是人扶犁的部分。犁把上就设置了入地的部分,这上面要布置铁铸的犁儿,这叫犁镜,它是用来翻土的。犁镜的前面就是犁铧,犁铧就是用来开沟的。在过去,我也不知道这些犁镜和犁铧是在那里做。后来到了人民公社化时代在岚县的清水河村就有常年铸犁镜和犁铧的,而且质量很好。人们家都是买清水河的犁镜和犁铧。用几何学的角度去研究,这犁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体,犁把,引头,犁铧尖者在一个周线上。犁镜和犁铧经过耕作的磨砺,经常是明晃晃的,很光滑。

  我们家从我记事起,就有两三张犁,有当时用的,也有备用的,还有另外准备好的犁弯。作为一个全农的农家,不能没有很多张犁,因为一旦坏了,必须马上就有用的犁。犁是农家决定一年丰收的农具,必须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年到了开春的季节,农家总要雇佣一个懂技术的木匠来修犁,把放了一个冬天的犁进行修整,从引头到切底,这些常年受磨损的地方进行弃旧换新,把犁整理的崭新,这样就有务无患能用一年了。如果说,犁镜和犁铧也磨损的小了,也要换成新的。

  过去我们家也是大农户,耕种着六七十亩地,一年中犁用的时间很长。后来到了人民公社化,老父亲是扶犁把式,也是人民公社的好社员,反正天天离不了犁。父亲每天犁地去,还要出地时把犁扛上,回来时再把犁扛回来。他有牛也不让牛驮犁。他说牛犁了一天地,也够苦了,回来时还是人扛上好。有一回,我家有了自留地,没有牛,父亲要我去拉犁,我试着拉了一次,那犁确实是重,拉一回儿就满头大汗。我确实体会到了牛的艰辛。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当了几年县良种场的场长,经营着323亩耕地,这样就更加重视了犁,场里的犁很多,也培养了好多扶犁能手。我也尝试着去扶犁,但是我虽有农业知识,即是扶不了犁,牛也不听话,耕的地弯弯扭扭,很不像样。我确实感受到了我在农事这方面不如父辈了,这大概也是一种人类发展中的退化现象,不是危机是危机。

  犁随时代的发展,正在渐渐退出农耕作业。用犁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不过时来古,古来时,我们靠犁生活了几千年,对犁还是不能忘怀。

  2.耱

  耱是与犁配套的设备,凡是经过犁犁过的地大部分都要用耱来耱。犁过的地没有用耱去耱的地称为张口地,这种张口地不容易保水,遇上春天风大,很快就会把地吹干,会造成缺苗断垄。经过耱耱过的地就成了合口地,用重耱耱过后,耕地会变得耕作层土壤密集,平实,土层封被的好,所以好捉苗,能够保垧。所以耙耱镇压是土地保垧的最好措施。但凡是农家都要有一块耱,这也是过去农民的必备农具。

  过去农民用的耱,大都是山区的老百姓用桦树的材质做成的。先用桦木做成两块三十公分长的档头,大概宽度在十公分左右,在档头上穿三个四公分左右的圆孔。再用桦木做三根长度在一米八左右的耱杆,把三根耱杆插入档头的三个孔眼中,固定好,放平整。这就要用60公分长度的,直径两公分的桦梢,把桦梢拧破,拧成了麻花状,在火上熏软,能够随心所欲进行操作,把两头的顶部都要削成三棱状的尖头。这样做好后,就开始在耱杆上一根一根的并排着绑绕,这样周而复始把耱杆排满以后就大功告成,前边的尖的部分称为耱齿,耱齿是耱的主要部分,是耱碎土块的设备。最后固定合适,就是一片好耱了。这样做成的耱就可以上市出售了。

  我们家种的地多,这耱是每年需要购买的,看起来这东西简单,可是在平川地区是没有原材料去加工的,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山货,只有山上才会有这种加工材料。到了春天赶集的时候父亲要早早去集上买耱。买好的耱自己回来还要进一步加固,才能上地使用。

