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滕西奇著《两汉名碑注译》摘要

  传世汉碑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约有一百五六十种,本书从中遴选了三十一种进行介绍并注释、翻译。本书对每一通汉碑的介绍都由概述、碑文、注释、译文四部分组成。“概述”是体现作者学术素养和见解的重要部分。这其中有关于背景、发现、传承以及形制方面的简介,也有历代学者的评述和作者的艺术阐释。尤其是后者,以点带面呈现了汉碑的接受状况,并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以下即每通碑刻的概述部分。

  五凤刻石【概述】

  《五凤刻石》,系鲁孝王修建宫室完毕时而做的具有纪念性质的碑刻,所以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

  《五凤刻石》为不规则形,长约73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为石灰岩质。刻字处宽25厘米,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作方坎,刻文其中;右侧作方坎,刻金明昌二年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西汉历经二百余年,现存刻石极少,一则西汉立碑还没像东汉那样蔚然成风,二则王莽篡政,“复古政制”,大量毁碑,是故传世刻石少之又少。所以,《五凤刻石》弥足珍贵。

  从现有的资料看,简牍隶书在西汉中期已进入成熟期,而碑刻隶书直到东汉才渐进成熟。对此,《五凤刻石》是极少的极好的例证。《五凤刻石》无明显波磔,但已有明显的方折和笔画粗细的变化,这是构成隶书的两个极重要的因素,由此说明它已初具隶书的面貌。它用笔灵动奔放,长短错落,不做粉饰,生动别致,风格简质古朴。特别是两个“年”字,竖画伸展拖长,圆浑凝重,与同时期的简牍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凡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岳而观傲崃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

  莱子侯刻石【概述】

  《莱子侯刻石》,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该石原在山东省邹县卧虎山下(今属邹城市郭里镇境内),清乾隆五十七年为王仲磊最早发现。记述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子良为特使,召集一百余人举行了大型封田仪式。为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特意请人对此事撰文立碑。

  对《莱子侯刻石》的艺术价值,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杨守敬《平碑记》评道:“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郭沫若先生说:《莱子侯刻石》是“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综观此石,书法苍简古拙,笔力劲健,筋丰力足,极具风骨。结体开张,章法丰密。情趣饱满,率真痛快。

  西汉刻石传世甚少,此石与《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同为西汉著名刻石,通过此石既可窥见西汉碑刻隶书风貌,也可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莱子侯刻石》晚于《五凤刻石》72年,其隶化程度明显加深,在向隶书成熟期迈进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三老讳字忌日记【概述】

  《三老讳字忌日记》是一座东汉早期的碑刻。四边已残损三边,底边尚完好。无碑额,不知三老姓氏,以其首有“三老”二字,吴昌硕定为《汉三老碑》。有人根据刻石内容,又命名《三老讳字忌日记》,简称《三老碑》。

  最后在竖线的左边,是类似于后来的“赞”、“颂”的文字,表彰三老的功绩,并表达要继承三老精神的意愿。

  对《三老碑》的书法艺术,清李葆恂在《三邕翠墨簃题跋》中说:“此刻书势屈蟠生动,于诸汉隶中最有笔法可寻。”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其为“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纵观此碑,结体丰密,用笔淳拙,流露出早期隶书由篆入隶率真天然的古拙之趣。见图3-2。

  开通褒斜道刻石【概述】

  《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刻石在陕西省褒城县(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为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者。鄐君开通褒斜道在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开工,永平九年四月竣工,刻石当在永平九年四月之后。

  《开通褒斜道刻石》记叙了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开凿褒斜谷通道及修建有关设施之事。《开通褒斜道刻石》书法价值甚高,毕沅认为:“书法古茂雄深,东京隶书传于今者,《三老讳字忌日记》之后,以此为最先焉。”其书法用笔浑朴苍劲,隶书的标志性的蚕头燕尾特征并不突出,线条瘦劲,力含于内,静中寓动,有质朴高古之美。结体别致,字形长短广狭参差不齐,气势开张,雄伟中稚趣横生。布白充实茂密,但毫无壅塞之嫌。风格古朴稚拙,体现出早期隶书的典型形态。书写方式上多用篆法,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其“以篆笔作隶者”。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评道:“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说:“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而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更是称赞有加:“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见图4-2。

  总之,《开通褒斜道刻石》书法质朴率真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为此,当今爱好隶书者不得不对其加以关注。

