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赖念华: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一季 赖念华纪录片

导读

你是不是时常担心孩子会不会太粗心?会不会太内向了?会不会不自信?你的担心可能最可怕的部分是,当你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在担心孩子、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

教育家、心理学家赖念华教授从孩子心智成长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角度,讲述了为何你越担心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他就越容易变成那个样子?孩子要如何才能成为他自己?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

cinian

   

▲点击观看《生命·成长》第一季

赖念华 下 孩子身上每一个特质,都藏着你对TA的反应 

赖念华

教育家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与咨商系教授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资深学者

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教授

美国ABE认证之心理剧导演与训练师

01

期待孩子改变

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

赖念华:如果父母很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改变,就会为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一样,但通常父母期待孩子先改变。

其实父母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和策略。

我们需要第一个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

 毛思翩:我发现家长其实最常做的、最愿意做的就是评判孩子。可能我们看到哪一点,我们心理上都有一套正确的标准,然后我们在看他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往孩子身上套。

赖念华:作为父母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之所以会那么快地想要去纠正孩子,是因为不希望他受苦,不希望他走弯路,希望他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父母也因为着急,所以就很快下结论,很快下指导棋,很想告诉他这么做就不会有问题。但是,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而且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情境也不一样,如果只用我们所想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说不定是局限了他的可能性。

02

小心孩子长成你所担心的样子

赖念华:最可怕部分的是,当你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

 毛思翩:比如你越担心他内向,他就会越内向。越担心他粗线条,他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粗线条。

赖念华:因为人通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回馈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当你告诉孩子“你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听久了他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笨,就开始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即使事实是他比别人都强,可是因为常常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真的就相信了这件事情。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稍微忍一下,在很想要提醒孩子的时候,先提醒一下自己,除非是这件事情有危险性、伤害性,否则就先看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有些什么想法,听听他为何有这样的行为,他想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当我们的速度可以变慢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比较多的机会去展现和表露自己。

我们要学会的是,因为生命中每一个个体不是按照你所要的方式,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形塑出来的。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让他成为他自己。

03

你有认真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

 毛思翩:有什么办法让家长先去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呢?

赖念华:也不一定要有问题,而是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现在的状态。

在教养过程中,最难的是倾听孩子给你的反馈。父母可以去听听孩子的反馈,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

在做父亲或母亲的历程中,其实我们都曾或多或少的收到过孩子的批评,只是我们都会用一套理由去告诉孩子为什么我要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在诉说他对我们的期待。

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回馈,父母也要意识到做一点调整或改变,那就真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适度的管教,而不是全然地操控孩子。

04

孩子如何才能成为他自己?

 毛思翩:可能很多家长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环境允许他成为他自己,他从小就是被要求过来的,可能他也很难清楚我怎么样,孩子就可以成为他自己了,这个度怎么掌握?

赖念华:我其实会有一点点比较不一样的看法,我其实觉得孩子是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环境的价值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他仍然需要知道这些东西。但是,他知道了以后,他是不是真的要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成为那样的样貌,这反而是孩子需要开始重新去思考的。

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你不按社会常规的套路走,可能会付出什么的代价,别人会怎么形容你,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你不断地听到别人的评价,你可能会很辛苦,那我们作为父母会怎么愿意支持你。

父母仍然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真实的部分是什么,那他就会比较明白:原来我的父母跟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外在的世界仍然会影响到我。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成为依循传统的人,因为世界一直在转换,一直在改变,那孩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如果他只是依循着所有人告诉他的去做,譬如老师说的,爸爸、妈妈说的,很可能他长大了以后在这个社会的生存都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不应该是盲目地走到这里或是那里, 而是要一直寻找:孩子站在这个竖线的哪一点,对他来讲比较合适。在成长的历程中可以付上比较少的代价,又比较能够展露自己,那个点才是好的。

05

最好的自己=最适合的定位

 毛思翩:孩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理解特别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去调整。

赖念华:引导孩子去理解,不仅仅是你这么做,人家会怎么说。而是去想想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如果很期待自己做的跟他们不一样,很可能之后他们还是会这样批评你。但这就是我们想要跟他们期待的不一样而付出的代价。按照这个思路,孩子会比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各种评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今天我做了这个决定,要成为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这也是通过我自己的决定,也是在做自己。虽然看起来我的样貌好像很符合社会的期待,因为我已经考虑过,评估过,这样的方式生活是我愿意的。所以它不是好跟坏,对跟错的问题,而是怎么帮助一个人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

06

创造性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毛思翩:什么样的孩子他更有创造力呢?

赖念华:一个孩子如果过度地被规范,过度地被压抑,他的创造性大概很难出来。

通常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成长环境中会不断地被鼓励,不断地被刺激,才会不断地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的理念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性。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允许,这个孩子肯定不敢冒险,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怎么去提供这些环境给孩子,就会帮助他发挥出创造性。

如果孩子过度的追求完美,那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所以有时候不完美也没有关系,孩子就会勇于冒险,他的创造性就会出现。

07

心理学家也有育儿困难

 毛思翩:您一直学心理学,知道您的儿子也特别优秀,你们关系也特别好,您在育儿过程中,您会遇到哪些困难?

赖念华:我觉得我跟我孩子的互动里面,整个教养的过程是很辛苦的,跟所有的父母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挫折相比,绝对不会少。我儿子跟我很像,我们都不是很乖的孩子,都是充满着创意,经常在生活中捣蛋,会常常制造麻烦的小孩。

我儿子念国中的时候,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放学回来很伤心地告诉我说,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爱他。相信听到这句话,做母亲的挫败感都会很强烈。

做父母最难的部分就是父母也是人,不被认可的痛苦一下子会被诱发出来——“我这么爱你,你居然还这样说”。

所以其实这样我们都在做彼此伤害的事情。那我觉得学了心理学,你就会在这里先暂停,为什么孩子会说这句话?第一个我可能先不要那么快对号入座,当我可以先暂停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就有机会看到原来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我们才有机会去调整,甚至于我们有机会去说出其实我知道,你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你的压力太大。

当你可以反映出这个东西的时候,对方就会知道说,“噢,你读懂了。”后来我回应他说,“你可以拒绝我给你的爱,但是你真的不能要一个做母亲的不爱你,爱你是一个做母亲的,她一辈子都会这样爱你,但是你真的可以退货,但是你不能管我要不要爱你。”

那后来我觉得这个部分对他来讲也很重要,就是我真的最想告诉他我真的很爱你。我也会很期待能够支持他的梦想,那他的梦想其实有可能跟这个社会真的不符合规范,我也会表达我的想法,我也会让他大概知道,如果当你要成为这样,可能你会很辛苦的部分是什么,那如果真的那是你所追寻的,那时候我们就是需要付出代价。

我觉得我之所以可以有这个部分,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亲,在我生活周遭很多人都比我有能力,很多人都比我有条件,但是父亲送了我一份“相信我自己”的礼物,一直让我做一个敢冒险,勇于面对问题的人,这份礼物很珍贵,我也很期待把这个美好的礼物传承下去。

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的时候,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成长》赖念华(下):怎样适度地管教,而不是操控孩子?
如何做父母20
厌学和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千万忽略了这个原因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要求孩子听话,是孩子自我觉醒的最大阻碍】
10岁前,孩子有这几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