  耱是每天上地必带的,背在了背上,出了地里,放在地边上,准备耱地时用。把一块地犁完以后,把犁具摘掉,再把耱挂上,让牛拉上耱耱地。有时为了耱好地,让耱重一点,就要在耱上放一些土块,以增加耱的重量,使地耱的更加平整细碎。有时个我们这些小孩子跟上在地里玩,大人们看见了,就要让我们去爬耱,我们爬坡在了耱上,耱的重量自然就增加了,我们也觉得很好玩。耱过几圈下来,虽然是浑身是土,有时会是头上嘴里也是土,那真是土眉浑眼,对于我们这农村从来没有坐过什么车的孩子们来说,那就是最好的车了,耱完一块地下来,也很愉快。

  在春天播种的时候,耱就用上了派场,几乎是天天用。当然农民的经验很丰富,有些作物是必用耱的,有些作物是不能用耱的。比如,种谷子时是用碌砘镇压,就不能用耱,用耱耱过谷子的出苗就不好,就容易缺苗。比如种胡麻就是既不能镇压,也不能耱,耱了反而不好。而种莜麦,豆类,必须耱,学要用重耱。扣伏地一般是不耱的,而秋翻地必须耱,秋翻地是不能留下张口田的。秋翻地是要蓄住秋天的雨水,实现秋雨春用的,耙耱保垧很重要。我们这里过去的老农一般也就是一犁一耱,可是我那年去了海南岛,那里的规矩是在入种前必须做到土地的三犁三耱,否则是不能下种的,可想而知,这耱的作用是多么重要的。

  我经过四十多年的考证,认为这种桦梢耱也是岚县山区的一种杰作,只有岚县及岚县的周边县的农民才使用这种耱,这一方面是岚县处于针阔叶林混交区,岚县的桦林很多,几乎分布于各个山区,当地人也自古喜欢编织,用荆条编制各种家具是绝活,所以岚县的桦梢耱也很盛行,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收入,长久不衰。到了忻州、定襄、原平这些地方就不见这种耱了,见到的只是木耱,有的很简单,就在一块长条木上钉些木齿,有的在两根长条木板上钉些铁齿,也就成为耱了。在海南岛的水田作业区当地农民大多用的是耙,是立体式的,因为当地雨量充沛,不存在保垧这一说法,所以只是疏松土壤,不需要镇压的功能,所以用的耱也有区别。早已经变成铁耙了。有了大型农机后,这些大型的拖拉机带上了圆盘耱和镇压器,也就不用这种桦梢耱了,尤其是发明了旋耕机,这种机子有几种用处,既能作犁,又能成耙,还能作耱,有些平川地区也就不用这种老古董的耱了。这几年也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林业部门也不准农民进山去砍伐桦树去编耱,所以这种编耱技术也就失传了。

  当年的桦林对岚县人的贡献也不小,许多农具都要是桦木做的,其它木材是不能做成农具的,这就是桦木的特殊性。耱作为服务了几辈子当地农家的一种农具也该作个纪念了。

  3.粪栲栳

  老百姓家就说老百姓家的东西。老百姓没有什么贵重的收藏品,老百姓有的也就是当年的用具,这些用具也很普通,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就失传了,古往今来老百姓的用具失传了多少,一代一代过去了,谁人能说清楚。其实这些民间的东西才是历史,这些历史是难以寻找的。我在这篇文章中要说的是岚县农民家的粪栲栳。这件物品很普通,谁家也有。

  粪栲栳是农民在地里点粪用的,他的质地和笸箩、簸箕一样,只是形状有所区别。粪栲栳长度有八九十厘米,宽度有不到三十厘米,深度有十五到二十厘米,是用柳条编成的。当地有一种专用的编织柳,这种柳是生长用来编柳器的。岚县人称为雾柳,也有的地方称为柽柳,学名应当叫什么柳,我也说不清,反正它在植物学上是杨柳科的。编这种柳的匠人,习惯称为结柳的。在岚县这种结柳的行家里手当数任家庄的刘家,结的柳远销周边各地。做这样的粪栲栳当然是小事一桩。一般做粪栲栳的柳条是连皮柳,用晒干柳条经过挑选以后,选取长短一致的,在开水中煮浸一两天,待控干后,就可以编柳了。编时以柳条作为经线,麻线作为纬线,一上一下进行编制。一定要编密编实,干了以后也不漏。最后编成栲栳形的,把四边都笼起来,把边上不整齐的柳条裁齐。这时就可以上圈了,用柳匠们特制的圈围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粪栲栳了。农家买到了粪栲栳还要用生牛皮条把圈绞起来,这样就更为结实了。