  祀三公山碑【概述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

  总而言之,《祀三公山碑》以篆入隶,书风古拙,线条朴厚凝练,字势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古健雄伟,章法朴茂。当下习隶者甚众,若想把隶书写得格调高古,可从此碑问径得法。

  景君碑【概述

  《景君碑》,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立。

  北海是东汉刘氏诸侯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部、潍坊市、莱州市西部一带,定都于剧(今寿光市东南部)。自公元52年建立到公元206年封国被除,共历时154年。相是郡国的属官,《后汉书·百官志》说:“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相如太守。”北海相景君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望族景氏族人,名字已不可考。

  《景君碑》是景君死后他的门生故吏为歌颂其功德而刻立的。碑高220厘米,宽79厘米,厚18厘米。碑文17行,每行33字。碑额圭形,有穿。此碑原在济宁市城南景村景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

  《景君碑》其书法线条劲峭,方折突出,立字硬朗。体势纵长,“曳脚多用籀笔”,是含有篆意的早期隶书的特征,与多数成熟期分背取势的隶书不相一致,是研究汉隶演变的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武氏石阙铭【概述

  《武氏石阙铭》,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三月初四日,系东汉武氏武家林双阙,立在山东省嘉祥县东南三十里紫云山武梁祠石室前。双阙东西相对,东阙有画像,左侧有六朝人书“武家林”三字;西阙背面刻有此铭。见图7-1。

  《武氏石阙铭》书格古朴方峻,立字活脱,与《武荣碑》机格相类。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汉隶之小者,无过于此,赵德甫(赵明诚)称为遒劲,史庆长赞其精稳,洵足楷式百代。中有正书'武家林’三字,是六朝人书。”由于铭文字体小,风化漫漶较重,已不可临摹。但对于了解和认识嘉祥武梁祠有引领作用,特将其收入本书。

  石门颂【概述】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碑》。

  《石门颂》是东汉碑刻隶书的极品,是摩崖刻石的代表作。它古朴淳厚,雄浑宽博,气格宏阔,线条舒展奔逸,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石门颂》用笔上,逆锋入笔,回锋收笔,行笔既洒脱又稳健,笔画圆匀遒劲,具有篆书笔意。波画、捺画舒展奔放,但其波脚、捺脚不像《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那样因重按而粗重,而是采取了收缩式,整个笔画圆劲匀适,雄浑奔放。有的竖画,如“命”字、“诵”字,写出长而圆的垂笔,极像西汉简书。其短小的笔画大都信手写来,灵动多姿。由是可以看出,《石门颂》在用笔上,介于“简”与“碑”、“篆”与“分”之间的特征,非常突出。

  《石门颂》结体宽博开张,横向张力十足,气势宏大。它因字立形,因石布字,字体大开大合,大小疏密,一任自然。外在的恢弘气势与内在的丰富多变紧密结合,疏朗大气,飞动灵活,佳构迭出,烂漫多姿。

  《石门颂》的章法,疏密大小,整齐错落,措置自如,和谐完美。整体疏朗,稳中寓活,书法文字之美同自然环境之美融为一体,充满疏旷、野逸、灵秀的山林气象,达到了书写美与自然美的协和统一。

  《石门颂》是学习隶书的最理想的范本之一,特别是临写《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之后,不习读《石门颂》,应引为憾事。我临写《石门颂》后,对隶书的习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如何把隶书写得舒展奔放方面,效果更为明显。我诚心正意地认为:《石门颂》“序曰”以下,写得尤为精彩,每天向它三次朝拜都不为过。

  我们学习《石门颂》,还应注意到,由于它是摩崖刻石,山崖石壁凹凸不平,给书写者带来了一定制约,其笔画纠曲变形是石壁高低不平和长期风蚀造成的,不是书写者有意为之,临写时不要刻意模仿,滥用颤笔,而误陷俗格。

  乙瑛碑【概述】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立。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在争奇斗艳的汉碑隶书中属于雍容典雅,端庄规整一路,是我国汉隶最兴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有“汉隶之最”的称誉。它笔法纯正规范,用笔娴熟,笔画丰满,凝重沉稳中不乏流畅华滋,波挑分明规整,从容自如,不以矜奇弄巧取长。结体方中见扁,端容平正,笔画之间的搭配,偏旁之间的组合构建,不以偏奇诡怪取胜,意态凝重醇厚,通篇不见失范。《乙瑛碑》在章法上同众多成熟期的汉碑一样,布白纵成行,横有列,步伍整肃,充满庙堂之气。

