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成长》赖念华(下):怎样适度地管教,而不是操控孩子?

历时一年,“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正式推出第一季:

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 凯叔

正安康健 创始人 梁冬

水墨画家 林曦

教育家 赖念华

漫画艺术家 蔡志忠

心理学家 贺岭峰

一土教育 联合创始人 李一诺

探月学院 创始人 王熙乔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

科学与教育参赞 Dr. Mika

九位教育实践者,向我们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本 期 嘉 宾

赖念华|教育家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与咨商系教授及系主任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资深学者

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教授

美国ABE认证之心理剧导演与训练师

▲点击视频观看

《生命·成长》赖念华(下篇)

精 彩 对 话

01

期待孩子改变

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

如果父母很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改变,就会为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一样,但通常父母都期待孩子先改变。

其实父母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和策略。

我们需要第一个先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孩子,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往孩子身上套。

作为父母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之所以会那么快地想要去纠正孩子,是因为不希望他受苦,也不希望他走弯路,希望他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是我们期待他最顺利的部分。

但是,也因为着急,所以我们就很快下结论,很快下指导棋,很想告诉他,怎么做就不会有问题了。

但是,通常对孩子来讲,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而且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情境也不一样,所以如果就用我们所想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说不定我们是局限了他的可能性。

02

小心孩子长成你所担心的样子

最可怕的是,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

比如你越担心他内向他就会越内向;越担心他粗线条他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粗线条。人通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回馈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当你告诉孩子“你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听久了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笨,就开始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即使事实是你比别人都强,可是因为常常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染,你真的就相信了这件事情。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稍微忍一下,在很想要提醒孩子的时候,先提醒一下自己,除非是这件事情有危险性、伤害性,否则就先看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有些什么想法,听听他为何有这样的行为,他想这么做,他一定有他的道理的,当我们的速度可以变慢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比较多的机会(去展现和表露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因为生命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可以按照你所要的方式去把一个孩子形塑出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03

父母对孩子总是满满的期待

可你有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

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教养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的结果。

在教养过程中,最难的是倾听孩子给你的反馈。父母可以去听听孩子的反馈,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

在做父亲或母亲的历程中,其实孩子都或多或少批评过我们,只是我们都会用一套理由去告诉孩子为什么我要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在诉说他对我们的期待。

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回馈,父母也意识到要做一点调整或改变,那就真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适度的管教,而不是全然地操控孩子。

04

决定按社会常规套路走

也是做自己

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失允许他成为他自己的环境,他从小就是被各种要求束缚的,可能也不清楚怎么做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其实孩子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规准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但是知道了以后,他是不是真的要符合这样的一个规准,成为那样的样貌,这反而是孩子他需要开始重新去思考的。

换句话说,如果当你不是这样的时候,很可能你会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别人会怎么形容你;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你持续不断地听到别人负面的评价,你可能会很辛苦,那我会怎么愿意支持你。

所以仍然要孩子知道,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就会比较明白:原来我的父母跟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外在的世界仍然会影响到我。

我们也不可能让他成为传统的孩子,因为世界一直在转换,一直在改变,那他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如果他只是依循着所有人告诉他的去做,譬如说老师说的,爸爸、妈妈说的,很可能他长大了以后在这个社会的生存都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不应该是全然盲目地走到这里或是那里, 而是要一直寻找:孩子站在这个竖线的哪一点,对他来讲比较合适。在成长的历程中可以付上比较少的代价,又比较能够展露自己,那个点才是好的。

05

最好的自己=最适合的定位

孩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理解特别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去调整。

引导孩子去理解,不仅仅是你这么做,人家会怎么说。而是去想想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如果很期待自己做的跟他们不一样,很可能之后他们还是会这样批评你。

但这就是我们想要跟他们期待的不一样而付出的代价。这样,孩子会比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各种评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今天我做了这个决定,要成为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这也是通过我自己的决定,也是在做自己。虽然看起来我的样貌好像很符合社会的期待,因为我已经考虑过、评估过,这样的方式生活是我愿意的。

所以它不是好跟坏,对跟错的问题,而是怎么帮助一个人找到最适合他的部分。

其实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接受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去的自己有很多受苦的经验,所以就希望孩子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是,父母不喜欢当年自己的状态,就不要孩子成为那样。

父母其实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

06

创造性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一个有创造力孩子如果过度地被规范,过度地被压抑,他的创造性大概很难出来。人人都在讲创造性,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有创造性?

通常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成长环境中会不断地被鼓励,不断地被刺激,才会不断地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的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性。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允许,这个孩子肯定不敢冒险,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怎么去提供这些环境给孩子,就会帮助他发挥出创造性。

如果孩子过度地追求完美,那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所以有时候不完美也没有关系,孩子就会勇于冒险,他的创造性就会出现。

07

怎么看待教养孩子中的困难?

我跟我孩子的互动里面,整个教养过程是很辛苦的,跟所有的父母在教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挫折相比,绝对不会少。

我儿子跟我很像,都不是乖乖牌的孩子,都是充满着创意,经常在生活中捣蛋,制造麻烦的小孩。

我记得他念国中的时候,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放学回来很伤心地跟我说:“你可不可以请你不要这么爱我。”

其实听到这句话,作为母亲的挫败感都会很强烈。做父母最难的部分就是,父母也是人,我门也很容易被诱发出一些自己过去的痛苦——“你不爱我,那我就不要爱你了;我这么爱你,你居然还这样。”

这样的话我们都在做彼此伤害的事情,那我学了心理学,就会在这里先暂停:为什么孩子会说这句话?

第一个我可能先不要那么快地对号入座。当我可以先暂停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就有机会去看到原来它的背后是什么,那我们才有机会去调整,甚至于我们有机会去说出:其实我知道,你之所以这样可能是你的压力太大。

当你可以反映出这个东西的时候,对方就会知道:噢!你读懂了。

后来我就跟他说:“你可以拒绝我给你的爱,但是你不能要求一个做母亲的不爱你;一个母亲一辈子都会这样爱他的孩子,但你可以将这份爱退货,但你不能管我要不要爱你。”

我觉得这句话对他来说很重要,就是我真的行告诉他的是:我真的很爱你。

我也会很期待将来能够支持他的梦想,即使他的梦想真的不符合这个社会规范,我也会表达我的想法,我也会让他知道这条路会很辛苦,但如果这就是他想追寻的,那就准备好付出代价。

我觉得我之所以可以有这样的部分,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亲。在我生活周遭很多人都比我有条件有能力,但是父亲送了我一份“相信我自己”的礼物,让我做一个敢冒险,勇于面对问题的人,这份礼物很珍贵,我也很期待把这个美好的礼物传承下去。

一个人愿意相信他自己的时候,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读后感 | 用爱滋养的孩子,会以她生命本来的样子绽放经常
赖念华: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60分父母语录15: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好好学习,而是……
若身上没有这四样东西,即便拥有名校文凭,也很难有出息,别不信
每一个恐惧过年回家的人,都不曾与父母和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