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孩子会走向平凡?父母理解了社会规律,就找到了突破机会

作者:米哈里edu

萨姐出品

最近,后台一位粉丝问我,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她说自己是个普通的企业职工,每天朝九晚六,拿着四五千的工资,过着简单而重复的生活。

但她不甘如此,总觉得人活着,要干点不同凡响的事情,才不枉这一生。

可年过四旬的她没办法“逆天改命”了。

有了孩子后,她便把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过上令别人艳羡不已的生活。

其实对这位家长的想法,我表示非常理解,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呢?

只要稍微有点念想,又有谁能坦然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那么辛苦养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比我们强,比我们更好。

然而现实是,多数父母的念想会落空。

十有八九,你的孩子会跟你一样,终将平凡。

这句话可能很多读者不爱听,难道我们当父母的,还不能这样想了吗?

别急,今天我会先告诉大家为什么,然后再告诉大家出路在哪里。

01

要想出类拔萃

你的孩子要成为那20%的少数派

柏拉图说,真理可能站在少数人这一边;

列宁讲,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洛克菲勒更直接地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偏执狂。

所谓偏执,就是跟大多人的想法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1897年,意大利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帕累托。

他在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状况时,发现一个规律:

英国社会的大多数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

从统计数字上看,社会上20%的人占有了80%的社会财富。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

然而更神奇的是,这个定律不仅体现在财富流动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总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好的,优秀的,产生巨大价值的人或事物,通常都是少数。

比如,给一个公司带来80%利润的是不超过20%的客户;

再比如,你80%的收入,通常来自20%的工作付出;

在社会上,20%的人看长远目标,而80%的看短期目标;20%的人爱投资,而80%的人爱购物。

你看,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永远都是少数,换句话说,少数之所以是少数,就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大多数。

02

如何养出少数派孩子?

父母要提高自己对抗本能的能力

那又有一个问题来了。

同样是人,作为80%的普通大众,我们跟所谓的成功者究竟差在哪儿?

是出身阶层吗?

好像不是,毕竟我们见过太多败家不争气的子孙们。

是教育背景吗?

好像也不是,这个社会高学历低收入的普通人满大街都是。

要我说,决定这个差距的,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对抗直觉,对抗本能的能力。

这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啊!

别急,先听听这几个真实故事,你大概就会明白了。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金矿,无数想要发财的人,趋之若鹜地涌向加州地区。

有金矿,人们直觉的反应就是赶紧冲过去捞金,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本能的反应。

但是,能挖掘的金子是有限的,而淘金者相对是无限的。

这意味着,大多数淘金者根本就赚不到钱。

事实上,整个淘金的产业链中最赚钱的人并不是淘金者,而是为淘金者提供食物和工具的人。

为什么这些人为什么没有跟大多数人一样去淘金呢?

理由很简单,他们意识到当大多数人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机会。

机会往往诞生在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地方。

他们克制住了自己从众的本能心理,选择了一条与直觉相反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成功。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比如,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在电脑流量时代,所有的竞争者都在你追我赶得抢夺电脑流量时,他竟然放弃电脑端,而转向移动端。

要知道,当时候移动互联网是个未知数,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但是他就这么干了。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反对,连员工都在怀疑老板是不是疯了

然而几年后,王兴带着美团异军突起了。

事实证明王兴当时的决策是对的。

看看身边那些耳熟能详的牛人,你会发现,他们往往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

他们不依赖直觉,不去从众,他们才是真正理性的人。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人类的本能,是只关心生存,而不关心发展。

就生存而已,在当下社会,你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实现。

但如果想要发展,你需要克制自己,对抗直觉,对抗本能。

03

真正的养育,就是在对抗本能

说了这么多,这跟教育,跟我们养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各位,真正的养育就是在对抗本能。

《三颗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时,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

了解情况后,对高年级的学生说,你到办公室等我。说完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校长?”

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个校长,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递给学生:“来,拿着。”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

心里面万分纳闷,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调查过了,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得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了。”

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这就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

学生犯了错,陶行知不仅不批评他,反而还会从他的行为中找到优点、亮点,然后赞赏他,这就是对抗本能的教育。

换做是我们,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

估计别说从错误中找优点了,多数杜牧最擅长的,是忽视优点,专找缺点。

我们总是本能地会去控制孩子,本能地,会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控制孩子、比较孩子,需要学习和思考吗?