  过去的农民粪是农家宝,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会耕会种,不如呆汉上粪。当年的粪可不是垃圾,是农民不嫌脏,不嫌臭的好东西。农民给地里施肥是有讲究的,可不是现在往地里一撒就了事。这粪先要从圈舍里掏出来,堆在粪场里,要滤得细细的,才能往地里送。送到地里的粪,要按牛耕的次数,把粪堆一堆一堆排列好,这样排粪堆也是有规矩的,要安排的正好是点完了一堆接上是另一堆,不能是点完了一堆反而下一堆接不上。有些庄稼是点把的,有些庄稼是点条的,有些庄稼是点幅的,这就必须是有经验的老农才能掌握了的技术。有些庄稼是把种子和在了粪里一次性点入犁钩中的。粪和种子一定拌的均匀,否则就会造成缺苗。而这一切的功夫全在这个粪栲栳里了。

  我的老父亲就是点粪能手,他给我讲得点粪的这一套规矩,我也觉得很神奇。春天过完惊蛰,就能听到牛鞭响了,这里就开始了播种春小麦,春小麦是种在冰上的作物,种得晚了,春小麦过不了春化阶段,就不会抽穗。一亩地的播种量是十五斤春小麦种子,一块地有几亩,出地时把种子要带足。按照地里的粪堆数,把所带的种子匀开,在每一堆粪中把种子拌入,拌种前把粪堆弄的疏松,堆成锥形。把种了撒在粪堆上。然后用锹从外到里一遍一遍的翻入,这样充分拌匀几次,把种子和粪彻底拌好。

  这时就用上粪栲栳了,点粪的人把一条麻绳套两个环,从两个肩上套过来,把绳环放在了胸前,把粪栲栳扣在粪堆上,把粪装入粪栲栳中,把两头套在了两个绳环中,这时的粪栲栳就挎在了小肚子上面,就开始跟上扶犁的人在后边依规是矩地开始点粪了。牛拉着犁在前边开钩,人在后边顺沟连粪和种子就一起点入犁沟中了。这样一栲栳粪也有五十多斤重,也就是一个老农去地里点粪每天胸前要挎上五十多斤重,还要跟上牛在地里走一天,你想这是多么艰苦的工作。

  到了春播结束了,粪栲栳就闲置起来了,放在了院子里,就成了院里小动物们的家,猫也卧进去睡觉,狗也卧进去休息,小羊羔也卧进去打盹,很红火。到了冬天用粪栲栳喂养羊和牛,把草料放入里面这些动物也吃得很舒心。

  这农家的粪栲栳还有一大用处,就是放小孩子的好地方,那些还不会行走的小孩子要出门去,或者跟上母亲去姥姥家,或者跟上父亲去外面走亲,他不会走路,就要大人们挎个粪栲栳,里面铺上被子褥子,让他睡在里面,大人们挎在了胸前又保险,又安全,出行相当方便。这也是当地粪栲栳的一大用处。

  如今的人有些已经不识粪栲栳了,柳匠也没有了,几百年的传统工具只好进博物馆了。

  4.鞭子

  提起鞭子,大概凡是养牲畜的人家都是必备之用具。这个东西是用来趋赶牲畜的。单纯从鞭字来解释,这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钢铁做成的,有节,没有锋利的刃,一般称为钢鞭。在古装戏中有些英雄好汉大多使用竹节钢鞭。鞭子就不一样了,是用皮或麻拧成的长条状的能鞭打各种动物的用具。鞭子在人类社会中也流行了几千年了,从有记载的《鞭长莫及》一词来看,鞭子在春秋时期人民就用上了,因为这一词是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从此也说明鞭子是自有人类以来就经常用的工具。

  从鞭子的使用环境不同,对鞭子的叫法也不一样,用皮子做成的称为皮鞭,用麻类做成的称为麻鞭。从用途上来分,赶马的叫马鞭,赶牛的叫牛鞭,放羊的拿着的叫羊鞭。不同用途的鞭子长短和形状也不一样,比如赶马拉胶轮大车的用的鞭子就长,鞭杆就有一为五长,鞭梢也有两米多长,只有这样长的鞭子才能坐在辕杆上指挥上梢骡的行动。有些鞭子就短,比如弄猴子的人用得鞭子就不长。在很古的时候,鞭子也是用来惩办人类的,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常常用鞭子来惩治奴隶。就是在日本人侵略中国时,那些工头常用鞭子来教训民工。所以鞭子既是惩戒牲畜的,也是惩戒奴役劳动者的。由于鞭子的用途特别,就出现了许多有关鞭子的词,比如鞭策、鞭笞、鞭挞、鞭打、鞭辟入里、鞭长莫及等等。

