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稼祥在遵义投下关键一票
李姐历史
广告
湘江一场战役,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为了保留革命的生命力,中央主力红军不得不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始。
再加上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导致我军的现状十分危险。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城,红军在此有了短暂的休整机会,但对于下一步路到底该怎么走,党内产生了激烈的讨论,而遵义会议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召开了。
然而就在当时毛主席在做完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指挥的冒险主义批判后,会场的气氛陷入到紧张中,就在这时一个人却突然站了起来。
他的一番发言过后,竟然直接将会场的气氛扭转,而他关键的一票,也被毛主席记了一辈子。
这个人便是当时时任军委副主席的王稼祥。
向毛主席靠近
1906年的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的一户人家,和其他人境遇不同的是,王稼祥出生的家庭相对富足。
王稼祥的父亲是一位商人,长年在芜湖、南陵一带做生意,家里有十几间房屋。
王稼祥姐弟三人,上面有两个姐姐,他是最小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自然肩上也背负着父母的盼望,好在他十分争气。
自从1913年7岁开始上学以后,王稼祥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班里遥遥领先,后来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大学,同年又被组织选派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王稼祥的母亲查端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先进,从小对王稼祥的影响很深。
再加上后来王稼祥在学校里接受的新式思想,成年后又被外派到苏联进行学习,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王稼祥结束了在苏联的5年学习,1931年被分配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领导军队的日常工作,这时的他刚刚25岁。
我国的革命原本在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下,一直都在顺利进行,胜仗也是接连不断。
直到1933年博古在中央苏区,随后毛主席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李德、博古取而代之,随后便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毛主席离开领导岗位,从王明开始掌控党内的领导权时便早有预兆,早在土地革命时,王明就和毛主席的主张不同。
王稼祥、王明、博古三人原本是在苏联时一起留学的好友,所以关系自然亲厚一些,只是王稼祥和他们不同。
王明、博古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只知道一味地照本宣科,所做出的方针政策也不能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王稼祥却在进入中央苏区后,不停进行走访调查,所以在他发现毛主席的想法更贴近现实,思路也更加正确后,便主动开始向毛主席靠拢。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此时的王稼祥因为被敌机轰炸,受伤严重,尚在恢复阶段,而毛主席当时也因为患上了恶性疟疾,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长征前,博古等几人在开会时曾主张,将身体尚未恢复的毛主席留在老乡家里养伤,不要随大部队转移,但这个想法被很多同志反对。
随后博古又提出,将受伤的王稼祥也留下养伤,但却遭到了毛主席的反对,他坚持王稼祥身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的重担,不可以被留下,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做。
无奈之下,博古只好同意,毛泽东、王稼祥一起随部队转移,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用马和担架交替行军的转移之路。
和毛主席推心置腹
转移路上的一天,天色已经全黑,军队得到原地休息的命令。
一间破败的茅草屋内,王稼祥和另外几名受伤的同志,被警卫员安置在里面休息。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小战士的声音:“请问里面还有空位置吗?同志?”
随后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到王稼祥的耳朵里,“不要喊,我们就在外面休息吧,不要吵到人家休息。”毛主席轻声说道。
“是毛泽东同志?没关系,快请进,外面太冷了。”王稼祥一下子就认出了毛泽东的声音,便主动邀请他进门休息。
毛泽东一听是王稼祥的声音也十分高兴,便走了进去,二人随后便坐在警卫员铺的干草上聊天。
一番寒暄之后,王稼祥终于按捺不住,问出了自己积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你对现在的局势有什么样的看法?”
听完王稼祥的问题,毛泽东低头沉思了一下,开口反问道:“你可以先说说你的看法。”
见此,王稼祥也并没有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想法很简单,就一句话,军队不能交给李德他们指挥了。”
听完王稼祥的发言,毛泽东饶有兴致地继续追问道:“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其实,王稼祥何尝没有想过现在的困局,只是军队被李德、博古把持着,虽然是同学,但他站在客观的角度能看出来这样下去一定会吃败仗,却对目前的局势束手无策。
“我还没有想到,所以想请教你。”王稼祥说罢便望向毛泽东。
毛泽东随后冲着王稼祥笑了一下,随后就对目前的战争局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前几次胜利的原因,军队的具体指导思想以及仗该如何打都作了一一说明。
王稼祥一边听一边思考,深深地赞同着毛泽东的想法,但就在他听得正入迷时,部队传来要继续行军的命令。
二人便一前一后地在担架上谈,或是在露营地谈,这一路上二人深入地探讨着各自对革命的想法和思路。
当部队行进到湖南的通道县前,我方获得情报,国民党军已经在湘西布下了天罗地网,防御工事建造得十分齐全。
毛泽东认为,如果军队继续执意同国民党军硬碰硬,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眼下唯一能走的路,便是贵州方向,毕竟那里是国民党军的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减少部队伤亡,给我军休养生息的机会。
对于毛泽东的想法,王稼祥又何尝不知道?
