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翻转课堂下微课应用引发学校变革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进的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日益突显“微课应用难、翻转仅停留于形式” 等问题。研究关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用案例的文献,可以发现,翻转课堂下教师应用微课的理念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但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条件却未满足,具体表现在观看时间、微课平台、师生互动、数据分析等重要方面。因此,要充分实现微课的价值,需要学校在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做出相应变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制内微课与课堂的衔接,构建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保证微课个性化学习的充裕时间,真正让每一名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并得到及时反馈,应是当前翻转课堂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中小学;学校教育;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2007 年,翻转课堂依托新技术,意在构建“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内化过程” 的新模式受到普遍推崇;[1]2011 年,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结合,引发“视频再造教育”的升温;[2]2013年,本土发展而起的“微课”演变为现象级概念。[3] 伴随微课资源的日渐丰富,“如何应用微课”这个问题被提上日程。[4]由此,考虑微课、翻转课堂在学习活动中的关系,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探讨怎样通过技术提高学校环境中教与学的效率,[5]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翻转课堂中“微课应用难”已成为一个事实。2014 年天津市教科院王秋月调研发现:“如果把微课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2016年中国教科院曹培杰博士观察发现,微课被用于翻转课堂的误区表现为:[7]一种为课前学习微课后,课堂仍为灌输式教学的“旧瓶装新酒”现象;一种是将微课用于课堂播放,试图用微课取代教师的现象。针对上述现象,一方面亟须“教师教学观念的翻转”[8],一方面必须看到——既然人们设计微课的初衷不是用于传统课堂,为什么现实中却屡屡将其用于课内?即使将微课用在课外,为什么应用效果又难以支撑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果说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会发挥更大作用,[9]但翻转课堂实施的诸多条件表明: 微课在引发教育变革无限可能的同时,自身要具备相应条件。因此,在质疑教师教学理念是否翻转的同时,一线教育满足微课与翻转课堂实施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其对教师教学理念落地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试图借助文献资料,以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翻转课堂理想愿景下微课应用的基本条件为参照维度,了解一线教师应用微课所关注的重点与缺失之处,探讨学校教育推动微课应用面临的挑战,从而切实找到推动教师教学观念落地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文献的选择

为全面了解中小学翻转课堂与微课结合的实践现状,在中国知网( 截至2017 年7 月1 日) 进行文献筛选,先选取“翻转课堂”和“微课”作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搜索,再将其作为篇名进行搜索,学科分别选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得到文献141 篇。经过梳理, 剔除重复文献45 篇,相关新闻报道及会议综述7 篇, 得到89 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与统计工具的选择

研究过程主要采取文献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预设的内容主题,文献计量侧重于从外部出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统计文献分布规律。内容分析则从文献内部出发,利用符号分析方法,通过对内容相关信息的定性分析,勾勒出主题间的定量与定性关系,从而发现一定的逻辑规律。

(三)研究内容分析维度的确立

为了解一线相关实践满足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举措及效果,本研究的分析类目包含:在微课案例总体分析方面,主要从文章数量、引用指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并对样本按照研究时间、研究主题、期刊分布等维度进行比较;微课实施分析主要聚焦在微课应用目标、微课应用方式、微课学习配套资料、数字化学习(平台)环境、微课学习后的互动反馈、微课学习效果分析等方面,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较深入的比较与分析。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国内中小学微课应用分析


(一)微课应用案例的数据分析

1. 微课应用现状的总体情况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受关注度不高,整体质量水平一般。相关研究自2013 年开始,共计639 篇文献,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领域共计89 篇文献(2014 年5 篇,2015 年23 篇,2016 年40 篇,2017 年上半年21 篇),占13.9%。尽管初、中等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数量逐年有所提升,但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只有4 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却检索不到1 篇。中国知网统计文章对应的“基金分布”显示,属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1 篇,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1 篇, 属省级软科学研究的2 篇,属省级教育科学研究的10 篇, 仅占15.7%;而“引用指标”分析显示,89 篇文献总被引数165,篇均被引数1.85,属于偏低水平。在学段实施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学段,小学22 篇、初中26 篇、高中37 篇、中等职业学校4 篇,分布学科情况见表1。