  鞭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一是鞭杆,这是手持的部分,鞭杆一定要用上好的木材,材质要坚硬,最好是用榆木,或者是山里的杜梨木等。如果是用杨柳木,因为不结实,所以不能用。鞭杆是手持的必须是光滑笔直,用起来得手。二是鞭脖,这是鞭体和鞭杆连接的部分,一般是很短的一个环,七到八公分左右。三是鞭体部分,这一部分较粗,根据用途不同,有的需要一米左右,是三股或者四股的绳索紧紧拧在一起的,很结实,有很强的击伤力。四是鞭梢部分,这一段比较细,一般只有筷子粗,鞭梢部分有发音的功能,过去的人专门用来甩鞭,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好似鞭炮的响声。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把好鞭子了。

  我们小时候,经常把鞭子作为玩具来耍,手里拿一把好鞭子来赶陀螺,玩的也是很起劲。也用长长的鞭子放出半崖壁上甩鞭子,听那响彻云霄的啪啪声,非常好听,有些甩鞭的能手,甩出的声音能震响山坡,真是这边响来那边和,把个山村会甩的一时红火热闹起来。这也成为乡村中的鞭子娱乐活动。

  最能见到成果的就是那耍猴子的,人常说,猴子不上杆,只要劲甩鞭。那耍猴子的把鞭子一甩,让猴子干什么就去干,猴子眼就盯着那一张皮鞭。农家从小时开始驯服驴驹子,牛犊子,小马,小骡子就必须用鞭子,鞭子在这时就和小学生的戒尺的作用一样,既起惩戒,又能指挥,是一种很好管理牲畜的指挥系统。

  我记的过去在种地的那个年代,我们家的鞭子就不少,无论是趋赶驴,还是牧羊都要离不开鞭子。也有皮的,也有麻的。没有鞭子就经营管理不了这些牲畜。那真是鞭子一响,牛羊都要怕。

  自有了鞭子以后,鞭子在人类的艺术领域也起了不少作用,我记得有一出戏叫《五雷阵》,那里面的主角耍的鞭子那可是神功,七八米长的纸鞭挥手自如,来回悬动,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似阴魂不散,游荡人间,那非常动人的场景,可是人间一绝。到了后来的戏剧中的甩袖功,彩带功,马鞭功都要是从甩鞭艺术中锻炼成功的,这些翩翩起舞的动人艺术,都与鞭子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5.麻绳

  当年的麻绳那是农民必备的,农家许多方面都要用到麻绳。牲畜的各种用具,以及人平时的背东西,割草,背庄稼,都要离不开麻绳。

  中国历史上是只有麻而没有棉的,所以麻是过去唯一的纤维产品。用麻纤维编织各种织物,用麻纤维纺线,及麻纤维做绳索,处处都要用到绳子。甚至过去的执法都要离不了绳,所谓的绳之以法,就是绳子在法办中的重要性,执法人员用的是法绳,法绳是用来捆绑违法犯罪者的,犯了法的人用绳子进行五花大绑,捆绑的结结实实,我也见过我们村里的那些农会里把村里的地主捆绑起来向他要东西,要底财,捆起来吊在二架上,他是无法跑掉的,所以当年的麻绳是有广泛的用途的。就是人们在隆重的丧葬活动中也要披麻,说明了麻在中国社会的位置是相当高尚的。

  麻有皮麻、红麻、茼麻、大麻、亚麻,这些麻都是纤维植物,都是可以生产纤维的。而民间大量用的还是线麻。线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适应性强,对地理环境要求不严格,南北皆可种植。它的果实叫麻子,可以榨油。线麻成熟后,将线麻挽回后晾干,放入水池中沤制,沤好的麻从水池中捞出,再晾干,就可以折皮麻了,将麻杆一截一截折断,就能很顺利地把皮麻剥离下来。皮麻的纤维很长,有的有两三米长。皮麻也是家庭中做麻线,做麻绳的好材料。家庭妇女用麻线来做鞋,做衣服。可见当年皮麻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后来在社会上有了棉麻公司,有了皮麻业社,这些就是当年主要管理和加工皮麻业的地方。

