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在龙场

讲人:杨德俊


龙场草根杨德俊,受邀进入“王阳明心友研修群”。杨老师从事阳明学研究二十八年有余,笃行真切,是我们的榜样。目前是独行者,经过努力,龙场阳明遗迹玩易窝、阳明洞、三人坟在1995年前后他们向外筹集资金50多元来培修、维修、塑阳明先生铜像等。2010年以来他们多个爱好者筹资50多万元才开展阳明文化研究活动等,2015年和2016年杨老师自己筹资编辑出版《龙场阳明文库》三本书。特整理杨老师的讲稿,以飨心学爱好者。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世界名人。他一生文武皆备,事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因功绩和道德卓越,阐明了圣贤相传的“知行”“良知”绝学,建立了安定社稷的功勋,被封为新建伯,兼任两京兵部尚书,卒后追封新建侯,谥号“文成”,被后世学者誉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心即理”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持守的哲学思想,龙场悟道的基本结论实质上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谪居龙场时所悟,龙场悟道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在江西南昌提出来的,他说“某于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他的“百死千难”,主要是他被贬谪到龙场时的一系列困苦经历。王阳明又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所以说“龙场悟道”奠定了他“致良知”的学说基础。

明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因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等21人蒙冤被害坐牢一事,上疏援救,提出希望皇上“宽恕赦免直言规劝的官员,罢免除掉弄权作恶的奸宦”的意见,因而触怒了当时把持朝中大权的太监刘瑾,被刘瑾当朝廷杖40大板,然后被关进监狱中一个多月,后来又被刘瑾假传圣旨,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是年春节过后,王阳明便离开北京赴谪龙场。

龙场驿是明代洪武年间贵州著名的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所建“龙场九驿”之首驿。当时的水西龙场九驿站,时有朝廷官员过往,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担心朝廷的进一步渗透,将来自己的辖地会成为朝廷腹心之地,对自己的政权不利,准备减去龙场等九驿,所以对驿站不予维持经费和不加维修管理,任其破败,驿站实是名存实亡。

王阳明于正德二年(1507)夏天到达龙场,驿站除自己一个驿丞外,没有其他固定人员,什么事都要驿丞亲自料理,是一个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的驿站。初到龙场时,因驿站破败无处居住,便到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地下溶洞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才在洞侧搭建了一个草棚。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状况。继后在洞内研究《易经》,取洞名为“玩易窝”,并写《玩易窝记》记述这一件事情。记中有“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的描述。

王阳明刚到龙场的时候,地处偏僻,瘴疠丛生,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生活艰苦,随从生病。想到从京城的一个兵部主事贬到一个偏僻边远、环境险恶的地方当一个未入流的驿丞,身处逆境,心灰意冷,思想极为烦恼。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认为自己对于得失荣辱,都能够超脱,只有生死这一念头,还没有看透。于是把他当时居住的“玩易窝”下面一个石罅(石岩裂缝间的孔洞)当做一个石墎(石制的外棺,这里当做墓穴),自己对着石墎说:“圣人遇到了这样的绝境时,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了。”他这时的心态是如果我在这里死了,就把这个石墎当作墓穴,直接把我埋在这个小石洞里面就可以了。但又想到古代圣贤,哪一位不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一切的呢?为了追求人生的最大目标和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从此置生死荣辱得失不顾,他白天黑夜端正静坐, 内心澄清静默,来求得清静守一,反复体会圣人们处于极端困苦和危险时的心态,用周文王被拘留而演《周易》,孔子遭厄运而作《春秋》,司马迁受腐刑还写《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激励自己,玩味《易经》中“精华糟粕一致,内心外在合一,把艰险视作坦途”的真理,领悟古代圣人能“视死如归,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在生死关头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于是潜心研究《易经》和程颐、朱熹的理学思想,厚积薄发,忽然在一天夜间,终于彻悟“格物致知”的宗旨。当时在睡梦中好象有人和他说话,他突然从地下铺就稻草的床上跳跃起来,把两个随从童子都吓惊醒了,恐慌地揉着眼睛看着他。这时他才明白,“圣人的大道就在我的本性里,以前向外在的事物寻求理是错误的,‘心即理’也”“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由此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担心第二天忘记,立即提笔在岩壁上写下“知行合一”几个大字。并且默记《五经》中的观点来加以证实,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写了《五经臆说》四十六卷。现在玩易窝下面的这个洞,就是《王阳明全集》中所记载的,王阳明居住过的石墎。