从实践情况看, 囿于个人精力,研究者实践周期短,大多停留在初步尝试阶段。66 篇期刊论文中,仅有10 篇明确说明是针对某一课时的实践,其他均未说明;在23 篇硕士论文中, 进行三年实践尝试的1篇, 两年实践尝试的1 篇,某年级两学期的实践尝试的1 篇,某年级一学期的实践尝试的1 篇,历时8 个月实践尝试的2 篇,一个专题(单元)实践尝试的2 篇,某一课时内容深化研究的11 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的4 篇。在这些探索中,以项目推进且有具体探究验证的仅有8 篇,有21 篇实践探究过多地进行理论总结,具体实验方法与过程都较简单,有一笔带过之嫌。

2. 自主学习成为研究焦点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的重要形式,微课成为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的重要载体;利用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观念,在教育领域已初步达成共识。通过对关键词与引文的交叉共现结果的分析,可用于发现某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识别论文的研究主题等。[10]针对89 篇文献,根据知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工具得到,课堂教学方面的有43 篇, 自主学习方面的有36 篇,学习过程方面的有34 篇。

认真查看文献统计显示,明确提到“微课设计(或应用)的目标是自主学习”的有12 篇,在理论阐述中提到“微课可以支持自主学习”的有65 篇,提到碎片化学习的有3 篇,提到个性化学习的有24 篇,提到非正式学习的有2 篇,提到移动学习的有4 篇,提到泛在学习的有2 篇;35 篇文献里研究者实践所采纳的理论依据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并对翻转课堂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所论述。

(二)微课应用实施情况分析

微课具有应用目标明确的显著特征。微课是翻转课堂内涵实现的有力支撑,学生学习使用微课情况是课内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直接决定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89 篇文献中,梳理“微课与翻转课堂含义、特点及关系”的共42 篇,厘清“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的共10 篇,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型)”的共13 篇,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流程”的共35篇。

微课应用于课程学习的各环节,但课前学习是微课应用于教学的重要阶段,家庭、学校如何运作课前学习环节成为焦点。讨论将微课应用于课前学习的有58 篇, 讨论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的为12 篇,讨论将微课应用于课后作为复习巩固与拓展的有18 篇。在大力倡导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学习的同时,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学生在何处(在家还是学校)观看微课,从行文表述来看,研究者基本上是默认学生在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仅有16 篇进行了关于家庭条件(仅局限于电脑、上网条件)是否满足学生观看微课的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少部分家庭不满足条件,但更多的是家长担心学生上网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这些成为学生使用微课的一大障碍。因为学校教育的寄宿制、自习或作业繁重等现实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在家观看微课,据此提出在学校内进行翻转的为32 篇,其中,课内翻转(倡导课程两节连排,一节课让学生自学微课,一节课用于课堂探讨) 为6篇,微课观看方式往往是集中在教室观看;而校内翻转(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微课自学,课堂研讨答疑)为6 篇,关于微课学习方式有“放学后以集中的方式在机房完成微课学习”“利用晚自习集体在教室观看微课”, 但绝大多数文献都未对如何操作及效果如何做出说明。

微课设计与学习配套资料是助力自主学习的关键, 也因此,精选学习内容和开发与微课相结合的配套资源,受到一线教师的强烈重视。强调“选择好适合制作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内容”的有22 篇,强调满足学生需求的“微课的分层设计”的有5 篇。为实现微课的学习效果,强调从学生自学角度出发,注重“微课设计的互动性问题(课前问题)”的有6篇,介绍“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 的有29 篇,介绍“微课导学案”的有10 篇,介绍“设计微课配套练习或提供资源包”的有23篇。但具体交代设计了哪些任务单的却较少,23 篇硕士论文的具体实践阐述中,详细介绍“微课导学案”的仅有6篇,介绍“微课学习任务单”的有6 篇,介绍“微课配套( 进阶) 练习”的有12 篇。

