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老师的这些常识,你还记得吗?

认识常识,尊重常识。

教育常识是人们在大量的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相对正确性和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教育常识不受个人意志和利益的驱使,保护人受教育的权益,帮助人正确认识世界和自我。吴非老师以一种充满忧患的心情在《照亮校园的常识》一书中,分析了当下许多反常识的行为,提醒我们要认识常识,尊重常识,按照常识来办教育。

1

课堂上应遵循的常识

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效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吴非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两个要素:包容学生的涵养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在包容学生的涵养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需遵循的教育常识有很多。

比如说,不同的学生心智发展和思维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差异是教学的起点,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总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教学效益也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说,教室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够、不被允许在教室里犯错误,那么他在走上社会之后可能就会犯更多的错误,甚至可能犯不可原谅的错误。

比如说,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通过给学生巧妙地搭设阶梯,让他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得新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知晓他当下处在怎样的知识水平,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怎样的理解,并由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需要搭设的阶梯。

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尽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不要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急着让学生回答。未经思考的抢答,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容易导致学习浮躁。

深厚的知识背景,源自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阅读、不断拓展知识视野的习惯。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阅读是为了启迪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人只有在大量阅读后,才有可能认识和比较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进而产生疑问和困惑,逐渐形成辨别能力。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困惑也就可能越多,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

2

课外应有的常识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课堂教学往往按部就班,学生要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只有在课外,学生才能比较从容地思考、领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巩固,并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个过程饱含学习趣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如果他没有时间思考、感悟,那样的学习就会带有缺陷。

学生学力的差异,主要是在课外形成的。在没有教师或家长指导的情况下,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有正常的自理能力,这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学生的学风,较多情况下受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而大量的课外时间有助于学生思考,也为学生形成学风奠定了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课外时间,没有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因为看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产生的怦然心动,那么,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

现在的教师,承担的压力确实很大。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专业培训、教研活动、家校共建,以及各个部门分摊过来的任务,让教师应接不暇,这是事实。但如果教师因此就放弃了对自己业余生活的管理,让自己的业余时间也被工作挤占,或沉浸在好友的酒场、智能设备的休闲体验中,那就大错特错了。越是在负担重、压力大的时候,越要加强自我管理,统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爱因斯坦在答《纽约时报》记者问时强调,“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这句话值得教师们仔细品味。吴非老师说,一些教师负担过重,个人也要负责。如果唯命是从,教师就丧失了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他就很难教出心灵健康的人。这真是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些负担过重的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负担是怎样来的?是如何过重的?

3

校园里应有的常识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非理性的教育,不但会让受教育者失去学的趣味,也会让教育者丧失职业理想,其职业素质也会随着荒谬的教育行为丧失殆尽。

比如说,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大堆作业,就是非理性的教育。很多教师几乎不怎么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编制相应的作业,而是购买几本练习册,让学生在课后反复操练其中的题目。教学的盲目性,导致了过量的作业以及无休止的复习。很多中学生为什么书写状况不佳?往往就是因为从小学阶段开始作业太多,书写量过大,他们为了加快速度而不得不牺牲书写质量。

比如说,很多学校在做课间操的时候,德育处、教导处、年级组、学生会和团委等大大小小的管理者一起出动,监督学生做操,对那些不认真做操的学生进行教育,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一项有益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活动也要别人监督,以后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又能做什么事儿?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做了些什么呢?

比如说,一所学校能把那些没有教育价值的事做得形式光鲜、过程精致,但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价值的事情上,却不去用力。过去,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包干卫生区;现在,学校要购买物业服务来清理校园。我们的学校正在培养没有劳动意识的学生。学生养尊处优,获取智慧的途径因此变得狭窄,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成长。

比如说,读书本该是在学校里常见的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应该是校园里的常识和常态,但很多学校却大张旗鼓地搞“读书节”;学校的图书馆每年购买了大量图书,但很多图书基本上就没有被人借阅过,学生每学期借阅图书和期刊的数量屈指可数。

吴非老师说:“真正的'好老师’大概有这样一些特征:有社会理想,有职业品质,眼光始终能向着未来;有人道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看到的是'人’——把学生当人,也把自己当人;他不是教育生产线上的部件,而是有独立意志、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他不屈从于权势,不受诱惑,总能从教育教学中有所发现,感受乐趣,能远离名利场;他能在学生面前展现优秀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启示和积极影响;他有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这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超凡脱俗之处;他是有智慧的学习者,比一般人善于学;他的课堂包含许多人生经验,有宽广的知识背景,他站上了讲台,学生面前出现了辽阔的世界……”

让我们都来做敬畏常识,依据常识从事教育工作的好老师吧!

有事儿咨询,戳一戳中师君(微信号zgjsbhh)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是教育部主管的、专为全国教师量身定制的一份周报,是集专业性、新闻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国家主流教育媒体,关注教师生存状态,与中国教师共成长,努力“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
861篇原创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50 遵守常识的课堂才美好
36年教龄退休教师说:只有坏学生惦记着我
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学生对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表
教学是一种道德努力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