龙场大悟后的当年秋天,通过当地少数民族的介绍和亲自踏勘,发现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岗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从玩易窝搬迁到“东洞”居住,命洞名为“阳明小洞天”。为回报当地民族对他的关照,教化当地民众,他在洞内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青少年讲课,主要是学习汉语、认识汉字、学习儒家文化礼仪,深受当地民族同胞的爱戴。当时贵州没有书院,附近学子听说王阳明在此讲学,便到阳明洞向阳明先生请教问学,当地民族同胞看到洞内阴冷潮湿,容纳不下更多的学生,便帮助他砍树割草,在洞左侧修建一栋小茅房,各位门生听说后都到阳明小洞天会集,请求把这里命名为“龙岗书院”。王阳明根据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语命名为“何陋轩”。由于弟子逐渐增多,讲学规模不断扩大,接着又修建了宾阳堂、君子亭。王阳明在龙岗书院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传播文化,讲授他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新学说。

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讲学,当年是贵州的一件新鲜事物,前来听讲者众多,除贵州的弟子外,还有云南的、远从湖南来龙岗书院听课的弟子。当地居民听说后,都纷纷来到书院观看听讲,多时达百余人,盛况空前。当时的情况是“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出现了“门生颇群集”“士类感慕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的盛况。他在“龙岗书院”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治学要求,向弟子们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引导弟子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勤奋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和勇于改过的决心投入学习,以友好、和婉的态度和方法劝导有过失的同志朋友,向弟子们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他以在流放的边荒之地讲学为最大快乐,对弟子讲学时是“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王阳明在龙场的弟子,都是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他对门生说:“批改课文作业内容和讲授题目不是我的任务,我主要指导你们研究事物深奥微妙地方,启发你们,使你们领会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他讲学内容别具一格,形式灵活多样,有时在龙岗书院内正规授课,和弟子们在山涧游览憩息,也就地讲课。与他一道同行的弟子提出问题,立即给予解答。有的弟子不能常住书院,回家后遇到疑难问题,写信问王阳明先生,他便回信解答,就象我国现在的函授教育一样。由于讲学方法方式灵活,教学内容鞭辟入里,深受弟子们的欢迎。

由于龙岗书院的讲学气氛活跃,内容新颖,名声大振。当时的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在贵阳修复“文明书院”,请王阳明到“文明书院”讲课,王阳明想,我是一个被贬谪的人,怎能到贵州最高学府去讲课呢?再因他有病,用很客气的言辞推谢了。正德四年(1509)夏天,席书继任贵州提学副使,把文明书院修葺一新,准备再次请王阳明到文明书院讲课。秋季的一天,席书从贵阳前去阳明洞邀请王阳明,特意向其请教朱熹和陆九渊学术思想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阳明先生不谈朱熹和陆九渊学术问题,只是把自己在龙场悟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详细阐述给他听,席书感到怀疑而回去了。过几天又来请教,阳明先生用“知行本体”举例论证《五经》诸子,席书渐渐有所省悟。就这样前后往返四次请教探讨,第四次终于豁然大悟,非常赞同他的思想,感慨地说:“圣人的学问又从今天看见了,朱熹和陆九渊学术思想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各自有得有失,不需要花精力去辨解,只要体悟自己的内心就自然明白了。”于是亲自从贵阳带着礼物,领着学生到阳明洞,向阳明先生行拜师之礼,请他到文明书院当主讲。是年10月,他接受了席书的聘请,多次到贵阳文明书院,主讲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王阳明在教学中,采用了咏歌、问答、闲聊等形式,其中咏歌是用余姚家乡话,听起来好像是将教学内容配以越曲教学生唱,克服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在文明书院,他又有一批授业弟子。