  总之,《乙瑛碑》将丰满的线条、端庄的结体与严整的章法融为和谐的统一体,表现出隶书正体的威严,奠定了它在汉碑中的地位。明安世凤《墨林快事》中说:《乙瑛碑》是“学书人第一宗祖”。翁方纲也说:“是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最可师法者。”是以,将《乙瑛碑》作为临习隶书的范本之一,是理想的选择。见图9-2。

  对于《乙瑛碑》的艺术水平,也有不同的声音。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或以比《礼器》,则誉矣。”为此,临习此碑,在重视法度的同时,还应力求灵动,力避平板。我最深切的体会是:《乙瑛碑》最明显的不足是波脚、捺脚蜷缩,其平板也多由此出。若能将波脚、捺脚写得伸展上扬,平板之气就会随之而消,潇洒飘逸之风气就会随之而来。

  孔谦碑【概述】

  《孔谦碑》,又名《孔谦墓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碑磨损严重,但仍可窥见其庄重雍容、古拙苍朴的书风。清代杨守敬认为此碑书法“以淳厚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中说:“丰茂则有《东海庙》、《孔谦》、《校官》。”

  礼器碑【概述】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

  书法有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礼器碑》在用笔上,笔法娴熟而完备,行笔洒脱爽利,线条刚健凝练,笔画瘦硬挺秀,棱角分明,骨气硬朗。因此,线条虽细,但细而不弱,犹如铁钩银画,具有极强的弹性和撑挺力度。用笔方圆兼备,法度严谨,但毫不僵化。主笔突出,尤其是波画和捺画,收笔重按,多见方折,力重千钧,成为扛鼎之笔,见图11-2的“禁”字、“之”字。其短小的笔画,精巧灵动,富于变化,与主笔搭建和衷共济。碑阴和碑侧,用笔更为潇洒率真,意趣盎然,叹为观止。

  《礼器碑》的结体,方整宽博,骨架刚健,结字左舒右展,分背取势,姿容端庄秀雅。主笔主势,次笔避让,穿插灵活,搭配协调。在这一主调之下,有定势而无定法,或端凝稳健,或参差错落,或欹侧险绝,有疏有密,收放自如,紧密而舒展,变化丰富,险象环生,险不失衡,跌宕生姿,仪态万方。诚如王澍所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鲁’字、'百’字不知多少,莫有同者。此岂有意于变?只是熟。故若未熟,便有意求变,所以变数辄穷。”

  《礼器碑》布白上,纵有行,横成列,字疏行密,开合有度,疏密得适,整体和洽,充分体现出官方正体的严整肃穆、博大精深的气概。由于笔法丰富,结体多变,因字立形,大小、宽窄、高低、斜正,一任自然,所以,通篇布局跌荡起伏,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纵向律动,横向摇曳,荡漾自如。行与行之向,搭肩接踵,贝联珠贯。而在横向上留下一道道曲曲折折空白,这些空白呈现出上下起伏波动之势,犹如一排排轻浪,后推前涌,见状犹闻其声,生生逼眼。拜观此碑,只觉得高古端严之气扑面而来,将其誉为“汉分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礼器碑》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之一,但由于碑中方笔较多,初学者临写有一定难度,倘若在临写以圆笔为主的《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之后,再接临此碑,效果更佳。

  郑固碑【概述】

  《郑固碑》,全称《汉故郎中郑君之碑》。此碑现存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碑主郑固,字伯坚,颐亲孝友,闻名乡里。受业欧阳之学,深研古籍文献,才学出众,也具施政才干。延熹元年官拜郎中,天不假年,四十二岁病逝。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中评道:“《郑固》端整古秀。其碑侧纵肆,恣意犹远,皆顽伯(邓石如)所自出也。”见图12-2。

  张景碑【概述】

  《张景碑》,也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镌立。《张景碑》记述府、县两级政府同意乡民张景包治立春劝农仪式所用土牛等设施,免除其家世代供官府杂使的劳役之事的请求。

