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讲“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弟子规》里面又讲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已是停止,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推行仁道的核心。什么叫做仁?简单的讲,就是想到自己就要想到他人,我希望加给别人的事情,先问问如果是加给我,自己能不能够接受?如果不希望这个事情加给我,我就不可以加给别人,即速已就是快速停止。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有一章经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很会问话,他向老师请教,“有没有一个字,使我能够终身依教奉行?这个字是什么字?”孔子答覆,有,“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这个字就是“恕”,饶恕的恕。恕是什么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自己不想遇到的事,不可以加在别人身上。这个恕字,我们看到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如其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我是什么感受?”这就是如其心,这就是仁的下手处。我们问,为什么要去恕人,究竟最后有什么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可以成为圣贤。圣贤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他明白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切人、一切事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这就是仁。仁字,人字旁一个“二”字,二是两个人,两个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仁。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自己以外的一切人,跟自己是一体的。仁者爱人,这个爱是无条件的,爱人跟爱自己是一样的,你怎样爱自己,就应该怎样爱别人,你这样去做,自然就能够证得一体的境界。


  下手处就是这个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里渐渐去悟入、去证入圣人的一体境界。等你证悟到一体的境界,你就可以承认道家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话不但是儒家讲,道家、佛家、诸子百家都提倡,外国的所有宗教也有这种教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的文化所讲的都是一样,所以这句话被奉为黄金法则、金科玉律,英文Golden rule。证明什么?这句话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两千五百年前孔子那时候适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也适用,千年万世之后还是适用,这是真理,超越时空。所以我们学习圣贤就从这里学起,子贡终身奉行,这个恕字其实也是孔老夫子的心传。我们看到《论语·里仁第四篇》,孔子讲过这样的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在这里叫著他的弟子曾子(曾参),他说“我的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理,一条道理贯穿万事万物。这个理是什么?孔子没讲,曾子就明白了,曾子已经得到了孔子的衣钵,所以“曾子曰:唯”,唯就是他答应“是”,表示他已经明白了。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等孔子出门之后,其他的门人、弟子就问曾子,孔子讲的,他的道一以贯之,究竟这个道是什么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为孔子总结出来,夫子之道是什么道?忠恕而已。这里讲的两个字不是两个方面,这两个字是一不是二。忠是心上面一个中,中道,用心要用中,不可以偏,无过、无不及,谓之中。古注有所谓“尽己之谓忠”,尽己就是尽自己的心力,尽心尽力,譬如说做事尽心尽力做好,认真、诚敬、无私心这是忠,其实这个忠更根本的意思就是讲中道。怎样才能够有中道?不起心、不动念就有中道。如果你还起心动念就不是用中,就有偏;如果起心动念里面有执著、有自私自利,不但没有忠,善也没有,变成恶了。孔子是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论语》当中他曾经说过,他说自己是“空空如也”,空空如也是他内心一个念头都没有,才能够用到忠。忠的体现就是恕,恕就是讲到一体,是仁道。


  孔老夫子之道概括起来,“忠恕”这两个字确实概括得好,一以贯之,不但贯穿孔老夫子一生的教诲,还贯穿一切圣贤的教诲。下手处就是《弟子规》这里讲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从这里学,渐渐能够入圣贤之域。这些教诲在《论语》当中不少,我们再举几条。在“公冶长篇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可能已经听闻了孔老夫子跟他讲的恕道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这里可能修学了一段时间,向孔子报告他的心得,似乎都已经做到了。他说,“我不想别人将某件事加到我身上”,这个加诸的诸是“之于”的合音,加之于我,“我也不希望将这件事加之于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有小小傲慢心,看自己看得太高了,以为做到了,怎么知道孔子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尔就是你,赐就是子贡的名字。孔子就叫著他的名字说,“你所讲的这句话不是你所能及的”,也就是说你未达到这个境界,不要错会了意思。子贡所讲的这句话就是仁,子贡还未达到仁的这个境界。孔子很谦卑,他不像子贡,孔子他自己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我不敢当,圣人、仁人我不敢当。其实我们看孔老夫子就是圣人、就是仁人,但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未达到。所以在求学的道路上真是要放下增上慢,以为自己达到这个境界,其实没达到,如果错会了,往往就容易退步。孔老夫子在这里也是点醒子贡,点醒他,也推他上路,叫他再接再厉不断提升,希望能够达到他所讲的境界,真正做一位仁人、圣人。


  在《论语·雍也第六篇》有一章经文,也是子贡讲的,他请问夫子,“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在这里问,如果有一个人,他能够博施于民,博是广博,广博的布施恩惠给人民,施恩于人,而且又能够济众,救济众生于苦难当中,这个人怎么样,可不可以叫做仁人?孔子知道子贡问这句话也有小小傲慢,因为子贡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一定是很喜欢布施的,很喜欢济众。他这样问,孔子怎样答覆他?“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贡所讲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境界非常高。孔子说,何事于仁,何止是仁,简直就是圣人,大圣人,连尧舜这些圣人其犹病诸,仍然未做到。诸就是之,就是以之为病,还未达到这个境界,千万不要过分高估了自己。什么人才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我们仔细想想,即使你是一个国家领导人,你是很贤良,能够布施整个国家的人民,但也只是一个国家的人,还有其他国家呢?我们这个世界现在人口是六十七亿,还有其他星球呢?可能都会有人。