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是微课学习的关键,包含相应的平台、电脑、智能手机、机房等方面,但如何实施仍较模糊,主要原因是教师个人组织有难度。针对微课及配套资源发布与学情采集,相关研究都认为要有平台支持,提及网络平台的有31 篇,提及班内公共平台的有1篇,提及学习管理平台的有2篇,但均未说明具体平台名称;讨论构建班级云平台的有1 篇, 即百度云平台;讨论以网页形式发布微课程的有3 篇; 利用社交平台(QQ 群或微信公众号)的有16 篇。关于微课观看媒介,提到机房的有3篇,提到手机的有8 篇,提到平板电脑的有3篇,但均未说明如何实施; 只有4所学校专门以课题项目实施形式购买大量平板电脑, 组织相应班级展开实践,其中有2 篇专门论述iPad 在微课应用中的价值,有3篇从学校组织机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课学习后的互动反馈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就如何实施问题却被一笔带过, 值得反思。有16 篇指出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教师有无参与并未说明;有11 篇提到应利用平台互动交流,但在具体实施中,相关文章并没有交代如何进行、遇到哪些问题、对课堂活动的设计起到什么作用。而通过以上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需要教师付出大量业余时间,这显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坚持做到的。

研究者对微课学习效果的分析重视程度不够,手段较单一。为获取学生课前使用微课的学情,提出“收集任务单,批阅分析”的有3篇,提出“让学生把微课学习反思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有4 篇,提出利用社交平台收集学生留言的有5 篇,但这些研究都并未阐述如何实施、收集了哪些学情,以及对后续课堂开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微课应用现实的总结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自学微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活动设计,决定翻转的最后效果。而满足微课自学的条件,诸如自学微课的时间与地点、微课传播的平台、学生自学以后发现问题所期待的及时反馈与互动、学情汇总整理,它们在让教师的知识传授与互动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也使教师的生活、工作作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前微课应用,仍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的短暂尝试,忽略了新型资源应用所应有的保障体系,致使创新难以保持可持续性。微课自学环节中问题也是非常之多,或基本未完成,或难以收集学生数据,影响了课中活动的真正实施。微课观看时间基本是课外,但因为学校全日制的作息制度,密不透风的课程编排体系, 各种繁重的课程作业,学生有没有时间充分学习微课,微课教学平台是什么样,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否得到及时和正常反馈,教师如何在业余时间与学生互动,学习所形成的数据能否为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做铺垫,在诸多文献中都不得而知,基本上被忽略。

在众多研究者一致阐述自学环节如何重要的同时, 某些研究中的自学环节却形同虚设。微课自学环节的衍生意味着要在已有的教学环节中重新规划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应用环境,但对教师来说却稍显复杂,突生出许多旁枝末节,操作或实施困难。事实上,由于缺乏平台,虽然学生课前观看了微课,但数据收集、师生互动反馈的缺失,导致教师难以了解相关学情, 课堂组织自难掌控, 课堂必会回归一言堂或按照教师既定流程开展, 所谓生成性、动态性课堂只会成为空话或理想。显然,在无法挖掘学生观看微视频(学情) 的状态下,微课的自学环节与传统课堂的“家中预习、复习、练习”并无两样,微课应用值得深思!


四、助力个性化学习的学校教育变革思考


翻转课堂倡导“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流程再造, 是对学习时空的重新规划,意味着学习时间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化,学习空间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无限联结,而要实现如此诱人的教育愿景,切实发挥微课的真正价值,学校教育需要从以下方面迎接挑战:

(一)个性化学习:学校教育统筹规划迫在眉睫

推动个性化学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微课应用的关键与最终目的。微课的流行, 暗含着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要义: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由选择资源、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这昭示着自学环节在学习流程中的重要性。曹培杰博士认为:“翻转课堂倡导把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11]可汗在“视频再造教育”演讲中提到,微视频自学观看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而这无疑会带来学习的变革!钟启泉教授认为,未来将培养学习者具备以下责任:观看视频,提出疑问,解答问题,发表见解,凭借自身力量能够确认解答,不再是机械性地完成作业,而是拥有了学习的兴趣。[12]