  县城也有专门加工麻绳的,我记得在东村的老街上就有一家做麻绳的,还是我们静乐人,在一个很长的院子里安了打麻绳的机子,天天加工麻绳。首先把整理好的皮麻在一个能用麻线绕着自动控制的轮子上把皮麻纺成线坯,把这些线坯绕在一起,做成一个很大的线球。用这些线坯并股以后做成麻绳。做成的麻绳有四股的,有八股的,有十六股的,根据需要的粗细来加工,最粗的就是榨油用的油架绳,有胳膊粗,这样粗的绳起码也得64股。我们一般用的是八股麻绳。打麻绳的机子很简单,也很粗糙,在院子里固定两个拉绳点,固定好后,一个人在一边摇动来拧,一会儿就打成一根麻绳了。做麻绳的营生在小村里也能进行,我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春天在岚县的春旺村里开荒种地,这村里就有一家做麻绳的老师傅。我那年就在他家八块钱买了一条大麻绳,是八股的,买回来受到了父亲的表扬,说那麻绳就是质量好,做得很坚固耐用。

  我中学毕业没事做,就用这条麻绳给生产队背草,背庄稼。那年头,背庄稼是给粮食,背十斤庄稼挣一斤粮食,而县是背什么给什么粮食。用这样的物质奖励来刺激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否则地里的庄稼进不了场上。我那时用我买回的麻绳一个早晨可以给生产队背一回庄稼,一次能背一百四十斤黄豆,这样可以当时就能兑现十四斤黄豆,这在当年人民公社化时代是不少的报酬。我起初也不会用这麻绳做营生,后来跟上村里的老农,在人家指导下慢慢也就学会了,先将麻绳铺在地面上,两股之间的距离和人的肩膀宽度差不多,把庄稼梳理好放在绳子上,一层一层要放平,放实,放稳,放到一米多高时,把前后的绳子搂起来,把庄稼捆实,而且要会做好肩上能插入的活结,这时就可以坐在地面上,把两个肩插入活结中,用力背在背上,站立起来,就可以行走了。有时背的重了是站不起来的,这样就要适当放下一些庄稼,如果能站立起来,就可以行走了。

  农家的麻绳用途很广泛,做什么样的农活都要要用到麻绳。牲畜身上的各种装备,都要要用麻绳来拴牢。春天牛犋拉犁所用的各种配套器械都要用麻绳来连接。秋天用牲畜驮各种庄稼都要用麻绳来捆绑。平时到集市贸易卖农产品都要需用麻绳来捆扎。农家妇女们纳鞋底,扎笤帚都要用细麻绳来做。可见当年麻绳在人民生活中地位是多么荣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做麻绳的就少了,街市上出现了尼龙绳。我有一次买了一条街上的尼龙绳回到家里,家里正好是收获葱,我觉得尼龙绳正好派上了用场,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拿上了尼龙绳去背葱,当我捆起一背葱,正在往紧捆得时候,尼龙绳突然被揪成了两截。

  6.鞍子

  有一句老话很流行:就是人凭衣裳,马凭鞍帐。家养的使役牲畜骡子、驴子和马匹的人家都要鞴有鞍子。鞍子是放在牲畜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乘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做成。马的鞍子要比骡驴的鞍了贵重的多,马鞍是供人骑马用的,所以做得很精致,现在买一个普通马鞍也总得八九百元。自古有,好马配好鞍。

  鞍子的作用实际是保护牲畜背部的,有的牲畜由于鞍子配备的不好,往往会把背部的皮子压坏,有的会压烂,变成溃疡,给那些蚊虫一叮咬,出现感染,还会化脓,农家有一句家常话,就是压了梁了。有的驴骡压了梁好长时间也不会好,还得给予治疗。在农业社那个年代,农业社的牲畜那叫众人的老子没人哭,谁也不操心,出现烂梁的牲畜很多,很是惨不忍睹。包产到户后,牲畜也分到了个户,这种现象也就少了,家家都要爱护自己的牲畜,鞍子做的很舒服。只有有了鞍子,这些牲畜才能驮货物,也才能人骑。所以鞍子是牲畜必备的,也是对牲畜的一种装扮,鞍子做的好,牲畜才会雄伟壮观,很有气势。

