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讲正心的养生方法

人人都会生病。为什么生病呢?病是相对不病而言的。就正邪来说,正气为不病,邪气则致病。中医以正为本,以邪为标。事实上,只要正气健旺,即使有点邪气,也不会表现为疾病。如何养正呢?中医以身为标,以心为本。身病源于心病。所以说,正心既能防治疾病。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正则五脏六腑皆正。正心是治病大法。那么,当如何正心呢?

一、意诚则心正

《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古贤通过诚意来正心。

《大学》中阐发了生活中常见的“四不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由心所生之情志,其影响到心,使心不能正常发挥统率五脏六腑的功效,导致疾病的产生,即心不正则身不正。

二、安心使心正

之所以会生病,缘由心不正。心者,本也,身者,末也。身病源于心病。正心即能治病。

要想正心,先需使心安和。凡是疾病,必有心结。若能通过感恩、反省、忏悔、认不是等方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就能打开心结,使心神得明,内心得安,脏腑气机自然能恢复到正常功能。

三、明五常则心正

儒家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五脏,仁应肝,义应肺,礼应心,智应肾,信应脾。做好五常,即能安和五脏。

心者,神之本;心火者,君火也,君火以明。五常之中,礼应于心。守礼即能正心。若能明五常之礼,使心神安而后五脏自平。

道如水,总是流向低处,所以,要放低自己的心,谦卑则道生。需知“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低调做人,谨守本分,五常能明,则心自能正。

四、去除怨恨恼怒烦则心正

怨恨恼怒烦为五毒,五毒应于五脏,亦伤其五脏。

怨入脾而伤脾,怨会造成胃脘疼闷、胀饱、噎膈、上吐下泻、胃虚、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落,甚至胃癌等疾病;

恨入心而伤心,恨会造成冠心病、心肌炎、心积水、二尖瓣狭窄、心肌梗塞、癫狂失语等疾病。

恼入肺而伤肺,恼会造成气喘、咳嗽、吐血、肺虚、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怒入肝而伤肝,怒会造成头晕眼花、耳聋、牙疼、嘴斜眼歪、中风不已、半身不遂、肝胆病。

烦入肾而伤肾,烦会造成腰疼、腿酸、肚腹疼痛、腰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股骨头坏死、糖尿病,以及尿毒症等疾病。

比如,怨人则脾病,要想治心病,先要不怨天,不尤人,找自己的毛病,看别人的好处,这样心境平和了,自然也就能不怨。

当五毒郁滞时,心神即被蒙蔽而不明。要想使心神重明,就要使君火复明。此时患者需要适当地宣泄一下负面情绪,就如雷雨一样,雨过才会天晴。宣泄之法,往往会大哭。而之所以会大哭,因为找到了他人的好处,认清了自己的不是。

五、致中和,心自正

《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即心,即心正。

当一切可喜、可怒、可哀、可乐之事来临时,能保持心如止水,不生嗔念,用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然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若能达到这一境界,当然不会生病。

我们作为普通人,即使达不到这一境界,也当退而求其次,争取能适时适地消除负面情绪,这样也有益于健康。

何谓“和”?《广韵》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即是顺应和谐中正的心理,没有怨恨恼怒烦。内心若能中正平和,那么疾从何生?病从何来?

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良好健康的心态,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消极情绪产生,真正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即使已经患病,也要保持心态安和,使心正,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

对于病人而言,若能做好以上五点,那么,其心必正,其病必除。除病时,机体自身会通过汗、吐、下三种渠道将病邪排出体外,使疾病顿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翼远:中医心学,正心正念即为心药
弄懂中医的高维度含义,你就会明白真正的中...
神奇的中医——五行五常与五脏
对中医的信心从哪里来?
大病如何康复?
中医心理学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