不需要,这完全就是本能的反应,大部分家长不学自会。

那问题就来了,大家都会,都在干的事情,你又如何能脱颖而出?你又怎样能把孩子养到出类拔萃?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养育都是常规套路。

你能干的别人也能干,大家只能拼运气,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

04

对抗本能

从做好这三件事开始

那出路在哪儿呢?

我有三条建议,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1、培养优秀的孩子,要从小培养他的能量感

如果大家经常看名人传记,会发现一个现象。

名人的成功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父母,或老师,在不停地赋予他们能量感,即反反复复认可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

苹果的乔布斯,小时候非常淘气。

但是继父继母并没有嫌弃他,反而总是在生活中夸乔布斯很能干。

有一次,乔布斯主动帮助爸爸清理草坪,但由于用力过猛,把好好的草地铲出了一块大豁子。

爸爸丝毫没有责备,却说:“儿子,干得不错,虽然不完美,但是,做了大于做到,我们尝试了,努力了,虽然结果不如预期,但那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哪有完美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

怎么才会相信,那一定是有人反复证明他能。

全国优秀班主任王金战说:差生之所以是差生,是因为他太少体验成功,不管自己做得多好,总是不被他人认可。

那如何转变呢?很简单,就是反复证明他是可以的,是能做到的。

然而,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可能连5%的父母都没有去做。

因为大家的直觉反应就是,孩子做得不好,我就要批评你,而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还得防止他骄傲。

多数父母最擅长的,就是挑毛病,找缺点,这都不用学,天生就会。

2、培养优秀的孩子,要从小赋予他的掌控感

不夸张地说,人的一生就是追求掌控的一生。

孩子一生就有三次逆反期,他在逆反什么?

不就是想脱离父母的掌控吗,不就是想自己说了算吗。

为什么孩子会拼命打游戏,不就是因为在游戏的世界里,他更能掌控吗?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孩子需要掌控感,而父母也需要掌控感.

那这就有个问题,到底是你听我,还是我听你,究竟谁说了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个人和父母都有一场战争.

孩子赢了是喜剧,而父母赢了是悲剧。这点你还别不信。

生活中有太多抑郁的孩子,他们的原生家庭,无一例外都是父母超级强势。

可是,你再看那些优秀的孩子,会发现,哇,他们父母往往比较宽容。

遇事总是跟孩子讨论,尊重孩子选择,给孩子更多的掌控空间。

这就是反直觉,反本能的举动。

樊登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儿子想去参加夏令营,但不知道该去哪儿。

于是回家询问父母,结果樊登告诉儿子,这事儿你自己定就行。

儿子当场傻眼,心想“这么大事儿,我一个人出门,你们也不管吗?”

樊登说,你长大了,这种事你完全可以搞定,我们相信你。

这就是赋予孩子掌控感,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能hold住很多事情时,他就不会跟你折腾。

他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愿意接受各种未知的挑战。

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

3、培养优秀的孩子,需要释放他天生的智能,强化它,放大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任何一个人,都拥有至少八项天生的禀赋,其中,一定有那么一两个特别出众。

只要你能找到它,放大它,把它发挥到极致,那你的孩子想不出色都难。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庸才,缺的是某一个领域的专才。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你能干到全世界的前20%,你就成功了。

我认识一个农民,种地的,最高学历是小学。

但是他却给大学生上课,原因就是因为他在种地这件事情上,取得过国家级的成就。

他对这方面也很有兴趣,就喜欢干这个,而且特别喜欢钻研。

你看,种地都可以成功,还有什么不能?

“中关村第一才女”梁宁说:你所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在孩子擅长的领域,孩子身心是愉悦的,是不知道疲倦的,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不优秀?

想想达芬奇,看看达尔文,你会发现,所有的成功都是优点的放大。

想让孩子变得不平凡,那就把竞争的赛道放在自己擅长的地方。

与各位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5件事,父母越舍得,孩子越优秀
四颗糖的故事
教育,不是让孩子心存恐惧
读学子11
赏识孩子的细节之六
如果爱孩子,进来看完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