  鞍子分为这样几部分,最上面的是鞍梁,也称为鞍脑。两边是鞍架。鞍马架里面布了一层木板,叫作鞍克梁。鞍克梁里边是垫子,垫子做的很厚,一般也有三寸多厚,靠牲畜背梁的地方是鞍垫,在过去布匹紧张的年代,鞍垫的布也是用新棉布,两层布那么厚。鞍子的外面木料做的部分一定要有专业的木匠来做,过去集市上也有专门卖鞍子的。做鞍子的木料一般架子用榆树木,这比较坚耐,所用的木板是用杨树木,这些木料重量轻。鞍子做好以后,做鞍垫也要有经验的老农,否则是做不合适的。然后在鞍马子上要穿孔,前边要做攀胸,也就是把鞍子从牲畜脖子底下的前胸部套好,这样鞍子就不会向后溜了。后边在鞍子上做一个后秋,是要套在牲畜的尾巴下边的,这些一般需要用两寸宽的皮带来做。后秋的下边是两边拴上两根皮线,后边拴一根木棍,这个称为纣棍子,纣棍子也是从牲畜的尾巴下通过的。从鞍子的中梁下拴一根皮线,做一个三角形的包牲畜臀部的,两边拴在后秋上。这样一整套鞍鞯就算做好了,全部绳线按规矩拴合适,鞴在牲畜身上就很牢固了。人坐上也安稳了。驮上东西走上几百里的路程也不会出现问题了。

  我们家种地那年代,家里是有一头小毛驴的,毛驴当然天天要出去劳动,不是驮煤,就是驮粪,秋天要上地里驮庄稼,所以经常要备好鞍子。父亲对驴的鞍子很重视,每天收工后要检查驴的鞍子,是否驴出汗会弄湿的,如果说弄湿了,就要换垫布或者是第二天让晒干才能用。要检查驴会不会压梁,如果有压梁现象就要及早用棉花垫合适。布垫要是脏的厉害就要及时清洗,以防驴背上感染。

  农家的驴骡是习惯了鞴鞍子的,驴吃饱喝足以后,就乖乖地站在院子里等待人们给它鞴鞍子。人要给鞴鞍子,它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好像是很听话。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驴做了营生,也是在那里等待人们给它搬掉鞍子,他才寻找的去吃草。

  马的鞍子就比较豪华了,特别是那些当官的坐骑,有些马鞍全是用皮革做成的,很漂亮。有的配有足登,还是铜质的足登,非常华丽。前后的各种绳索也很有档次,不是一般的麻线做成的,都要是经过加工的皮革。马的性情比驴烈,有时在鞴鞍马前马就有些不服气的动作,一旦是鞴上了鞍子马才能驯服了。

  如今的牲畜都也不使役了,农业机械化也代替了牲畜了,人们也不进行驯服牲畜了,鞍子这种器具也没有木匠会做了,在农村也见不上鞍子了,鞍子也只好进农业博物馆了。现在的人养牲畜是为了发展经济,是为卖肉卖皮赚钱,是为了杀了吃肉,什么好吃不过鬼子肉,就是说驴肉,要想身体常健康,经常去喝驴肉汤,把过去农家的朋友都成了饭桌上的美餐,所以到处出现了驴也咬人,牛也咬人,或者有的地方出现了羊也咬人,这种人与动物和谐也就难以说清了。孩子们要想见个驴也还得去动物园才能见到。至于鞍子就太过于生疏了。如果不是东北有个鞍山,恐怕这个鞍字也快要退出《新华字典》了。

  7.架子

  农耕时代,但凡有骡子和驴的人家,总要天天驮东西,这就要有一个能服务于驮物的器械,这就是架子。这个字到底对与不对,我也很疑惑,从发音来说就应当是这个字。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只说是架子,而并没有要我写过这个字。根据它的制造材料来看,因为它是用木质做成的,所以应该是这个架字,这个架字有木字旁。