王阳明在龙岗书院的弟子,据史料记载有姓名者26人,有贵州籍的弟子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张时裕、向子佩、 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陈良丞、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高鸣凤、何廷远、陈寿宁、李惟善等。有从湖南常德远道而来的弟子蒋信、冀元亨、刘观时。有云南籍的弟子朱克相、朱克明兄弟二人。龙岗书院的创办,培养了许多人才,对推动和发展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嘉靖及万历年间,有私淑弟子孙应鳌、李渭、马廷锡等。隆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马廷锡在文明书院、正学书院主讲阳明心学,是王阳明讲学“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后又一讲学盛况。在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入学中,记载有当年王阳明写诗描绘贵州办学的情景:“阳明王守仁《寓贵诗》: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说明当时在“龙岗书院”“文明书院”的带动下,贵州各州、县相继办了不少社学,且教育效果显著。

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与地方官员关系融洽,和当地民族同胞也友好相处。他在玩易窝居住时,当地的民族朋友帮助整修石洞,搭建草庵。移居到阳明洞时,又帮助他伐木割草,修建了龙岗书院的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他在《何陋轩记》中,高度赞扬少数民族“就象一块没有经过雕饰的璞玉,没有经过衡量的木材,虽然显得粗粝顽梗,但是椎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加工、取用”。他认为不可以说他们鄙陋,通过教化,他们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时,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对王阳明非常崇敬,知道他在龙场生活条件艰苦,便派人送油、盐、柴、米、肉、金、帛、鞍马到阳明洞,以帮助王阳明解决衣食住行的需要,又派人给他挑水、砍柴,可谓周到之至。但是王阳明除留下油、盐、米外,其余的都婉言辞谢了。安贵荣担心自己的辖地水西将来会成为朝廷腹心之地,对自己不利,准备减去龙场九驿,王阳明致书给他剖析弊端说,“有人说驿站可以减少,也可以增加;驿站可以改变,那么宣慰司也可以革掉了”。这才使安贵荣省悟,放弃了减驿的计划。水东苗族酋长阿贾、阿扎聚众造反,进逼贵阳,安贵荣不出兵阻挡,王阳明再次致书安贵荣,陈述利害:“今播州(遵义)有杨爱,恺黎(凯里)有杨友,酉阳(重庆东南部)、保靖(湖南湘西中部)有彭世麒等诸人,如果你不出兵阻挡,坐视不管的行为让朝廷知道了,朝廷下一片纸令于杨爱诸人,使各自与你为战,共分你安氏之所管辖地区,早上下令而到晚上,无有你安氏矣。”劝其出兵,平息了一场大乱。使贵州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安定。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浚曾说:“人谓一纸手札,胜于数万甲兵。今读其文,不胜高山景行之慕。”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与地方官员关系融洽,和当地民族友好相处。他尊重、爱护龙场人民,龙场人民也因他的人品风范而十分崇敬他。

一次,贵州都御史王质派遣差人到龙场,差人仗势欺人凌辱王阳明,与他友好相处的当地民族朋友看见后很是气愤,将差人打跑。王质大怒,给按察副使毛科告状,毛科从中调解,要王阳明去给王质道歉谢罪,王阳明义正词严地答复说:“差人至龙场陵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气节。

