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于寒,欲如运枢,用八卦的方法伤寒探索原理

道是生命体的性元,生殖遗传信息,文的化生,与生存环境协同的生化,安生才能够立命,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法自然而化。

德是生命体性元,基体,生殖遗传信息,文的率性程度,善化程度,完美状态。 道是来自父体母体二元的文合化而确定的新的生命体一元的文的文化与运化,道可道,万物,所有的生命体都是道化的结果,都是文化与运化共同造就的,是生殖遗传信息与环境协同的成果。

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必由之路,个生命有期有限,因而生命体的道非恒道,永生,万岁只能人类的梦想。皇帝的万岁就只能是一个笑话。

种群的生命又是可以通过生殖遗传延续的,生生不息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生生化化,品物咸彰。道化的生命体同类而个体不同则名同,代不同名不同。父母子女不同名,名可名,非恒名。

法阴阳,合术数,效仿治水的上善之行,成就无为的上德,使生命体尽善尽美,尽天年,是人类,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的切实目标。

不揣冒昧,老子所讲的“壮虫”可能是古代的修真者,认识的,发现的,对我们现代科学称之为染色体的形象描述。染色体含有的生殖遗传信息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生化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性状的根本,依据,内因。古人按性状,把动物分成五虫,毛,羽,裸,介,鳞。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唐孔颖达疏:"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意谓观察和研究人自身的身体,身边的事物,以至各种自然现象之后,才制作了八卦 。

八卦能够类万物之情,也自然就能够类人体变化之情,能够表达、体现人体气血的变化状体。

黄帝内经讲“欲如運樞”,枢是人这个太极的核心,五行属于戊己土,脏属于人的脾胃。人的欲望,人的意志,是人的神气,人的精神,人的生意,是驱动人的气机围绕戊己土,脾胃,气血周期性升降运动,是“运枢”的表现形式。人体的气机,如天枢一样运行,与天地之间的气的周期性升降运动相类似,相随动,运枢就是五行。人法地,地法天,一元分十二会,生命体所秉受为性,宫有宫性。地有十二月,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段里各有为用,当旺,主政,司令的时气,表现为六气。人体的“欲如運樞”表现出人这个太极的五运六气。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周期往复运动,老子形象的比喻为橐龠,《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描述自然、造化的原动力,这也是人体阴阳开阖枢的原动力。

后天八卦,二十四山,应用于人体,乾位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表述,人体一元太极的精气处于戌乾亥之乾健的时位状态,是人体藏的精处于最多的状态,精处于未耗散的状态,太极未被扰动,阳气处于未出的状态,是人体的健康状态,正气最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不能够病于人。

辰戌之位是太阳寒水,是对里寒外热,表寒里热状态的表述,辰为表热的状态,戌位是里寒的状态。太阳经受寒邪,寒邪束表,身热恶寒,汗不能出而身热,寒邪入皮腠而恶寒。太阳为开,太阳的功能是开,太阳经受寒邪,开的功能失效。寒、热、风、湿、燥都是能量,有方向的能量,有势有力,势力有大小;人,个体体质,正气的状态有的强有的弱,绝对强的就是乾健的状态,邪不能侵,人不受病,同样的外部环境,因为人的内在状况不同而病的深浅就出现了差异,正气稍弱的人中病在表,在皮腠,表现出脉浮,脉紧,正气尚盛,邪气也盛,恶寒,太阳经循行出现障碍,人体太阳经经过的部位就不正常、不舒服了,后背,头、项发生问题。头为诸阳经之会,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证。表热,体表摸起来比平常热。里寒,欲着衣。

身体强弱程度不同的人,同样环境,同样势力的寒邪,有可能中的太阳,也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太阴,或者是少阴,或者是厥阴,或者是兼而有之。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五藏生成》:“凝于脉者为泣。”易经讲“龙战于野,泣血玄黄。”

正邪相斗,人体藏精化气出阳而热增,体温升高,皮腠皮为寒所闭,不能作汗,体温继续升高。太阳病不已,高热不退,人身体的津液被灼,病人出现烦、燥、热、狂,说胡话,失去神智。就是阳明如经了。阳明主阖,阳不阖则阴不能入,长时间的阴不入阳,人就有燥屎,出现阳结。阳明,正气盛,邪气不服,人体可以调动的资源正处于充足的状况,正邪之争激烈,投入更多资源,消耗更多的精气,气多血多,故脉尺寸俱长。阳明经循行就出问题了,有目疼,鼻干,不得卧的病证出现。

阳明病不已,人体的精,气,血经过与邪气斗争的消耗,补充不及,内存的精、气、血逐渐减少,人体进入血少气少的状况,就是少阳病了,脉象就出现了尺寸俱弦,浮而弦,气血少则脉细,有寒则脉紧,紧而细者为弦,触有新张弓之弦应手之感。寒热往来,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胸胁痛,耳聋。 脉象,气血,各经循行部位不正常的变经,是正气与邪气斗争,正气势力向衰弱转化的结果。出现如经之病证,如经之病脉。经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圣人就能够察之有纪了。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金匮要略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倪海厦先生说过古人不会无缘无故发明一个没用的东西,真理没有例外,有例外的理论就不是真理。古人以果决行,以人看到,摸到,听到,体察到,觉察到的东西,以相、象,以常识,作为衡,去衡量所见所识,去衡量相到的象,权衡,辨别,判断出变化的起始,变化的出现,机的出现,依据相与象来决定行动的时机与行动方向,把握变化的起点。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治未病,顺势而为,助力道用之弱小者。隐恶扬善,趋吉避凶。