  架子是放在鞍子上驮更多东西的一种设备。架子一般是用桦木做成的。架子的宽度和鞍脑一样,因为它放在鞍子上是嵌入鞍子中的,所以必须是配套的。架子顶上有两根较为坚固耐用的木料,称为架脑。架脑的两端有两根稍作弧形的腿,腿长是超过鞍子的下沿的。架子做好后,农家要在架子两端另外做两根架子绳子,这架子绳子上要拴一个有一定弧度的弓形木,当地老百姓称为架曲。这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架子了。经常用架子的人还必须另外准备一根八股的麻绳,上面要有一个木质的钩,这个叫作架钩子。

  农民到了秋收季节,许多庄稼都要从地里往场上驮,这就务必用架子,否则是无法把庄稼驮回场上的。比如,驮莜麦、豆子、高粱、谷子都要用架子才能把这些东西捆(当地人叫杀)上去。到了田间,这些庄稼在田间基本晾晒干了,把架子放在了田地里,把架子两边的架曲绳铺开,然后从两边均匀地往架曲绳上垛庄稼,一定要垛的合适,两边的重量也要一致。垛好以后,把两边的架曲绳收起来,收至架脑的中央。另外用准备的另一根麻绳在架子中央,把两边的架曲紧紧钩起来,用多余的麻绳捆扎好。这样一驮子庄稼就算是捆扎好了。两边两个人,两只手捉住架子腿,用力往起扛。两人共同用力把驮子扛起来,放在骡子或者驴的鞍子上。这样这些牲畜就可以驮上往回走了。这样一驮庄稼是很多的,远远根本看不见驴。这架子的作用和功能就是这样威风。

  这种架子也用于农村经纪人做买卖,搞长途贩运。过去有的农家养着两三条走骡,一年四季在太原往回贩东西,没有架子是驮不了多少东西的,必须用架子捆绑,才能出现效益。走骡驮的毛口袋,那时人称为独头,这独头和现在的麻袋一样大,全是用这样的架子来捆扎的。

  当年我也在过农村,也使过牲口,而这架子上的营生我就是做不了,先是不会在架子上捆扎东西,再就是没有力气,把这样一驮子庄稼给牲口扛不到鞍子上,所以只好自找退路,从来不敢去赶牲口驮东西。我们村里有那力气大的年轻人,一个人可以把一驮庄稼扛起来,给驴放在身上,我很惊讶。

  架子除了这些用处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在过去没有任何车辆的情况下,在前后两个架子上的两边绑扎两根木椽,中间可以捆绑一台单人轿,在单人轿上可以坐一个人,前边用一头驴,后边用一头驴驮着。过去如果是远距离结婚媳妇就用这样的方法。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用这样的办法来让驴抬担架,也很便利。如果是里面绑上坐椅,也能驮上当官的。所以架子在牲畜身上的用途也很多。

  我们家的架子有时候也会闲起来,闲起来的架子也有用处,可以放在院子里,上面能晾晒东西。后来到了1954年成立农业社,我家的架子也和所有农具一样统统入了农业社了。

  如今的农村家家都要有小平车,农用三轮车,农用四轮车,都不用牲畜驮庄稼了,架子也就没有用处了。

  8.笼驮

  笼驮是岚县人的叫法。在黄河以南是见不到这种东西的。笼驮在农民的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工具。养驴的人家,驮东西是经常的事,比如驮煤、驮土、驮石头等。这些就必须用笼驮来完成。就是农家秋收时往回运马铃薯也要用笼驮来驮。所以在上世纪笼驮还是很重要的运输工具。

  笼驮也属于山货,只有山里的人才有这些材料和技术能编成笼驮。笼驮是经常用的,必须用坚硬的枝条来做,用柳条是不能做笼驮的,因为柳条的坚实度就有些稍差了。只有山里的桦木条和杜梨条还有柞木的枝条才能做成笼驮。编笼驮是个粗糙营生,不需要精工细作,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样式,样式不符合笼驮的要求是不行的。把条子准备好后,要在半干的状态下就及时编,如果全部干了就就脆了,编时就容易断。半干状态下条子的韧性好,做成的笼驮好掌握形状。首先是铺底,把底铺好后,就要留下好经条,经条一般是以三根固定的。然后就要开始上纬度条,一根一根的按程序往起编,一层一层的编制好,到了顶端,也就是口沿的地方要把口沿拧好。这样编制成的筐形物,当地人称为笼驮头子。一副笼驮,要有这样两个头子。在笼驮头子上编制时要留下四个孔。这四个孔是准备插入笼驮枝的。笼驮头子是笼驮的盛物部分。笼驮枝是笼驮的承重部分。