  当然这个境界一般人不是一下子做得到的,所以怎么办?孔老夫子给我们开示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老夫子讲得比较具体,使我们有下手处。我们应该怎样做?己欲立而立人。立是立志,立志干什么?在《论语》里面孔子开示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立就是你要立志于道,立志做圣人,你能够志于道,一定据于德,你就要去修德,修德才能够证道;还要依于仁,仁是我们的存心,就是爱心,爱一切人、一切物,从这里去做。自己要这样做,也要帮助别人这样做,这叫做立人,使别人也要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己欲达”这个达就是通达、做到了,立的时候还刚刚开始做,达是已经毕业了、圆满了,自己通达了。这个通达是真正得到圆满的智慧,通达一切法,在儒家讲游于艺,这个艺是一切的技艺,六艺百工全部通达。我们一开始先要通达一门,一门通达了,门门都通达。这个通是通到自性,因为一切法都由自性所生,你通到自性,一切法就通达。你自己通达了,还要帮助别人通达,你真正通达之后,你才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当然这事情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孔子后面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要下手从哪里做?从最近开始下手,由近至远。譬如讲我们行仁,要去济众、要去布施,从哪里开始?从我们旁边的人开始。最亲近的是自己父母亲,我们孝敬父母亲,从这里开始,这叫能近取譬。从最近的人开始,渐渐将这种孝心、这种爱心扩展,对社会一切人都是用这种爱心,好像爱父母一样爱大众,“凡是人,皆须爱”,这就是仁。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爱父母亲到爱一切人,叫仁民;从爱人民到爱一切物,物的范围就更大了,包括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爱。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缘就是条件,一切条件生成。什么都是有条件生成的,譬如讲我们这张桌子,这张桌子有木板、有油漆,有钉子把它钉在一起,这样就成为一张桌子,所以桌子是众缘和合。你想想什么不是众缘和合?样样都是。小至一个分子、原子,大至一个星球、星系,统统都是众缘和合,一切的生物也是一样,我们都要爱,平等的爱。为什么要这样爱?因为他们跟我一体,这个一体就是仁。从近处,由近至远慢慢的做,这是仁之方,行仁的方法,我们这样才能够有下手处。一开始不要想著去怎样广泛布施,不是,先从父母开始布施,爱敬父母开始,渐渐爱敬天下人,爱敬一切众生。


  在“颜渊第十二篇”又有一章这样的经文,“仲弓问仁”。仲弓叫冉雍,他是孔子的弟子,非常仁德。他请问什么叫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在这里问的“仁”,孔子答覆非常具体,教你怎样做。第一个,出门如见大宾。你要出门了,出门当然要会见客人,用什么心态?犹如接见大宾。大宾是什么?就是天子,好像见皇帝一样,你要去见皇帝当然你装束要非常整洁,仪态举止要庄严、要有礼,表示恭敬。出门,我们用这一种诚敬的心,对一切所见到的人都是这样恭敬。使民,这是讲要指使人做事,叫人做事犹如承奉大祭一样。大的祭典,在大祭典里面都是毕恭毕敬,非常虔诚、非常肃穆,不敢马虎、不敢轻率。用这种心对待一切人,即使是对下属都是这样。下面又举出一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孔子对子贡所讲的要终身奉行的原则,你能够做到这样就叫做仁。你的结果是什么?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是国家,家是你的家族,就是无论你在哪里都不会跟别人结怨,别人不会抱怨你。为什么?因为你恭敬人、你爱人。你能够爱人,别人就能够爱你;你能够敬人,别人就能够敬你,怎么会有怨?无怨就是和谐。现在我们提倡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样做?个个都能够像孔子教导的这样做,就能够得到和谐。我自己得到和谐了,我就可以和谐天下,我用我的言行身教来感化一切人,最后能够使得天下归仁。颜渊问仁的时候,孔子教他,你自己克己服礼,能使得天下归仁。你好好的做,天下人都受你的感化。


  仲弓听闻了老师的教导,很难得,他什么反应?仲弓曰,雍虽不敏。雍是他自己叫著自己的名字,自称。就说,“我虽然不聪明、不敏捷,但是对于老师的这句话我一定要去做”。这个“事”就是真干,不打折扣,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仲弓能够成为仁人。在孔子的弟子里面,仲弓和颜回、闵子骞都是排在德行最好的弟子里面,他的成就就是这四个字“请事斯语”,就是依教奉行。听老师教导不是得个听字,是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习气,要真干。我们如果待人接物不够诚敬,要改过来,从今以后用诚敬的心,待一切人、接一切物,这就是为仁之道。


  孔子在“卫灵公第十五篇”有一段开示讲,“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意思就是,自己对自己要厚责,责备自己要从重、从厚,对别人的责备要薄些,薄责于人,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能够远离别人的怨恨。因为我们要去责备别人,别人未必能够接受,你要求太严格,他可能心里不服,有怨。所以,对别人一定要宽,对自己要严格,特别是在修行上,对自己的毛病习气不可以纵容,要痛下决心改过自新。但是对别人,别人的过失毛病,我们看他能不能够接受,能够接受,跟他提一下;他如果不能够接受,千万不要说,也不要摆在心上。蕅益大师在注解里说,“厚责人者,只是不能自厚耳”,一个人如果对别人很苛责,求全责备,他就不能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因为他的眼睛整天看别人的毛病,没时间看自己。真正修行人看自己,不看别人,自己的毛病习气还未改得完,还有这个闲功夫去看别人吗?所以一定要自己先改正自己,然后才有资格要求别人。


---------------------------------------

感恩您的信任与支持!

弟子规公益网www.dizigui.cn

微信号: dzggyw

QQ: 3136136868

公众微信号(订阅号):

微信号:szdizigui  名称: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一键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诞辰2572年|他是“至圣先师”,也是个幽默老头儿
一起学《论语》 : 子张篇先贤精义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5·6】【5·7】终会有英雄用武之地
论语:子张问善人之道(11-20)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2一17,讲于2021年4月23日)
《论语·雍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