正德四年(1509)秋天,一吏目带其子和仆人,自京城来准备去南边上任。行至龙场,因天不停地下着细雨,加上已到黄昏时候,便投宿在苗民家里。第二天早上,王阳明准备去向他打听一下京城的近况,不料3人已经离开宿地往前走了。由于长途跋涉,顶风霜,冒雨露,又饥又渴又劳累,加上筋骨疲惫,又被瘴疬侵袭,中午行至蜈蚣坡时,吏目死于坡下,当天傍晚和第二天上午,其子和仆人又先后死在蜈蚣坡。蜈蚣坡当时巍峨雄奇,陡峭险峻,古树盘垣,荆棘丛生。王阳明听说后,想到三具暴露的尸体无人收殓,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带领两个童子拿着畚箕和铁锸,亲自到蜈蚣坡将三具尸体掩埋,并作《瘗旅文》祭奠。王阳明在此有感而吟出了“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的名句。文中对客死路旁的主仆三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无限感伤。然王阳明认为,为人应该大义凛然,无私无畏,人生不应为升官发财去忙碌奔逐,为财丧身,不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应该忧心忡忡,垂头丧气,要力争自立自全。《瘗旅文》文辞凄戚,哀惋动情,情凄意切,催人泪下。文章朴实深刻,脍炙人口,感人至深,前人已将其作为古代散文名篇收入《古文观止》,并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而广为传诵。

王阳明还受宣慰使安贵荣之请,为水西彝族人民修复的象祠作《象祠记》,该文中表明他对少数民族风俗和信仰的尊重,表达民族之间应友好相处的良好愿望。《象祠记》记中阐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人人皆可成圣人”的观点。也就是说通过引导教育,坏人、恶人都可转变为好人。每一个人通过奋发努力,在某个方面都可取得成就,都可以成为圣人。《象祠记》中的观点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作恶多端的人,都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狠残暴,也还是能够感化的。

王阳明在龙场三年时间,虽身处逆境,困难诸多,但仍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知行合一”学说;创办龙岗书院,聚徒讲学,受聘贵阳文明书院授课。生活中,自己还要种地、浇园、砍柴、担水、做饭,并照顾生病的随从二人。他把劳动中的苦乐作诗赋文,生活虽然困苦,但其精神状态却很乐观。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写了《居夷诗》近140首, 著有《五经臆说》46卷,共有记、序、文、信等各类文章35篇。其中被选入《古文观止》的名篇有《瘗旅文》《象祠记》,这些诗文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是研究阳明心学和贵州文化的可贵资料。

王阳明与贵州许多政界人士都有交往,并与他们有诗唱和,很多官员都敬重他。他乐于助人,到远离龙场12公里的蜈蚣坡去掩埋客死他乡的吏目及子、仆三人;为按察副使毛科写《远俗亭记》;为监察御史王济写《文章轨范序》和《骢马归朝诗叙》;为总兵施怀柔写《气候图序》;为阳朔知县杨尚文写墓志铭等。除上述几位外,还有太守黄澍、少参王文济、侍御刘寓生、佥宪陆文顺和胡少参、徐都宪、张宪长、徐掌教、刘美之等,都亲近他、崇敬他,并与他有诗唱和。

王阳明研读讲学之余,还不辞辛劳游览附近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先后涉足今修文的木阁箐、南山、西山、青岩、水滨洞、天生桥、六广河等处。在贵阳时到过栖霞山、来仙洞、南霁云祠、南庵、白云堂、汪氏园、蔡氏楼等地。所到之处或著文,或吟诗,赞美当地的山山水水、民风民情。这些诗文反映了劳动生产,展现了士民友情,记录了民风民俗,饱含了人生哲理,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这些诗文对了解当时黔中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民俗风情,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及教育思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王阳明其人其事。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中重要转折阶段,“知行合一”的创立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突破,“龙岗书院”的创办是贵州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因此,王阳明在龙场的经历,是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和内容。龙场被当今中外学者称为“良知之源”,誉为“王学圣地”。


 

此为杨德俊老师的精彩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龙场史迹
对滴!'知行合一'就是在贵州此处迸发出来的
理盛学昌:大师风采——王阳明:龙岗书院与理学的变脸(四)
王阳明题咏的地名和风景
“硬核狠人”王阳明,如何在贵州向死而生?
龙岗书院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