  《张景碑》书法属于隶法纯正,法度森严,隽永秀劲一派。用笔波磔分明,秀丽多姿。结构严谨规整,体势开张,匀称中见变化。风格端庄秀雅,是汉碑隶书成熟期的佼佼者。两个“府”字,皆有硕长的垂笔,一字占三格,如见汉简笔意,也可窥见书写者对上级官府的敬重。见图13-2。

  此碑因出土晚,尚未引起应有的足够的重视。

  孔宙碑【概述】

  《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人对此碑的推扬极高,也将其列入汉碑七大名碑之中。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此碑笔画欠灵动,临写此碑眼界一定要高,要会取舍。否则,笔画极易陷入僵硬呆板,落入俗格。见图14-2。

  封龙山颂【概述】

  《封龙山颂》,碑文述说常山相蔡、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

  对《封龙山颂》的书法艺术清人多有赞许。

  总之,《封龙山颂》书法线条圆实,笔力遒劲,波磔不甚明显,立体感强,有篆籀笔意。纵笔挥洒,有犀利劲健之气。结体宏阔,博大雄伟,气象宏大,豪放中见凝重。宽博豪迈,气势之大,汉碑几无可匹敌者,为汉碑中的上品,不可多得的精品。见图15-2。

  华山庙碑【概述】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此碑原在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石毁,碑石碎散无存。

  《华山庙碑》碑文主要叙述安国亭侯袁逢重修华岳庙,祭祀华山,以求消除饥荒瘟疫,聚敛吉祥之事。碑文还考察前代典籍,把历代祭祀华山的制度和变迁情况刻于该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华山庙碑》书法法度严谨,极尽华饰之美。笔法娴熟,用笔扎实稳健,方圆兼备,主笔突出,线条沉凝,笔画劲健。结字端庄工稳,字体方正,平稳中又富于变化,是汉代成熟期隶书的代表作之一。它与《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被清人列为汉隶七大名碑。见图16-2。

  我认为,《华山庙碑》展露着成熟期隶书的精严的法度,而因其法度过于严密,使之落入刻板之累,稍乏自然灵动的情趣。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华山庙碑》是汉碑的下乘之作,“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此说虽然过于严苛,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为此,临习此碑不要为其过严的法度所囿,避免陷于僵化。

  鲜于璜碑【概述】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此碑1973年5月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鲜于璜墓中,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内。

  碑阳是先外请名人高手写的,这位名人高手按照惯例,写下了“意乎不造,早世而终”的套话。这种套话虽不鲜见,但却造成与实际不相符合。至于辈分写得不准确,因为立碑距离鲜于璜去世毕竟四十年了,家人可能向这位名人高手交代不清,或者是这位名人高手书写时出了一念之差。当鲜于璜孙辈们发现这两个问题时,可能出于不方便叫这位名人高手更正,于是又写了碑阴,这个碑阴对碑阳在内容上起了订正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个聪明的高招。由此可见,碑阳与碑阴个别内容上的矛盾,碑阴的可信度更大。

  武荣碑【概述

  《武荣碑》,全称《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是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原在碑主墓前,由于黄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淤埋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钱塘人黄易(西泠八家之一)任职济宁运河同知时,寻得原石,就地建石室庋藏,并写下《修武氏祠堂记略》。此碑现存济宁市博物馆。总之,《武荣碑》书法淳厚峭健,线条流畅活脱,波磔上扬,字势飞动,绝无“拘迫”之累。惜剥蚀较重,临写有难度,可通过阅读,领略其中的妙趣。见图18-2。

  衡方碑【概述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汉碑中很少具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衡方碑》的书法艺术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颜真卿正书之渐。”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评道:“字体方整浑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杨守敬《平碑记》中说:“此碑古健丰腴……当不在《华山碑》之下。”这些评价极为中肯。清人将其与《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张迁碑》定为汉碑七大名碑,乃实至名归。

  有清以来,人们总把《衡方碑》与《张迁碑》媲美。《衡方碑》与《张迁碑》同属汉碑中古朴厚重一类,但也有所不同:《张迁碑》雄强与稚趣为一体,《衡方碑》则将圆劲与茂腴统一在一起。两碑同立岱庙,光芒四射,交相辉映。

  史晨碑【概述】

  《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三月立,此碑刻于正反两面,面向东为阳面,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孔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共二十四句),前人称作《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隶文17行,每行36字。见图20-1。

  《史晨碑》书艺之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笔上,中锋行笔,波磔分明,线条圆融,笔画典雅,中规中矩,无一不造微入妙。