强调学习者主体在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相信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将给传统教学结构带来冲击,亟待班级授课制从步调一致的教学逐渐转变为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满足差异的学习。[13]由此,为保证“学生在课前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广泛的自主学习”[14],需要学校系统变革,顶层设计个性化学习蓝图,切实推进个性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石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投入,特别是“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学校教育的学习环境正逐渐从教室、实验室和校园等物理环境向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拓展。[15]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基础教育资源库平台汇聚了大量微视频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满足了每一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验的需求,也因此,教育部《2017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实现90% 教师和60% 初中以上的学生开通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总体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学习形态”[16],微课的应用必将引发学校对在线学习与学校课堂如何混合实施的思考,而这首先就离不开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上述文献研究显示,在推进翻转课堂的进程中,囿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缺乏相应平台,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自学微课的状态。在此形势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机制远未形成,学校断网、禁止手机进课堂等现象,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建设更是遥遥无期。因此,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围绕翻转课堂实施或微课使用等对技术平台的需要,学校亟待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夯实满足微课应用有效运作的基础条件。

(三)学校作息制度:让微课学习与课堂活动有机衔接

众所周知,充足的时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17]翻转课堂则“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18]“给予了教育对象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自由”。[19]因此,翻转课堂下的微课应用,对师生作息有着较大影响,亟待学校作息制度予以回应。

学校应如何保证学生能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学习,要达到“愤”与“悱”的状态,离不开学生的自由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支持。通常来说, 在线观看微课是指利用业余时间,即碎片化时间,对中小学生而言,常指家庭时间。相关实践表明:中国家庭理念及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在家自学微课有一定难度,而学校教育体制又未考虑给予学生充裕时间自学微课。长期以来,学校全日制作息制度一直未变,学科不断增多,作业相应扩容,中国孩子课业负担重的事实,让他们挤出时间自学微课更是难上加难。

学校如何保证教师有时间参与在线学习的管理? 回答学生非正式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收集整理学情,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活动,都将极大挤占教师个人的休息时间。而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超负荷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针对教师作息进行人性化的调整,在支持教师学习空间管理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以助教师真正有精力并愿意付诸行动。

学校如何打破学校传统的固定课时安排,为学生精心预留个性化学习时间?为应对中小学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应用,除家校合作让家长督促学生自学外,相关实践研究极力倡导校内翻转:微课要实现自由观看,需要在学校日常教学范畴内完成,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应比较符合当前的教育生态。[20]不管是山东昌乐一中的从“增加自习时间,晚自习教师不再上课”[21] 到“构建AB 课程体系(A 课时自学,B 课时对话交流),[22] 还是利用课外时间,集中学生到学校机房进行微课自学,都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或组织的大力支持,动用相应的物力与人力资源才可以做到,否则教师真难长久坚持做下去。


五、结语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是意在推动学校教育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一次尝试,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学校文化、学校组织形式等的重新布局,更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全面参与。而当前的现状却是:教师耗费大量心血设计与开发的微课,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还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独立行动,因数字化学习环境、作息制度保障等方面远未满足教学需求,效果并不理想。

在2016 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新的制度的支持,非常有可能昙花一现。”因此,未来亟须从政府、教育部门上层入手,率先打破学校传统思维定式,做好推动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工作,逐步实现顺应个性化学习的学校组织变革。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探索出适应微课应用与翻转课堂实施的路径,从而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引领翻转课堂实践走向应有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2] 张跃国, 张渝江. 透视“翻转课堂”[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 (3):8-10.

[3] 应筱艳. 从演员到导演——微课视野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35-36.

[4] 吴维煊. 教师应重视提高微课使用的质量[J]. 中国教育学刊,2016, (11):108.

[5] 焦建利. 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6] 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7] [11] 曹培杰. 翻转课堂面临实践困境[N]. 中国教育报,2016-04- 13(12).

[8] [12] [13] [14] [16] 钟启泉. 翻转课堂新境[N]. 中国教育报,2016- 05-05(6).

[9] 王竹立. 微课: 课堂还是网络? [J]. 中国教育网络, 2013,(10): 16-18.

[10] 王林, 冷伏海.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与引文共现关系分析及实证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02):82-86.

[15] 韩锡斌, 刘英群, 周潜.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5-6.

[17] 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18] 宋艳玲, 孟昭鹏, 闫雅娟.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1):105- 112.

[19] 殷长华. 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 学周刊,2017, (05):50-51.

[20] 王永福.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1] 李敬川, 王中林, 张渝江. 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3): 16-18.

[22] 黎加厚. 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自”课改展成果
【成员风采】做扎根的科研指导者
汾阳中学《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报
新校长
学校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面临的现状
整合课进行“整合”的六个定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