人体一元太极的变化本阴阳、五行、十二律,人的气血流注按照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过宫,人不同脏腑经络的气血,与天地间的五运六气相应,在主令时间段里就会表现为用,当旺,主政,司令。人体气机正常,人的六气在主令的时间段里就会有平气的表现。人体气机不正常,人的六气在主令的时间段里就会有太过、不及的表现。这就是人的五运六气。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陽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 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 合。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巳亥厥阴风木;辰戌太阳寒水;卯酉阳明燥金;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子午少阴君火。

巳亥天门地户。天开于子。“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

《易经》的64卦就是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事物发生、发展、壮大、衰落、灭亡全过程,经历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处境的表达,也可以是生命体气血状态的表达式。可以归纳为:第一,推陈出新;第二,物极必反;第三,体灭精存;第四开辟新境。

首先是推陈出新,发因陈,一元,种子,受精卵,“冲气以为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合适的环境里,机缘巧合,新的生命出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易经》的每一个卦其实就是代表了一元一体一太极,一个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如屯卦,代表了一元个体的新生,新生命的萌发;而新生的生命肯定处于懵懂的阶段,所有就是“蒙卦”;新生命如果想要生存、发展、壮大就需要各种能量物质供给,要等待时机成熟,这就是“需卦”;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矛盾,就会发生分争,于是有了诉讼,就是“讼卦”;相争到达极端就会有战,就有可能上升到战争,就是“师卦”;战争不能一直持续,动必复归于静,战到一定程度又促使了合作,又有了“比卦”。64卦就是这样与时俱进,代表了人、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

第二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向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天道,夏天最热的时候代表了秋天就要来到了;过了冬天最冷的几天,春天就要来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体力、精力也是劳动则由盛而衰,休息则由衰而盛。少则得,多则丧。自然界里万物的生长、发展方式,都是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不成熟到成熟。

喜荣厌辱,喜贵厌贱,人性之常,人性之私。借用佛家的话就是“着相了”。人因自己的私欲、喜好常常执着于高、贵、大、上、荣、华、强、壮的外相、虚相。忽视,轻视,低、贱、微、下、芽、苞、弱、小这些有未来的东西,能够成就未来的东西,道用的东西,道助的东西,个体意识、认识就偏离了自然的本质,偏离了正道。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就是要回到原点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回到原点,那我们就不长也不死了。这正是第四点,开辟新境。人之所以能不断地成长、直至死亡,就因为达到一个顶端后,不是回原点,而是螺旋式往上继续提升或下降,进入新的天地。天道日月五星按照运行周期,在人类的寿命周期视角看,是可以回到原点。

推陈出新,就是少阳转老阳,少阴转老阴的渐变转换过程;物极必反,就是阴极转阳,阳极转阴的突变过程。在不断的阴阳渐变和突变之中,我们要学会把握时机,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这就是《易经》的思维方式。

人體在外感寒邪的情況下,寒邪是由表及里进入人体的,邪者逆行,所以寒邪首先侵犯太阳寒水,乾位逆行即为戌宫,辰戌宫为太阳寒水主气之宫,人体外界为寒气当政。当人体自身正气也很足,“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寒邪侵犯巨阳,是夬卦的象。脉表现为浮紧,浮者表,紧者为寒,脉为寒邪在表之象。

由於寒邪束閉肌表,寒勝則陽氣不能運津液,出于表为汗,陽氣被鬱,郁者不达。寒氣收斂,陽為所束,故不能適意,不能够意欲而为,人自身阳气又足,内阳出而与外寒相搏斗,陽氣則勞,身体热,热而无汗,体温升高,高热擾神明不安而神氣不得靜也。卫得风则热,浮者为风,阳气内扰,神氣不靜,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瘈瘲,则起居如惊。因此在臨床上可以出現浮脈。脈浮也就成為傷寒的主要體征。臨床多表現為肢體僵硬不舒,顧盼不能自如,发烧而颤抖等。《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和《傷寒 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句中之“痛”與“強(僵)”就是欲如運樞的具體臨床表現,人的头部是人体的上部,是诸阳之会,脊背、项是太阳经循行的部位上部、阳的部位,是巨阳。“痛”、“強(僵)”、“恶寒”是人体对病态的自我感受的描述。发热,汗不出是太阳伤寒,人体卫气强的表现,是麻黄汤证;

发热,汗出,恶风是太阳病伤风,人体卫气弱的表现,是桂枝汤证;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道天罡----天乙神针系列之一:黄道
论寒
老年养生:要读《黄帝内经》
人类从“真人”退化成现在的“弱鸡”,何以百病缠身?
六元正纪篇第七十一之三十七六气司化之三
懂了这个字,就可以秒懂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