  结体上,严谨规范,立字端庄平正,疏密匀称,搭配精巧,字体秀润雍雅,神完意足。

  章法上,字距与行距较大,露白较多,布白疏朗,通篇次第井然,表现出书写者高超的驾驭整体的能力。

  康有为主张学习隶书由汉碑入手,实属真知灼见。《史晨碑》法度严谨,笔法纯正,笔画秀雅,立字文质彬彬,为“中和美”的典型之作,是我们学习隶书问径得法的优秀范本之一。

  法度精严是《史晨碑》之长,但法度过于严苛,反而会限制率真洞达。我临写《史晨碑》之后,总感到格局小,不舒放。后来临习了《石门颂》,方得以破解。

  夏承碑【概述】

  《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夏承,字仲兖,曾任淳于长,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六月卒于任上。此碑镌立时间应距此不远。

  此碑明朝时因遭地震而毁裂。今存河北省永年县者,系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知府唐曜重刻。

  我一向认为,今之习隶者,隶中有篆,格调高古;隶中有楷,等而下之。如何以篆入隶,《夏承碑》可以为师矣。

  此外,重刻本俗气太重,只可浏览,不可摹写。见图21-2。

  西狭颂【概述】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镌刻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崖壁上。碑额篆书“惠安西表”,故此碑又名《惠安西表》。该碑下有一潭,水呈黄色,传说有黄龙从潭中飞出,所以,此碑俗称《黄龙碑》。《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合称“汉三颂”。

  《西狭颂》是汉碑隶书中的瑰宝,用笔洒脱,刀法有力,富有篆意,线条雄浑朴茂,笔画浑厚圆劲,意趣盎然,雄强而不僵化。结体方阔,体势开张,平中寓险,气度非凡,格调方劲高古。书写者仇靖是不见经传的官府小吏,却有如此盖世之笔,令人敬叹。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受到许多名人的推许。徐树钧在《宝鸭斋题跋》中评道:“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疏宕则有《西狭颂》。”杨守敬《平碑记》称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碑帖跋》评道:“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郙阁颂【概述

  《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刊石。郙(fǔ)阁,汉栈道名,故地在今陕西省略阳县(汉沮县)西嘉陵江(故称西汉水)边的临江高崖。汉时其地称析里,有溪通汉水,水涨时交通阻绝,稽滞商旅。建宁三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鉴于此况,派遣衡官掾仇审率众修治栈道,建造析里大桥,以利行人。为颂其德,刻石于析里桥边。

  总而言之,《郙阁颂》线条饱满圆劲,笔画雄浑苍朴,沉厚凝重,撑挺有力。结体内敛,字形方整,气格宏大。章法紧密、充实、丰茂。此碑不以精巧取胜,古朴之中展露着率真朴拙之趣,格调高古,一派古隶气象。

  临写此碑,可医匠破俗,但其个性独特,不适合人人去学,而且也不宜早学,早学恐入魔道。

  景云碑【概述】

  《景云碑》,全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叔于碑》,刻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

  景云,字叔于,广汉郡梓潼县人,曾任胊忍县令。他赋性聪颖,政化如神,受到百姓爱戴和敬仰。中年染病去世,吏民为之悲痛惋惜。在他卒后七十年,其后任同乡雍陟为之立此碑,先叙述其家世,再歌颂其品行功绩。

  此外,击石波是此碑波挑的一大特色。所谓击石波,指波脚如水流冲击石面形成的水势上扬的形态,章草和汉简中也常见这种笔法。特色归特色,有的波脚因此而略嫌不够完备丰满,有的上扬过重,稍嫌失度。比较而言,《石门颂》在这方面更显得成熟完美。

  综览此碑,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其用笔方面的洒脱、爽利、劲健,与常见的汉碑相比较,几无出其右者。习隶者,如果线条软弱呆滞,结体局板松散,反复临习此碑,无疑是一剂医病良药。

  杨淮表记【概述】

  汉中褒城石门是汉代摩崖刻石的集中地,著名的有《鄐君开通褒斜道》、《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摩崖大多在路边崖壁上略加修整依山而刻。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将这批刻石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杨淮表记》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是:用笔洒脱,线条圆润,柔中寓刚,凝重中有飘逸感,奔放中不失法度,朴拙中见灵秀,有天然古朴之趣。结体宽博疏朗,气格宏大,气象高古,是学习汉碑隶书极好的范本,它与《石门颂》有极大的互补作用。