  笼驮枝是弯形的,开始选择笼驮枝时,是要选择粗细均匀的独股桦树梢头的,一般要上下都达到四公分以上,不要超过六公分的。长度要达到一米七左右。选择好木料以后,先不要剥皮,要在火上熏,在掌握好火候的烟火上边熏边弯曲,熏弯的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弓弦,用弓弦边熏边要蹦起来,这样随熏随蹦,蹦到正好是能做笼驮枝时,就可以收手了。但是在上市以前,弦是要一直蹦紧的,不能放开,以让其成形。

  农民买卖回笼驮枝来还需要进一步入加工,要把保留的树皮刮起掉,把笼驮枝刮起得光洁滑溜,美观大方。一两端要各钻开一个孔,孔的大小要在一厘米左右。要备好四个笼驮楔子,一个要五厘米长,一厘米粗。再要备好四个垫子,每个垫子七厘米的正方体,中间钻个正好能插入笼驮枝的孔子。先将笼驮枝的四个头子插入相对应的笼驮眼子中。这样的笼驮就基本成形了。然后把四个枝头上套上四个垫子,再用楔子楔住。这样一副笼驮就算固定好了。这可以放在鞍子上使用了。

  有了笼驮就能随时驮运东西了。我小时候最辛苦的就是去煤窑上驮煤。要在家里的鸡叫时就起床,忙忙碌碌吃点饭,把牲口给喂养好,给牲口鞴上鞍辔,放上笼驮。起身时笼驮是空的,人可以骑在驴身上,用鞭子赶上驴,一直到达煤窑上。骑在了驴身上到也痛快,可以随地观察路边的风光,过路一些村庄也能翘首以待,欣赏景致。到了煤窑上,把笼驮放下来,就在煤场上收拾着煤,要用手一块一块的往笼驮中拾煤。拾的煤满了笼驮,让那个卖煤的人来看煤的多少?那卖煤的态度很不好,稍微多上几斤煤,总要让你放下。交了钱,开了票。把票给了卖煤的,才能把装好煤的笼驮两个人端起放在驴身上。总算万事大吉了,可以回家了。一路上驴在笼驮中驮上了煤,人跟在驴后边,一步一步往回走。二十里路程要走四个多小时,往往要爬了夜才能回来。多亏了笼驮的功用,否则,那些道路崎岖的山村小舍是煤也烧不上的。

  有时候,笼驮也有特殊的用处。晚上农业社要你亲自去田间分马铃薯或者是胡萝卜,你又没有工具去分,这时在肩膀上扛个笼驮,去了地里,又好收拾,收拾起分的东西,自己扛在肩上一会儿就到家了,很是方便。有时候孩子们去外边走个亲戚,或者有点什么样做的,在两边两个笼驮头子中可以坐两个孩子,中间还能坐个大人,很有用,是农家出门或者赶集上店的必备工具。

  自从农村有了小平车以后,这笼驮的作用就大大衰退了,笼驮也仅仅能装入一百多斤东西,可平车中能装入五六百斤东西,小平车占了上风,笼驮也只好退出历史舞台了。我记得我们家的笼驮头子退下来的垛在那里,里边可以垫些柴,让鸡去下蛋,那些鸡也很自觉,到了下蛋时就钻入了笼驮头子中,下完了蛋从笼驮头子中就咯咯咯叫着出来了。笼驮头子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成了装点院里另一道景观的用具。

  后来煤也不用驮了,马铃薯也不用分了,鸡也不用养了,笼驮头子也彻底没有用了。在过大年垒旺火时,把那笼驮头子放在了旺火上烧得确实是火光冲天,这时笼驮头子又派上了用场,可是它确彻底消失在这火光中了。

  

———————————  

作  者  简  介: 陈久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家新干线·长篇小说选载」严德荣|寺儿巷第(36.上)
《庄农日用杂字》解读(二)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马耕
【征文29】郭宝军 | 我和小灰骡子的故事
古蔺张二毛的秋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