作为同学,他深刻地了解李德、博古根本没有带兵的经验和头脑,只知道一味地钻营书本中的军事理论知识,不懂得结合实践。
明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已经验证了他们想法的错误,但他们还是一意孤行。
王稼祥看着部队在战争中的失利,看着老同学们的固执,急在心里,于是他便想着做点什么。
在听完毛泽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以及对革命的看法后,王稼祥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部队不能再让李德、博古领导了。
随后王稼祥找到了朱德、周恩来等拥护毛泽东思想的同志们,向大家转告了毛泽东的意见,大家都非常赞同。
经过商量,决定在部队进入遵义后,要将李德、博古的军队领导权交回到毛泽东的手上。
坚决拥护毛泽东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红军总部和各军的负责人都参加了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共有20人。
率先发言的便是红军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博古,他首先做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并且将责任和过错几乎都推给了客观原因。
随后周恩来、张闻天发言,他们二人在发言内容上对于冒险主义思想影响军事路线的做了总结,毛泽东紧随其后。
“我们现在走得路不是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在会上不但将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直接指出,同时也对冒险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直接在会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就是指挥和战略制定上的错误,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的发言后,会场的气氛直接降到冰点,大家都十分紧张地等待着李德、博古的下一步动作,全场鸦雀无声,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人站了起来。
“我坚决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王稼祥在这关键的时刻站了起来。
当着老同学李德的面,他将自己对于李德、博古教条主义,照本宣科的意见都说了出来,对于毛泽东指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更是表示了赞同。
这样的说法,直接惹来李德不快的目光,但这也没有阻止王稼祥,他反而越说越激动。
在会上,王稼祥不仅直接站队毛泽东,甚至还揭发了李德在苏区不听取意见的做法,并且还将博古对李德的言听计从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直接指出这样的领导方式是错误的。
最后王稼祥在会上直接提出,应该立刻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将军事指挥权交还给毛泽东。
王稼祥的发言,直接扭转了毛泽东发言后紧张的现场氛围,会上其他的部队领导人也都纷纷站队发言,表示坚决支持毛泽东的领导。
最终,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
可以说,毛泽东发言后,王稼祥面对会上紧张的氛围,面对当时李德、博古对于不同声音的压制,却能坚持对毛泽东的支持,并且公开揭露李德、博古错误的领导方式,这种行为是勇敢的。
晚年还想付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为国家的建立付出心血的王稼祥,在苏联留过学,精通英语。
所以他担任了新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第一任驻苏大使,此后也一直负责我国的一些外交工作,为我国与他国的建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长征时受的重伤,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好的调养,所以便给王稼祥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导致他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这样的情况在特殊时期后变得更加严重。
1970年,此时已经64岁的王稼祥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再加上长时间心情郁结,心病加旧疾让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这天王稼祥突然发起了高烧,咳嗽得很厉害。
因为当地的医疗条件不好,所以当时的医院便通过信阳军区,将王稼祥的身体状况报告给中央,得知消息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十分重视,并且允许让王稼祥回北京治疗身体。
最终经过医生诊断,王稼祥患上了急性中毒性肺炎,好在之后在医生和护士的努力之下,病情得到好转,他便携妻子回到北京的住处,继续调养身体。
1972年12月,已经休息了一年多的王稼祥,看着曾经一起作战的老战友们,还在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地工作,而自己只能蜗居在家,实在是心中难安。
左思右想过后,他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
“我现在的听力差了一些,身体也不好,但头脑还算清晰,之前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外事工作,希望总理可以考虑一下我的情况,交给我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待遇上没有要求,只要可以分配我工作就很知足了。”
没过多久,这封信便出现在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看着昔日的老战友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外出工作的迫切,周总理便将王稼祥的情况转述给了毛主席,最终得到:可试行的批示。
周总理和毛主席都没有忘记王稼祥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但毕竟他已经在家休养一年多,如果想要复出工作,还需要等待一个时机。
1973年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主动提到了王稼祥。
他表示,自己收到了王稼祥的一份报告,在报告中稼祥同志只讲过,不讲功,这样的品质非常难得,他认为这样的同志应该尽快出来工作。
另外,毛主席还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那次遵义会议上,是王稼祥在冒险主义面前第一个站起来支持自己的,并且他的票至关重要。
主席肯定了王稼祥的功劳,还特别叮嘱周总理一定要在之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中转述自己的想法。
最终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王稼祥终于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在中共十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同时进入新成立的外事工作领导班子。
这样的器重让王稼祥非常感动,虽然人到晚年,但依然为我国的外交工作的进步做着自己的贡献,只可惜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突发心脏病逝世,虽然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不到一年,但他却将自己生命最后的余热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党和人民。
正如邓小平曾经赠与王稼祥的悼词中说的那样:几十年来,王稼祥同志一直积极工作,认真负责,为革命的胜利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义会议成功的关键
李德是何时失去权威的?伍修权:过湘江后,大家只信任毛泽东
从细节看遵义会议
王稼祥在遵义投出关键一票,晚年请求分配工作,毛主席如何安排?
遵义会议投下关键一票的王稼祥,1962年为何被强令搬出中南海?
1973年,王稼祥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毛主席看后对周总理说:很难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