  鲁峻碑【概述】

  《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

  《鲁峻碑》书法水平极高,笔画精到,线条刚健,结体严密,书风严正遒劲,是东汉碑刻隶书中的精品。

  《天下名碑录》断为蔡邕书,尚无定论。

  韩仁铭【概述】

  《韩仁铭》,额题篆书《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循吏指奉职守法的官吏。“铭”是古代常铭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的文字,或用以称述生平功德,或用以鉴戒后来,遂成为一种文体。

  《韩仁铭》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十一月。金哀宗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荥阳令李天翼行县(巡视),发地得之,令石匠王福立于荥阳县署。清康熙年间曾一度佚失,后又发现,移至荥阳县署。现存河南省荥阳第六中学内。

  《韩仁铭》书法归于法度森严,左规右矩,立汉碑风范之类。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波磔峻爽,线条凝练,刚中寓柔,挺拔中见飘逸。结体工整宽疏,舒展宏阔。意态清新古雅,宽博大方,平实中见生动,朴素中见变化,为汉代隶书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尹宙碑【概述】

  《尹宙碑》,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河南省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为修孔庙至各地寻求石材,在洧州(故址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境内,公元1965年原洧州县部分地区划归尉氏县)发现此碑,移置于孔庙之内,其后不久没入土中。明万历年间,因洧水泛滥,河堤崩塌而重新出土,重置于鄢陵孔庙。此庙现改为鄢陵第二中学。

  该碑为东汉豫州从事尹宙的墓碑。尹宙为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的后代,尹家世代为官。尹宙曾任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豫州从事。熹平六年四月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中说:“《尹宙》风华艳逸,与《韩敕》、《杨孟文》、《曹全碑阴》同家,皆汉分中妙品。”

  清王虚舟(王澍)说:“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要多以方劲古拙为当,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唐人祖其法者,敛之则为虞伯施(虞世南),扩之则为颜清臣(颜真卿)。

  白石神君碑【概述】

  《白石神君碑》,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白石神君是河北省元氏县境内的白石山之神。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元氏县令王翊等上书朝廷,要求按常规祭祀白石神君。获准以后,出资修建庙宇殿堂,备献祭品,按时精心祭祀,获得善报,于是镌刻此碑,歌颂白石神君的功德美名。

  我认为,此碑谨严整饬,立体偏高,与常见的古朴灵动、分背取势的汉碑相比,有所不同,钱大昕说其“已开黄初(曹丕年号)之先”,不是全无道理。

  曹全碑【概述】

  《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20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5行,440多字。

  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任职期间,有许多善举。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县属吏王敞、王毕等人集资,为颂扬他的功德镌刻此碑。明朝万历年间在陕西省郃阳县(今合阳县)莘里村掘地得之。无碑额,字迹完好,一字不缺。后碑石中断,字迹有所漫漶。1956年此碑移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拓本。见图30-1。

  《曹全碑》以精湛的书艺,深受众人称许。

  《曹全碑》受人推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格调上讲,《曹全碑》典雅端丽,古媚遒秀,风姿绰约舒放,在汉碑中好像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

  从用笔上讲,《曹全碑》点画生动活泼,笔笔纯正规范,一丝不苟,线条圆润秀雅,柔中寓刚,遒美灵动。在用笔规范、字口清晰方面,汉碑中无出其右者。

  从结体上讲,《曹全碑》立字端庄丰妍,中宫紧收,主笔放纵,分背取势,充满横向张力,形成中敛旁肆的结体形式。佳构叠出,娇娆妩媚,楚楚可人。

  从章法上讲,《曹全碑》整体布局,纵有行,横成列。由于其横向取势和重心多变的结体特征,使章法静中有动,沉稳中寓跌荡。碑文中20行文字,纵向看去,字形大多扁平,间有方正,有的左偏,有的右移,一行行看起来像一串串珍珠在摇曳摆动,银光闪烁,姿态亮丽。横向看去,20字为一排,一层一层地左盼右顾,荡漾起伏,好像波澜一样向前涌动。综观全碑,犹如水面上微波乍起,浪花闪耀,轻柔的涛声从水面上掠过,美不胜收。

  学习隶书,从《曹全碑》入手,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有两点需加注意。一是线条要在秀雅中求爽利,过媚则生俗,而“爽”是制“媚”的利剑。二是《曹全碑》的竖画过于粗重,与汉碑对竖画要轻灵的要求相比较,似乎是另类。见图30-2中“年”字、“中”字的竖画。特别是写了颜体之后,再写《曹全碑》,此弊病尤为突出,要严加防范。

  张迁碑【概述

  《张迁碑》,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这是碑的题目,即《张迁碑》的全称。汉碑惯用篆书书写碑额,用隶书书写碑文,此后,用篆书书写碑额便被一直延续下来。故:前。谷城:县治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长”与“令”皆为一县之长官,汉制,县满万户称“令”,不满万户则称“长”。表:显扬,表彰。颂: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

  对于《张迁碑》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现象,清万经则认为:“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碑阴)尤不堪。”见图31-2。

  当代不少学者认为:《张迁碑》这种粗犷朴茂书风,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之手,而有庙堂书风所没有的大巧若拙之逸趣。碑中出现的简拙粗疏,恰与张迁故吏对其深切怀念的悲恸情愫协调一致。

  总之,众说纷纭,一时难有定论。对于同一事物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不奇怪,洵为正常现象。

  我与《张迁碑》有三十多年的接触,刚开始也不看好它,随着多年不断地习读,才渐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到本世纪初我编写《张迁碑写法与注译》一书时,竟然对它情有独钟了。通过这件事促使我对认识世事有了新的感悟:对于世人普遍说好的东西,自有它的道理所在,不要轻易地过早地否定或拒绝。

  我觉得《张迁碑》所以能够著称于世,就在于它格调高古雄强,稚朴脱俗,风格独标,个性突出。

  表现在用笔方面,它以方笔为主,落笔果断,行笔劲爽,笔画粗重浑厚,骨力洞达,笔势直拓奔放,斩钉截铁,成为方笔雄强的典范。同时,《张迁碑》的用笔又兼有轻灵稚拙的一面,那些非主笔的短小的笔画,似乎不经意,反而流露出率真简朴之趣,表现出虚实相生,用笔丰富多变的特点。因而,《张迁碑》的用笔将方笔雄强与轻灵稚拙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相容,笔画雄强拙厚而毫不僵笨。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迁碑》的笔法,要比《孔宙碑》、《鲜于璜碑》等同类碑刻胜出若干筹。

  表现在结体方面,《张迁碑》方整严密,宽博大气,属于内松外紧类型。在其宽博严正的主调之下,字体大小长短错落有致,体态多变,拙中寓巧。那些非主笔的细小的笔画,走向有时并不囿于成规,甚至有些失范错位现象,恰恰就是这些不属常规的写法,却闪烁着搭配灵活组合巧妙的亮点,使其结体呈现出生动自然、古拙稚朴之趣,凝重中见灵动。

  表现在章法方面,《张迁碑》正文排列充实丰茂,极像后来颜真卿的楷书的布局。作者将那些大大小小形体各异的文字,宽绰的,细长的,方正的,扁平的,如神工巧匠垒鹅卵石一样组合得巧不可阶,从而与那些“状如算子”的排布分道扬镳。在纵有行横成列的规限之内,竖行正偏自如,中轴线如同行书一般左右摇摆,横看像海浪似的一排一排地向前推进。通篇气势宏大活脱,展露出书写者高超的把握和驾驭整体构成的能力。

  《张迁碑》的总体基调雄浑高古,方整朴茂,在这个基调之下,则是古朴浑厚、雄强宏大与率真质朴、轻灵稚拙的巧妙组合,拙中含巧,简拙脱俗,意境高远,因此,出土以来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就不足为怪了。从《张迁碑》流露出来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推想,书写者一定深受民间书风的影响,抑或他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高手。

  学习《张迁碑》要牢牢抓住其高古灵动的主调,对其粗率之处,力避亦步亦趋。此外,《张迁碑》不易早学,在临写比较规范的诸如《曹全碑》《史晨碑》《张景碑》《礼器碑》之后,再临写此碑,效果堪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隶六碑,不能不赏!
史上最美八大隶书,值得收藏!
古代书法方寸间(二)隶书
学好书法,这10本帖你逃不了!
中国书法艺术 隶书(1)隶书 隶书经典碑帖-今日头条
隶书那点儿“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